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腸梗阻診治及案例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53564
- 條形碼:9787030753564 ; 978-7-03-07535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腸梗阻診治及案例分析 內容簡介
本書共13章,內容包括胃腸道的解剖與生理概要,腸梗阻的病理生理改變,腸梗阻發生的原因、分類、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腸梗阻患者的營養支持、監測治療、并發癥的防治以及典型與復雜病例介紹等。作者根據自己長期從事腸梗阻診療的臨床研究經驗,針對腸梗阻的特點和治療中的實際問題,詳細介紹了腸梗阻的特點,各種診療方法及技術,以及外科處理的其他問題,同時列舉了40例典型與復雜病例,圖文并茂,真實還原了這些患者的診療過程,十分珍貴。可供臨床醫學生、普外科醫師、胃腸外科醫師及進行腸梗阻診療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參考。
腸梗阻診治及案例分析 目錄
**章 胃腸道的解剖與生理概要 1
**節 胃的解剖與生理 1
第二節 小腸的解剖與生理 9
第三節 大腸的解剖與生理 17
第四節 腸屏障功能 22
第二章 腸梗阻發生的原因 24
**節 先天性因素 26
第二節 手術 28
第三節 腫瘤 29
第四節 疝 30
第五節 腸堵塞 31
第六節 功能性腸梗阻 32
第七節 血運性腸梗阻 32
第八節 外傷性因素 33
第九節 腸扭轉 34
第十節 炎性疾病 35
第十一節 放射損傷 36
第十二節 其他 36
第三章 腸梗阻的病理生理改變 40
**節 腸道屏障功能障礙 40
第二節 水和電解質紊亂 41
第三節 酸堿失衡 55
第四節 營養不良 60
第五節 感染 62
第六節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66
第四章 腸梗阻的分類 73
**節 按梗阻原因分類 73
第二節 按腸壁血運有無障礙分類 76
第三節 按梗阻部位分類 77
第四節 按梗阻程度分類 79
第五節 按病程發展快慢分類 80
第五章 腸梗阻的臨床表現 83
**節 癥狀與體征 83
第二節 輔助檢查 86
第六章 腸梗阻的診斷 104
**節 腸梗阻的臨床診斷 106
第二節 腸梗阻的病因診斷 110
第七章 腸梗阻的治療 112
**節 腸梗阻治療的策略和計劃 112
第二節 非手術治療 115
第三節 手術治療 132
第四節 中醫中藥在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 145
第八章 腸梗阻患者的營養支持 154
**節 營養對腸梗阻患者的重要性 154
第二節 營養物質的代謝與需要量 167
第三節 腸梗阻患者營養支持的原則 179
第四節 營養支持治療的發展歷程與變遷 186
第五節 腸內營養 190
第六節 腸外營養 199
第九章 腸梗阻患者的監測治療 227
**節 監測治療在腸梗阻患者治療中的意義 227
第二節 基本生命體征的監測治療 228
第三節 器官功能的監測治療 234
第十章 腸梗阻并發癥的防治 265
**節 復發梗阻 265
第二節 術后腹腔感染 267
第三節 腸瘺 270
第四節 胃腸道出血 278
第十一章 常見腸梗阻的診治 281
**節 粘連性腸梗阻 281
第二節 腸扭轉 288
第三節 腸套疊 299
第四節 腹部疝致腸梗阻 313
第五節 糞石性腸梗阻 329
第六節 血運障礙性腸梗阻 331
第七節 麻痹性腸梗阻 338
第八節 腫瘤性腸梗阻 342
第十二章 特殊類型腸梗阻的診治 357
**節 結核性腸梗阻 357
第二節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 363
第三節 惡性腸梗阻 366
第四節 放射性腸炎與腸梗阻 372
第五節 閉孔疝與腸梗阻 379
第六節 克羅恩病與腸梗阻 385
第十三章 典型與復雜病例介紹 394
附錄 縮略詞表 486
腸梗阻診治及案例分析 節選
**章胃腸道的解剖與生理概要 **節胃的解剖與生理 一、胃的解剖 胃是消化管各部分中*膨大的部分,上連食管,下續十二指腸。成人胃的容量約1500ml。胃除了具有容納食物和分泌胃液的作用外,還有內分泌功能。 (一)胃的形態和分部 胃的形態受性別、年齡、體位、體型和胃的充盈狀態等多種因素影響。胃在完全空虛時略呈管狀,高度充盈時可呈球囊形。 胃有兩壁(前壁和后壁)、兩彎(大彎和小彎)和兩口(人口和出口)。胃的人口稱賁門,連通食管腹部,較固定。賁門的左側,食管末端左緣與胃底所形成的銳角稱賁門切跡。出口稱幽門,續十二指腸上部。由于幽門括約肌的存在,在幽門表面,有一縮窄的環形溝,幽門前靜脈通常橫過幽門前方,是手術中確定幽門的標志。胃前壁與肝的臟面、腹前壁等相貼,胃后壁構成網膜囊前壁的一部分。胃的上緣凹陷,稱胃小彎,凹向右上方,有肝胃韌帶附著,比較固定,其*低點彎度明顯的折轉處稱角切跡。下緣隆凸,稱胃大彎,大部分凸向左下方。 通常將胃分為賁門、胃底、胃體和幽門4個部分。賁門部是指賁門附近區域,界限不明確。胃底為賁門平面以上,凸向左上方,臨床有時稱為胃穹窿,內含吞咽時進人的空氣,約50ml,腹部X線片可見此氣泡。自胃底向下至角切跡處的中間部分稱胃體。角切跡至幽門之間的部分稱幽門部,臨床上也稱“胃竇”,該部又借胃大彎處不明顯的中間溝,分為左側膨大的幽門竇和右側呈管狀的幽門管兩部分;幽門竇通常位于胃的*低部,胃潰瘍和胃癌多發生于其附近的胃小彎處;幽門管長2~3cm(圖1-1)。 (二)胃的位置與毗鄰 1.位置胃中度充盈時,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小部分位于腹上區。賁門位于第11胸椎體左側,幽門位于第1腰椎下緣右側,此即所謂的“幽門平面”。胃的位置常因體位、呼吸及胃內容物的多少而變化。胃的賁門較為固定,其余部分移動性較大。直立位時,幽門可下降至第3腰椎平面,胃大彎可降至臍或臍平面以下;仰臥位時胃的位置上移(圖1-2)。 2.毗鄰胃的前壁右側份鄰接左半肝,左側份上部緊鄰膈,下部接觸腹前壁,此部轉移性大,通常稱為胃前壁的游離區。胃后壁隔網膜囊與胰、左腎上腺、左腎、脾、橫結腸及其系膜相毗鄰,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圖1-3)。 3.韌帶胃通過韌帶與鄰近器官相聯系。胃小彎及十二指腸**段與肝之間有肝胃韌帶和肝十二指腸韌帶。賁門及胃底、胃體后壁有胃膈韌帶與膈肌相連,此韌帶為一腹膜皺襞,其內常有胃后動、靜脈通過。在肝胃韌帶的后方胃小彎較高處有胃胰韌帶,其內有胃左動、靜脈及迷走神經后干的腹腔支。胃大彎與橫結腸之間有胃結腸韌帶,屬大網膜一部分。大網膜由前后兩層腹膜構成,但二者已相互愈著,不易再分離。胃大彎上部與脾之間稱胃脾韌帶,其中有胃短動、靜脈。 (1)肝胃韌帶與肝十二指腸韌帶:肝胃韌帶連接肝左葉下橫溝和胃小彎,肝十二指腸韌帶連接肝門與十二指腸,共同構成小網膜,為雙層腹膜結構。肝十二指腸韌帶中含膽總管、肝動脈和門靜脈。 (2)胃結腸韌帶:連接胃和橫結腸,向下延伸為大網膜,為4層腹膜結構。大網膜后層與橫結腸系膜的上層相連,在橫結腸肝區與脾區處,二者之間相連較松,容易解剖分離;而在中間,兩者相連較緊,解剖胃結腸韌帶時,注意避免傷及橫結腸系膜中的結腸中動脈。 (3)胃膈韌帶:由胃大彎上部胃底連接膈肌,全胃切除術時,游離胃賁門及食管下段需切斷此韌帶。 (4)胃胰韌帶:胃竇部后壁連接胰頭頸部的腹膜皺襞,此外,胃小彎賁門處至胰腺的腹膜皺襞,其內有胃左靜脈。在門靜脈高壓時,血液可經胃左靜脈至食管靜脈、奇靜脈流人上腔靜脈,可發生食管胃底靜脈曲張。 (三)胃壁的結構 胃壁共分4層,自內向外依次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臨床上常將胃壁的4層一起稱為全層,將肌層和漿膜層合稱為漿肌層。 1.黏膜層即胃壁的*內層,它由表層上皮、黏膜、肌和肌間組織構成,厚0.5~0.7mm。黏膜肌由兩束平滑肌纖維組成。表層上皮下面為腺體和固有膜,含有結締組織基質、漿細胞、淋巴細胞、少數嗜酸細胞、肥大細胞,以及神經和血管。用胃鏡觀察胃黏膜呈橘紅色,并且有閃光。在空腹時,黏膜形成許多皺襞,其中在胃小彎處有4~5條沿胃縱軸排列的皺襞,稱為胃道。當胃被食物充滿后,皺襞即變為低平或全部消失。胃黏膜被許多縱橫溝分成若干小塊,稱為胃區。每區有許多小窩,稱為胃小凹,胃腺即開口于胃小凹的底部,胃約有300多萬個胃小凹,一個胃小凹底部有3~5條胃腺共同開口。臨床上,胃黏膜皺襞的改變,常表示有病變的發生。分泌胃液的腺體有3種,即賁門腺、胃底腺和幽門腺。胃腺是胃黏膜上皮向結締組織中深人凹陷而形成的。它由功能不同的細胞構成。胃小彎、幽門部的黏膜較平滑,神經分布豐富,是酸性食糜必經之路,易受機械損傷及胃酸消化酶的作用,所以易發生潰瘍(圖1-4)。 構成胃腺的細胞類型: (1)壁細胞:分泌鹽酸和抗貧血因子,主要在胃底和胃體;少量在幽門竇近側。 (2)黏液細胞:分泌堿性黏液。 (3)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和凝乳酶原,主要在胃底或胃體。 (4)內分泌細胞:G細胞分泌促胃液素,D細胞分泌生長抑素,EC細胞釋放5-羥色胺呈嗜銀或嗜銀染色。 (5)未分化細胞。 角切跡是胃竇體部交界處的解剖標志,其組織學分界與解剖學不一致,并因年齡而異。組織學分界常位于角切跡的近側,隨著年齡增長可高達賁門處,此處抗酸能力差,是胃潰瘍的好發部位。幽門竇切除時胃小彎切除線應達賁門下,才能將分泌促胃液素的幽門竇黏膜完全切除。 2.黏膜下層由疏松結締組織和彈性纖維組成,起緩沖作用。當胃擴張或蠕動時,黏膜可伴隨這種活動而伸展或移位;此層含有較大的血管、神經叢和淋巴管。胃黏膜炎或黏膜癌時可經黏膜下層擴散。 3.肌層胃壁的肌層很發達,由3層平滑肌構成。外層為縱行肌,以大彎和小彎部分較發達;中層為環形肌,在賁門和幽門處變得很厚,形成賁門括約肌和幽門括約肌;內層為斜行肌,由賁門左側沿胃底向胃體方向進行,以下漸漸分散變薄,以至不見。在環形肌與縱行肌之間,含有肌層神經叢。胃的各種生理運動主要靠肌層來完成(圖1-5)。 4.漿膜層胃壁的漿膜層是胃的外膜,實際上是腹膜覆蓋在胃表面的部分;其覆蓋主要是在胃的前上面和后下面,并在胃小彎和胃大彎處分別組成小網膜和大網膜。 (四)胃的血管 1.動脈 胃是胃腸道中血供*豐富的器官,來自腹腔干及其分支。沿胃大、小彎形成兩個動脈弓,再由弓上發出許多分支到胃前、后壁,在胃壁內進一步分支,吻合成網(圖1-6)。 (1)胃左動脈:起于腹腔干,是腹腔干的*小分支,也是胃的*大動脈。向左上方經胃胰皺襞深面達賁門附近,轉向前下,在肝胃韌帶內循胃小彎右下行,終支多與胃右動脈吻合。胃左動脈向上發出食管支與賁門支,然后向下沿胃小彎在肝胃韌帶中分支到胃前、后壁,在角切跡處與胃右動脈相吻合,形成胃小彎動脈弓,在行胃大部切除術時常在第1、2胃壁分支間切斷胃小彎。 有15%~20%的肝左動脈可起自胃左動脈(臨床稱為“迷走肝左動脈”),與左迷走神經肝支一起,到達肝,偶爾這是肝左葉的唯一動脈血流。于根部結扎胃左動脈,可導致急性左肝壞死,手術時應注意。 (2)胃右動脈:起源自肝固有動脈,也可起于肝固有動脈左支、肝總動脈或胃十二指腸動脈,行走至幽門上緣,轉向左上,在肝胃韌帶中沿胃小彎走行,從左向右,沿途分支至胃前、后壁,到角切跡處與胃左動脈吻合。 (3)胃網膜左動脈:起于脾動脈末端或脾支,從脾門經脾胃韌帶進入大網膜前葉兩層腹膜間,沿胃大彎右行,有分支到胃前、后壁及大網膜,分布于胃體部大彎側左下部,與胃網膜右動脈吻合,形成胃大彎動脈弓。胃大部切除術常從其第1胃壁支與胃短動脈間在胃大彎側切斷胃壁。 (4)胃網膜右動脈:起自胃十二指腸動脈,在大網膜前葉兩層腹膜間沿胃大彎左行,沿途分支到胃前、后壁及大網膜,與胃網膜左動脈相吻合,分布至胃大彎左半部分。 (5)胃短動脈:起于脾動脈末端或其分支,一般有3~5支,經胃脾韌帶至胃底前、后壁。 (6)胃后動脈:系脾動脈分支,出現率約為72%,一般有1~2支,起于脾動脈或其上極支,上行于網膜囊后壁腹膜后方,經胃膈韌帶至胃后壁,分布于胃體后壁的上部。 (7)左膈下動脈:由腹主動脈分出,沿胃膈韌帶,分布于胃底上部和賁門。胃大部切除術后左膈下動脈對殘胃血供有一定作用。胃的動脈間有廣泛吻合支,如結扎胃左動脈、胃右動脈、胃網膜左動脈及胃網膜右動脈這4條動脈中的任何3條,只要胃大彎、胃小彎動脈弓未受損,胃仍能得到良好血供。 2.靜脈 胃的靜脈與各同名動脈伴行,均匯入肝門靜脈系統。遠端脾腎靜脈吻合術能有效地為胃食管靜脈曲張減壓,足以證明胃內廣泛的靜脈吻合網絡。 (1)胃左靜脈:又稱胃冠狀靜脈,沿胃小彎左行,至賁門處轉向右下,匯人肝門靜脈或脾靜脈。 (2)胃右靜脈:沿胃小彎右行,注人肝門靜脈,途中收納幽門前靜脈,幽門前靜脈位于幽門與十二指腸交界處前面上行進人門靜脈,幽門前靜脈是辨認幽門的標志。 (3)胃網膜右靜脈:沿胃大彎右行,注人腸系膜上靜脈。 (4)胃網膜左靜脈:沿胃大彎左行,注人脾靜脈。 (5)胃短靜脈:來自胃底,經胃脾韌帶注人脾靜脈。 此外,多數人還有胃后靜脈,由胃底后壁經胃膈韌帶和網膜囊后壁腹膜后方,注人脾靜脈。 (五)胃的淋巴及其引流 胃壁各層具有豐富的毛細淋巴管,起始于胃黏膜的固有層。在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下層內交織成網,分別流人各胃周淋巴結,*后均納人腹腔淋巴結而達胸導管。 1.胃的區域淋巴結淋巴結是機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各種損傷和刺激常引起淋巴結內的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反應性增生,使淋巴結腫大,稱為淋巴結反應性增生;其原因較多,包括細菌、病毒、毒物、代謝的毒性產物、變性的組織成分及異物等,都可成為抗原或致敏原刺激淋巴組織引起反應。淋巴結腫大的程度不等,有時可達10cm。胃周圍存在大量淋巴結,根據它們距胃的距離,可分為3站16組(表1-1)。**站為胃旁淋巴結;第二站為胃左動脈旁、肝總動脈旁、腹腔動脈旁、脾門、脾動脈旁;第三站為肝十二指腸韌帶內、胰后、腸系膜上動脈旁、結腸中動脈旁、腹主動脈旁。胃淋巴管與胃動脈相平行,因此,胃周淋巴結分布與相應動脈有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