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現代貨幣史研究:世界金融大變局下的中國選擇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10818
- 條形碼:9787220110818 ; 978-7-220-11081-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現代貨幣史研究:世界金融大變局下的中國選擇 本書特色
●金融危機"十年魔咒"破局之作:危機從未遠離,戰略型金融護身符。
●實戰派作者高屋建瓴: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26年金融實戰積累,十大緯度解析世界金融變局與中國金融政策
●解析互聯網金融走向:揭幕金融亂象 指導金融投資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重量級大咖吳曉靈、盛松成、黃益平、陳志武、彭文生聯名傾情推薦。
中國現代貨幣史研究:世界金融大變局下的中國選擇 內容簡介
金融危機"十年魔咒"?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2019年,金融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如何應對?……中國企業與投資人將何去何從?如何實現個人財富的避險增值?
二十六年金融業實戰,中國銀行原副行長從貨幣金融史追本溯源,直指互聯網金融新物種和金融亂象,透析中美貿易戰下的金融謎題,預測國際金融走勢和國內政策,給企業家和個人投資者提供破局之法。
更多內容介紹:歷史解讀:解讀貨幣金融本質和發展邏輯,梳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貨幣金融高速發展的奇跡和當前面臨的挑戰,分析世界格局劇變,互聯網大發展推動金融大變局下的中國應對之策,探索中國金融現代化戰略布局。破解迷津:在全球貿易摩擦升級、貨幣金融不斷創新的大環境下,透過現象追本溯源,了解貨幣金融發展脈絡,解讀當今金融現象及其成因和走勢。未來預測:數字貨幣能否取代法定貨幣,互聯網金融將如何發展, 國際貨幣體系將怎樣變革,與普通百姓有什么關系,等等。投資向導:思維決定格局,格局影響決策。了解金融形勢,知曉經濟發展趨勢,具備宏觀思維,助力財富增值。
中國現代貨幣史研究:世界金融大變局下的中國選擇中國現代貨幣史研究:世界金融大變局下的中國選擇 前言
序
世界劇變,貨幣亦在裂變,從有形到無形,悄無聲息,卻影響深遠。
貨幣的產生和發展,以及以貨幣為靈魂與核心的金融活動和金融體系,乃至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的發展與創新,綿延數千年仍生生不息,不斷演變、聚變,不斷爆發出“核能量”,堪稱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大奇跡。
貨幣金融的發展,既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社會資源配置的樞紐、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又經常引發嚴重的貨幣金融危機,造成經濟社會劇烈動蕩甚至政府更替,產生越來越巨大的破壞力。貨幣金融可謂充滿神秘和魔力,似乎融“天使”與“魔鬼”于一體。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信息科技等方面的發展,貨幣金融的表現形態和運行模式仍在不斷演化,其影響愈發廣泛、深刻。
中國現代貨幣史研究:世界金融大變局下的中國選擇 目錄
目錄
引言001
部分 有形貨幣:起源與演變
章 原始的商品貨幣003
一、商品(實物)貨幣的出現003
二、貨幣商品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004
第二章 規制化貨幣和金屬本位制紙幣007
一、中國的貨幣發展008
二、歐洲的貨幣發展013
三、貨幣金融發展的土壤016
第三章 貨幣脫金與信用貨幣018
一、貴金屬退出貨幣舞臺018
二、貴金屬退出貨幣舞臺不可逆轉022
三、貨幣脫金后的投放渠道與方式023
四、信用貨幣出現具有極大進步意義028
五、貨幣脫金催生貨幣性質重大變化029
六、信用貨幣需要控制超發的韁繩032
小結有形貨幣之本037
第二部分 貨幣裂變:從有形到無形
章 記賬清算運行及其深刻影響041
一、記賬清算方式的出現041
二、記賬清算運行體系042
三、記賬清算推動貨幣變異045
四、記賬清算推動金融升級047
五、金融發展伴隨風險加劇049
六、互聯網推動清算與貨幣金融新變化050
第二章 記賬清算與國際貨幣金融體系053
一、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形成與發展053
二、記賬清算對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影響056
三、誤解記賬清算導致嚴重問題059
第三章 貨幣金融裂變與魔力釋放063
一、貨幣總量難以控制063
二、銀行“大而不倒”064
三、外匯儲備倍增流動性效應顯現065
四、政府干預與流動性過剩066
五、全球貨幣總量控制難題069
六、金融脫實向虛導致惡果070
小結無形貨幣之根073
第三部分 改革開放中國貨幣金融探秘
章 新中國“30年階段”發展奇觀079
一、新中國發展的“30年階段”特征080
二、中國有望在第四個30年實現087
第二章 改革開放后中國貨幣總量快速擴張之路090
一、改革開放后貨幣總量快速擴張090
二、基礎貨幣的投放092
三、派生貨幣的投放099
四、改革開放簡要歷程和基本脈絡102
五、經濟社會基本穩定的主要原因117
第三章 外匯儲備與貨幣政策119
一、國家外匯儲備不存在規模合理性問題120
二、外匯儲備大幅增長或收縮的應對策略126
三、應對外匯儲備大規模波動的措施仍需改進133
四、改進央行外匯儲備的反映和監督機制140
五、2018年宏觀調控更需靈活性146
第四章 新時代我國金融戰略選擇154
一、高度重視國家金融戰略的規劃和實施154
二、圍繞增強綜合實力,著力建設現代金融體系156
三、圍繞增強國際影響力,切實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161
四、上海原油期貨的推出意義重大164
五、深化金融改革、擴大金融開放169
六、重視金融重要指標的變化及其核算與統計176
小結中國貨幣金融之謎179
第四部分 貨幣金融未來發展探析
章 互聯網發展與社會巨變185
一、互聯網發展產生的影響185
二、互聯網發展的方向189
三、對互聯網要積極而理性194
第二章 網絡加密貨幣探秘197
一、比特幣的產生與發展197
二、比特幣與區塊鏈探秘202
三、區塊鏈發展應跳出“比特幣區塊鏈”范式221
四、委內瑞拉“數字石油幣”229
第三章 互聯網金融發展233
一、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233
二、互聯網金融的監管235
三、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238
四、互聯網金融變相發展242
五、互聯網金融發展方向244
第四章 國際貨幣體系急需變革253
一、世界格局進入劇變關鍵期254
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變革282
小結未來之道與術292
附錄
必須更深刻更審慎地看待美國金融危機297
一、美國住房價格近一輪長時間上升后驟然回落的原因分析298
二、美國大量金融機構,特別是著名金融機構因次貸危機而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307
三、對美國金融危機的幾點看法312
中國現代貨幣史研究:世界金融大變局下的中國選擇 相關資料
愿更多的人像作者一樣獨立思考,各抒己見,探尋金融發展的邏輯,理性推進信息時代金融業的發展,更好地服務社會實踐。——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 吳曉靈 王永利博士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長期從事理論研究和金融一線領導工作的專家之一。本書是作者不懈研究貨幣金融的結晶。本書全面系統闡述了貨幣的本質、演變、制度,也廣泛涉及互聯網金融、數字貨幣等新業態。本書內容豐富、分析深入、觀點獨到,具有參考價值和啟迪意義。——上海財經大學教授、中國人民銀行參事 盛松成 金融體系正處于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技術進步與政策轉型在不斷地催生新的金融工具、新的業務模式,甚至改變金融體系的一些運行規則。如何理解這場大變革特別是把握這場大變革對經濟、企業以及個人的影響?王永利行長積幾十年金融業的從業經驗與深刻思考,提出了獨具一格的真知灼見,值得所有關注這場大變革的人認真閱讀、獨立思考。——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黃益平 貨幣化不僅方便了市場發展、促進了專業細化分工,而且也推動了人類文明化的進程。難以想象一個沒有貨幣化的社會能有個人的自由。那么,貨幣的無形化又會帶來什么呢?這是王永利先生持續多年研究并實踐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書綜合了他的系統思考與智慧,非常值得關注貨幣金融未來的同仁學習。網絡加密貨幣探秘
比特幣的設計初衷,就是要擺脫現有的支付清算和相關的社會運行體系,依托各種相關技術打造一個全新的點對點直接交易和清算的體系,其中隱含的理念就是:由世界范圍內不同的計算機共同參與(打破國家邊界)運行,形成一個平等的、沒有中心(無政府)和中介(不同于現有支付清算體系)的“自組織”網絡世界;這個網絡世界不同于長期以來由主權獨立的國家和國家治理體系組成的現實世界,而形成幅員更加廣闊,甚至沒有邊界的大一統的網絡世界,因此,不會適用任何國家的法律或規則,而是會將法律或規則內置到網絡系統之中,由參與運行的計算機共同維護和修改,將網絡系統看作“上帝”,由上帝而非人或機構負責規則的執行,確保規則執行中的公正與公平;不再適用任何國家的法定(主權)貨幣,防止人為控制貨幣投放,而是模仿黃金,運用哈希計算和加密技術等,通過“挖礦”產生全新的網絡內生“數字貨幣”(而非像黃金那樣的自然物質),其總量設定和每個階段投放的數量等,完全由系統自動控制;在所有人都登錄比特幣網絡體系,每一筆比特幣的取得都會得到全網確認和分布式記錄的基礎上,其比特幣資產的轉移完全可以實現點對點直接進行,而無須再有任何中介參與。由此形成一個“去中心”(無政府)、去中介、民主公平,沒有人為操控和腐敗,沒有稅收和不當費用,難以造假和篡改,所有交易公開透明,能夠防止外部攻擊,維護網絡系統安全穩定的“美好世界”。
可見,比特幣網絡體系的建立,并非只是簡單地運用先進技術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而是具有強烈的“反社會”思想傾向(對現實世界不滿,致力于擺脫現有社會體制機制)和追求理想世界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甚至形成一種宗教信仰和組織體系,進而通過越來越多的人的加入(參與“挖礦”和運行),特別是越來越多法定貨幣用于兌換這種數字幣,甚至推動ICO等資本運作方式,不斷推高數字幣的價格,創造炒幣暴富的神話(比特幣等數字幣成為重要的激勵工具),進一步加強人們對比特幣等網絡世界和價值體系的迷信和崇拜,很多參與炒幣的人都堅定地相信或極力鼓吹:區塊鏈將重新打造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組織形式和運行模式,比特幣將顛覆和取代現有法定貨幣體系以及復式記賬法,區塊鏈將創造美好世界。這在目前有關鼓吹比特幣和區塊鏈的宣傳中有越來越明顯的體現,有人公開講:“區塊鏈的底層架構是數學邏輯,中間層思想是哲學思考,層是神學信仰。”這可能也是比特幣的發明者不愿公開自己真實身份,而采用化名“中本聰”的重要原因。網絡加密貨幣探秘
比特幣的設計初衷,就是要擺脫現有的支付清算和相關的社會運行體系,依托各種相關技術打造一個全新的點對點直接交易和清算的體系,其中隱含的理念就是:由世界范圍內不同的計算機共同參與(打破國家邊界)運行,形成一個平等的、沒有中心(無政府)和中介(不同于現有支付清算體系)的“自組織”網絡世界;這個網絡世界不同于長期以來由主權獨立的國家和國家治理體系組成的現實世界,而形成幅員更加廣闊,甚至沒有邊界的大一統的網絡世界,因此,不會適用任何國家的法律或規則,而是會將法律或規則內置到網絡系統之中,由參與運行的計算機共同維護和修改,將網絡系統看作“上帝”,由上帝而非人或機構負責規則的執行,確保規則執行中的公正與公平;不再適用任何國家的法定(主權)貨幣,防止人為控制貨幣投放,而是模仿黃金,運用哈希計算和加密技術等,通過“挖礦”產生全新的網絡內生“數字貨幣”(而非像黃金那樣的自然物質),其總量設定和每個階段投放的數量等,完全由系統自動控制;在所有人都登錄比特幣網絡體系,每一筆比特幣的取得都會得到全網確認和分布式記錄的基礎上,其比特幣資產的轉移完全可以實現點對點直接進行,而無須再有任何中介參與。由此形成一個“去中心”(無政府)、去中介、民主公平,沒有人為操控和腐敗,沒有稅收和不當費用,難以造假和篡改,所有交易公開透明,能夠防止外部攻擊,維護網絡系統安全穩定的“美好世界”。
可見,比特幣網絡體系的建立,并非只是簡單地運用先進技術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而是具有強烈的“反社會”思想傾向(對現實世界不滿,致力于擺脫現有社會體制機制)和追求理想世界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甚至形成一種宗教信仰和組織體系,進而通過越來越多的人的加入(參與“挖礦”和運行),特別是越來越多法定貨幣用于兌換這種數字幣,甚至推動ICO等資本運作方式,不斷推高數字幣的價格,創造炒幣暴富的神話(比特幣等數字幣成為重要的激勵工具),進一步加強人們對比特幣等網絡世界和價值體系的迷信和崇拜,很多參與炒幣的人都堅定地相信或極力鼓吹:區塊鏈將重新打造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組織形式和運行模式,比特幣將顛覆和取代現有法定貨幣體系以及復式記賬法,區塊鏈將創造美好世界。這在目前有關鼓吹比特幣和區塊鏈的宣傳中有越來越明顯的體現,有人公開講:“區塊鏈的底層架構是數學邏輯,中間層思想是哲學思考,層是神學信仰。”這可能也是比特幣的發明者不愿公開自己真實身份,而采用化名“中本聰”的重要原因。
但實際上,正因為比特幣體系過于追求完美和“去中心”,致力于擺脫現有世界運行體系,反而使其陷入脫離現實、自我封閉的“烏托邦”思維,特別是通過“挖礦”方式產生完全脫離現實的網絡內生(鏈生)加密數字貨幣,完全不同于現實世界的法定貨幣,就使得比特幣區塊鏈完全成為一個聚焦于比特幣產生和體系內轉讓的自我封閉的資金匯劃轉賬清算體系。這一體系如果不能與法定貨幣的匯劃清算連接,比特幣就難以實現其價值,就會成為一種不折不扣的“網絡游戲”。只有與法定貨幣的匯劃清算相連接,允許法定貨幣與比特幣自由兌換,使比特幣體系成為法定貨幣匯劃清算的中介環節,才能產生實際的效果。但這樣卻又使得法定貨幣匯劃清算整個過程中增加了新的中介,而不是減少或消除中介。同時,如果增加的比特幣體系這樣一個中介環節是完全規避監管的、高度匿名化的,那又會使得法定貨幣的匯劃清算失去有效監管,難以充分滿足反洗錢、反恐怖輸送等方面的要求,勢必產生極其嚴重的問題,這已被現實所證明。
從思維邏輯上看,越是追求完美和封閉式獨立運行,就越難以解決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就難有多少實際的價值,更別說能夠改變世界、顛覆法定貨幣體系。
單純從比特幣區塊鏈封閉的體系來看,它確實在其體系(“社區”)內實現了去中心、去信任、去中介,可以點對點自由轉讓比特幣資產等,似乎形成了充分民主法治、平等自由,難以造假篡改、沒有稅收和不當費用,沒有貪污腐敗等的美好社會,形成了所謂的“信任的互聯網、價值的互聯網、秩序的互聯網”。但關鍵的問題是,這種“美好的”比特幣區塊鏈體系,完全脫離現實世界。比特幣如果不能與現實世界的法定貨幣兌換,就難以實現其價值,其在比特幣社區內成員間實現交易應用的空間是非常有限的。
而要實現比特幣區塊鏈的“價值”,就必須與現實世界相連接,使比特幣區塊鏈體系成為以法定貨幣代表的社會財富轉移的一個中介環節或過渡階段。這又需要解決其與現實世界連接的問題,現在的出口就是將比特幣兌換成法定貨幣。所以,比特幣等數字幣的網絡交易平臺成為其重要的基礎設施(外掛系統)和關鍵環節。
在比特幣必須與法定貨幣兌換,必須加入網絡交易平臺等輔助環節才能發揮更大功能的情況下,比特幣區塊鏈區去中心、去中介等特性很可能產生嚴重問題。因此,很多有關比特幣、區塊鏈巨大意義的說法實際上都難以成立。
1.比特幣區塊鏈所謂的“去中心”,指的是在比特幣區塊鏈網絡體系上,不再有特定的人或機構,更不會是政府作為網絡系統的控制或管理的主體。但不代表這一體系真的完全沒有主體、沒有規則,而是將規則的制定,特別是規則執行的管理權交給了無形的“網絡系統”,并視同交給了公平公正的“上帝”。網絡系統的背后,仍需要有系統維護的核心團隊,去中心,完全充分自由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2.比特幣區塊鏈體系設想的是建立一個所有參與者平等民主的世界,但實際上卻出現了編碼維護的核心團隊與參與“挖礦”和運行的主要力量發揮更大影響力這樣一個不是那么平等民主的局面。受計算機運算能力的影響,比特幣的“挖礦”和獲得,并不是像宣傳的那樣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競爭的結果,使得“挖礦”獲得比特幣的機會越來越集中到少數算力強大的礦池或節點上,而更多的節點盡管也參與“挖礦”,消耗了資源,卻不一定能夠獲得比特幣。這使比特幣作為資產或財富,更多地被少數人所占有(有人認為,“比特大陸”一家的礦池算力已超過比特幣全網的40%),并相應增強其對網絡規則調整的話語權或影響力。
3.所謂比特幣區塊鏈可以實現“去信任”的點對點交易(即交易雙方無須提供身份信息并得到足夠權威的印證,即可進行直接的交易。比特幣不是像銀行以往的習慣做法,每個用戶擁有一個賬戶及其相關的信息體系,以便于核對驗證,而是可以每筆交易都隨之更換賬戶,即每發生一筆交易,原有賬戶都可以清戶,將余額轉入重新開立的新賬戶),形成所謂的“信任的互聯網、價值的互聯網、秩序的互聯網”,這都隱含了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所有的人都參與到同一個比特幣區塊鏈網絡平臺,平臺上運行的只能是與比特幣產生和轉讓相關的活動,而沒有比特幣以外的其他資產或價值的產生和運行。
由于比特幣完全是網絡系統內生的“資產”(鏈生資產),從其產生的源頭上就受到網絡體系非常嚴密的驗證和分布式記錄,難以造假或篡改賬戶記錄,因此,比特幣的轉讓,根本無須知道其持有人的真實身份,只需確保出讓人賬戶內確實擁有足夠的比特幣即可。也正是在這種基礎上,才無須任何中介參與,無須知道賬戶背后的戶主是誰,完全由網絡系統進行點對點的直接轉賬。
實際上,在當今社會,即使沒有區塊鏈支持,只要交易雙方都在同一個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開立賬戶,其相互之間的匯款,利用現有的網絡通信技術,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同樣可以實現點對點的適時轉賬清算,而且,在實施中心化運行的情況下,由于不存在像比特幣一樣的全網廣播、多層驗證、分布式記賬等復雜的過程,反而速度或效率遠遠高于比特幣體系,目前比特幣體系內轉賬,每秒只能處理七八筆業務,與銀行每秒處理上萬筆甚至數十萬筆相比,效率難以達到要求。當然,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需要索取客戶的賬戶和交易信息并收取一定的費用。
4.不能兌換成法定貨幣,比特幣的價值難以實現。作為一種全新的純粹的網絡“數字幣”,要被線下世界所接受,特別是要能夠像法定貨幣那樣用于商品和勞務的交易計價和清算,不僅需要有一個被接受的過程,還需要配套的基礎設施的支持,甚至會遭到法定貨幣當局的抵制,因此,現實的選擇,就是先把比特幣說成是一種特殊的“虛擬商品”或“虛擬資產”,將其轉讓兌換成法定貨幣,通過法定貨幣實現其價值。而要實現比特幣與法定貨幣的兌換,又需要配套的設施支持,如需要有交換平臺和相應系統以及與比特幣體系的連接、兌換的規則和交易處理等。現在所謂的比特幣可以直接用于購物或在ATM上取現,實際上都需要實現聯機兌換成法定貨幣后進行轉賬或提取法幣現金。
隨著比特幣等網絡數字幣與法定貨幣兌換需求的擴大,出現了專門的網絡數字貨幣交易平臺(數字貨幣交易所),為數字貨幣兌換,特別是為那些不愿意參與“挖礦”,卻愿意參與比特幣等數字幣收藏或炒作的人提供專業服務。這大大方便了比特幣等數字幣與法定貨幣的兌換和轉移,為比特幣的價值實現和價格提升、擴大影響提供了有力支持。
當然,這種與法定貨幣的兌換或交易系統,只是比特幣區塊鏈體系的外掛系統(有人稱之為“側鏈”),并不是比特幣區塊鏈體系的內部組織部分,其運行是相對獨立的。因此,盡管比特幣等數字幣交易平臺出現過被黑客攻擊、比特幣被盜竊,甚至交易平臺倒閉或平臺經營者“跑路”事件,但并不影響比特幣區塊鏈體系本身的安全運行。而且,盡管比特幣區塊鏈體系是去中心化的,但其專業化交易平臺的經營管理卻是中心化的,是連接比特幣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法定貨幣的通道或橋梁,并沒有完全受到比特幣區塊鏈體系的約束和保護,同時,迄今為止也沒有得到所在國家金融監管部門足夠的重視和監管,已經暴露出不少問題,包括交易數據造假、數字幣被盜、系統被攻擊等,因此,放在交易平臺上的資產是存在風險的。
正因為比特幣還難以像法定貨幣那樣,直接用于商品或勞務交易的計價和清算,還必須兌換成法定貨幣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比特幣將顛覆或取代法定貨幣,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比特幣區塊鏈體系是一個非常封閉的體系,只能運行比特幣,現實世界的資產或價值很難推送到比特幣區塊鏈體系上運行,即使能夠推送上去,如果沒有一套非常嚴密的線下印證體系,確保所推送資產的合法性、真實性、準確性,比特幣區塊鏈體系是難以像比特幣一樣,從源頭上就嚴密驗證和保證其真實性、準確性的,這樣,一旦有虛假的東西推送到比特幣區塊鏈體系上,其運行體系再嚴密都無法逃避“以訛傳訛”的結果,這時候,區塊鏈所謂的“信任的互聯網、價值的互聯網、秩序的互聯網”就成為無稽之談。若不能很好地解決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數字幣、區塊鏈的價值就必然會大打折扣。
5.比特幣難以成為真正的貨幣。原因如下:
,比特幣高度模仿黃金的設計思路違反了貨幣的發展邏輯。比特幣在設計思路上,高度模仿黃金,希望借助黃金曾經長期作為國際公認的貨幣或貨幣本位(儲備物),至今人們仍對黃金保持很大的貨幣情節,增強比特幣作為“數字黃金”的可信度,以便于讓人們更容易接受比特幣作為新的貨幣,比特幣在設計上就要總量限定,而且挖礦越來越難,產量分階段逐步減少,消除人為過多投放的可能性,并為比特幣升值創造了巨大想象空間。但這種設計思路卻恰恰忽視了為什么黃金會退出貨幣舞臺的根本原因。
如前所述,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價值尺度、交換媒介、價值儲藏手段的功能,其中價值尺度是重要的功能,需要有價值支撐,并要努力保持相對穩定的價值(幣值)。而要做到這一點,理論上就需要保證一國貨幣總量要與該國主權控制和法律保護的,可貨幣化、交易化的社會財富規模相對應,即保證物價總指數的相對穩定。因此,當今世界各國的貨幣政策都有一個共同的中介目標——通貨膨脹率(物價總指數),而且貨幣成為主權貨幣或法定貨幣。離開國家主權和法律保護,設想推行哈耶克“貨幣的非國家化”是不現實的。
黃金是一種自然物質,受到自然儲量、挖掘和加工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一國的黃金產量非常容易與該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水平及其對貨幣的需求發生嚴重偏離,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而且在其呈現升值態勢時,也容易被更多地收藏并博取升值收益,嚴重影響其作為貨幣的功能的發揮,因此,后必然被更容易得到調控,保持貨幣總量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基本適應、幣值基本穩定(通貨膨脹率控制在適當水平)的信用貨幣體系(主權貨幣或法定貨幣)所取代。事實已經充分證明,黃金退出貨幣舞臺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黃金不可能再重新成為貨幣了。
比特幣恰恰在模仿黃金,不僅總量嚴格限定,而且每十分鐘一個時段所產生的比特幣都嚴格限定,每四年產量自動縮減一半,根本沒有任何數量調控的空間和可能,難以與經濟社會的實際發展保持吻合。再加上其初期不值錢,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和保護,很多比特幣因失去私鑰而成為“無主幣”或“死亡幣”(有人估計目前約有380萬個),也就更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在比特幣越來越受追捧的過程中,又有不少人將比特幣作為收藏品,退出流通,使其實際供應量更加有限。其大幅度升值的可能,對炒作比特幣的投機者有很強的吸引力,但卻會嚴重影響比特幣作為貨幣的功能的發揮(大幅升值也會帶來大幅貶值的可能,幣值將劇烈波動)。可以肯定地說,這種高度模仿黃金設計貨幣的思路,本身就是一種倒退,是對貨幣發展史的不了解。
第二,比特幣不具備黃金那樣的真實價值。黃金作為一種受人追捧的自然物質,其本身就是具有真實價值的,比如可以打造黃金飾物、仍有工業用途等。但比特幣卻純粹是一串網絡系統產生的數字或數碼,并不是自然物質,連一種有物理載體的字畫等工藝品都不是,一旦離開比特幣體系,就沒有任何價值,就會像空氣一樣煙消云散。
有人說,當今的貨幣其實就是一種純粹的信用貨幣,就是一種信任,只要人們相信它、接受它,它就可以成為貨幣,就好像只要大家相信比特幣,你給我一個比特幣讓我給你泡一杯茶,我再用這個比特幣向他買一個蘋果,他再用這個比特幣向你買一個橘子,這樣一個循環,我們付出勞動創造了財富,大家不需要信任對方,只需要信任比特幣就可以。可見比特幣區塊鏈就是用來創造信用的,并不是創造實際財富的。它使很多人達成共識,創造出大家都相信和接受的東西,它就可以成為貨幣。
這種說法讓很多人信以為真,廣為傳播,殊不知,這種說法僅僅只是看到貨幣的表象或結果,而根本沒有看到貨幣的本質和內在邏輯。即使在當今的信用貨幣體系下,也不是隨便什么人或機構,隨便造出什么東西就能讓人信任和接受成為貨幣的。貨幣當局投放貨幣,一般仍需要有一定規模的貨幣儲備物(作為直接的價值支撐),并努力將貨幣乘數(派生貨幣規模)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同時,要有國家法律保護,使貨幣作為國民財富中可以貨幣化財富的價值表示,從而保持貨幣幣值的相對穩定(貨幣幣值相對穩定已經成為貨幣重要的基礎功能,也是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貨幣之所以成為主權貨幣或法定貨幣,就是因為貨幣是以國家主權范圍內可以控制的社會財富作為背書的,離開國家主權和法律保護,貨幣就難以得到與其賴以存在的社會財富相對應,也就難以證明其具備價值。正因如此,哈耶克著名的“貨幣的非國際化”的設想根本無法落實,以此作為“去中心化”的網絡加密數字貨幣的理論依據同樣是不成立的。
現在,比特幣僅僅是比特幣區塊鏈體系所內生的數碼或符號,比特幣沒有任何可以對應的歸其比特幣網絡世界所有或控制的財富,這樣,即使通過宣傳或炒作,讓一些人信任和接受比特幣,價格出現大幅上漲,也只能是催生泡沫、聚集風險,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貨幣。
有人認為,比特幣不同于法定貨幣,不能成為像法定貨幣那樣流通的貨幣,但它可以成為一種數字資產,類似數字黃金,可以成為貨幣的價值儲備物或錨定物,法定貨幣越是超發、越是貶值,比特幣就會像黃金一樣越是值錢。比特幣模仿黃金,它的應用場景也就類似黃金,黃金能發揮的作用,比特幣都能做到,正因為如此,近年來比特幣的價格大幅度上升。
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比特幣可以被看成一種“虛擬商品”或收藏品、儲值物,但它與黃金仍存在不同。不能因為短時間內比特幣對法定貨幣的價格大幅度上漲,就認為它具備甚至遠超過黃金的價值。價格還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一方面在全球范圍內廣泛聯網運行且很多人認為比特幣有升值炒作空間時,就會吸引全球范圍內大量資金進入,擴大比特幣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比特幣總量有限,特別是現階段實際產生的比特幣,以及其中真正能拿出來轉讓的比特幣數量不大,其中也不乏少數人相互炒作、推波助瀾、哄抬價格的因素,勢必造成比特幣價格大幅攀升。這種價格大幅上升,不一定是其價值的真實體現,反而可能聚集大量泡沫和風險。而一旦失去人們的信任,比特幣作為純粹的一串數碼,是難以具備黃金那樣的基本價值的。
第三,網絡加密數字貨幣容易仿造,難以實現總量控制。比特幣屬于開源系統,可以免費下載,在比特幣不斷升溫的過程中,也催生出很多由其版本衍生的“山寨幣”或“分叉幣”(如Bitcash、Bitgold),基本上只是在比特幣的基礎上以其倍數調整方式在總量和階段性產出量上做一些變動,以提高運行速度,如將“幣”的總量在比特幣2100萬個基礎上,擴大到4200萬個、8400萬個等,相應的,從每10分鐘產出1個區塊及其相應的比特幣,提高到每5分鐘、25分鐘等產出1個區塊和相應的數字幣等。也有的進行一些技術改造后形成有一定創新的網絡數字幣,如以太幣(Ethereum),將比特幣應用的“工作量證明法”(POW),改為“權益證明法”(Proof of Stakes,POS),改進了智能合約的應用等,而且以太幣之后也在產生自己的“分叉幣”(如Ethereum Classic、EtherCash、EtherGold等)。這樣,就意味著將分化出無數的網絡加密數字幣體系和相應的幣種(據統計,到2017年末,世界上已經有超過1300種網絡數字幣。有人認為,實際上更多,2018年6月已經接近2000種了)。
為了規避冠以“貨幣”的字樣而受到國家主權貨幣體系的排斥或各國法律的嚴格監管,現在又在“幣”(coin)之外,派生出很多新的用詞,重要的是“token”(被譯成“通證”或“通肯”),但其本質都是一樣的。
這樣,在網絡世界中又會分化出無數個網絡自治“國度”或“社區”(至少是遠多于現實世界中國家的數量),如果其相互之間不能聯通并保持規則的統一,必然造成網絡世界的混亂,嚴重影響網絡加密貨幣的信譽,而難以形成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通過區塊鏈就可以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新世界。
據說,還有人正在嘗試發行比特幣實物現金,如比特幣硬幣或紙幣,以期更加方便比特幣的使用。這更是違反比特幣自身邏輯,是難以實現的。因為要印制和發行比特幣實物現金,必須明確執行的主體,實行中心化的嚴格管理,這是與比特幣去中心化的設計理念和運行體系相悖的。所以,如果真的出現“比特幣實物現金”,那也只能是比特幣體系之外的另一種“山寨幣”,因為現金的流通和轉移是難以實現全程、全網廣播和驗證與記錄的。
可見,比特幣等網絡加密貨幣,只能是一種特定網絡平臺或社區的“社區代幣”或“商圈幣”,可以在一定的網絡平臺或社區范圍使用,但不能流出既定范圍隨意流通,甚至挑戰法定貨幣的地位。這種社區代幣作為一種紀念品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但必須是其網絡平臺具有代表性,如比特幣成為區塊鏈10版本、以太坊成為區塊鏈20版本等,其數字幣才能有較好的收藏價值。沒有代表性的山寨幣、分叉幣等,其收藏價值都會非常弱。
6.比特幣區塊鏈過于強調“去中心”,反而使其運行效率和成本受到影響。比特幣區塊鏈體系要實現“去中心”,就需要大量外部計算機接入并共同運行(這成為“去中心”運行的基礎條件,僅僅是由一個單位或個人自己的計算機集群來運行,是難以實現“去中心”的),這樣,加入的計算機節點越多,比特幣資產的獲得與轉讓需要的共識算法和全網廣播、驗證、分布式處理等的難度就越大,其“挖礦”過程需要消耗越來越大量的能源,甚至會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很多計算機節點都是專門用于“挖礦”的,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難以實現計算機聯網共享算力和存儲力的預期,反而需要投入大量計算機,占用大量的算力和存儲空間,造成巨大資源占用乃至浪費。同時,多重驗證和分布式處理程序繁雜、成本很高在美國Cionbase交易所上買賣比特幣,費率是149%。交易所成為數字幣繁榮的重要推動力和受益者。效率很低比特幣錢包初次安裝時,會消耗大量時間下載歷史交易數據塊,處理一筆比特幣交易需要約6個連續區塊的確認,往往需要數天時間。,而且抵制或規避國家監管,難以滿足大規模高頻率交易的處理要求和金融監管要求。
比特幣區塊鏈體系過于強調“去中心”,亦即追求無政府、無監管,其體系內無須驗證用戶身份,不可能做到“實名制”和金融監管所要求的KYC(Know Your Customer),如果其外掛的交易平臺或ICO平臺也不能滿足金融監管實名制、反洗錢、反恐怖輸送等方面的要求,比特幣區塊鏈體系就可能成為犯罪分子的工具。也正因為如此,比特幣也確實受到恐怖分子、毒品販子、網絡黑客、金融騙子等的青睞,常常被用于資金或資產轉移,以逃避監管。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類似比特幣這樣的區塊鏈,存在著“去中心、高效率、安全性”形成的“不可能三角”,存在天然的局限。
因此,不能簡單地以為比特幣區塊鏈能在體系內部做到讓資產(比特幣)的獲得與轉移公開透明、不可作假或難以篡改,相互之間的轉讓無須人的認知和信任,就認為其能夠推而廣之,就可以解決現實世界的信任和誠信問題,乃至認為任何一個缺乏信任的領域都可以用比特幣區塊鏈或類似的方法增加信任,推動整個社會,包括政府的運行公開透明,減少腐敗和浪費,降低社會運行的成本。這種看法未免太過幼稚和想當然了。
7.過度追求去中心和充分民主,是脫離現實、難以實現的。人類是地球上社會屬性的動物,群居或集體生活,不僅可以形成更大的合力以抵御天敵、戰勝困難,而且有利于增加繁衍的機會,增強學習交流,促進技能和腦力的開發,推動人類快速進化,在相對短暫的時間內就發展成為世界的主宰。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社會必然存在個別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矛盾和統一,只有在公共利益化的情況下才能使個別利益化得到根本保障;要維持個人與組織的良好關系,必須形成良好的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的規則,并需要有監督規則執行和違規懲罰的機制。于是,在社會組織中形成有中心、有層級,而非完全平等、民主自由,可能是長期實踐過程中的必然選擇。盡管人們也不斷設想建立一個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烏托邦式美好社會,但都難以成功。在當今世界仍然是以各個國家主權獨立和自治為基礎架構,國家之間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設想建立一個“去中心”、無政府的網絡世界,完全擺脫現實世界國家法律的約束,是不現實的。
當然,社會成員將某些權益讓渡出來,交給集體,將權力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還需要加強對權力的約束和監管,防止權力尋租或執行偏差。特別是在形成制度或規則后,可以積極運用新的技術手段代替人工進行監督,以增強監督規則執行的嚴密性、嚴肅性。但這并不代表就是“去中心”化。
8.缺乏有效監管的ICO存在更多問題,對于區塊鏈的發展無異于飲鴆止渴。隨著區塊鏈及比特幣、以太幣等網絡數字幣的升溫和價格上漲,也催生了很多區塊鏈創業公司及其相應的山寨幣或分叉幣。這些區塊鏈創業公司由于概念新、時間短、經營業績難以達到IPO的條件,于是,在一些參與“炒幣”的資本運作者的推動下,出現了專門以網絡數字幣首次發行并募集熱點網絡數字幣(主要是比特幣、以太幣,而非法定貨幣,從而規避非法集資風險)為主要特征的ICO集資方式。
ICO一經推出,進一步擴大了比特幣、以太幣等熱點數字幣的需求,使比特幣、以太幣等價格大幅度上漲,從而使得通過ICO募集數字幣的人一夜暴富,進而吸引更多的人和資本涌入區塊鏈、數字幣領域,使ICO成為變相炒作比特幣、以太幣的通道。由于ICO沒有受到監管部門的監管,其實際運行存在很多暗箱操作、內部炒作,虛假宣傳、惡意傳銷的成分,比如,有的ICO項目所確定的“幣”的總量根本沒有什么依據和規則,完全是拍腦袋決定的;有的宣布將公開發行多少“幣”,但實際上卻只發行少數“幣”,以防止發行太多而難以把價格炒上去;有很多ICO項目被極少數投資者壟斷了,并在之后極力炒作,推高其價格,惡意操控市場,并擇機變現獲利后撤離,將風險甩給后來者或接盤者,這個過程俗稱“割韭菜”。
很多年輕人在一些數字幣炒家的鼓動下,懷著對區塊鏈、數字幣的盲目信仰,或者對一夜暴富的極度崇拜和追求,紛紛投入區塊鏈開發和ICO運作,生活在比特幣、以太幣等數字幣價格只會大漲而不會跌落的幻想中,根本沒有想到完成ICO之后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根本不考慮如果其區塊鏈項目難以落地,無法產生實際的價值,或者所募集的比特幣、以太幣價格大幅度下跌,無法兌換到足夠的法定貨幣以滿足其創業的資金需求,區塊鏈創業失敗,自己應該怎么面對投資人。
不少投資人也同樣存在對區塊鏈、數字幣的盲目信仰和數字幣價格只會漲不會跌的幻想,只看到炒作數字幣的通道,根本不考慮所投項目的可行性(不少ICO項目往往僅有文字有限、信息模糊的“白皮書”就能得到投資),以及在投資之后如何監管項目團隊和項目進程,如何保護投資者權益,或者明知道其有很多風險,但卻更愿意參與其中,共同忽悠和欺騙更多的人和資金進入,自己成為收割韭菜獲利的人,而不是被割韭菜遭受損失的人。特別是對于一些比特幣、以太幣的炒作者而言,其通過推動其他項目的ICO,刺激比特幣、以太幣的需求,抬高其價格,可以通過比特幣、以太幣的溢價獲益,以對沖投資ICO項目的風險,ICO的發展越火熱,其收益就越豐厚。因此,這些比特幣、以太幣炒家成為ICO主要的推動力量,也不斷創造出關于區塊鏈、數字幣的神話。有人指出,到2017年底,“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加密貨幣已構成次全球范圍的資產泡沫”。
中國現代貨幣史研究:世界金融大變局下的中國選擇 作者簡介
王永利,經濟學博士。曾任中國銀行副行長、執行董事,先后領導中國銀行應對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中國銀行IT藍圖實施、財務及資產負債規劃和流動性管理等。后任SWIFT首任中國大陸董事,樂視控股高級副總裁、樂視金融CEO,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等。對貨幣金融、財務會計、風險管理、外匯儲備、人民幣國際化、期貨及衍生品、金融監管體系、互聯網金融、數字幣與區塊鏈等具有較高的理論造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著有《金融危機全景透視》《金融新思維銀行新發展》《穿越危機:世界劇變的中國選擇》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