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鑒歲月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0178463
- 條形碼:9787200178463 ; 978-7-200-17846-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鑒歲月 本書特色
本書無論是正面的引領還是側面的警示,都體現出了作者具有非凡的思想高度、認知深度和悟性銳敏度,具有不俗的思想性、新聞性和大量寶貴文史資料,讀罷令人眼界開闊,并且為之驚喜。 耄耋之年的著名作家、詩人和散文家石英先生,精心為《文鑒歲月》撰寫了長達近4000字的序言,對這部書及其作者的文學創作給予了熱情肯定。
文鑒歲月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作者數十年創作的散文精品佳作,共分四輯:**輯記敘與作者相關的親情、友情及其他軼事;第二輯記敘圍繞品德修養主題的戒奢、讀書、守信、仁善、感恩、交友等古今中外珍聞軼事;第三輯記敘四川、內蒙、香港等地的一些特色人文狀況;第四輯針砭某些時弊,闡述正確見解、主張,推動問題解決和社會進步。
文鑒歲月 目錄
**輯
父親的眼力 002
母親的福報 006
守望愛情 012
電腦幫大忙 016
暑期新過法 021
“拖”的代價 025
養貓30 年 029
領教“專家” 036
憶冉體順同學 040
憶鄧新民同學 044
悲催奇才陳子昂 049
流沙河給人們的啟示 057
正宗川菜的味道 060
閬中街頭品特色文化 067
奇特的四川人 073
第二輯
儉奢之間見興衰 088
在苦讀中升華 095
善良是人生的路標 098
“失信就是失敗” 101
感恩助人成功 104
遠離“垃圾人” 107
“精致個人主義者” 110
消除這道“病態風景” 113
叫停“天價娛樂” 116
任人先窺心 119
面對數十億港幣 122
迎著危機前行 125
第三輯
記者的正氣 130
回家的路…… 134
軍人榮耀的背后 138
名將治軍 141
圓夢人生有“寶典” 145
壯美陰山 148
“鐵軍”征戰記 161
第四輯
助貧者早日致富 184
引導農民科學養生 186
讓民間“高手”才盡其用 188
趁早規劃人生 191
擇偶標準宜具體 194
“起跑線”輸贏之我見 196
為孩子“燒錢”難如愿 199
認真補上這一課 202
懈怠生命的悲哀 206
愿“衙內”早日絕跡 209
摒除“乾隆遺風” 212
嚴不起來的背后 215
向霍金學習 218
養心于先 221
說“度” 224
把事情看透 228
留點時間給自己活 231
后 記 234
文鑒歲月 節選
英雄故里 宿遷能夠稱得上是英雄故里。 宿遷*大的英雄是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的英雄稱號是司馬遷封的,《史記·項羽本紀贊》云:“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項羽的英雄稱號是李清照封的,短章《夏日絕句》云:“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的英雄稱號是劉家魁封的,長詩《英雄挽歌》云:“英雄夢,霸王夢……蘸別人的鮮血寫開頭,蘸自己的鮮血寫結尾。” 項羽的英雄稱號是宿遷人民封的,2019版《宿遷市志》總結項羽文化的歷史地位云:“終結暴秦的西楚霸王,名列**的戰神,唯一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蓋世英雄。” 英雄故里當有英雄遺跡。即使滄海桑田,歲月的風霜抹平了一切遺存,后人也會在這片土地上接續延展,否則英魂無以承載,追思也沒有寄托啊。所以宿遷從來就不缺紀念項羽的場所。項羽的出生地叫梧桐巷,這條街巷就一直安放在宿遷的版圖上,無論城市如何變遷改造,梧桐巷一直在那個位置,甚至延伸到報紙上(《宿遷晚報》文學副刊名“梧桐巷”)。巷子的盡頭有一棵埋藏項羽胎盤的梧桐樹屹立數千年仍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梧桐巷周圍的人們稱之為項王故里,這里一直留存紀念項羽的設施,有房有廟,有碑有坊,塌了修復,毀了再建,代代相傳。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宿遷知縣胡三俊在此立下一塊“項王故里”石碑,自此項王故里有了歷史物證。1935年,國民黨騎兵**師師長張華棠率部駐扎宿遷,積極倡導修復項王故里,設項里公園,建英風閣和槐安亭;民國宿遷縣縣長張乃藩又擴而大之,使之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更是多次擴建增容,特別是2011年,大手筆大投入,使小不點變成巨無霸,現在的項里景區占地6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集憑吊、觀光、休閑、商貿于一體,全方位、多功能展現西楚波瀾壯闊的社會風貌和項羽拔山舉鼎的輝煌一生,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項里景區核心的核心是項王手植槐,這棵老樹數千年生命不息、英魂永駐,是宿遷歷史和項王勝跡的活化石。我還是引用梁衡《樹梢上的中國》中《秋風桐槐說項羽》的文字來描述吧:“歲月滄桑,英雄多難,這個從淤泥中掙扎而出的樹頭某年又遭雷電劈為兩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還有電火燒過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樹洞,怒目圓睜,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質部分,只剩下半圓形的黑色樹皮,活像霸王剛剛卸落的鎧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綠葉如云,濃蔭潑地。兩千年的風雨,手植槐修成了黃河槐;黃河槐又煉成了雷公槐。這攝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靈的古槐,日修月煉,水淹不沒,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壯哉項羽!” 這不正是項羽精神的寫照嗎? 宿遷歷朝歷代都有英雄涌現,彪炳史冊的就有南宋抗金英雄魏勝、明代抗倭英雄劉江、清末守臺英雄楊泗洪、抗日英雄孫朋瑾、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人民炮兵創始人朱瑞,他們戰功赫赫,名垂青史,澤被家鄉;亦有墓冢墳塋、紀念場館供后人憑吊瞻仰。 在京杭大運河畔、項王故里東首、東關口歷史文化公園北側,有一座赭紅色的墓塋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這就是清末舍命守衛臺灣的民族英雄楊泗洪之墓,稱為楊公墓。楊公墓*奪目之處是墓道前的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中柱和邊柱分別高5米、6米,中額題“楊公墓”三個隸書 大字,正門兩柱上刻有一聯:“血灑臺灣,誓保中華疆土;骨歸故里,共欽民族英雄。”兩根邊柱上的對聯更加氣勢磅礴:“沂泗如襟,黃運如帶,橫貫十三州,獨立中流如砥柱;摧秦有項,敗倭有楊,上下兩千載,同生一地兩英雄。”為宿遷已故著名書法家竇燕客先生所書。對聯縱橫捭闔,將時空交錯于一體,盛贊宿遷大地地靈人杰,英才輩出。 彭雪楓本不是宿遷人,他生于河南,亦犧牲在河南。抗戰時期,彭雪楓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四師師部在宿遷泗洪縣大王莊,當時屬淮北抗日根據地,彭雪楓犧牲后埋骨在洪澤湖畔泗洪半城鎮。2005年彭雪楓誕辰100周年之際,宿遷在市區城北大運河畔劃地320畝建設雪楓公園。公園按彭雪楓生平事跡設置景點,建有育德廣場、紅星眺望臺、長征路、鐵師林、礪劍園、白雪亭和紅楓亭、半城島、拂曉廣場、長淮路、賣馬坡、捷勝亭、飛騎橋、九月湖和彭雪楓紀念館,現為4A級旅游景點,免費開放。 宿遷的英雄榜給朱瑞將軍留有一個重要席位,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奠基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高將領、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朱瑞于1905年出生在宿遷市宿城區龍河鎮朱大興莊。1920年,15歲的朱瑞背起行囊,告別父母,遠離家鄉,到徐州、南京、廣州、莫斯科求學。1930年從蘇聯克拉辛炮校畢業回國,走上革命道路。先后輾轉上海、武漢、瑞金,1934年10月與林彪、聶榮臻、左權率領紅一軍團開始偉大的長征,走完兩萬五千里,到達陜北。參加過東征、西征戰斗后,進入晉冀豫邊區,投身艱苦的抗日戰爭。1939年受黨中央委派,到山東任中共北方局山東分局書記,從事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設。1943年9月,朱瑞離開山東,前往延安,參加延安整風運動和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抗戰勝利后,朱瑞放棄了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的任命,到延安炮兵學校擔任代理校長,開始走上人民炮兵的創建道路。數月以后,開赴東北投身解放戰爭的偉大事業。1948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前夕,朱瑞犧牲在遼沈戰役義縣戰場。 朱瑞的人生軌跡完全重疊在中國革命的道路上,他的每一個腳印都深深地印在祖國大地上,縱使歲月的風塵無情地掩埋,那些印痕依然清晰可辨。在他的故鄉宿遷,人民更不會忘記這位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早在1985年,宿遷市人民政府就在馬陵公園建有朱瑞將軍紀念碑亭,正面刻有“朱瑞將軍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背面是朱瑞將軍傳略。碑亭為六角仿古木亭,琉璃瓦飾頂,十分古樸莊嚴。后又在龍河鎮朱大興村復建了朱瑞故居。2012年12月朱瑞將軍紀念館在市區“印象黃河”景區古黃河北岸落成。館區占地面積72000平方米,主館總建筑面積約8400平方米,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題寫館名。整座建筑設計為古代規格*高祭祀禮器鼎置于高臺之上的造型;建筑各立面形制對稱、均等,為五角星的一部分,象征著朱瑞將軍戎馬一生*后卻未能看到祖國的輝煌。飛升的倒四方臺,展現了掙脫地面、飛揚而上的動勢。 紀念館外觀給人以周正、動感與洗練的感覺。館內中央紀念大廳豎立著高達5米的朱瑞將軍雕塑,純銅鑄造,由中央美院創作完成,銅像高大、威武,充滿英雄氣概。展廳以朱瑞將軍生平事跡展覽為主,分為“救國尋路、紅軍將領、抗日烽火、戰地炮魂、民族長城”五大板塊,收錄大量的圖片、文獻、實物等,全面而客觀地展現了朱瑞將軍波瀾壯闊的一生以及對炮兵締造所做的卓越貢獻。 朱瑞將軍紀念館是宿城新區“印象黃河”景觀帶中一個重要的人文景點,是人們了解朱瑞、憑吊英雄的重要場所,是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郁達夫在魯迅紀念大會上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一個地方也是如此。我們宿遷有英雄,我們敬重英雄。 運河橋上看宿遷 橋,橫臥川上,弓起脊背,為觀賞者撐起一個觀景的制高點;一脈水流過濾掉一些遮擋視線的雜物,讓視野一覽無余,直視無礙。站在橋上看風景,往往別有洞天。 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從宿遷境內穿村越城而過,120 多公里河段上十數座大橋飛架兩岸,駐足橋上,一座一座看過去,幾乎可以把這個文明之城盡收眼底。 宿遷大運河上有多少座橋?不扳著手指數一數,一下子還真說不出來。縣區就不管了,單是市區就有十座之多。這些橋官方都有命名,但老百姓自有一套特殊的命名方式,它不是按照空間,而是依據時間,按建橋先后以序號呼之。因此才有一號橋北是四號橋,南是五號橋,再向南是三號橋,再向北是二號橋的奇怪組合,就連電子地圖也接受了這種命名。
文鑒歲月 作者簡介
涂國之,祖籍四川射洪市,中共黨員,大學文化,正師職退休軍官,大校軍銜,資深媒體人、詩人。歷任新華社、《人民日報》記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兼站長,北京軍區新聞處長等職,出版《情滿北疆》、《成才之友》等專著多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