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中國科協碳達峰碳中和系列叢書:碳匯與碳市場導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3602331
- 條形碼:9787523602331 ; 978-7-5236-0233-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科協碳達峰碳中和系列叢書:碳匯與碳市場導論 本書特色
為全面落實“雙碳”戰略的有關部署,充分發揮科協系統的人才、組織優勢,助力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科協組織相關全國學會,組建了由各行業、各領域院士專家參與的編委會,以及由相關領域一線科研教育專家和編輯出版工作者組成的編寫團隊,編撰“雙碳”系列叢書。叢書將服務于高等院校教師和相關領域科技工作者教育培訓,并為“雙碳”戰略的政策制定、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中國科協碳達峰碳中和系列叢書:碳匯與碳市場導論 內容簡介
碳匯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生態措施和工業固碳手段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碳市場是以二氧化碳排放權為主要商品、進行排放權交易的市場,當前碳市場已經成為解決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如期實現碳中和,必須要全方位提升碳匯能力,強化生態系統碳匯、工業固碳和碳交易的聯動。要堅持系統治理的觀念,提高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鞏固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的碳匯增量。要加快先進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創新,實現全流程、集成化、規;趸疾都门c封存。要深入開展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碳匯基礎理論、基礎方法、前沿顛覆性技術研究,建立健全能夠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研究制定碳匯項目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規則。
中國科協碳達峰碳中和系列叢書:碳匯與碳市場導論 目錄
前 言 張守攻
第1 篇 生態碳匯
第1章 生態碳匯概述 003
11 生態碳匯基本概念003
12 生態碳匯發展趨勢006
13 生態碳匯管理008
第2章 森林碳匯015
21 中國森林碳匯現狀015
22 中國森林碳匯潛力018
23 中國森林固碳增匯的對策與措施019
第3章 草原碳匯024
31 中國草原碳匯現狀024
32 草原生態系統固碳機制026
33 草原碳匯問題028
34 草原碳匯展望030
第4章 濕地碳匯 033
41 濕地碳匯的定義與功能033
42 我國典型濕地碳匯情況分析034
43 濕地碳匯潛力評估035
44 我國濕地增匯技術途徑036
45 我國濕地增匯對策措施037
第5章 荒漠碳匯 039
51 荒漠碳匯現狀039
52 荒漠碳匯潛力040
53 荒漠固碳增匯提升對策措施042
第6章 海洋碳匯 045
61 海洋碳匯發展現狀045
62 問題與挑戰048
63 潛力、增匯對策措施051
第2 篇 工業固碳
第7章 CCUS技術體系 057
71 CO2 捕集技術057
72 CO2 運輸技術061
73 CO2 封存技術061
74 CO2 利用技術061
第8章 CCUS發展現狀 066
81 國內外CCUS 技術發展現狀066
82 國內外CCUS 工程發展現狀071
83 國內外政策發展現狀074
84 CCUS 成本現狀與趨勢076
第9章 CCUS發展戰略 083
91 CCUS 與其他產業耦合發展083
92 CCUS 與碳市場銜接086
93 CCUS 的戰略舉措089
第3 篇 碳市場
第10章 碳交易與碳匯交易 093
101 碳交易原理、機制和作用093
102 碳匯交易背景、實質和運行機制101
第11章 全球碳市場 104
111 全球碳市場發展現狀及展望104
112 主要國家和地區碳市場介紹106
第12章 全球碳匯市場113
121 全球碳匯市場發展歷程、現狀及展望113
122 全球碳匯主要市場機制介紹119
第13章 中國碳市場124
131 中國碳市場概況124
132 中國碳交易試點及其發展126
133 中國碳交易市場機制130
134 中國碳交易市場類型133
135 中國碳交易現狀135
136 中國碳市場建設及前景138
第14章 中國碳匯市場141
141 中國碳匯市場概況141
142 中國碳匯市場交易類型及其市場規模145
143 中國碳匯市場面臨的主要挑戰及治理149
參考文獻 154
中國科協碳達峰碳中和系列叢書:碳匯與碳市場導論 作者簡介
為我國人工林培育集成技術體系和森林可持續經營研究領域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致力于落葉松品質改良、繁殖工程、林分經營技術及應用基礎研究。首次在森林經營模型中實現林分生長模型系統和產品預估模型重構等。推動了我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與指標體系及技術體系的構建。倡導并組織創建了我國林業生物技術研究隊伍。參加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工業用材林優化栽培模式研究",首次在森林經營模型中實現生物數學模型系統和產品預估模型系統的完全重構。作為國家"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優質工業用材林良種選育與高效利用研究"和"優質林木果樹育種及高效利用技術研究"項目總負責人,提出了我國主要針葉紙漿用材樹種新品系選育、規;敝臣芭嘤涮准夹g。主要致力于中國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的理論與技術、林木育種及森林資源培育研究。先后擔任國家973計劃"林木育種的分子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轉基因與產業化專項"西部地區轉基因林草新品種培育與示范"項目負責人,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主題"專家組副組長,主持"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高產多抗優質林果花草育種工程"項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