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故事里的中國·5 唐詩風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62075
- 條形碼:9787559862075 ; 978-7-5598-6207-5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故事里的中國·5 唐詩風云 本書特色
【本書賣點】
以唐詩名篇為鏡,映照“安史之亂”之后大唐由盛轉衰的歷史。安史之亂前,大唐繁華強盛正處于巔峰,因何急轉直下?大唐帝國又如何走向末路?本書通過描寫一群才華洋溢、懷抱盛世理想、卻處在動蕩年代的詩人的生平遭遇與創作心境,展示了大唐政壇的風起云涌,為理解唐朝提供了史家之外的一種視角。借詩讀史,以詩論人。
還原唐詩寫作的情景,記錄大唐歷史的多重面向。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唐詩,寫作背后都有特別的歷史情景。比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背后是永王李璘叛亂;杜甫寫“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背后是一次荒唐的科舉;韓愈寫“雪擁藍關馬不前”不僅牽扯藩鎮割據,還與“八仙”之一韓湘子有關……讀過這本書,不僅能了解唐詩背后的故事,而且更能與詩人共情。
3.原典精華,注釋嚴謹,一邊讀歷史,一邊習古文。搭配選自《資治通鑒》、新舊兩《唐書》等典籍的原文選段,采用和古籍一樣的豎向排版,典雅疏朗,輔以嚴謹的注釋。在讀歷史、品唐詩,領略典籍的原貌和古文的魅力。
4.人物生動,事件典型,豐富作文案例庫。作者聯系現代生活經驗,在故事中穿插分析人物的境遇、品行與心理活動,做到以古為鏡、以人為鏡。方便我們在作文、演講時信手拈來,化為己用。
5.將大歷史分為一個個小故事,方便讀者利用碎片時間閱讀。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牛李黨爭等相互交織的復雜歷史,被作者化作一個個小故事,每個故事兩千字左右。同時,作者的文筆流暢生動,古雅平順,讀者可以利用課余、通勤等碎片時間完成輕松愉快的歷史閱讀。
【編輯推薦】
我們認識大唐,好像總是先看到文藝、學術、風格氣度。讀杜甫的詩,哪怕讀到他筆下慘淡的真實生活,也首先被詩歌高超的修辭感動。讀《祭侄文稿》,哪怕了解其背后滿門忠烈的悲壯故事,也首先被這幅書法作品的氣勢震撼。哪怕知道李白的打架斗毆經驗,也首先與他詩歌的豪邁激越聯系。好像先有文學藝術的大唐,而真實的大唐歷史是詩歌的注腳。
公孫策先生的《唐詩風云》這本書剛好反過來,他把歷史中的大唐放在前景,而文學藝術常常是詩人仕途的副產品。安史之亂爆發,皇帝離開京城,其他人蠢蠢欲動,李白恰好上了永王李璘的“賊船”,遂寫幾十首《永王東巡歌》;后來因為這次站錯隊獲罪被流放,又寫了《上三峽》;流放途中得到赦免,才有了我們倒背如流的《早發白帝城》。那為什么加入造反隊伍這么大的罪都能獲得赦免,則是多虧郭子儀說情。【本書賣點】以唐詩名篇為鏡,映照“安史之亂”之后大唐由盛轉衰的歷史。安史之亂前,大唐繁華強盛正處于巔峰,因何急轉直下?大唐帝國又如何走向末路?本書通過描寫一群才華洋溢、懷抱盛世理想、卻處在動蕩年代的詩人的生平遭遇與創作心境,展示了大唐政壇的風起云涌,為理解唐朝提供了史家之外的一種視角。借詩讀史,以詩論人。
還原唐詩寫作的情景,記錄大唐歷史的多重面向。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唐詩,寫作背后都有特別的歷史情景。比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背后是永王李璘叛亂;杜甫寫“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背后是一次荒唐的科舉;韓愈寫“雪擁藍關馬不前”不僅牽扯藩鎮割據,還與“八仙”之一韓湘子有關……讀過這本書,不僅能了解唐詩背后的故事,而且更能與詩人共情。3.原典精華,注釋嚴謹,一邊讀歷史,一邊習古文。搭配選自《資治通鑒》、新舊兩《唐書》等典籍的原文選段,采用和古籍一樣的豎向排版,典雅疏朗,輔以嚴謹的注釋。在讀歷史、品唐詩,領略典籍的原貌和古文的魅力。
4.人物生動,事件典型,豐富作文案例庫。作者聯系現代生活經驗,在故事中穿插分析人物的境遇、品行與心理活動,做到以古為鏡、以人為鏡。方便我們在作文、演講時信手拈來,化為己用。
5.將大歷史分為一個個小故事,方便讀者利用碎片時間閱讀。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牛李黨爭等相互交織的復雜歷史,被作者化作一個個小故事,每個故事兩千字左右。同時,作者的文筆流暢生動,古雅平順,讀者可以利用課余、通勤等碎片時間完成輕松愉快的歷史閱讀。
【編輯推薦】
我們認識大唐,好像總是先看到文藝、學術、風格氣度。讀杜甫的詩,哪怕讀到他筆下慘淡的真實生活,也首先被詩歌高超的修辭感動。讀《祭侄文稿》,哪怕了解其背后滿門忠烈的悲壯故事,也首先被這幅書法作品的氣勢震撼。哪怕知道李白的打架斗毆經驗,也首先與他詩歌的豪邁激越聯系。好像先有文學藝術的大唐,而真實的大唐歷史是詩歌的注腳。
公孫策先生的《唐詩風云》這本書剛好反過來,他把歷史中的大唐放在前景,而文學藝術常常是詩人仕途的副產品。安史之亂爆發,皇帝離開京城,其他人蠢蠢欲動,李白恰好上了永王李璘的“賊船”,遂寫幾十首《永王東巡歌》;后來因為這次站錯隊獲罪被流放,又寫了《上三峽》;流放途中得到赦免,才有了我們倒背如流的《早發白帝城》。那為什么加入造反隊伍這么大的罪都能獲得赦免,則是多虧郭子儀說情。
郭子儀才是真正“改變歷史”的那部分人,也是本書的一個關鍵人物,在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吐蕃入侵等大事件中,他都立下戰功。跟著藩將搗亂的回紇軍隊一看郭令公來,都不打了,下馬拜服。他也屢次被奪兵權,但下次朝廷有困難還是毫不猶豫地上馬。這本書講了很多郭子儀這樣的人,包括《祭侄文稿》所祭的顏季明與其父顏杲卿,還有沖出重圍搬救兵不成又沖回去與城池共存亡的南霽云,等等。他們的品行,夾在昏庸的皇室、野心勃勃的軍閥、勾心斗角的權臣之間,與唐詩一樣,對后人來說,有萬丈光焰。我們看了就知道,歷史本身的熱血、沉郁、荒唐,有時比詩歌更甚。
除了在講故事的同時賞析唐詩,書中還選取了《資治通鑒》、新舊《唐書》等史書中與本書故事有關的段落,同樣輔以注釋,我們在讀故事、學歷史的同時,順便還溫習了古漢語,這本書完全可以作為學歷史、學語文、練習作文的參考。
故事里的中國·5 唐詩風云 內容簡介
《唐詩風云》目光所及,從開元盛世到牛李黨爭,大唐政壇風起云涌,無數才華橫溢的詩人,不得不周旋于軍閥、權臣、朋黨、宦官之間,他們寫下詩篇,也記錄下大唐歷史的多重面向。李白的才華、豪邁與天真,同李璘荒腔走板的“天下三分”嘗試相遇。杜甫沉郁頓挫的“詩史”,與唐朝大張旗鼓的軍事擴張形成鮮明對照。杜牧寫下許多風流詩篇,靠政治與軍事才能勉強立足;元稹和白居易真摯唱和,他們的友誼也經受了黨爭亂局的考驗。還原千古詩篇的寫作情境,再現真實立體的詩人生命。
故事里的中國·5 唐詩風云 目錄
故事里的中國·5 唐詩風云 作者簡介
公孫策,本名陳哲明,臺灣知名專欄作家,喜歡以史為鑒。曾任“中時報系”記者、主任、副總編輯,臺灣《新新聞周刊》總經理、副總編輯。代表作有《公孫策說名句故事》《公孫策說唐詩故事》《史記經典100句》《戰國策經典100句》等。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