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中國特色社區矯正基本制度問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401103
- 條形碼:9787576401103 ; 978-7-5764-011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特色社區矯正基本制度問題研究 本書特色
系統研討社區矯正的“九大核心問題” 歸納總結社區矯正的“八大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社區矯正基本制度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特色社區矯正基本制度問題研究》一書依據2019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以下簡稱《社區矯正法》以及*高人民法院 *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聯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實施辦法》(以下簡稱《社區矯正法實施辦法》),立足于從2003年在中國大地試行社區矯正以來二十年的偉大實踐與艱辛探索,對我國社區矯正的基本制度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和完整的原理性和規范性研究。作為主權國家頒布的世界上**部適用于全國范圍的《社區矯正法》之出臺并實施,促使我國非監禁性刑事執行制度進入法治化時代,并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在《社區矯正法》出臺之后,十分有必要對我國社區矯正的基本法律制度問題進行規范化和體系化的專門性梳理與研究。通過對我國社區矯正基本制度的學術梳理和總結,有利于對我國社區矯正的“中國特色”進行歸納、凝練與理論闡釋,在助力理論與實踐部門正確理解與適用《社區矯正法》的同時,力圖推進社區矯正在平安中國法治建設中的功能與作用向更高水平邁進。同時,亦想向世界展示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獨特的東方思路與制度安排,宣傳《社區矯正法》的中國智慧,彰顯我國刑事執行制度的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在相互交流、互動學習與彼此借鑒過程中,不斷完善社區矯正法律制度。 一、全面系統地研討“九大核心問題” 本書是關于中國社區矯正實踐探索與《社區矯正法》基本法律制度問題的規范性法學研究。全書除導論外,正文共九章。導論對本書的研究目的意義、現狀、思路與方法等問題進行了概述,正文則系統和完整的對我國社區矯正基本制度的“九大核心問題”進行了闡述,這九大核心問題分別為:中國特色社區矯正的創制與意義、中國社區矯正的基本性質與地方性特色、中國社區矯正的適用范圍和對象、中國社區矯正的組織機構與人員、中國社區矯正的基本任務、中國社區矯正的基本程序、中國社區矯正法律責任與監督、中國社區矯正制度困境與發展趨勢,以及為了更好地學習與應用《社區矯正法》而必須盡快建立的中國社區矯正法學的構建與發展等。 二、歸納總結了社區矯正的“八大中國特色” 本書明確認為:社區矯正的中國特色,至少表現為形成與創制的獨特性、基本性質的獨特性、適用范圍的獨特性、組織領導機構的獨特性、基本任務的獨特性、銜接程序的獨特性、外部執法監督制度的獨特性,以及社區矯正基礎理論復合跨界與亟待提高的獨特性等八大方面。 三、強調對社區矯正法的根本原理性研究 本書從法學規范角度對我國社區矯正實踐探索以及《社區矯正法》的基本法律制度進行*基礎的原理性研究,應當說,這種基礎性和原理性研究思路在我國社區矯正理論與實踐界并不多見。本書重點關注我國社區矯正制度法律規范的發展和完善,因此,其研究不同于社區矯正的社會學或實證性研究;與此同時,本書不僅關注對我國當前社區矯正法律規范如何適用的解釋論問題,而且也非常關注這些規范的歷史脈絡、理論基礎與發展方向,因此,其研究也不完全等同于《社區矯正法》的解釋學研究。 四、研究結論和成果的價值與追求 本書的研究結論和成果,可以為正確認識、理解和運用《社區矯正法》提供自認為合法與可靠的保障;可以為《社區矯正法》適用和執行過程中具體操作規則的確立以及未來的制度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對策建議;可以為我國社區矯正制度完善以及社區矯正理論的縱深發展,形成并提供為國家立法者、實踐參與者以及理論研究者各方都能夠認可的邏輯起點和話語共識,以促進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發展沿著更加人道化、法治化、現代化和精細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力促社區矯正理論逐漸形成為各方共同認可的根本性概念和基礎性理論,從而為社區矯正理論的跨越式發展節約時間和資源、奠定學術基礎并提供檢驗標準;可以為我國刑事執行法學、刑事實體法乃至刑事程序法學理論與實踐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學術基礎和理論思路,從而為我國國家治理違法犯罪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和法治化提供良好的制度契機和理論根據。 五、值得關注的兩大亮點 **,在宏觀視角下將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置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法治化、基層與特殊社會群體治理、社會多元參與共治、刑事執行統一化與一體化等重要的國家戰略與宏大背景之中展開研究,特別強調我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傳統、制度背景、公眾社會心理結構、現有學術研究水平與資源等特殊性,強調社區矯正在中國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基本制度的國別特色和地方性經驗,總結和歸納中國社區矯正的獨特東方思路與智慧,彰顯中國社區矯正乃至刑事執行制度自信。 第二,本著根本性的基礎理論研究的思路,對我國社區矯正實踐與理論爭議中*關鍵*核心或者說是任何社區矯正文獻都無法回避的根本性問題進行體系性和規范性研究,充分運用規范研究的基本原理與思維方式,體系性思考與問題性思考兼而有之,將根本性的原理問題徹底搞清楚搞透徹,而不是僅著眼于某一具體制度的構建和完善對策建議,充分發揮根本性的基礎理論研究對社區矯正制度的指引、構建、評價和檢驗價值。 六、七個方面的堅持與創新 **,本書旗幟鮮明地認同和堅持《社區矯正法》暗含的和官方公開確立的中國特色社區矯正法律性質為“刑事執行制度”的觀點,并從歷史、規范以及功能等角度對其進行了深入理論論證。 第二,本書堅決支持社區矯正對象的范圍應予以擴大的立場,在對社區矯正對象范圍設定的法理原因和根據進行探尋的基礎上,提出了社區對象擴張的近期與長遠策略兩種方案,以適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輕微犯罪占絕對優勢的犯罪結構的變化及治理對策的調整。 第三,本書從實質意義上探討了社區矯正機構設定的行政執法權與處罰權分立模式及其改革方向問題,以及社區矯正銜接順序的制度發展及其降低銜接程序的替代性方案。 第四,本書將社區矯正監督管理與教育幫扶兩大基本任務置于刑罰目的理論框架之下予以討論,為我國《社區矯正法》所確定的監督管理與教育幫扶之間的邏輯關系提供理論支撐,為社區矯正基層實踐處理好兩者關系提供可供參考的模式標準與理論指引。 第五,本書重點討論了社區矯正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以及法律監督的規范化問題,從而將社區矯正制度發展與我國刑罰種類改革、刑事執行措施多樣化趨勢以及中國特色的檢察監督制度高度相關聯。 第六,本書按照刑事一體化的思維,基于我國刑法“重罪重刑”的結構特點探討社區矯正適用規模制度障礙的成因,指出擴大社區矯正適用規模與范圍必須與我國刑法輕罪體系構建和我國輕罪犯的刑罰附隨效果限制(守法信用或前科消滅制度)等刑法制度改革雙向奔赴,從而在輕罪、輕罪犯和輕刑罰及其執行的整體框架下定位與社區矯正制度發展和完善問題。 第七、本書基于“法學不盛,何來善法”的規律性認識,明確討論了社區矯正制度發展與社區矯正法學之間的關系,特別說明了社區矯正法學理論對于我國社區矯正立法以及未來統一的刑事執行法創制的巨大特殊意義。 七、本書具有的特殊實踐價值 本書作者之一王順安教授不僅親歷和見證了我國社區矯正試點至《社區矯正法》出臺的整個過程和幾乎所有的立法論證,而且親力親為,為《社區矯正法》的理念普及與基層實踐創新做了大量的實質性的推進工作;另一位作者馬聰則是王順安教授在中國政法大學招收的刑法學(刑事執行法學方向)博士后,專門從事社區矯正法學研究,關注社區矯正基層執法實踐近十年,曾進行了大量基層調研并將基層社區矯正工作者們的主要觀點、訴求以及基本態度其融入該書之中。如,該書采用了社區學的調研方法,以比較客觀的態度記錄、分析和探討了社區矯正機構警察化、社區矯正刑種化、緩刑假釋適用率低之成因、社區矯正工作“紙面化”“躺平化”的制度性成因、社區矯正工作者觸犯職務犯罪的風險以及立法與實踐理念的客觀齟齬等重大實踐性問題。 *值一提的是,全書的代序言“社區矯正的探索與研究永遠在路上”,有104頁,10余萬字。比較全面地介紹與論述了百年社區矯正的歷史演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的不平凡探索之路、努力構建為世界所稱道的中國特色社區矯正法學。 在“百年社區矯正的歷史演變”部分,作者認為現代社區矯正制度起源于對近代以來剝奪自由刑及其監獄封閉式管理負面效應的反思,社區矯正萌芽于英美的假釋和緩刑制度,社區矯正得益于二戰之后的更生理念、民權運動和標簽理論的推動,社區矯正在20世紀60、70年代的美國蓬勃發展,直接源于監獄成本的高昂和矯正政策的改變,社區矯正的復蘇得益于20世紀末以來的法治建設的保障與促進作用,“中間處遇”或“中庸制裁措施”的興起,有逐步取代傳統社區處遇之勢,但因其懲罰性和過度監控的高成本性并未獲得共識。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的不平凡探索之路”部分,作者比較詳細地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非監禁處遇制度的移植與實踐,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罪犯非監禁處遇措施、非監禁刑罰及其監督管理制度的創制,20世紀之交中國大陸開展的改革與完善社區矯正制度的探索和試點工作,2019年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的孕育與誕生,2020年6月18日*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實施辦法》的法律定位、指導思想、總體思路、體系結構、核心內容及其亮點特點。 在“努力構建為世界所稱道的中國特色社區矯正法學”部分,作者較深入地論述了世界社區矯正制度的成功經驗和我國社區矯正重要實踐成果是構建社區矯正法學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基于法律信條學構建中國特色社區矯正法學的規范性研究體系,中國特色社區矯正法學信條性研究的核心問題與基本體系。 本書觀點明確、內容豐富、資料詳實,論證得當,不僅可以為我國刑法學和刑事執行法學理論工作者提供系統而有價值的研究思路與理論觀點,而且能夠為我國政法院校社區矯正法學的專業教學提供客觀而可靠的歷史性文獻資料,還能夠為我國社區矯正基層工作者全面和正確了解我國社區矯正立法與實踐的發展趨勢提供理論指引與實踐參考。
中國特色社區矯正基本制度問題研究 目錄
中國特色社區矯正基本制度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王順安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犯罪與司法研究中心主任,長期擔任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所長、中共支部書記。兼任中國法學會律師法學會副會長、中國行為法學會執行行為研究會副會長、海德智庫社區矯正法治研究院院長、法商智庫預防犯罪戰略研究院院長。曾參與組織策劃編纂主編中國犯罪學會《犯罪學大辭書》《中國刑事法學系列叢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獄政法律問題研究》《中國預防犯罪通鑒》《中國犯罪原因研究》《中國特色社區矯正制度研究》、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課題《監獄法適用問題研究》《社區矯正法適用研究》、最高人民檢察院科研項目《刑罰執行檢察監督研究》、中國法學會重點研究項目《社區矯正研究》、外交部公安部和人民日報出版社委托出版的《西方社會病》、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委托研究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犯罪研究》、北京市法學會和北京市司法局委托的重點科研項目《社區矯正的理論與實踐》《監獄(社區矯正)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應對作用》、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設研究基地開放課題《邪教與恐怖主義犯罪及其治理》,主編《犯罪學》《犯罪學教程》《犯罪學教科書》《勞動教養學》《醫用法學教程》《治安管理法學》《市場經濟條件下犯罪與對策》《中國治安管理法學通論》《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例法律適用》《社區矯正法治研究》、獨著《刑事執行法學》《刑事執行法學通論》《社區矯正理論研究》《社區矯正研究》《掃黑除惡教育知識讀本》(小學版)(中學版)《反邪教知識手冊》《反恐知識手冊》《預防犯罪實用手冊》等。獨立承擔的中國政法大學教學改革科研項目《創刑事司法教學實踐模式 做社區矯正罪犯幫教工作》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中國預防犯罪通鑒》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社區矯正研究》獲得司法部優秀科研成果著作類二等獎,曾榮獲北京市社區矯正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馬聰 河北大學法學學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北京大學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后。曾執教于浙江財經學院(現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現執教于嘉興學院法律系,中國政法大學犯罪與司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曾以主要參與人員身份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的社區矯制度研究》、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懲治與防范危害國家安全罪的對策研究》、最高人民法院重點調研課題《關于完善減刑、假釋制度的調研》、中國法學會部級法學研究課題《減刑、假釋制度的完善》,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社區矯正法適用研究》,獨立主持或以檢校合作形式共同主持浙江省委政法委員會、浙江省法學會法學研究課題《長三角地區社區矯正檢察監督一體化研究》、浙江省人民檢察院專題調研重點課題《關于長三角社區矯正檢察監督一體化的構想——以非公經濟社區矯正對象權益保障為視角》《檢察主導下小微企業合規模式的完善研究》,參與編寫《門窄路長集——基層普法專題讀本》《危害國家安全罪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案典》《社區矯正法治研究》,獨著《刑罰一般預防目的的信條學意義研究》,并在《刑法論叢》《河北法學》《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檢察日報》等核心期刊和報紙上發表中英文論文20余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