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乘用車底盤系統開發:車輛動力學原理應用與正向開發工程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725275
- 條形碼:9787111725275 ; 978-7-111-72527-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乘用車底盤系統開發:車輛動力學原理應用與正向開發工程實踐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吳旭亭先生先后在通用汽車以及廣汽集團工作,先后擔任高級項目工程師、高級主任工程師、技術總監等要職。在2001年,獲通用董事長榮譽獎,并獲多項通用汽車公司工具/方法/機密發明獎。2016年獲六西格瑪大師黑帶證書(DFSS Master Black Belt)。在車身動力學及底盤研發領域,吳旭亭先生有超過20年的工作經驗,有著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實車研發交付經驗,在業內享有很高的聲譽。
本書正是吳旭亭先生在車輛動力學及底盤研發領域多年研發工作的沉淀和總結,從車輛動力學基本原理講起,系統總結出了車輛動力學和底盤研發調校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并在書中提出了多個在業內獨到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堪稱車輛動力學和底盤研發領域的一部巨著。
在汽車智能化技術滲透率日益提高的今天,車輛底盤新的驅動及控制技術即將成為汽車行業下一個技術熱點。本書不僅對于車輛動力學在智能汽車時代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和介紹,而且書中的內容和方法論對于未來的技術突破更是不可或缺的——未來在車身控制領域的技術研發,更加離不開基礎的理論知識和研發思路。
希望本書讀者能夠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新知、取得共鳴,也希望這本書能夠真正為大家的工作和學習提供幫助和靈感。
乘用車底盤系統開發:車輛動力學原理應用與正向開發工程實踐 內容簡介
車輛動力學是整車研發的一項基礎工作,它不僅影響到整車的操縱性和安全性,而且對于整車的用戶體驗和綜合產品力也有著顯著影響。即便是在汽車產業掀起以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為代表的“新四化”變革的當下,車輛動力學研究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分布式驅動、滑板底盤以及智能駕駛等前沿技術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本書從大量實踐應用出發,較為系統地介紹了整車動力學開發的理論知識,并提供了實踐指導。第1章介紹了車輛動力學簡史及發展趨勢;第2章介紹了車輛動力學性能和整車集成;第3章和第4章系統介紹了車輛動力學與懸架系統設計要素及輪胎動力學的關系;第5章到第7章分別從車輛動力學的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車輛穩定性及其控制、車輛操縱性和轉向系統的開發以及行駛平順性與相關車輛系統的關系;后在第8章結合工程實踐,介紹了車輛動力學在整車開發中的應用。
本書適用于從事車輛動力學和底盤開發的專業技術人員,如整車前期性能和系統定義工程師、動力學性能仿真工程師、底盤性能調校和性能驗證工程師、零部件配套工程師、整車架構和技術管理工程師等。同時,本書內容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對于汽車技術愛好者以及相關專業的高校師生也普遍適用。
乘用車底盤系統開發:車輛動力學原理應用與正向開發工程實踐 目錄
序2
前 言
資源說明頁
第1章 車輛動力學簡史及發展趨勢1
1.1 概述1
1.2 車輛動力學的起源3
1.3 車輛動力學的覆蓋范圍4
1.3.1 車輛的動態性能定義4
1.3.2 定義車輛主要特征和品牌形象的車輛動力學7
1.4 車輛動力學在智能汽車時代的發展趨勢8
1.4.1 底盤域控制器和軟硬件解耦8
1.4.2 汽車智能化與底盤線控技術9
1.5 本書的覆蓋范圍與結構9
參考文獻10
第2章 車輛動力學性能與整車集成12
2.1 車輛動力學性能與整車架構參數13
2.1.1 軸距和輪距的影響13
2.1.2 整車重量和重量分布的影響14
2.1.3 重心高度的影響14
2.1.4 轉動慣量的影響15
2.1.5 驅動形式的影響16
2.1.6 小結18
2.2 整車集成18
2.2.1 承載式車身結構和副車架18
2.2.2 前懸架和其他系統的布置關系21
2.2.3 后懸架和其他系統的布置關系22
2.2.4 輪胎包絡23
2.2.5 小離地間隙24
2.2.6 電動汽車布置的特殊考慮24
2.2.7 小結25
2.3 模塊化平臺架構與平臺拓展策略25
2.3.1 整車平臺開發歷史25
2.3.2 模塊化平臺架構27
2.3.3 平臺拓展策略28
2.3.4 小結30
2.4 總結30
參考文獻31
第3章 車輛動力學與懸架系統設計要素32
3.1 懸架系統的基本功能和種類32
3.1.1 懸架的構成要素33
3.1.2 雙叉臂懸架的種類36
3.1.3 麥弗遜懸架的種類37
3.1.4 多連桿懸架的種類39
3.1.5 扭力梁懸架的種類41
3.1.6 懸架形式的選擇原則43
3.2 主銷幾何44
3.2.1 主銷內傾角、主軸長度和摩擦半徑45
3.2.2 主銷后傾角、后傾拖距和后傾偏移距47
3.2.3 轉向主銷幾何和轉向回正力矩47
3.2.4 制動穩定性與摩擦半徑49
3.3 前視圖幾何運動學特性49
3.3.1 側傾中心的運動學定義與物理意義50
3.3.2 外傾角及其運動學變化51
3.3.3 前束角及其運動學變化52
3.4 側視圖幾何運動學特性54
3.4.1 側視圖瞬時中心與虛擬擺臂54
3.4.2 支撐特性55
3.5 懸架俯視圖幾何運動特性59
3.5.1 阿克曼轉向幾何與阿克曼轉向機構59
3.5.2 阿克曼校正的討論60
3.5.3 小轉彎直徑62
3.6 懸架彈性運動學特性63
3.6.1 側向力彈性運動學特性64
3.6.2 回正力矩變形特性65
3.6.3 縱向力變形特性66
3.7 懸架幾何運動和彈性運動學特性試驗66
3.7.1 常用的試驗系統66
3.7.2 常見K&C試驗介紹66
3.8 對麥弗遜懸架的特殊考慮72
3.8.1 麥弗遜懸架的滑柱側向力補償72
3.8.2 連接滑柱的橫向穩定桿吊桿對車輛動態性能的影響74
3.9 影響車輛動力學的關鍵懸架幾何設計參數與K&C參數77
3.9.1 車輪定位角設定指南77
3.9.2 影響輪胎磨損的懸架定位參數和K&C參數總結78
3.9.3 自回正和自轉向因素總結79
3.9.4 對性能影響的懸架關鍵幾何設計參數與K&C參數總結80
參考文獻83
第4章 車輛動力學與輪胎動力學性能84
4.1 輪胎動力學介紹84
4.2 影響操縱性和穩定性的輪胎側向力和回正力矩86
4.2.1 側偏角輸入下的側向力和回正力矩86
4.2.2 外傾角輸入下的側向力和翻轉力矩88
4.2.3 輪胎垂向載荷的影響89
4.3 影響制動和加速性能的輪胎縱向力91
4.4 轉向、加速或減速復合工況下的輪胎力92
4.4.1 側偏角和縱向滑移同時輸入時的輪胎動力學特性92
4.4.2 摩擦圓93
4.5 影響駕控體驗的輪胎瞬態特性95
4.5.1 階躍側偏角輸入下輪胎的松弛特性95
4.5.2 定側偏角掃頻輸入下輪胎的頻響特性96
4.6 行駛平順性與輪胎的動態特性97
4.6.1 輪胎的模態97
4.6.2 輪胎的包絡特性98
4.6.3 胎面橡膠的影響99
4.6.4 輪胎的行駛平順性模型99
4.7 影響能耗的輪胎滾動阻力101
4.7.1 滾動阻力產生的原因101
4.7.2 滾動阻力與動力學性能之間的權衡101
4.8 影響車輛動力學性能的輪胎不均勻性102
4.8.1 輪胎質量不均勻產生的不平衡力102
4.8.2 承載輪胎垂向和縱向力的波動103
4.8.3 簾布層轉向和輪胎錐度103
4.8.4 輪胎氣壓與磨損程度對動力學性能的影響103
4.9 與車輛動力學性能相關的輪胎客觀性能指標總結104
4.9.1 與操縱穩定性能相關的輪胎性能指標104
4.9.2 與行駛平順性能相關的輪胎性能指標105
4.9.3 與制動性能相關的輪胎性能指標106
4.10 總結106
參考文獻106
第5章 車輛穩定性及其控制107
5.1 整車穩態側向力學107
5.1.1 穩態線性轉彎模型的演進108
5.1.2 穩態轉向靈敏度和橫擺角速度增益113
5.1.3 非線性不足轉向度和等效側偏柔度的討論115
5.2 整車穩態側傾力學117
5.2.1 考慮車身側傾自由度的四輪車輛模型117
5.2.2 側傾梯度118
5.2.3 橫向載荷轉移119
5.2.4 操縱穩定性與側傾角剛度設計指南120
5.3 轉向輸入下線性二自由度模型的瞬態響應121
5.3.1 線性二自由度動態模型122
5.3.2 線性二自由度模型頻響特性分析125
5.3.3 線性二自由度模型在階躍輸入下的瞬態響應129
5.3.4 小結135
5.4 轉向輸入下非線性多體模型的瞬態響應136
5.4.1 懸架設計參數對車輛瞬態響應的影響136
5.4.2 懸架減振器調校對車輛瞬態響應的影響139
5.4.3 小結141
5.5 整車側翻力學142
5.5.1 靜態側翻穩定性概念及試驗143
5.5.2 穩態側翻穩定性裕量146
5.6 車輛穩定性的主動控制147
5.6.1 基于制動系統的電子穩定性控制系統(ESC)148
5.6.2 基于差速器和四驅技術的穩定性控制151
5.6.3 基于轉向系統的穩定性控制152
5.6.4 主動側傾穩定性控制154
5.6.5 評估ESC系統對橫擺穩定性和
可操控性影響的試驗方法156
5.6.6 底盤電控系統的集成控制157
5.7 總結158
參考文獻159
第6章 車輛操縱性和轉向系統的開發161
6.1 轉向系統的功能和種類161
6.1.1 轉向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工作原理162
6.1.2 EPS系統的種類和控制算法164
6.1.3 轉向速比和可變速比168
6.1.4 四輪轉向系統的影響169
6.1.5 主動轉向系統171
6.1.6 線控轉向171
6.1.7 小結173
6.2 具有良好操縱性能車輛的特點173
6.2.1 操縱性與轉向性能覆蓋的
用戶場景173
6.2.2 直線行駛的可控性173
6.2.3 變道行駛的可控性175
6.2.4 彎道行駛的可控性176
6.2.5 高速緊急避障的可控性177
6.3 轉向性能客觀指標定義177
6.3.1 轉向盤中心區操縱性試驗178
6.3.2 轉向靈敏度及其線性度178
6.3.3 轉向力矩梯度及其線性度179
6.3.4 轉向剛度與中位感181
6.3.5 轉向盤回正特性182
6.3.6 小結183
6.4 轉向系統關鍵設計參數與轉向助力調校原理184
6.4.1 簡化的前輪轉向系統模型184
6.4.2 基礎轉向靈敏度與中心轉向速比的選定185
6.4.3 端到端轉向速比的設計原理186
6.4.4 齒條行程187
6.4.5 轉向助力特性調校187
6.4.6 小轉向靈敏度與轉向系統的剛度189
6.4.7 手力可調轉向系統隨速變化的調校191
6.4.8 小結193
6.5 轉向干擾193
6.5.1 直行跑偏193
6.5.2 轉矩轉向(加速跑偏)195
6.5.3 制動跑偏197
6.5.4 自轉向197
6.5.5 車轍路漂移197
6.5.6 轉向盤“打手”197
6.5.7 小結198
6.6 極限操穩性和賽車動力學198
6.6.1 典型的極限操穩工況及
G-G圖198
6.6.2 路徑選擇199
6.6.3 賽道操縱實施201
6.7 總結203
參考文獻204
第7章 行駛平順性與相關車輛系統205
7.1 行駛平順性涉及的范圍與評價方法205
7.1.1 行駛平順性的范圍205
7.1.2 行駛平順性的主觀評價206
7.1.3 行駛平順性的客觀量化207
7.2 路面激勵與內部激勵210
7.2.1 路面激勵-車輛垂向和俯仰方向的輸入211
7.2.2 路面激勵-車輛縱向和側向輸入212
7.2.3 路面數據采集213
7.2.4 車輛內部激勵215
7.3 粗糙路面輸入下垂向線性剛體模型及用途217
7.3.1 路面激勵下的1/4車輛剛體模型217
7.3.2 傳遞函數圖221
7.3.3 考慮路面輸入的4個關鍵性能指標226
7.3.4 關鍵參數的影響分析及性能優化227
7.3.5 考慮減振器襯套柔度的1/4車輛模型229
7.3.6 小結234
7.4 減振器設計與調校原理234
7.4.1 整車動態性能對減振器特性的要求234
7.4.2 筒式減振器的工作原理237
7.4.3 整車前期設計中的減振器240
7.4.4 筒式減振器的調校原理及調校步驟242
7.5 主動及半主動懸架244
7.5.1 主動和半主動懸架的區別與分類244
7.5.2 控制系統模型與不變點245
7.5.3 從狀態反饋控制理論推導出的控制算法247
7.5.4 傳遞函數及其漸進線特征249
7.5.5 全主動控制與被動懸架的性能比較250
7.5.6 全狀態變量反饋控制與部分狀態變量反饋控制的性能比較254
7.5.7 半主動控制與天鉤控制、地鉤控制和全狀態反饋控制的關系257
7.5.8 半主動控制與其他懸架控制系統的性能比較258
7.5.9 半主動懸架的減振器硬件260
7.5.10 小結260
7.6 車輛俯仰模型與前后懸架剛度比的選擇262
7.6.1 二自由度俯仰模型262
7.6.2 懸架彈簧剛度的選擇267
7.7 動力總成懸置與平順性269
7.7.1 動力總成懸置的形式269
7.7.2 發動機懸置對內部激勵的隔振270
7.7.3 模態頻率的分隔與解耦271
7.7.4 橡膠懸置件272
7.7.5 液壓懸置件274
7.7.6 半主動和主動懸置件系統276
7.7.7 小結276
7.8 對限速帶類路面凸起的沖擊強度和余振響應278
7.8.1 車輛對沖擊工況響應的機理分析278
7.8.2 包括側視擺臂及輪胎包絡的多自由度模型279
7.8.3 縱向響應的影響因素280
7.8.4 垂向響應的影響因素282
7.8.5 小結283
7.9 平滑路上的抖動284
7.9.1 模態分析284
7.9.2 轉向盤軸向振動響應286
7.9.3 垂向響應288
7.9.4 縱向的響應298
7.9.5 平滑路抖動小結299
7.10 不平路面輸入下車身的側向、橫擺和側傾響應299
7.10.1 簡化分析模型300
7.10.2 等效側偏剛度對平順性的影響302
7.10.3 懸架側傾轉向系數和側傾中心高度對平順性的影響303
7.10.4 不平路面輸入下的車身“側傾中心”303
7.10.5 小結305
7.11 人-椅系統動力學對行駛平順性的影響305
7.11.1 人體動質量與人體動力學模型305
7.11.2 座墊的動剛度和等效阻尼系數307
7.11.3 座椅傳遞率、人-椅系統響應函數之間的關系和SEAT值308
7.11.4 人-椅系統動力學模型310
7.11.5 小結313
7.12 總結313
參考文獻314
第8章 車輛動力學在整車開發中的應用316
8.1 整車正向開發流程概述316
8.1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