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與微記錄:基于原創案例的過程性考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456846
- 條形碼:9787550456846 ; 978-7-5504-568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記錄與微記錄:基于原創案例的過程性考察 本書特色
《弟子“歸”》是一部故事性紀錄片,成片長度為50分鐘,選取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西康福利學校5名畢業生為主要拍攝對象,講述了他們長大成人后選擇不同的方式反哺社會、回饋福利學校的 “歸來”故事。全片素材采集時間跨度大(2019年11月—2021年8月)、地域跨度廣(甘孜、成都、北京、江蘇等地)、素材量較大(采集100余小時),根據畢業設計作品的相關要求,成片主要聚焦5位代表性人物,其余人物和事件作為故事輔線,并據此形成畢業作品的創作和文字部分。《筑夢70年我與祖國共成長》是關于“建國70周年”系列微紀錄片項目,全片共計21部,每部作品時長70秒,2019年9月30日—10月6日在學習強國四川平臺、四川新聞網等媒體播出。2019年6—8月,攝制組前往四川省21個市(州)分別選擇1名70歲的老人,用微紀錄的形式表現了主人公在四川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做出的貢獻,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值得出版。
記錄與微記錄:基于原創案例的過程性考察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成都大學國家級一流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紀錄片創作》課程多年積累的教學內容歸納整理而成。作者對指導學生原創的22部紀錄片、微紀錄片創作的核心觀念及規律進行了梳理,從紀錄片、微紀錄片的素材客觀性和人物形象“自我塑造”兩個維度,進行了深入剖析與考察。全書由簡入繁、以史帶論、圖文并茂、案例鮮活。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紀錄片的多角度考察、微紀錄片的創作手法等。本書與創作實踐緊密結合,對紀錄片工作者極具啟發性,有助于其解放觀念、放手創作。
記錄與微記錄:基于原創案例的過程性考察 目錄
上篇 紀錄片素材客觀性考量
———以畢業作品 《弟子 “歸” 》 為例
1 緒論 / 3
1.1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 3
1.2 國內外文獻綜述 / 6
1.3 研究方法與選題創新點 / 13
1.4 紀錄片素材采集的語境和場景 / 14
2 《弟子 “歸” 》 素材采集的語境 / 16
2.1 自然語境拍攝 / 16
2.2 局部語境拍攝 / 25
2.3 人工語境拍攝 / 28
2.4 《弟子 “歸” 》 素材采集中語境的客觀性偏離反思 / 32
3 《弟子 “歸” 》 素材采集的場景 / 38
3.1 公共場景中的 “扮演” 手法運用 / 38
3.2 私密場景中的 “搬演” 手法運用 / 40
3.3 歷史場景中的 “資料摘錄” 手法運用 / 42
3.4 《弟子 “歸” 》 素材采集中場景的客觀性偏離反思 / 44
2 紀錄與微紀錄: 基于原創案例的過程性考察
4 紀錄片素材客觀性采集的啟示 / 50
4.1 對主題選擇的反思 / 50
4.2 客觀記錄: “看” 與 “見” / 57
4.3 主觀表達: 介入與補位的合理利用 / 62
4.4 藝術嘗試: 妥協中創新, 邊緣處開拓 / 65
4.5 結語 / 70
下篇 微紀錄片中人物形象的自我塑造
———以畢業作品 “筑夢 70 年系列微紀錄片” 為例
5 緒論 / 74
5.1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 74
5.2 國內外文獻綜述 / 76
5.3 研究方法 / 81
5.4 選題創新點 / 82
6 微紀錄片的人物及人物形象的 “他塑” 和 “自塑” / 83
6.1 微紀錄片與其他類型影像的比較 / 83
6.2 微紀錄片人物形象的 “他塑” 和 “自塑” / 89
6.3 畢業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自我塑造 / 91
7 畢業作品中人物形象自我塑造手法探微 / 92
7.1 獨白: 自我塑造的語言體系 / 93
7.2 鏡頭: 自我塑造的畫面體系 / 103
7.3 環境: 自我塑造的空間體系 / 111
7.4 情景再現: 自我塑造的虛擬場景 / 117
8 畢業作品中人物形象自我塑造的深層動因 / 123
8.1 本體角度: 擬劇視閾中的自我表達 / 123
8.2 客體角度: 多元利益群體的美學訴求 / 133
9 微紀錄片人物形象自我塑造的創作啟示 / 140
9.1 自我塑造的理念: “使命感” 與 “網感” 的平衡 / 140
9.2 自我塑造的構思: 創意表達與全景敘事的平衡 / 142
9.3 自我塑造的轉向: 從大屏到小屏的演化 / 143
9.4 自我塑造的互動: 直播時代的另一種抉擇 / 144
9.5 結論 / 146
參考文獻 / 147
附錄 1 紀錄片 《弟子 “歸” 》 分鏡頭剪輯臺本 / 155
附錄 2 剪輯臺本 / 190上篇 紀錄片素材客觀性考量
———以畢業作品 《弟子 “歸” 》 為例
1 緒論 / 3
1.1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 3
1.2 國內外文獻綜述 / 6
1.3 研究方法與選題創新點 / 13
1.4 紀錄片素材采集的語境和場景 / 14
2 《弟子 “歸” 》 素材采集的語境 / 16
2.1 自然語境拍攝 / 16
2.2 局部語境拍攝 / 25
2.3 人工語境拍攝 / 28
2.4 《弟子 “歸” 》 素材采集中語境的客觀性偏離反思 / 32
3 《弟子 “歸” 》 素材采集的場景 / 38
3.1 公共場景中的 “扮演” 手法運用 / 38
3.2 私密場景中的 “搬演” 手法運用 / 40
3.3 歷史場景中的 “資料摘錄” 手法運用 / 42
3.4 《弟子 “歸” 》 素材采集中場景的客觀性偏離反思 / 44
2 紀錄與微紀錄: 基于原創案例的過程性考察
4 紀錄片素材客觀性采集的啟示 / 50
4.1 對主題選擇的反思 / 50
4.2 客觀記錄: “看” 與 “見” / 57
4.3 主觀表達: 介入與補位的合理利用 / 62
4.4 藝術嘗試: 妥協中創新, 邊緣處開拓 / 65
4.5 結語 / 70
下篇 微紀錄片中人物形象的自我塑造
———以畢業作品 “筑夢 70 年系列微紀錄片” 為例
5 緒論 / 74
5.1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 74
5.2 國內外文獻綜述 / 76
5.3 研究方法 / 81
5.4 選題創新點 / 82
6 微紀錄片的人物及人物形象的 “他塑” 和 “自塑” / 83
6.1 微紀錄片與其他類型影像的比較 / 83
6.2 微紀錄片人物形象的 “他塑” 和 “自塑” / 89
6.3 畢業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自我塑造 / 91
7 畢業作品中人物形象自我塑造手法探微 / 92
7.1 獨白: 自我塑造的語言體系 / 93
7.2 鏡頭: 自我塑造的畫面體系 / 103
7.3 環境: 自我塑造的空間體系 / 111
7.4 情景再現: 自我塑造的虛擬場景 / 117
8 畢業作品中人物形象自我塑造的深層動因 / 123
8.1 本體角度: 擬劇視閾中的自我表達 / 123
8.2 客體角度: 多元利益群體的美學訴求 / 133
9 微紀錄片人物形象自我塑造的創作啟示 / 140
9.1 自我塑造的理念: “使命感” 與 “網感” 的平衡 / 140
9.2 自我塑造的構思: 創意表達與全景敘事的平衡 / 142
9.3 自我塑造的轉向: 從大屏到小屏的演化 / 143
9.4 自我塑造的互動: 直播時代的另一種抉擇 / 144
9.5 結論 / 146
參考文獻 / 147
附錄 1 紀錄片 《弟子 “歸” 》 分鏡頭剪輯臺本 / 155
附錄 2 剪輯臺本 / 190
展開全部
記錄與微記錄:基于原創案例的過程性考察 作者簡介
劉彤,泰國皇家理工大學哲學博士,現就職于成都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影視與新媒體。長期從事廣播影視、新媒體傳播、社會輿情、地域文化等研究與教學工作,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電視》《當代傳播》《中國出版》《當代電視》《傳媒》《電視研究》等重要報刊上發表60余篇文章,第一作者專著6部、主編省部級規劃教材2部。
田志,畢業于成都大學廣播電視學專業,碩士,現就職于四川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影視傳媒。
萬思彤,畢業于成都大學廣播電視學專業,碩士,現就職于四川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影視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