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建筑創作與結構形態/空間結構系列圖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281916
- 條形碼:9787112281916 ; 978-7-112-2819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建筑創作與結構形態/空間結構系列圖書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建筑與結構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上的關系進行論述,重點闡明了結構形態在實現建筑與結構和諧統一中的作用,結合空間結構工程實例,提出了建筑創作中的結構表現手法,旨在提高建筑設計的理論及實踐水平,促進建筑與結構的共同進步。認清建筑與結構的形態本質,明確建筑與結構關系的歷史淵源,本著建筑與結構統一的目的,發展實用的結構形態設計方法,并在實踐中促進建筑與結構的專業合作,通過對結構形態的創新和運用,就能夠把握建筑與結構相結合的未來走向,創作出感性與理性、技術與美學、自然與社會和諧統一的,并富有時代氣息的新建筑。本書可供結構專業和建筑專業的工程設計人員、科研人員和高等院校師生學習參考。
建筑創作與結構形態/空間結構系列圖書 目錄
1.1 建筑設計的主要對象——空間
1.1.1 建筑的空間與實體
1.1.2 建筑的形與度
1.1.3 建筑空間的三種屬性
1.2 結構設計的主要對象——實體
1.2.1 結構的空間與實體
1.2.2 結構的分級
1.2.3 結構的性能
1.2.4 結構形態與結構形態學
1.3 建筑與結構關系的理性思考
1.3.1 歷史地看待建筑與結構的關系——縱向
1.3.2 現實地看待建筑與結構的關系——橫向
1.3.3 實現建筑與結構和諧統一的方法
1.4 建筑形式美學與結構形態的關系
1.4.1 建筑形式美的一般原則及其決定因素
1.4.2 建筑形式美的技術淵源
1.4.3 技術美學在建筑領域的表現
1.5 建筑與結構的時代特征
1.5.1 建筑的時間性
1.5.2 結構技術表現的時代特征
1.5.3 現代高技術條件下,功能、結構、形式之間的相互關系
1.6 小結
第2章 建筑與結構關系的歷史沿革與現實意義
2.1 人類建筑活動的基本問題
2.1.1 影響人類建筑活動的基本因素
2.1.2 建筑活動所應反映的內容
2.1.3 結構技術在建筑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建筑與結構關系的歷史脈絡
2.2.1 原始人類建筑
2.2.2 西方古典建筑
2.2.3 中國古建筑
2.2.4 近代建筑
2.2.5 現代建筑
2.3 結構在建筑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3.1 結構形態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從實現手段來看)
2.3.2 結構在建筑發展中的兩種作用(從所處地位來看)
2.3.3 客觀地評價發展中的結構與建筑的關系(從二者關系來看)
2.4 影響結構創新的主要因素
2.4.1 結構創新的客觀需求
2.4.2 結構創新的物質基礎
2.4.3 正確看待結構創新與建筑創新的關系
2.5 小結
第3章 建筑創作中建筑與結構的關系
3.1 現代大空間公共建筑的設計特點
3.2 建筑與結構設計的特點與矛盾
3.2.1 建筑的形態構成特點
3.2.2 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
3.2.3 建筑與結構的矛盾
3.3 結構形態與建筑的統一
3.3.1 結構形態與建筑功能取向的統一
3.3.2 結構形態與建筑造型立意的統一
3.3.3 結構形態與建筑環境意向的統一
3.3.4 結構形態與現有技術條件的統一
3.3.5 結構形態與社會文化心理的統一
3.4 結構在建筑設計中的地位
3.4.1 以結構形態作為建筑表現的主體
3.4.2 以結構技術作為建筑造型的輔助手段
3.5 建筑設計中運用結構手法的幾個誤區
3.5.1 虛假的結構
3.5.2 煩瑣的結構
3.5.3 不利的結構
3.6 小結
第4章 建筑創作的結構表現
4.1 結構的構成及其規律
4.1.1 結構的分類
4.1.2 結構的力學規律
4.1.3 結構的構成
4.2 以結構的外在形象作為建筑表現
4.2.1 結構表現的形態分類
4.2.2 單一型結構的表現
4.2.3 組合型結構的表現
4.3 以結構的力學規律作為建筑表現
4.3.1 完善的結構體系
4.3.2 合理的結構形態
4.3.3 恰當的結構布置
4.3.4 結構變形趨勢的利用
4.4 模擬自然界的結構形態作為建筑表現
4.4.1 非生物形態
4.4.2 生物形態
4.4.3 人體形態
4.5 以結構的細部作為建筑表現
4.5.1 適當的構件利用
4.5.2 精美的節點連接
4.6 建筑設計各階段的結構表現
4.6.1 方案構思階段
4.6.2 設計調整階段
4.6.3 局部細化階段
4.7 結構表現的局限性
4.8 小結
第5章 結構形態的創新及其發展趨勢
5.1 建筑結構表現的現狀
5.1.1 結構形式的表達豐富多彩
5.1.2 結構作為表達建筑美的手段日漸突出
5.2 結構形態的研究與發展
5.2.1 結構形態學及其本質
5.2.2 結構形態的研究與實踐
5.3 結構形態設計及其制約因素
5.3.1 結構形態設計的特點
5.3.2 結構形態設計的制約因素
5.3.3 結構形態的設計和教育
5.4 建筑形態與結構形態的創新及其合理性
5.4.1 建筑形態與結構形態的創新
5.4.2 評價結構合理性的標準
5.5 新型結構的顯著特點
5.5.1 索結構
5.5.2 樹狀結構
5.5.3 膜材料與膜結構
5.5.4 巨型結構
5.6 建筑結構的發展趨勢
5.6.1 結構形態的表現形式趨于簡潔實用
5.6.2 傳統結構形式的變化與新材料的應用
5.6.3 新型結構不斷涌現
5.6.4 特殊領域中新型結構的應用
5.7 建筑與結構的專業合作
5.7.1 建筑與結構的專業關系及其發展
5.7.2 建筑與結構專業合作的幾個重要因素
5.7.3 建筑與結構專業合作的相關教育
5.8 小結
第6章 結構形態構思的工程實踐及展望
6.1 以結構形態進行建筑設計構思的基本原則
6.2 結構形態構思的工程實踐
6.2.1 結構類型
6.2.2 項目實例
6.2.3 結構形
建筑創作與結構形態/空間結構系列圖書 作者簡介
姚亞雄,1965年生于哈爾濱,浙江海鹽人。1988年同濟大學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畢業,獲學士學位;1991年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2001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畢業,獲博士學位。1991年留校任教于同濟大學,先后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和研究生導師。從事高層建筑及大空間公共建筑設計、空間結構與結構形態學的研究和教學。2003年調入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現為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先后任副主任建筑師、主任建筑師、院副總建筑師、數字化部技術總監和華建數創公司設計總監,為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和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建筑分會暨中國建筑學會體育建筑分會理事,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空間結構專業委員會委員,《空間結構》雜志編委。已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發表學術專著4部,主持或參與完成大空間公共建筑設計30余項。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