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第9版/本科藥學/配增值)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348614
- 條形碼:9787117348614 ; 978-7-117-34861-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第9版/本科藥學/配增值) 本書特色
在廣泛調研第八輪教材編寫及使用建議的基礎上,本次修訂擬編寫教材品種在上一版的基礎上做出了相應調整,并根據藥學學科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以及新出臺的國家政策法規、《中國藥典》等對本輪教材進行更新,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新藥研發能力。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第9版/本科藥學/配增值) 內容簡介
在廣泛調研第八輪教材編寫及使用建議的基礎上,本次修訂擬編寫教材品種在上一版的基礎上做出了相應調整,并根據藥學學科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以及新出臺的國家政策法規、《中國藥典》等對本輪教材進行更新,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新藥研發能力。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教材,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敢于創新、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為了順應“互聯網+教育”需求和我社數字資源的積累,本次修訂將同步進行數字化資源建設。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第9版/本科藥學/配增值) 目錄
**節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1
一、 微生物與微生物學 /1
二、 免疫與免疫學 /3
第二節 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發展簡史/8
一、 微生物學與抗感染免疫發展時期 /8
二、 現代免疫學與現代微生物學時期 /9
第三節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的發展趨勢及其在醫藥學中的作用/10
**章 抗原/12
**節 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2
一、 抗原的因素 /12
二、 機體的因素 /13
三、 抗原進入機體的方式 /13
第二節 抗原特異性與交叉反應/13
一、 決定抗原特異性的分子基礎——抗原表位 /14
二、 共同抗原表位與交叉反應 /15
三、 半抗原 - 載體效應 /15
第三節 抗原的分類及其在醫藥學實踐中的應用/16
一、 抗原的分類 /16
二、 抗原在醫藥學實踐中的應用 /18
第四節 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劑/19
一、 免疫佐劑 /19
二、 超抗原 /19
三、 絲裂原 /20
第二章 抗體/22
**節 抗體的結構/22
一、 基本結構 /22
二、 J 鏈和分泌片 /23
三、 水解片段 /24
第二節 抗體的異質性/25
一、 同種型 /25
二、 同種異型 /25
三、 獨特型 /26
第三節 抗體的生物學功能/26
一、 抗體的主要功能 /26
二、 各類抗體的主要特性 /27
第四節 免疫球蛋白基因結構及抗體的多樣性/28
一、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庫 /28
二、 免疫球蛋白V 區基因重排 /29
三、 抗體類別轉換 /29
第五節 人工制備抗體/30
一、 多克隆抗體 /30
二、 單克隆抗體 /30
三、 基因工程抗體 /31
第三章 補體系統/33
**節 概述/33
一、 補體系統的組成 /33
二、 補體系統的命名 /34
三、 補體系統的來源和理化特性 /34
第二節 補體系統的激活途徑/34
一、 經典途徑 /34
二、 旁路途徑 /35
三、 MBL 途徑 /36
四、 補體活化的共同末端效應 /36
五、 補體三條激活途徑的比較 /37
第三節 補體活化的調控/37
第四節 補體的生物學作用/38
第五節 補體系統異常與疾病/39
一、 補體遺傳性缺陷 /39
二、 補體含量的改變 /39
三、 補體與感染性疾病 /39
第四章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及其編碼的抗原/41
**節 HLA 復合體及其遺傳特征 /41
一、 HLA 復合體的結構 /41
二、 HLA 復合體的遺傳特征 /42
第二節 HLA 抗原及其功能 /43
一、 HLA 抗原的分子結構 /44
二、 MHC- 抗原肽復合物 /45
三、 MHC 的生物學功能 /45
第三節 HLA 在醫藥學中的意義 /46
一、 HLA 與組織、器官移植 /46
二、 HLA 與臨床疾病 /47
三、 HLA 與藥物不良反應 /48
第五章 細胞因子和免疫細胞膜分子/50
**節 細胞因子/50
一、 細胞因子分類 /50
二、 細胞因子的共同特點 /52
三、 細胞因子受體 /53
四、 細胞因子的生物學作用 /55
第二節 免疫細胞膜分子/56
一、 白細胞分化抗原、表面標記和CD命名 /56
二、 免疫細胞膜分子的生物學作用 /57
第三節 細胞因子、免疫細胞膜分子在臨床
醫藥學中的應用/59
一、 參與疾病發生 /60
二、 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61
三、 在疾病預防和治療中的應用 /61
第六章 免疫細胞/64
**節 造血干細胞/64
第二節 固有免疫細胞/65
一、 吞噬細胞 /65
二、 自然殺傷細胞和固有樣淋巴細胞 /67
三、 抗原提呈細胞 /68
四、 其他免疫相關細胞 /71
第三節 T、B 淋巴細胞 /72
一、 T 淋巴細胞 /72
二、 B 淋巴細胞 /77
第七章 免疫應答及其調節/82
**節 免疫應答概述/82
一、 免疫應答的類型和特點 /82
二、 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 /83
第二節 固有免疫應答/84
一、 固有免疫系統的構成 /84
二、 固有免疫應答的作用時相 /85
三、 固有免疫應答的特點 /86
四、 固有免疫應答與適應性免疫應答的關系 /86
第三節 T 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 /86
一、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86
二、 T 細胞對抗原的識別 /88
三、 T 細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89
四、 T 細胞的效應及其機制 /91
五、 T 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發揮的主要作用 /93
第四節 B 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 /93
一、 B 細胞對TD 抗原的應答 /93
二、 體液免疫應答的一般規律 /95
三、 B 細胞對TI 抗原的應答 /96
四、 B 細胞應答的效應 /96
第五節 免疫應答的調節/97
一、 免疫耐受 /97
二、 免疫調節 /99
第八章 超敏反應/101
**節 Ⅰ型超敏反應 /101
一、 發生機制 /101
二、 常見疾病 /104
三、 防治原則 /104
第二節 Ⅱ型超敏反應 /105
一、 發生機制 /105
二、 常見疾病 /106
第三節 Ⅲ型超敏反應 /107
一、 發生機制 /107
二、 常見疾病 /108
第四節 Ⅳ型超敏反應 /109
一、 發生機制 /109
二、 常見疾病 / 110
第五節 各型超敏反應特征比較與相互關系/ 111
一、 各型超敏反應的特征比較 / 111
二、 各型超敏反應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 / 111
第九章 免疫學應用/ 113
**節 免疫學檢測/ 113
一、 免疫學檢測原理 / 113
二、 抗原抗體反應的基本檢測方法 / 114
三、 免疫細胞的測定 / 119
四、 免疫學檢測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 /121
五、 免疫學檢測技術在藥學研究中的應用 /121
第二節 免疫預防/122
一、 人工主動免疫 /122
二、 人工被動免疫 /123
三、 計劃免疫 /123
第三節 免疫治療/124
一、 分子治療 /125
二、 細胞治療 /126
三、 生物應答調節劑與免疫抑制劑 /126
第十章 細菌學概論/128
**節 細菌的形態、結構與分類/128
一、 細菌的大小和形態 /128
二、 細菌的結構 /129
三、 細菌的分類與命名 /138
第二節 細菌的物理性質/140
一、 細菌的膠體性質 /140
二、 細菌的光學性質 /140
三、 細胞膜的半滲透性 /141
四、 細菌的滲透壓 /141
第三節 細菌的營養與生長繁殖/141
一、 細菌的化學組成 /141
二、 細菌的營養物質及生理功能 /142
三、 細菌吸收營養物質的方式 /142
四、 細菌的營養類型 /145
五、 細菌的生長繁殖 /146
六、 細菌的人工培養 /147
第四節 細菌的新陳代謝/151
一、 細菌的酶 /152
二、 細菌的產能方式 /152
三、 細菌的代謝過程 /154
四、 細菌的重要代謝產物 /156
第五節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158
一、 細菌的感染 /158
二、 抗細菌感染免疫 /162
第六節 細菌的檢查方法/162
一、 細菌形態的檢查 /162
二、 細菌感染的檢查 /164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167
**節 微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物質基礎/167
一、 微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 /167
二、 質粒和轉座因子 /169
第二節 噬菌體及其對細菌遺傳性的影響/171
一、 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 /172
二、 噬菌體與宿主菌的關系 /172
三、 噬菌體的分離與測定 /174
四、 噬菌體在醫藥學中的應用 /174
第三節 微生物變異的常見類型/174
第四節 微生物變異的機制及其修復/176
一、 基因突變及其分子機制 /176
二、 基因的轉移和重組 /177
三、 DNA 損傷的修復 /182
第五節 微生物遺傳和變異的醫藥學意義/182
第十二章 微生物分布與醫學微生態學/184
**節 微生物的分布/184
一、 空氣中的微生物 /184
二、 水體中的微生物 /184
三、 土壤中的微生物 /185
四、 微生物在人體的分布 /185
第二節 微生態平衡與失調/186
一、 微生態平衡 /186
二、 腸道微生態與健康 /187
三、 微生態失調與機會致病菌 /188
第三節 微生態平衡與醫藥學實踐/189
一、 保護或重建微生態環境 /189
二、 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189
三、 微生態制劑的應用 /189
四、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190
第十三章 醫藥學實踐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191
**節 理化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191
一、 基本概念 /191
二、 物理消毒與滅菌法 /192
三、 化學消毒與滅菌 /193
四、 影響消毒與滅菌效果的因素 /194
第二節 生物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195
一、 抗生素對微生物的作用 /195
二、 噬菌體對細菌的作用 /195
三、 細菌素對細菌的作用 /196
四、 固有免疫相關因子的抗微生物作用 /196
五、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197
六、 病毒間的干擾現象 /197
第三節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197
一、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類 /197
二、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水平分級 /198
三、 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要求和風險評估 /198
四、 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和安全工作行為 /199
第十四章 常見的病原性細菌/201
**節 球菌/201
一、 葡萄球菌屬 /201
二、 鏈球菌屬 /204
三、 奈瑟菌屬 /206
第二節 腸道桿菌/208
一、 埃希菌屬 /209
二、 志賀菌屬 / 211
三、 沙門菌屬 /212
第三節 弧菌和螺桿菌/214
一、 霍亂弧菌 /214
二、 副溶血性弧菌 /216
三、 幽門螺桿菌 /217
第四節 厭氧性細菌/218
一、 破傷風梭菌 /218
二、 產氣莢膜梭菌 /220
三、 肉毒梭菌 /220
四、 無芽孢厭氧菌 /221
第五節 分枝桿菌/222
一、 結核分枝桿菌 /223
二、 麻風分枝桿菌 /225
第六節 動物源性細菌/226
第七節 其他重要病原性細菌/227
第八節 在分類學上列入廣義細菌學范疇的微生物/227
一、 支原體 /228
二、 立克次體 /229
三、 衣原體 /230
四、 螺旋體 /231
第十五章 放線菌/235
**節 放線菌的發現及分類地位/235
一、 放線菌的發現及一般特征 /235
二、 放線菌在微生物中的分類地位 /236
第二節 放線菌的主要生物學特征/236
一、 放線菌的形態與結構 /236
二、 放線菌的生長與繁殖 /239
第三節 放線菌代表屬/240
一、 鏈霉菌屬(Streptomyces) /240
二、 小單孢菌屬(Micromonospora) /241
三、 諾卡菌屬(Nocardia) /241
四、 游動放線菌屬(Actinoplanes) /242
五、 馬杜拉放線菌屬(Actinomadura) /242
六、 放線菌屬(Actinomyces) /242
第十六章 病毒學概論/244
**節 病毒的形態、結構與分類/244
一、 病毒的大小與形態 /244
二、 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 /244
三、 病毒的分類 /246
第二節 病毒的增殖/248
一、 病毒的復制周期 /248
二、 病毒的異常增殖與干擾現象 /250
第三節 病毒的人工培養法/250
第四節 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251
一、 物理因素 /251
二、 化學因素 /251
第五節 病毒的感染與免疫/251
一、 病毒感染的傳播方式 /252
二、 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 /252
三、 病毒感染的類型 /253
四、 抗病毒免疫 /254
第六節 病毒感染的檢測與防治原則/255
一、 病毒感染的檢測 /255
二、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則 /257
第十七章 引起人類疾病的常見病毒/259
**節 呼吸道感染病毒/259
一、 流行性感冒病毒 /259
二、 副黏病毒 /262
三、 其他呼吸道病毒 /263
第二節 消化道感染病毒/265
一、 腸道病毒 /265
二、 急性胃腸炎病毒 /268
第三節 肝炎病毒/269
一、 甲型肝炎病毒 /270
二、 乙型肝炎病毒 /271
三、 丙型肝炎病毒 /274
四、 丁型肝炎病毒 /275
五、 戊型肝炎病毒 /276
第四節 逆轉錄病毒/276
一、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276
二、 人類嗜T 細胞病毒 /279
第五節 其他病毒及朊粒/279
一、 蟲媒病毒 /279
二、 出血熱病毒 /280
三、 皰疹病毒 /281
四、 狂犬病病毒 /282
五、 人乳頭瘤病毒 /284
六、 朊粒 /284
第十八章 真菌學/287
**節 真菌學概論/287
一、 真菌的生物學性狀 /287
二、 真菌的致病性與免疫性 /290
三、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則 /291
第二節 與人類疾病有關的主要病原性真菌/291
一、 皮膚及皮下感染真菌 /291
二、 深部感染真菌 /292
第三節 與藥物有關的真菌/296
一、 酵母菌 /296
二、 霉菌 /297
三、 蕈菌 /297
第十九章 抗生素/300
**節 抗生素的概念和分類/300
一、 抗生素的概念和醫用抗生素的特點 /300
二、 抗生素的分類 /301
第二節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機制/301
一、 抑制細胞壁的合成 /301
二、 影響細胞膜的功能 /303
三、 干擾蛋白質的合成 /303
四、 抑制核酸的合成 /304
五、 干擾細胞的能量代謝和電子傳遞體
系統 /304
第三節 抗生素產生菌的分離和篩選/304
一、 新抗生素產生菌獲得的途徑 /304
二、 土壤微生物的分離 /305
三、 篩選、早期鑒別與分離精制 /305
四、 臨床前試驗與臨床試驗 /308
第四節 抗生素的制備/308
一、 發酵階段 /308
二、 發酵液預處理及產物提取階段 /310
第五節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311
一、 次級代謝與次級代謝產物 / 311
二、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代謝途徑 /312
三、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徑及代謝調控 /312
第六節 耐藥性/314
一、 耐藥性產生的遺傳學機制 /314
二、 耐藥性產生的生物化學機制 /315
三、 耐藥性的防控 /316
第七節 抗生素含量測定/316
一、 抗生素的效價和單位 /316
二、 抗生素效價的微生物檢定法 /317
第二十章 微生物在其他藥物生產中的應用/321
**節 微生物來源的藥物/321
一、 氨基酸 /321
二、 維生素 /323
三、 酶及酶抑制劑 /325
四、 多糖 /327
五、 微生物菌體來源的藥物 /327
六、 其他 /328
第二節 微生物在半合成藥物中的應用/328
一、 甾體化合物 /329
二、 手性藥物 /332
三、 中藥的微生物轉化 /332
第三節 微生物組合生物合成技術在藥物
開發中的應用/333
一、 微生物組合生物合成的技術范疇 /333
二、 微生物組合生物合成技術在藥物
合成的應用策略 /333
第二十一章 藥物的抗菌試驗/335
**節 體外抗菌試驗/335
一、 抑菌試驗 /335
二、 殺菌試驗 /337
三、 聯合抗菌試驗 /338
四、 體外抗菌試驗的影響因素 /339
第二節 體內抗菌試驗/340
一、 實驗動物 /341
二、 試驗菌 /341
三、 感染模型 /341
四、 抗菌治療 /341
五、 藥物的體內藥效評價 /342
第二十二章 藥品的微生物學質量控制/343
**節 藥品生產中的微生物污染/343
一、 藥品中微生物的來源 /343
二、 微生物引起的藥物變質 /344
第二節 藥品生產中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措施/344
一、 加強藥品生產管理 /344
二、 進行微生物學檢驗 /345
三、 使用合格的防腐劑 /345
四、 藥品生產的GMP 驗證 /345
第三節 藥品的微生物學檢查/345
一、 無菌產品的無菌檢查 /346
二、 非無菌產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 /349
附錄 微生物限度標準/358
參考文獻/360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361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第9版/本科藥學/配增值) 作者簡介
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同基礎醫學院副院長。1984年畢業于武漢醫學院醫療系,獲醫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醫學碩士學位(病理生理學,同濟醫科大學);1989至1991年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學病理系攻讀博士學位(聯合培養);1991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病理生理學,同濟醫科大學);1999年至2000年作為訪問學者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免疫學中心和Edith Cowan大學人類遺傳學中心進修。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