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草木有情:跟著節氣尋人間清歡 (彩插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71811
- 條形碼:9787020171811 ; 978-7-02-01718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草木有情:跟著節氣尋人間清歡 (彩插版) 本書特色
l 一本美學之書,帶你發現節氣之美,享受東方美學生活—— 每個節氣來臨,你可以帶上這本書,去拜訪一棵樹、欣賞一朵花;可以像本書作者那樣,在各地結交幾位花朋、樹友,每個節氣定期拜訪它們,給旅行一個美好的理由。 l 一本療愈之書,幫你從山林草木獲得療愈身心的力量—— 當工作使你身心俱疲時,當挫折讓你沮喪灰暗時,可以帶上這本書,走進草木有情世界,把心溫柔地托付給自然,你會見證草木療愈身心的力量。 l 一本實用之書,教你制作時令花饌美食—— 你可以參照本書,按節氣為自己和家人制作一份花饌美食。草木芳華,詩酒茶香,伴你四時風雅、歲歲清歡。 l 一本唯美之書,美文美圖賞心悅目—— 作者手繪51幅花木插畫,53張四季攝影。 l 贈送《廿四節氣賞花木手冊》—— 列舉每個節氣中國各地32種花木的346個觀賞地點,一期一會,讓你不再錯過花木*美好的觀賞季節。
草木有情:跟著節氣尋人間清歡 (彩插版) 內容簡介
草木有情,人間清歡。這是一本介紹四時花木、節氣旅行、時令風物的生活美學之書。全書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為主線,書寫了全國各地六十余種有人文底蘊和歷史背景的樹木花草,它們就像一期一會的朋友,等候有情人的定期拜訪,在一年一度的相遇、重逢里,互照彼此的成長。作者以童心和文心,記錄這些相遇、重逢的美好時刻,昭示一種人與自然相依相生、相伴相長的生活方式,以及從自然獲得療愈與啟迪的智慧。 本書配有作者手繪插圖、花木攝影百余幅和二十四種時令茶點制法,附贈《廿四節氣賞花木手冊》,用深情、唯美全方位擁抱草木有情世界。 《自序》金句摘錄: l 我有在每一個新年來臨之前,回顧過去一年照片的習慣。幾年下來,我發覺,每年除了與小孩子、家人、友人在一起迸發的真情真意的閃光瞬間,*使我放松、愉快的,便是與花草在一起的獨處時光。 比如,我在這一年爬過了早春蘇州香雪海的梅花山,站在了初夏蘇州藝圃的薔薇花下,賞過了六月西湖的荷花,嗅到了八月靈隱寺法云村滿谷的桂花香……每一個瞬間,都曾令我內心*柔軟的部分被輕輕撞了一下。與四季流轉的美好在一起,此人間清歡,令我內心*為富足喜悅。而這一年在人間獲得了名與利上的多少成就,倒是其次了。 經年累月下來,已然在中國的土地上結交了許多“花朋樹友”。有些花草樹木僅為一面之緣,卻依然生長在記憶里;有些則成為老朋友、舊相識,一年一度,一期一會,見證著彼此的成長,*后竟已相看如知己。 l 我喜歡與植物相處。它們*安靜,從不多言。每當感到世界吵鬧時,尤其覺出植物的美好。花木是延綿在時空里靜穆的觀察者,給我們示現空性的美。它們看過了千年滄海桑田,風云變幻。它們仿佛有靈覺,感知著時運,花開花落,時榮時枯。 l 我喜歡與植物相處。它們看似柔弱,實則比人類擁有更加堅強、堅定的力量。花開花落,看似無謂輪回,但在看不見的地方,根卻扎得越來越深了。 l “我猜想,也許我們與樹木的初始關系中,美學的成分高于科學。與一棵美麗之樹的相遇妙不可言。” l “總體來說,即使沒有我們,植物也完全可以獨自生存。相反地,我們人類離開樹木,將很快滅絕。” l 我喜歡尋訪山林中的古老植物,因這個過程也使得我們與心慕手追卻觸摸不到的古人,產生了跨越時光的連接。許多賞花勝地,或緣起于舊時文人名士親自手植花木,或為舊時幽人雅士賞花野游之地,他們留下的片段文字,引人無數神思。走過這些勝地,仿佛隔著時光與昔日文人墨客有了精神上的片刻重疊與交匯。與花會,也是與古人會,令獨自前往的旅程絲毫不孤獨。 l 十幾年前,在我還是一個外企白領時,我也過了很長一段這樣的日子,終日只掛心大大小小的會議提案、設計、策劃……常常晚上十點走出寫字樓,夜幕已四沉。那時,我對季節與自然的感覺是麻木的。直到有一天,我坐在出租車上奔赴客戶公司,遠遠望見窗外公園里的桃花開得那樣絢爛,我才發覺,也許我舍本逐末,錯失了這個人間*美好的東西,錯失了抵達我們內在*平靜的融于天地自然的本心。 l 我相信對于本就屬于大自然一部分的我們來說,草木,于我們人類是有著無私的療愈力量的。我后來的人生經歷中,無數次經過一段緊張高壓繁冗的工作后身心俱疲時,于我*好的休息,便是獨自一人走到山林里,與花草樹木相對。當我將心溫柔地托付給自然、給植物之后,元氣,便慢慢恢復了,心靈,便被滿滿滋養了。于是更加可以理解,為什么中國文人世界會產生陶淵明、竹林七賢等隱士。朝夕與花草為友,放浪逍遙于山水間,那分明是*令身心暢達自在的人生境界。 l 十幾年前,我開始關注樹木、關注花草,學習中醫和易學,從中國的哲學觀認知草木,畫它們,寫它們。2019年出版的《草木有趣》這本書,便記錄了我對二十四節氣中花草果蔬的感受,希望能借此喚醒與曾經的我同樣對自然很麻木的都市人,那顆與自然草木親密連接的本心。 如今這一本新作《草木有情》,則是更加深入一步走進草木的有情世界,不僅僅是把花草樹木看作“無情的”可以觀賞的花木,可以食用的蔬果,可以運用為“手作”的自然原料,更是把它們看作“有情的”可以照見心靈的朋友,可以療愈我們的老師,可以令我們安心倚靠的力量。
草木有情:跟著節氣尋人間清歡 (彩插版) 目錄
目錄
序/蒙中(竹庵)
自序
立春
踏雪尋梅 /3
香雪海 /9
梅花冢 /13
超山訪梅 /16
雨水
西湖二月柳 /22
十八曼陀羅花館 /25
驚蟄
雨中賞白玉蘭 /30
聽禪柳杉下 /34
春分
茈碧湖的梨花 /38
大葉榕 /41
浙東訪牡丹行記 /44
上野的櫻 /49
清明
訪文徵明手植紫藤 /54
東山的宋藤 /57
慕田峪長城的杏花 /60
法源寺丁香 /64
故宮海棠 /69
潭柘寺玉蘭 /74
谷雨
洛陽牡丹記 /78
藥王谷 /83
立夏
殿春簃 /89
云間的老槐樹 /94
小滿
小滿枇杷半坡黃 /100
五月雪 /103
芒種
藝圃四季 /108
虎丘尋凌霄 /112
夏至
與文徵明周瘦鵑賞荷 /118
寒巖荷塘茶會 /122
小暑
桫欏雙花 /128
大原之森 /131
三千院的紫陽花 /134
證悟之窗 /137
大暑
荷葉蓋頭歸 /142
浮甘瓜于清溪 /145
莫奈花園 /149
睡蓮 /153
時思寺 /157
立秋
明月院的紫薇 /165
黑莓 /168
處暑
臨水照花幾春秋 /172
留得殘荷聽雨聲 /176
白露
山寺月中尋桂子 /180
秋草 /184
秋分
九溪煙樹 /188
滿隴桂雨 /191
寒露
草木為證 /196
丹柿小院 /201
霜降
醉白池賞菊 /206
胡楊林 /209
立冬
法海寺白皮松 /215
帝王樹 /218
小雪
法國梧桐 /222
居延海 /225
大雪
天平山賞楓 /230
安亭老銀杏 /233
冬至
孔子后裔與紅豆杉 /238
晉榧 /241
小寒
清奇古怪 /246
大理的松 /249
大寒
靈峰探梅 /254
國清寺探梅 /258
草木有情:跟著節氣尋人間清歡 (彩插版) 節選
洛陽牡丹記 辛丑年谷雨日,恰逢洛陽城中微雨。蒙蒙細雨中我漫步隋唐遺址,訪問人間谷雨花——牡丹。 牡丹又名谷雨花,顧名思義,是指牡丹多在谷雨時節盛放,然而這一年卻是例外,許是春暖得早,大江南北人間百花,花期感知暖流,幾乎都提前了十來天。到洛陽之前,有朋友說,他們剛剛從洛陽來,牡丹花幾乎盡數凋零,已經看不到什么了,勸我不去也罷。我卻不死心,好像內心有預感自己不會錯過與牡丹的這場約會,照例撐著傘來到隋唐遺址,尋求與牡丹的偶遇。 牡丹在唐代開始被封為百花之王,它的草本姐妹芍藥則被封為花相。大唐盛世,上自天子朝臣,下至庶民百姓,皆傾迷牡丹。唐皇李隆基在驪山命人一口氣種植了一萬株牡丹,色樣各不同。牡丹花開之時,楊貴妃帶眾宮女游賞花間,衣袂飄舉,李白有詩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劉禹錫詩中描繪“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白居易的《買花》詩中更可一窺當年京城人沉迷于牡丹的癡態:“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今人到洛陽隋唐遺址來探尋牡丹,不僅為賞牡丹,也許一并緬懷了那如牡丹般秾艷盛放、花團錦簇的大唐盛世。 而我眼前的隋唐遺址,昔日的大唐都城勝景早已不再,城池樓閣,萬千燈火,皆歸于塵土,只剩下今人植就的幾何圖案現代綠化園林,讓人無法借此回溯昔日大唐的風采。雨天的隋唐遺址游人不多,并沒有“洛陽牡丹甲天下,花開時節動京城”描繪的人頭攢動的熱鬧,不過卻可以在雨中清清靜靜地尋花,賞花。 路上,偶然見到有三兩朵白牡丹開著,其他牡丹果然已任由雨打風吹盡了。唐代詩人王貞白《白牡丹》詩說:“谷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一直喜愛白牡丹的素潔,雨中的白牡丹更加美得纖塵不染。那半透明的花瓣,掛著晶瑩的雨滴,好像白蝶之翼,好像是用*薄的白宣紙裁剪出來的,又好像膚若凝脂的美人掛著淚滴的雪白臉頰,格外令人憐惜。 作別白牡丹,走到牡丹園深處,漸入佳境。原來,牡丹園的園丁為一些名花品種搭上了雨棚,那雨棚下的牡丹竟開得一如往昔般繁盛,絲毫未被近日的風雨侵襲凋敗。 仔細看那些品種,晚景竟也不輸盛花時,有許多品種都是別處從未見到的,真是大開了眼界。 *稀奇的品種是豆綠,兩朵豆綠牡丹花,花瓣內緣是極其鮮嫩的綠,鮮嫩得像可以掐出水,而花瓣外緣卻是白,好像用羊毫毛筆暈染出來的漸變色。兩枝豆綠花朵一左一右相對,好像在竊竊私語。 接下來是紫斑,花瓣比較細碎,花冠比較大,花蕊處長著紫色的斑點,白中那一點紫,好像多了一筆點睛之筆,多了一股子精氣神兒。 什樣錦,則是一株花樹上開了十種花,有魏紫一般的紫紅,有趙粉一般的粉紅,有二喬玉蘭般的花開兩色,一株花樹看盡名花顏色,花朵秾艷媗妍,*是令人想起大唐昔日繁華盛景。 沒見到姚黃,卻看到海黃開成一片。海黃花冠沒有那么大,花瓣內緣呈現嫩黃,花蕊則是鮮麗的橙黃,不那么起眼,卻自有嬌態。 二喬,顧名思義,一花開兩色。花瓣格外繁密,紅的,白的,白中帶紅斑的,擠擠挨挨攢成一個雙色花球,好像琉璃世界里的白雪紅梅一般,既比白牡丹添了些風情,又不像紅牡丹那樣俗艷。 雪浪,花如其名,同是白牡丹,那花瓣卻細碎得緊,好像菊花一般繁密,可不就像激起的雪一般的浪花? 鐮田錦,是花瓣內緣粉紫,外緣粉白,花瓣格外舒展的品種,也許是花瓣沒那么繁密而更加不禁風雨,花下紅土上盡是被風雨打落的一地花瓣。 再其他,有大紅者、淺粉者(疑似趙粉),等等,都是我叫不出名字的了,怕說錯了品種惹牡丹生氣,只好對花背上一句古詩:“一枝秾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第二日臨上飛機前,又去王城公園拜會了“牡丹仙子”,那是一樹風姿綽約的粉牡丹,經歷了這么多天的風雨,竟還在盛放著。 數數看,這一路看下來的牡丹花,自己認得的品種有七種。忽然想起,歐陽修曾寫下一部《洛陽牡丹記》,那書里可記著二十四個品種呢。不知我所見的洛陽牡丹,與歐陽修當年所見,顏色有幾分相同? 關于洛陽與牡丹花,流傳甚廣的一個傳說,是武則天和牡丹花結下的一個“梁子”。說是武則天在一個飄雪日子飲酒作詩,乘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于此命,一夜之間競相綻放,唯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結果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聲聞天下,后人起名叫“洛陽紅”。 真是不知這一代女皇好好的為什么跟牡丹花過不去。可洛陽牡丹享譽天下,各地慕名者紛紛前來求購,后來出現的幾處牡丹產地,無不與洛陽牡丹有著淵源,這卻是千真萬確的。直到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后,北方游牧民族不懂牡丹的好,洛陽牡丹的勝景便從此沒落了。 《洛陽牡丹記》中記載:“姚黃、牛黃、左花、魏花,以姓著;青州、丹州、延州紅,以州著;細葉、粗葉、壽安、潛溪緋,以地著;一擫紅、鶴翎紅、朱砂紅、玉板白、多葉紫、甘草黃,以色著;獻來紅、添色紅、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暈檀心、蓮花萼、一百五、葉底紫,皆志其異者。”“錢思公嘗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為王,而魏花乃后也。’”這樣細論下來,如今姚黃、魏紫今人倒仍可以見到,只是今次訪花無緣得見,而其他花品,皆與北宋歐陽修當年所見不甚相同。牡丹花的世界,也經歷了一番世事變幻。 歐陽修在《風俗記》章節里繼續說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游遨,往往于古寺廢宅有池臺處,為市井張幄帟,笙歌之聲相聞。*盛于月陂堤、張家園、棠棣坊、長壽寺東街與郭令宅,至花落乃罷。”可嘆,豈止花品不同,那賞花人,賞花的幄帟笙歌、古寺園林宅邸,也一并泯滅于歷史的煙塵中了。 再回憶起一路所見,牡丹園大多以單調的幾何圖形綠化布局,以俗氣的大藍大紅遮雨棚做陪襯,相比蘇州園林遇見的那些牡丹花周遭的古雅情境,多少還是有些煞風景的。我們對花的審美的高雅追求與境界,也終究是無可奈何地泯滅于歷史煙塵中去了。 [牡丹羹] 牡丹謝幕時,落花滿地,此時可揀拾牡丹花瓣,為自己做一碗冰糖牡丹甜羹,來餞別春天。 將新鮮牡丹花瓣清洗干凈,撒上白糖腌制一會兒。將蓮子用開水浸泡兩小時,在砂鍋中煮開水,放入蓮子后小火煮半小時左右。放入牡丹花瓣和黃冰糖,待冰糖溶化后即可裝碗出鍋。 一起品嘗暮春花饌的甜美軟糯滋味,以滿口清氣花香告別春天吧。
草木有情:跟著節氣尋人間清歡 (彩插版) 作者簡介
殷若衿,作家,文化學者,東方美學生活踐行者。自幼習中國畫。2012年始學習易學、香道、茶道、插花、中醫等,為國家中級評茶員。喜愛自然,喜愛草木,喜愛旅行。已出版散文集《草木有趣——跟著二十四節氣過日子》《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時間智慧》《印度拾塵記》。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