-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給青年叛逆者的信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2220713
- 條形碼:9787222220713 ; 978-7-222-22071-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給青年叛逆者的信 本書特色
l 作為全球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我們時代的杰出新聞人”和“無與倫比的批評家”,希欽斯是理性主義與多元主義啟蒙價值觀在當代深具影響力的捍衛者。《給青年叛逆者的信》試圖為未來的逆行者與獨立思想者“給出規避幻滅的建議”,是希欽斯的犀利思考、公正激情與雄辯風格的完美結合。首版二十余年來,已成為寫給世界青年的一部經典手冊。 l 逆流的人生應該如何度過?面對保持沉默和集體主義的誘請,應該怎樣捍衛自身,塑造批判性的人格與自由意志?本書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兵的勸誡和建議。“我們要努力將*大限度的不滿和*大限度的質疑結合起來;要將對不公正和不理性的*大程度的憤恨,和*大程度的自我批評、自我反諷結合起來。這就意味著要真正下定決心從歷史中學習,而不是引它為己所用,或是將它口號化。” l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偏離眾口一詞的安逸與平庸;如果你想要“正常”的生活,又不愿拱手讓出心智;如果你珍視自己的“不同意見”,并質疑那些號稱擁有確切答案的人;如果你依然保有一個不合時宜的希望:把世界變得更好,而且可以*大限度地過一種自己做主的人生——這本書值得你握在手中,直到*后。
給青年叛逆者的信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克里斯托弗·希欽斯以書信體的形式,為未來的“叛逆者”(contrarian)提供了一些“規避幻滅”的建議。他探究了各種類型的特立獨行者在關鍵歷史時刻為進步與正義事業所采取的違抗立場,援引左拉、奧威爾、哈維爾等普羅米修斯式人物作為楷范,為“不同意見”的重要價值做了熱情的辯護。
希欽斯言傳身教,勸誡青年人裝配起獨立思考的武器,塑造批判性的人格,對威脅自由意志的一切保持警惕,并從挑戰舊世界的艱辛故事里汲取養分。如何做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叛逆者”,不憚于反對愚頑、無趣和謊言,去實踐一種矯健而廣闊的生命自我——本書是一位久經歷練的老兵犀利、雄辯而激揚的回應。
給青年叛逆者的信 目錄
前言 ... 1
序 ... 9
01 需要一點勇氣 ... 13
02 不得不寫 ... 31
03 爭斗是萬物之源 ... 39
04 保持懷疑 ... 49
05 會有一些艱難的日子 ... 61
06 給敵人提供彈藥 ... 69
07 事情并沒有表面上那么復雜 ... 77
08 如何規避衰頹和慣性 ... 85
09 心智自由的前提 ... 87
10 宗教的“精神力量” ... 95
11 警惕民意 ... 107
12 關于“優越感” ... 121
13 都是哺乳動物 ... 129
14 異見者終究是少數 ... 145
15 要多旅行 ... 161
16 關于幽默 ... 175
17 關于無趣 ... 189
18 密涅瓦的貓頭鷹 ... 195
跋 ... 213
給青年叛逆者的信 節選
有些話只適合放在活潑的海報上,或者被引為昂揚向上的座右銘,我不愿供應這樣的口號。還是那個意思:重要的不是一個人思考的內容,而是他思考的方式。 ★ 勇氣:
一條源遠流長的道理是,雖然勇氣不能算*重要的美德,但沒有勇氣,其他美德也無法踐行。 伽利略的楷范作用,不體現在他違抗教派的勇氣,而在于不問結果的探求之心。其他人必須替他勇敢,就像左拉替德雷福斯所做的那樣。 很多時候,個人的決心能擊潰烏合之眾互相慫恿而來的所謂勇氣。 伯特蘭·羅素在自傳中說他祖母是個嚴厲的清教徒,“給了我一本《圣經》,扉頁上抄著她*喜歡的經文,里面有一句是:‘你不可隨著眾人作惡。’她對這句話的看重讓我在之后的人生里再沒有懼怕過成為那‘極少數人’”。 一位日后的異見者接受“洗禮”往往是在某件偶發之事上,很多是下意識反抗欺凌或偏見,有時是挑戰師長的愚昧;這樣的反應與其說是被灌輸的,我們倒更有理由相信那是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想到這樣的反應是天生的,對我們是種鼓舞,因為我們就能確信這樣的事情還會不斷發生,不管有沒有榜樣或訓誡故事去傳播。 ★ 爭斗:
我認定人類其實并不渴望住在思想的迪士尼樂園里,他們并不真的追求終止一切爭斗,活在一種心滿意足的幸福感中。 我們是靠沖突進步的,而精神也是靠爭辯才能成長。 如果你很在意和睦與客套,那你*好也裝配起辯論和斗爭的武器,因為如果沒有防備的話,你的“中心”就會讓你不能決定之事占據和定義,你甚至不能決定你的“中心”是什么,該放在哪里。 如果你能想象出經書里責令我們達到的狀態,那種無窮無盡的歌頌、感激、崇拜,那么你也就見到了一個如地獄般空洞和順從的世界。如果你能想象一種極樂的狀態,里面有永恒的幸福與和諧,那么你就已經見到了乏味、無意義且一切都按部就班疊加在一起是什么樣子,縱然赫胥黎才情蓋世,也只能描繪個仿佛。 ★ 反方意見:
論辯兩方若勢均力敵,到*后很少會出現一方被說服或“轉變信仰”;但雙方在一場真正的辯論之后,立場毫無變化的情況也同樣罕見。退讓、加工、調整都會出現,一些立場雖然看上去“未改”,其實已經做了不少修正。即使如冰川般不靈活的“系統”也不例外。 約翰·斯圖爾特·穆勒說過,如果就一個重要議題所有人達成了一致,那么還是要找到一個反對者,聽取他的意見,這點至關重要,否則大家會忘了如何為之前所達成的一致辯護。有人問卡爾·馬克思*喜歡的警句,他說是“de omnibus disputandum”(懷疑一切)。有太多他的追隨者卻忘了這句話的精髓,讓人遺憾。羅莎·盧森堡直接說,不能保障那些想法不同者的自由,就沒有自由。約翰·彌爾頓在他的《論出版自由》中提出,不管你相信什么是正確的,都要把它放在那些所謂錯誤的論點面前,因為只有在一場公開公正的拼斗之后,觀點才有資格取走“正確”這個頭銜。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宣稱,那些期待正義和真理可以不經斗爭唾手而得之人,一定也有本事想象沒有風浪的大海。 如果不讓思想和原則光明正大地對抗,清晰就無從談起。斗爭可能是痛苦的,但沒有痛苦的解決方案并不存在,追求這種方案只有一種痛苦的結果,就是抹殺思想的活力,消解意義;那是登峰造極的鴕鳥做派。 ★ 公正:
古羅馬有句諺語:“行正義之事,管他天崩地裂。”每個時代都有一群人會提出這樣一種論點,即“更高利益”——比如,族群的團結或社會的凝聚力——高于公平和正義。個人,或真理,不可以為了“秩序”這類假定的好處而犧牲,本算是“西方”文明的一條自明之理。但實際情形中,類似的獻祭卻屢見不鮮。 的確,愚昧、迷信和不受約束的權力勝算很大,讓人心生疑懼,而且常見到大段的歷史中,似乎這些力量從未遭到真正的挑戰。但同樣不可否認,人也有種無法抹殺的本能,就是能看透這些專制暴虐,看到當下境況之外的遠景。也可以這么說,不公正、不理智是人類生存的必然成分,但對它們的挑戰一樣也是注定的。 ★ 懷疑:
我們這種生物善于適應新環境,這才得以存活下來。但這種適應性也是一種威脅;有些險情我們可能太過適應,等到認出它們已經為時太晚。 你要盡*大努力抵抗衰頹和慣性。“懷疑一切”這條箴言的本質就是質疑“顯而易見”和“習以為常”。 要是你已打定主意做艱苦卓絕的長期努力,并讓你的人生不受幻覺的困擾,不管這幻覺是你自己宣揚的或只是欣然接受的,那我建議你要學會辨識和避開那些狂熱分子和那些知道自己一定正確的人。對于一個持異議者來說,披上任何信念的鎧甲都不會比保持懷疑更重要。 我們*了不起的資源就是我們的頭腦,將需要證明之事假定為真實,接受這種教導的大腦不可能進益。 我建議你要做的,是不要輕易放過那些自以為掌握了一些不可掌握之事的人。
給青年叛逆者的信 作者簡介
克里斯托弗·希欽斯(Christopher Hitchens,1949—2011),當代最負盛名的新聞記者、專欄作家、評論員。他是《名利場》《紀事》《新政治家》《紐約時報書評》和《大西洋月刊》等雜志的特約編輯、撰稿人,在2005 年《外交政策》和《展望》雜志舉辦的“全球百大公共知識分子”評選中排名第五。代表作有《給青年叛逆者的信》《人之將死》《有待商榷》《審判基辛格》和回憶錄《Hitch 22》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