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電商專供---典籍里的中國·少年讀經典(套裝共5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151910
- 條形碼:9787565151910 ; 978-7-5651-5191-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商專供---典籍里的中國·少年讀經典(套裝共5冊) 本書特色
生僻字注音,無障礙閱讀。
趣味劇場,連線古代先賢。
故事化講述,館藏級插圖。
60部典籍,全方位國學啟蒙。
電商專供---典籍里的中國·少年讀經典(套裝共5冊) 內容簡介
頂著“中國文學之源”的名號,《詩經》在眾人心目中可是“殿堂級讀物”的存在。特別是《詩經》里頭還有好多源自古代、到今天很多人都不認識的字,看著實在叫人望而生畏。事實上,《詩經》一點都不“高冷”,真要把事實拆穿,它就是一本“流行歌詞本”,外加中國早的“超綱”教材!
sì)的樂歌,西周時期,祭祀可是國家大事。所以,風、雅、頌真正的含義,其實就是“通俗流行樂”“主旋律歌曲”和“重大場合專用伴奏”。
600多支!要是字寫得再大點兒,空隙再多點兒,竹簡都可能有四五千支!
然而,面對如此浩大的工程,孔子還是默默扛下了所有。不為別的,他編《詩》就是編一本適合自己講課的教材,以教育更廣大的學子。所以他才有“不學詩,無以言”這樣的經典語錄,意思是,要做我的學生,《詩》就是必修教材,“背誦全文”這四個字誰也逃不掉!我們如果細讀《論語》,就能在里面發現很多關于《詩》的很高的評價。頂著“中國文學之源”的名號,《詩經》在眾人心目中可是“殿堂級讀物”的存在。特別是《詩經》里頭還有好多源自古代、到今天很多人都不認識的字,看著實在叫人望而生畏。事實上,《詩經》一點都不“高冷”,真要把事實拆穿,它就是一本“流行歌詞本”,外加中國早的“超綱”教材!
這就要從《詩經》的起源和成書過程說起了。
《詩經》初的書名是《詩》或《詩三百》,到了漢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而《詩》又被儒家奉為經典,這才被叫作《詩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這三部分是啥意思?又是怎么被匯編到一起的呢?
首先要知道,《詩經》的“詩”并不是我們日常認知里的“古詩”,它的實質是歌詞,是拿來唱的。只是形式上大部分都是四字一句,十分工整,從而具備了詩的面貌。
文史專家已經幫我們考證,《詩經》里早的作品大約誕生于西周初期,晚的作品誕生于春秋中葉,前后跨越了大約500年——用了5個世紀才出了中國本詩集,太不容易了!
為什么早的作品會誕生于西周?因為西周有禮樂制度,意思是“講禮教、懂樂藝”,換句話講,就是做人、做事都要高雅、體面。
在當時交通和信息都不發達的情況下,崇尚“禮樂”的周朝設立了“采詩制”,就是派“采詩官”去各地采集民間歌謠,把老百姓在日常生活里唱的詞兒記下來,帶回來交給樂官統一整理,再唱給周天子聽。周天子聽這些來自民間的歌謠,一方面是為了了解民生百態,聽聽百姓有沒有怨言,是不是在悄悄給自己打“差評”;另一方面,也能更多地汲(jí)取民間鮮活的音樂和風俗素材的營養,來豐富宮廷曲樂的創作,給王室的娛樂活動帶來一些新花樣。所以我們今天說的“采風”,正是源自古老的“采詩制”——采集民間風俗!
也因此,這些民間詩歌被編入《詩經》后,獲得了一個大標題,就叫“風”。
當然,民間有通俗派創作,宮廷王室也有主旋律創作,與“風”相對,《詩經》剩余的兩大部分“雅”和“頌”主要來自王室、宗祠(cí)等場合——“雅”就是“正聲雅樂”,意思是官方出品,是正統、主流、王室用的音樂;“頌”就更厲害了,是用于宗廟祭祀(jì編
sì)的樂歌,西周時期,祭祀可是國家大事。所以,風、雅、頌真正的含義,其實就是“通俗流行樂”“主旋律歌曲”和“重大場合專用伴奏”。
前面也說了,《詩經》里的詩跨度約500年,這500年里,通過民間采風和樂師創作整理,雜七雜八的歌曲已經多達幾千首,這些“稿件”已經為《詩經》的正式誕生奠定了豐富的內容基礎。這時,只聽“轟”的一聲,我們的主角——孔子,閃亮登場了。他是講究禮樂、崇尚規矩的人,目睹這浩瀚的禮樂遺產,當然不能遺棄,但也不能照搬全收,于是他花費好大的心血,自愿成為“兼職編輯”,對這幾千首樂詞進行了整理、刪減,把內容重復的、沒法唱的、不適合教學的全給拿掉了,終留下了305篇精華,合在一起就叫《詩三百》。
你不要以為孔子大刀闊斧地刪字是在給自己減輕工作量,這里有個很驚人的數據——要知道,那時候的文字都寫在竹簡上,雖然孔子只留下了305篇,但總字數也超過3萬字了!對應的竹簡至少要1
600多支!要是字寫得再大點兒,空隙再多點兒,竹簡都可能有四五千支!
然而,面對如此浩大的工程,孔子還是默默扛下了所有。不為別的,他編《詩》就是編一本適合自己講課的教材,以教育更廣大的學子。所以他才有“不學詩,無以言”這樣的經典語錄,意思是,要做我的學生,《詩》就是必修教材,“背誦全文”這四個字誰也逃不掉!我們如果細讀《論語》,就能在里面發現很多關于《詩》的很高的評價。
《論語》里面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貢問孔子:“一個人雖然貧窮,但是不會去巴結奉承人家;即使富有,也不會傲慢自大,這樣的人怎么樣呢?”孔子回答:“還可以,但是比不上貧窮卻快樂,富有卻講禮的人。”子貢連忙說道:“我們的學問之道是不是就像《詩》說的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樣,先開料,再粗銼(cuò),細刻,然后磨光,慢慢精進呀?”孔子滿意地點了點頭:“正是這樣,現在我才能夠真正跟你談論《詩》了,因為你現在已經能夠舉一反三了!”
更有意思的是,雖然是教材,但《詩經》里也保留了不少的婚戀詩、愛情詩。事實上,這種做法并非疏忽,恰是孔子“禮樂思想”的體現。禮樂制度講究的是“和諧”“秩序”,人民愿意對男女間美好的感情進行吟詠,反映的正是社會生活的和諧安定。
作為課本的《詩經》,不僅教養、哺育了古人,直到今天,也還在綿綿不斷地滋養著千千萬萬國人的心靈。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