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瑞兒科醫案集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979582
- 條形碼:9787535979582 ; 978-7-5359-7958-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宜瑞兒科醫案集萃 本書特色
1.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結合臨證經驗,形成獨具特色的兒科診療方法
本書在“五臟相關”“重視脾胃”等重要學術思想的指導下,結合嶺南的特殊地域、氣候及人文等因素,通過反復的臨床實踐與探索,形成了關于小兒臟腑學說的獨到見解。強調“脾為后天之本,重視顧護脾胃功能”的診療思想,“治養結合、心身同治、以和為貴”的兒科疾病防治宗旨,以及“扶正氣、平陰陽、調氣機、安五臟”的治療觀點。在堅持“四診合參”的同時,注重望診,尤其是舌診的必要性;根據“因時、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原則,在診療中審慎辨證,善用嶺南道地藥材,體現出鮮明的嶺南特色。
2.實用性強,創制兒科藥方驗方
本書以五臟相關學說辨析兒童情志障礙,長于用肺脾同調的方法治療小兒肺系疾病,對于兒童多動癥及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等典型疾病,總結出其主要病機及證型特點,并創制了“益智寧”“復感寧”等專方,臨床療效顯著,得到兒科同行的高度評價及患兒家屬的廣泛認可。
李宜瑞兒科醫案集萃 內容簡介
李宜瑞教授在“五臟相關”“重視脾胃”等重要學術思想的指導下,結合嶺南的特殊地域、氣候及人文等因素,通過反復的臨床實踐與探索,形成了關于小兒臟腑學說的獨到見解。她強調“脾為后天之本,重視顧護脾胃功能”的診療思想,“治養結合、心身同治、以和為貴”的兒科疾病防治宗旨,以及“扶正氣、平陰陽、調氣機、安五臟”的治療觀點。在堅持“四診合參”的同時,注重望診,尤其是舌診的必要性;根據“因時、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原則,在診療中審慎辨證,善用嶺南道地藥材,體現出鮮明的嶺南特色。李宜瑞教授善于以五臟相關學說辨析兒童情志障礙,長于用肺脾同調的方法治療小兒肺系疾病,對于兒童多動癥及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等典型疾病,總結出其主要病機及證型特點,并創制了“益智寧”“復感寧”等專方,臨床療效顯著,得到兒科同行的高度評價及患兒家屬的廣泛認可。
李宜瑞兒科醫案集萃 目錄
一 感冒
醫案1 風寒夾痰 / 1
醫案2 風寒夾痰 / 2
醫案3 風寒夾滯 / 3
醫案4 風寒證 / 4
醫案5 風熱證 / 5
二 乳蛾
醫案1 熱毒熾盛 / 7
醫案2 正虛邪戀 / 8
醫案3 肺熱夾滯 / 10
醫案4 熱毒熾盛 / 11
醫案5 熱毒熾盛 / 13
三 咳嗽
醫案1 正虛邪實 / 15
醫案2 風痰犯肺 / 17
醫案3 風熱犯肺 / 18
醫案4 風熱犯肺 / 20
醫案5 風痰化熱 / 21
醫案6 風痰阻肺 / 22
醫案7 風邪夾痰 / 24
醫案8 氣虛夾痰 / 25
醫案9 風熱犯肺 / 27
醫案11 寒熱錯雜 / 28
四 肺炎喘嗽
醫案1 風寒閉肺,夾痰夾滯 / 30
醫案2 風痰閉肺 / 31
醫案3 痰熱閉肺 / 33
醫案4 肺脾氣虛 / 34
醫案5 痰熱閉肺 / 35
醫案6 痰熱閉肺 / 37
醫案7 痰濁阻肺 / 38
五 哮喘
醫案1 寒熱錯雜 / 40
醫案2 痰濕內蘊,肺脾氣虛 / 43
醫案3 風痰阻肺 / 46
醫案4 肺脾氣虛,痰濕壅阻 / 48
醫案5 寒熱錯雜 / 50
醫案6 風寒束肺 / 52
六 鼻鼽
醫案1 肺脾氣虛 / 55
醫案2 肺脾氣虛,風寒外襲 / 57
醫案3 氣陰兩虛,夾有風濕 / 60
醫案4 肺脾氣虛,夾有風痰 / 62
七 鼻淵
醫案1 肺脾氣虛,濕熱內蘊 / 66
醫案2 肺脾氣虛,夾有風濕 / 68
醫案3 氣陰兩虛,夾有風熱 / 71
醫案4 濕熱夾滯 / 74
醫案5 濕熱證 / 76
醫案6 脾腎兩虛,肺經風熱 / 78
八 發熱
醫案1 風熱外感 / 81
醫案2 風熱夾滯 / 82
醫案3 肺胃熱盛,夾有食積 / 83
醫案4 濕困三焦 / 85
醫案5 風熱夾濕 / 86
九 反復呼吸道感染
醫案1 肺脾氣虛 / 88
醫案2 肺脾氣虛,積滯化熱 / 90
醫案3 氣陰兩虛夾滯 / 91
醫案4 肺脾氣虛,夾濕夾滯 / 92
醫案5 肺脾氣虛,風寒夾滯 / 93
醫案6 風痰夾滯化熱 / 94
醫案7 肺脾氣虛,夾濕夾滯 / 96
十 泄瀉
醫案1 傷食瀉 / 99
醫案2 濕熱夾滯 / 100
醫案3 風寒瀉 / 101
醫案4 脾虛夾滯 / 102
醫案5 脾胃氣虛 / 103
醫案6 脾虛夾濕 / 105
醫案7 風熱夾濕 / 107
醫案8 脾虛夾滯 / 108
醫案9 傷食瀉 / 110
十一 便秘病
醫案1 氣虛濕滯 / 114
醫案2 脾虛夾滯 / 116
醫案3 食滯化熱 / 118
醫案4 脾虛食滯 / 120
醫案5 乳食積滯 / 121
醫案6 虛實夾雜 / 122
醫案7 脾虛氣滯 / 124
十二 腹痛
醫案1 肝郁氣滯 / 126
醫案2 脾胃濕滯,濕郁化熱 / 127
醫案3 脾虛食滯 / 129
醫案4 肝脾不和 / 131
醫案5 脾胃濕熱 / 132
醫案6 肝脾不和 / 134
十三 厭食
醫案1 脾運失健,氣陰不足 / 136
醫案2 氣陰兩虛 / 137
醫案3 脾虛夾滯 / 139
十四 積滯
醫案1 脾虛濕滯 / 140
醫案2 脾虛夾積 / 141
醫案3 脾虛夾滯 / 142
醫案4 脾虛夾積 / 144
十五 疳證
醫案1 脾虛夾積 / 147
醫案2 脾虛失運,兼有外感 / 149
醫案3 脾虛不運 / 150
十六 口瘡
醫案1 風熱乘脾 / 153
醫案2 風熱夾濕 / 154
醫案3 心脾積熱 / 155
醫案4 心火上炎 / 157
醫案5 心脾積熱 / 158
醫案6 風熱夾濕 / 159
十七 嘔吐
醫案1 外邪犯胃 / 161
醫案2 肝胃不和證 / 162
醫案3 乳食內積證 / 163
十八 兒童多動癥
醫案1 腎虛肝亢 / 165
醫案2 心脾不足 / 166
醫案3 痰火內擾 / 168
醫案4 心脾不足,肝風內擾 / 170
醫案5 腎虛肝亢 / 171
醫案6 腎虛肝亢,夾有食滯 / 173
醫案7 肝腎陰虛,肺脾不足 / 176
醫案8 脾腎不足 / 177
醫案9 心脾不足,夾有痰濕 / 179
醫案10 心脾氣虛,風濕外擾 / 181
醫案11 心脾氣虛,夾有瘀血 / 184
醫案12 心脾不足,肝陽偏亢 / 185
醫案13 脾虛肝亢 / 187
醫案14 心脾不足,肝陽偏亢 / 188
十九 兒童抽動癥
醫案1 脾虛肝亢 / 191
醫案2 陰虛風動 / 193
醫案3 痰熱內擾 / 195
醫案4 肝亢風動,夾有痰濕 / 196
醫案5 肺脾氣虛,風痰上擾 / 199
醫案6 肝陽亢盛、心火擾神 / 203
醫案7 肺脾氣虛,風痰上擾 / 205
醫案8 脾虛肝亢,風痰上擾 / 208
醫案9 脾虛肝亢 / 210
醫案10 肝亢風動 / 213
醫案11 肺脾氣虛,風痰上擾 / 214
醫案12 脾虛肝亢 / 217
醫案13 脾虛肝亢 / 219
醫案14 脾虛肝亢 / 222
醫案15 脾虛肝亢 / 225
醫案16 肝亢風動 / 227
二十 兒童孤獨癥
醫案1 腎虛肝亢 / 230
醫案2 腎虛肝亢,心脾不足 / 232
二十一 兒童睡眠障礙
醫案1 痰熱內擾 / 234
醫案2 肺脾氣虛,夾有濕滯 / 235
醫案3 脾虛痰擾 / 236
醫案4 脾虛食積 / 238
醫案5 心脾不足,痰濕內擾 / 239
二十二 兒童情緒異常
醫案1 心肝郁火 / 241
醫案2 脾虛肝亢 / 242
醫案3 肝氣郁滯 / 243
二十三 發育障礙
醫案1 心脾不足,肝陽偏亢 / 245
醫案2 心脾腎虧虛 / 246
醫案3 心脾不足 / 248
醫案4 肝腎不足,氣血虧虛 / 249
二十四 遺尿
醫案1 脾腎不固 / 251
醫案2 脾腎虧虛 / 253
醫案3 肺脾氣虛 / 254
醫案4 脾腎兩虛 / 255
醫案5 心腎不交,夾有食滯 / 256
二十五 汗證
醫案1 肺脾氣虛 / 258
醫案2 肺脾氣虛 / 259
醫案3 肺脾氣虛,夾有食滯 / 260
醫案4 肝腎陰虛 / 261
二十六 時行疾病
醫案1 水痘 / 263
醫案2 手足口病 / 264
醫案3 腮腺炎 / 266
二十七 癮疹
醫案1 風熱夾濕 / 268
醫案2 濕熱內蘊,氣血不足 / 270
二十八 雜病
醫案1 淋巴結腫大 / 272
醫案2 濕疹 / 273
醫案3 肝腎不足,氣血虧虛 / 275
展開全部
李宜瑞兒科醫案集萃 作者簡介
李宜瑞(1947.2),廣東省梅縣人,主任中醫師,教授,廣東省首位中醫兒科學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970年畢業于廣州中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前身),歷任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副主任、臨床醫學院兒科教研室副主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現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及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顧問。李宜瑞教授從事中醫兒科學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逾50年,治學嚴謹,有系統、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以及豐富的臨床和教學經驗。曾被評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優秀教師和臨床醫學院“受學生歡迎的任課老師”。她擅長兒童行為精神障礙(兒童多動癥、抽動癥、孤獨癥、情緒障礙等)和小兒呼吸、消化系統疾病的專科診治。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孔圣枕中丹改善自發性高血醫大鼠大鼠注意缺陷和沖動的多巴胺機制研究”等各級科研課題12項,在中醫藥治療兒童多動癥的藥理機制方面進行過開創性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果,在同行中具有較高聲譽。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三等獎。公開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參與編撰學術專著《兒童多動癥臨床治療學》(修訂版及第3版)、學科教材《中西醫結合兒科學》以及其他專著、教材、教學參考書等共8部。培養中醫兒科學博士研究生6名,碩士研究生18名,指導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2名,廣州市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生1名,院級“杏林英才”1名,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