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風的內側,或關于海洛與勒安得耳的小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89320
- 條形碼:9787532789320 ; 978-7-5327-8932-0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風的內側,或關于海洛與勒安得耳的小說 本書特色
【編輯推薦】1.《哈扎爾辭典》《魚鱗帽艷史》作者帕維奇又一部神秘力作,腦洞愛好者的曠世奇書。
2.本書有兩個封面和兩個開頭,文學巨擎帕維奇重新演繹希臘神話。
3. 一部純愛悲劇,在平行宇宙里與希臘神話人物同名的這對男女,遭遇比海洛與勒安得耳更悲慘的命運。
4.帕維奇迄今*神秘的一部小說,展現平行時空中古希臘神話另一種可能性。
5.那對不幸戀人海洛與勒安得耳的著名故事,被作者安排在貝爾格萊德發生。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海洛與勒安得耳,穿越了時光海峽,彼此邂逅相遇。
6.讀者能從男女不同視角來閱讀此書,無論是從封面(海洛的故事),還是從背面(勒安得耳的故事,其實也是另一個封面),都能接近小說的中心。無論從哪個方向開始探索,兩位情人在形式與內容上都融為了一體,*終相逢于書本中央。
7.此書形式如同一棟建筑,前門后門以陰陽作為區分(帕維奇的慣用做法)皆可進入,兩個故事的內容借由時間的漏壺相互滲透,帕維奇每本書都在形式上玩出了花樣。
風的內側,或關于海洛與勒安得耳的小說 內容簡介
【內容提要】《勒安得耳與海洛的故事》來源于古希臘神話:海洛是阿佛洛狄忒的女祭司。勒安得耳每晚游過達達尼爾海峽與她相會。海洛每晚用火炬為勒安得耳指路,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火炬被暴風吹滅,勒安得耳因迷路而被淹死,海洛悲痛交集也隨即跳海。就像《哈扎爾辭典》有陰陽本一樣,《風的內側》這部充滿幻想的抒情小說也有著一個特殊的漏斗型結構,它由兩個傳奇故事組成。書的前半部,按一般書籍的慣例,講海洛的故事。把書翻個面,再從頭開始,就是勒安得耳的故事。這二人的故事,由希臘神話的片段串聯在一起。帕維奇的勒安得耳出生在17世紀,是一位往來于貝爾格萊德和君士坦丁堡的貿易商人。他受感召當了修道士,后來他在貝爾格萊德的薩瓦門造了一座神奇城堡,獲得很高的名望。由于奧地利和土耳其軍隊的燒殺搶掠,此地風景逐漸變得荒涼,勒安得耳也在一場血腥戰斗中被殺害了。海洛的故事則發生在1920年至1930年間,講述一位塞爾維亞化學系女生*后被妒火中燒的戀人殺害。和勒安得耳一樣,海洛也預感到了自己的死亡。帕維奇以嫻熟的技巧將塞爾維亞的許多神話元素融入到這個故事中。
風的內側,或關于海洛與勒安得耳的小說 相關資料
1.帕維奇以我們做夢的方式思考。——羅伯特·庫弗《紐約時報書評》
2.讀者不會懷疑又有一位名副其實的大師進入了世界文壇,在其編年史上寫下了罕見其匹的美麗的一頁。——中譯本譯者戴驄
3.在我有限的閱讀中,除了帕維奇,沒有哪位作家的作品能夠帶給我一次比一次更為強烈的孤獨與恐懼感,以及漸漸逼近的焦慮;而與此同時,伴隨心房深處的孤獨、恐懼與焦慮,一連串活潑的腦電波又如發光的飛鳥在夜空里振翅翔飛。這是十年前我初次閱讀帕維奇的感受。十年間,我一邊情不自禁地一再重讀他的作品,一邊又一再的心生抗拒,因為一伺沉入文本,那綿長不休的孤獨與焦慮又卷土而來。十年后,此番閱讀的體驗仍然如期重演,稍稍改變的,可能是已經能夠用一種中年人的心境,坦然道出閱讀中的困惑。——阿舍
4.有一類書是一枚射入腦中不斷翻滾的達姆彈,閱讀體驗驚心動魄,思維支離破碎。你對它的熱愛已到極點,與別人分享時卻拙于言辭,只能像守著自己的小秘密一樣深埋于心。——網絡鬼才馬伯庸
故事的兩個入口,讓我想到阿里•斯密斯的how to be both(如何二者兼具),勒安得耳造教堂的故事又有點讓內特•溫特森的感覺,但論哲思與氣魄,帕維奇遠超兩者。更讓我有親切感的是帕維奇的很多東西讓我聯想到古中國的經典。陰陽是易經,風之內側過雨仍干,莫名其妙想到老子,當然還有莊子的風聲、河水與河水交匯,歷史寫在水上,在水上交疊,我們有“涇渭分明”,有《水經注》……勒安得耳說“窗外的樹不管戰爭和平只知生長”有禪宗的劈開是非的斬截,勒安得耳的頭,預言里說,等著就軍刀屠戮,我們歷史上某位皇帝說,“大好頭顱,誰當斫之”……
——拉維克
相隔兩個世紀的兩個人,以希臘神話中海洛和勒安得耳的名字,通過死亡聯系在了一起。此書的形式如同一棟建筑,前門和后門以陰陽作為區分(帕維奇的慣用做法)皆可進入,兩個故事的內容借由時間的漏壺相互滲透。帕維奇的每本書都在形式上玩出了花樣,每次都給人莫大的驚喜。
讀了幾部帕維奇的作品后忽然意識到,他不像在寫小說,更是像在寫預言書或啟示錄一樣的文本。每次都是先提前定好一個形式的框架,辭典也好,字謎也好,塔羅牌也好,正反讀也好,超鏈接也好,內容卻都是循環往復的幻夢般的歷史,而這囿于宿命的虛幻歷史又何嘗不是歷史本身,甚至是現實以及未來本身呢。
——Visin
帕維奇用希臘古典修辭學一般高深莫測、神出鬼沒、富麗繁復、自相纏繞的語言精心構建了兩條故事線,一條是歷史的,一條是魔幻的,形成一個邏輯自洽的完整故事。如教堂里的玻璃,色彩駁雜,燦若明霞。
——地中山
不愧是帕維奇,連書籍的實體形式都玩了起來。一本書,兩個封面,兩個入口,近乎銜尾蛇的循環,雖然不構成真正意義上的雙生關系,但兩個部分互文見義使得解讀更為錯綜復雜,線索千絲萬縷,讀者與兩個主人公同樣經歷著一次時間上的追逐,滯后的頓悟與提早了太多的劇透,另一種形式上的本雅明的襪子。只恨自己一看到“一只眼睛指向未來一只眼睛看向過去”就止不住地開始腦補。
——野次郎
“當風從雨中吹過\風的內側\仍是干燥的。”在這本書里,生便是如此穿過了死。
——黎幺
織綃綺麗,首尾回環。讀這種香艷的故事并品咂錯彩縷金的憂愁和太虛玄妙的夢境和幽香襲人的蝴蝶戀人。裝幀不錯,絲絨封面落滿了神秘主義的光輝。——甘梅鹽酥雞
風的內側,或關于海洛與勒安得耳的小說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米洛拉德•帕維奇(1929-2009)
塞爾維亞作家,文藝學家,哲學博士,貝爾格萊德大學教授,塞爾維亞科學和藝術院院士,全歐文化學會和全歐科學與藝術家協會成員。曾被美國、歐洲和巴西的學者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代表作《哈扎爾辭典》開創了辭典小說的先河。1967年發表了詩歌《羊皮紙》。1971年發表的長詩《月長石》奠定了他在前南斯拉夫文壇的地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鐵幕》(1973)、《圣馬克的馬》(1976)、《青銅器》(1979)、《俄羅斯狼獵犬》(1979)、《貝爾格萊德故事新編》(1981)、《翻過來的手套》(1989);詩歌散文集《最后時刻的靈魂谷》(1982);長篇小說《哈扎爾辭典》(1984年獲南斯拉夫最佳小說獎)、《茶繪風景畫》(1988年獲南斯拉夫最佳作品獎)、《風的內側,或關于海洛與勒安得耳的小說》(1991)。近作有劇本《永恒之后的一天》(1993)、長篇小說《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戀》(1995)、短篇小說集《魚鱗帽艷史》(1996)。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