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中國海洋科學2035發展戰略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50693
- 條形碼:9787030750693 ; 978-7-03-07506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海洋科學2035發展戰略 內容簡介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和國家安全的屏障,是未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中國海洋科學2035發展戰略》旨在依據海洋科學發展的內在規律,瞄準當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設海洋強國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展望2035年前我國海洋科學的發展方向和關鍵領域,謀劃促進海洋科學創新發展的戰略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升我國海洋科技綜合競爭力,為國家海洋科學基礎研究的戰略部署和科技計劃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
中國海洋科學2035發展戰略 目錄
總序/i
前言/v
摘要/vii
Abstract/xv
**章 科學意義與戰略價值/1
**節 海洋科學的學科地位與貢獻/2
一、海洋科學主要發展階段及對社會發展的貢獻/2
二、地球系統科學中的海洋科學/8
三、海洋科學與未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14
第二節 海洋科學發展的創新驅動與學科整體效應/20
一、海洋科學具有鮮明的大科學特征/20
二、海洋科學的創新發展與多學科推動息息相關/27
三、海洋科學持續推動多學科發展/30
四、海洋科學在國家總體學科發展布局中的地位/34
第三節 海洋科學對實施國家戰略的支撐作用/39
一、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支撐保障/40
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41
三、為新興產業發展啟蒙賦能/44
四、為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保駕護航/47
本章參考文獻/50
第二章 發展規律與研究特點/55
**節 學科定義與內涵/56
一、研究對象/56
二、研究特點/57
三、學科分支/58
第二節 海洋科學的發展動力/69
一、海洋科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海洋科學發展的基本動力/69
二、國家需求是海洋科學發展的重要動力/74
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巨大壓力是海洋科學發展的外部動力/76
四、技術革新是支撐海洋科學迅速發展的動力源泉/78
第三節 海洋科學學科交叉狀況/82
一、海洋科學學科交叉的意義/83
二、海洋科學內部分支學科與地球科學的融合交叉/84
三、海洋科學與基礎科學的交叉/87
四、海洋科學與工程技術科學的交叉/94
五、海洋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111
第四節 海洋科學知識溢出與成果應用/115
一、海洋科學在海洋安全與權益維護中的應用/115
二、 海洋科學成果在海上工程、航道安全、漁業生產、資源開發中的應用/116
三、海洋科學成果在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中的應用/118
第五節 海洋科學人才培養特點/123
一、人才培養基本要求/123
二、人才培養特點/127
三、人才培養形式和體系/133
四、人才培養改革/138
本章參考文獻/139
第三章 發展現狀與發展態勢/142
**節 國際海洋科學發展趨勢/144
一、國際海洋科學總體趨勢/144
二、國際海洋科學發展方向/145
第二節 我國海洋科學發展現狀/147
一、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發展態勢/148
二、近十幾年重要成果/153
第三節 我國海洋科學優勢學科、薄弱學科和交叉學科發展狀況/181
一、我國海洋科學的潛在突破點/181
二、薄弱環節和學科交叉前景/196
第四節 推動海洋科學發展的機遇與挑戰/224
一、我國海洋科技的發展機遇/224
二、海洋科學發展面臨的挑戰/225
本章參考文獻/228
第四章 發展思路與發展方向/243
**節 推動海洋科學發展的關鍵科學領域/244
一、海洋與地球宜居性/244
二、海洋與生命起源/245
三、海洋可持續產出/246
四、海洋智能感知與預測/246
第二節 我國海洋科學發展總體思路/247
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解決重大基礎科學問題/247
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保障國家權益和人民生命健康/248
三、 建設大科學裝置、設立大科學工程,增強海洋智能感知和
預測能力/248
四、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引領國際海洋科學發展/249
第三節 我國海洋科學發展目標/249
一、2035年前的總體發展目標/249
二、2035年前的具體發展目標 /250
第四節 我國海洋科學發展的重要研究方向/251
一、海洋能量傳遞與物質循環 /251
二、跨圈層流固耦合與板塊運動 /253
三、海洋生命過程及其適應演化機制 /255
四、極地系統快速變化的機制、影響和可預測性/257
五、健康海洋與海岸帶可持續發展/261
六、海洋智能感知與預測系統/264
本章參考文獻/268
第五章 資助機制與政策建議/271
**節 國內外海洋科學研究資助的現狀/272
一、我國海洋科學研究資助的歷史沿革/272
二、世界主要海洋強國海洋科學研究的資助現狀/274
三、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資助現狀/293
第二節 我國海洋科學研究資助布局存在的問題/310
一、引領國際大科學計劃所需的實施政策不明確/311
二、重大引領性科研的資助布局與評審機制不完善/311
三、對海洋重大裝備設施的綜合投入與管理較為缺乏/311
四、跨學科融合科技創新的資助政策較為缺乏/312
五、海洋科學與技術協調發展所需的資助政策不健全/313
六、資源與數據共享程度不高/314
七、評價與激勵機制推動力不足/314
八、海洋科技經費投入總量不足、分配不均衡/315
九、海洋科技經費使用效率不高/316
第三節 我國海洋科學研究資助機制與政策建議/316
一、建立健全引領國際大科學計劃的資助政策/317
二、建立健全協調發展海洋科學與技術的資助政策/317
三、設立統籌全國海洋科技發展的協調指導委員會/317
四、建立統籌協調海洋科技發展的資源共享與管理平臺/318
五、大幅提高海洋科技經費投入和經費使用效率/318
六、完善同行評議機制,加強國際評審/319
七、設立博士后專項基金,完善人才資助格局/319
八、加強海洋科普,增加相應的資助類別/320
本章參考文獻/320
關鍵詞索引/322
中國海洋科學2035發展戰略 節選
**章科學意義與戰略價值 海洋科學在地球系統科學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海洋科學的發展經歷了科技與工業革命前的萌芽時期、工業革命推動下的創建時期以及信息科技革命推動下的新時代,為人類認知地球和生命的起源與演變、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認知全球變化和治理生態環境等做出了巨大貢獻。目前,海洋科學的研究發展趨向于解決資源、環境、氣候等與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趨向于多學科交叉、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也更加趨向于全球化和國際化。 海洋科學具有鮮明的大科學特征,需要且也會促進多學科深度融合。海洋科學的創新發展體現在觀測與分析手段的持續變革、基礎科學理論的不斷建立以及前沿研究領域的積極拓展中。海洋科學領域的重要突破也促進了眾多學科關鍵問題的解決,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有力推動了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空間科學、社會科學等其他學科領域的發展。從海洋的自然屬性、海洋強國的戰略需求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海洋科學對實施國家戰略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成為牽引相關學科發展的動力源泉。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海洋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需協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權益維護。發展海洋科學,掌握原創知識和先進技術,是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經之路。海洋科學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服務海洋安全的*終目標是實現人類與海洋的和諧共生,保障國際社會的和平發展。海洋科學面臨的關鍵問題與未來地球的宜居性息息相關,同時也是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將成為區域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推動海洋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進而支撐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可以全面提升海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為應對全球海洋秩序變革所提出的重要解決方案,海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則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論支撐,是我國參與國際海洋事務的主要科學依據,是實現海洋強國戰略和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礎。 **節 海洋科學的學科地位與貢獻 一、海洋科學主要發展階段及對社會發展的貢獻 1.海洋科學的主要發展階段 (1)科技與工業革命前的萌芽時期 人類對海洋的研究從遠古時代就已開始,在沿海海洋資源開發和航海活動中,不斷積累海洋知識(倪國江和韓立民,2008)。15世紀中葉,造船術、舵的使用、磁性羅盤導航等先進技術經鄭和下西洋和“陸上絲綢之路”從阿拉伯國家逐步傳入歐洲(許娟,2020),世界范圍內出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探險熱潮。不僅造船技術得以發展,同期也出現了潛艇和載人深潛器的設計。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人們追求財富的欲望,為新航路的開辟創造了思想基礎,而科技的發展促進了航海技術的進步,并為海洋探險創造了條件(張中偉,2004)。哥倫布在西班牙的資助下,于1492~1504年四次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并建立了歐美之間的貿易往來(勞倫斯 貝爾格林,2022)。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次環球航行,首次證實地球是圓的(孫潔,2011)。15~16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以及之后航海活動的開展,是早期海洋調查的雛形,極大地促進了海洋和地球科學的發展(張箭,2004)。這一時期的海洋科學研究或是依賴于隨船現場觀測資料的總結,或是根據數學、物理學原理進行的分析。達爾文于1831~1836年隨英國的“比格爾”號進行海洋科考,收集并分析了各種海岸、海底的生物標本和巖石樣本,完成了一系列的生物學和地質學專著,其中*著名的《物種起源》奠定了生物進化論的基礎(梁前進等,2009)。牛頓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解釋潮汐,伯努利提出平衡潮學說,富蘭克林發表了灣流圖,拉瓦錫測定了海水的成分,之后拉普拉斯提出的大洋潮汐動力學理論為現代潮汐學理論體系奠定了物理基石。這些早期海洋探索者與研究者是海洋科學理論的先驅。 (2)工業革命推動下的創建時期 18世紀末,**次工業革命后,伴隨著蒸汽機的出現,改變了人類在海上的交通方式,也加速了海洋科考的步伐。1872~1876年,由風帆和蒸汽機提供混合動力的“挑戰者”號經英國皇家學會組織開展了一次劃時代的環球航行考察(韓毅,2009)。此次考察在三大洋和南極海域進行了數百個站位的系統性、多學科綜合性觀測,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挑戰者”號環球航行考察使海洋科學從傳統的地理學領域分立出來,逐漸形成為獨立的學科,因此也被認為是現代海洋科學的開端。“挑戰者”號環球航行考察掀起了世界性海洋調查研究的熱潮,世界強國[如德國、挪威、荷蘭、英國、美國、蘇聯(俄羅斯)等]先后組織進行了海上調查。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又將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推向新的高峰,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內燃機、發電機、電動機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工業生產的形態,造船和運輸行業飛速發展,世界各國建設專門的海洋調查船,設計制造各種海洋觀測和分析儀器(周友光,1985)。海洋科學研究開始由探索性航行調查轉向特定海區的專門性調查。1925~1927年德國“流星”號科考船在南大西洋進行了14個斷面的水文測量,1937~1938年又在北大西洋進行了7個斷面的補充觀測,共獲得310多個水文站點的觀測資料。這次調查以物理海洋學為主,內容包括水文、氣象、生物、地質等,并以觀測精度高著稱。這次調查的一項重大收獲是探明了大西洋深層環流和水團結構的基本特征。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反潛技術推動了水下聲學的飛速發展,導致了回聲測深儀的出現。在首次使用回聲測深儀探測海底地形時,即發現海底也像陸地一樣崎嶇不平,從而改變了以往所謂“平坦海底”的概念。電子學的發展,導致了鹽度(電導)-溫度-深度儀(CTD)的出現。利用CTD和使用傳統的顛倒式水銀溫度計與鹽度測定方法間的爭議、改進、校正和認證持續了20~30年(王修林等,2008)。 這些海洋調查工作,一方面積累了大量資料,觀測到許多新的海洋現象,同時在技術方面為觀測方法的革新準備了條件。它推動了海洋科學中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和海洋地質學等基礎二級學科的形成,使海洋科學成為多領域的綜合性學科。在物理海洋學領域,建立了大洋環流理論;在海洋化學領域,建立了鹽度測定方法,發現了海水中主要溶解成分比例恒定規律、氮磷循環及碳酸鹽理論;在海洋生物學領域,以海洋生物調查為主,建立了食物鏈、食物網和生態動力學理論;在海洋地質學領域,發現了洋脊和海溝、錳結核、沉積物的主要來源和分布,以及沉積物中的生化過程對物質循環的貢獻等。由斯維德魯普、約翰遜和福萊明合著的The Oceans:Their Physics,Chemistry and General Biology一書(Sverdrup et al.,1942),對此前海洋科學的發展和研究給出了全面系統而又深入的總結,其中關于海洋地質學的內容稍顯薄弱,但隨著謝帕德Submarine Geology(Shepard,1973)和肯尼特Marine Geology(Kennett,1981)等著作的出版而補全。 (3)信息科技革命推動下的新時代 20世紀40年代,人類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具劃時代意義的是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與廣泛應用。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為海洋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信息時代也拉近了全球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距離,促進了海洋科學之間的多學科融合,也為開展大規模、跨區域的海洋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李曉東,1999)。此時綜合性海洋調查已經無法滿足海洋科學的發展,開始陸續出現各種專業的調查船和特種調查船。隨著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海洋調查設備越來越先進,現代化高效率的海洋調查船逐漸誕生,1962年美國建造的“阿特蘭蒂斯Ⅱ”號科考船首次安裝了電子計算機,標志著海洋科學進入現代化高效率海洋調查時代(葛運國,1984)。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幾十年間,各國政府對海洋科學研究的投入也大幅度增長,海洋調查船數量成倍增加;同時,計算機、微電子、聲學、光學和遙感等技術廣泛地應用于海洋調查和研究中,如CTD、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acoustical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錨泊海洋浮標、地層剖面儀、側掃聲吶、深潛器、海底深鉆、水下機器人、水下滑翔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等。美國、蘇聯、英國、日本等國利用現代化的海洋調查船,開展了大規模的全球海洋調查,獲取的數據涉及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學等海洋科學的各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創性成果,奠定了現代海洋科學研究的根基。20世紀70~80年代衛星和光學技術的出現促進了海洋遙感技術的發展,80~90年代出現了一系列的溫度和水色遙感衛星。電子、聲學、光學和遙感等技術給海洋學帶來了巨大的“數據革命”,數據量增加了104~106倍(張志剛和張磊,2006)。近二十多年,衛星通信和互聯網成為海洋信息交流、科學技術、計算和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術支撐,也為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各國科學家在長期的調查研究中認識到海洋環境的復雜性,而這種復雜性致使任何單一國家都難以承擔完整的、大型的研究計劃。因此從20世紀中期開始,許多大型的海洋調查研究都是以國際合作的方式開展。例如,1968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組織的“深海鉆探計劃”(Deep-Sea Drilling Project,DSDP)(沈錫昌,1989),在1975年擴大為“大洋鉆探計劃”(Ocean Drilling Program,ODP)。進入21世紀后,該計劃進一步擴大,成為“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IODP)。參加該計劃的除發起國美國外,還有法國、英國、蘇聯(俄羅斯)、日本和德國,我國于1998年成為參與成員國。通過該計劃的實施,科學家借助多種平臺計劃打穿大洋殼,進行海底環境監測和采樣,為板塊學說的確立、地球環境的演化、地球系統行為的研究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料(沈建忠,1998)。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的海洋地球化學斷面研究(Geochemical Ocean Sections Study,GEOSECS)計劃,首次較全面地勾畫了全球各大洋盆的物理和化學參數格局(武心堯等,1996);80年代開展的為期十年的世界大洋環流試驗(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WOCE)擴展并延續了GEOSECS的研究;90年代開始的全球大洋通量聯合研究(Joint Global Ocean Flux Study,JGOFS:1990~2004年)建立了海洋碳通量的生物泵和微生物圈理論;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計劃(Global Ocean Ecosystems Dynamics,GLOBEC:2001~2010年)推動了中尺度物理、生化和生物相互作用與生態動力學研究;自1998年開展的實時地轉海洋學陣計劃(Argo計劃)實施以來,得到了全球海洋2000m以內的溫鹽剖面等準實時觀測數據,為海洋環境預報和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礎;2010年后國際痕量示蹤項目(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the Marine Biogeochemical Cycles of Trace Elements and Isotopes,GEOTRACES:2010年至今)(Anderson et al.,2014)、南大洋觀測系統(The Southern Ocean Observing System,SOOS:2010年至今)、國際海洋生物圈整合研究計劃(Integrated Marine Biosphere Research,IMBeR:2011年至今)、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