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困頓與反思黃一鳴紀實攝影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216259
- 條形碼:9787512216259 ; 978-7-5122-162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困頓與反思黃一鳴紀實攝影論 內容簡介
本書為攝影家、評論家黃一鳴的攝影理論文集。長期以來,作者用攝影鏡頭關注海南的發展和變化,記錄了海南自建省以來的多個重要歷史性時刻和海南特區成立以來日新月異的變化,多個攝影專題在社會上都有較大影響。拍攝之余,黃一鳴對紀實攝影深入思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博采眾長,創作了六十余篇較有影響的攝影評論文章,對指導紀實攝影工作者的創作有較好的幫助和借鑒作用。 全書分為堅守與傳承、觀念與突破、實踐與感悟、傳統與創新、意愿與非意愿、本界與跨界、權利與良知、當下與長遠、短評與感悟等多個章節,內容涵蓋紀實攝影創作的方方面面。作者以自身的創作經歷,結合國內一線紀實攝影家的創作實踐,對紀實攝影當下的困境和未來的發展做了深入的思考,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也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一線紀實攝影家創作的理論文集,極具參考價值。
困頓與反思黃一鳴紀實攝影論 目錄
紀實攝影的困頓與反思
紀實攝影的主題和非主題
紀實攝影要有對“根”的認同與歸屬
紀實攝影的“呼愁”與情感投入的重要性
紀實攝影的“礦脈”挖掘及長期探索
用紀實攝影收藏特區人文影像——兼評《深圳圍·深圳村》攝影集
用影像喚醒時代記憶——讀翁乃強紀實攝影集《時代的記憶》有感
第二章:觀念與突破
紀實攝影不負時代的哲學思考
紀實攝影的重要性和價值取向
紀實攝影:看得見的思想表達
紀實攝影貴在用守正創新突破瓶頸
紀實攝影的邏輯思維與聯覺反應
主體意識是紀實攝影的源動力
用鏡頭揭露戰爭的紀實攝影師
第三章:實踐與感悟
紀實攝影創作中的自我對話
把紀實攝影融入日常創作中
發現和表現大自然與生活中的色彩
紀實攝影的街拍有可為
航天發射主題攝影的遠與近
新聞紀實影像記錄貴在真誠——讀徐京星攝影集《如影隨行》有感
第四章:傳統與創新
紀實攝影的重構與創作“黑洞”
從人文攝影的角度展現紀實攝影的真諦
專注成就紀實攝影人的夢想與人生
這是一部個人觀看下的視覺歷史——讀劉遠《百年紅色》三部曲有感
人文紀實攝影的民間文化自覺
個人視角下的影像構建
重構民俗影像的價值
第五章:意愿與非意愿
意愿紀實和非意愿紀實攝影
紀實攝影從客觀被動到主動介入
紀實攝影的公共影像與私人空間
紀實攝影的公開性和隱蔽性
第六章:本界與跨界
紀實攝影的本界、邊界、臨界與跨界
紀實攝影的文學表達與藝術聯姻
民俗攝影的史料價值
影像價值無窮的檔案紀實攝影
策展是攝影創作的重要延伸
紀實攝影工作坊:創作思想的聚變與裂變
第七章:權利與良知
處理好肖像權助紀實攝影更好前行
紀實攝影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良知——兼論重大疫情拍攝的注意事項
紀實攝影身心距離的遠近與肖像權
紀實攝影的女性力量
你人生的態度決定紀實攝影的方向
堅持堅守德藝雙馨——一個用一生記錄火車上中國人生百態的紀實攝影家王福春
具有新聞和史料價值的力作《百名攝影師聚焦COVID-19》
聚焦火熱生活是攝影人的立身之本——讀《百名攝影師聚焦新時代》有感
公益攝影的責任擔當與人文精神
第八章:當下與長遠
老照片里藏著的歷史
攝影力作和攝影文化助力脫貧攻堅
疫情攝影作品創作的多種可能
脫貧攻堅中不缺位的紀實攝影
別讓攝影變得膚淺與浮躁
新時代紀實影像的嬗變與趨勢
紅色風景的影像表達
后攝影時代的堅守與突圍
基層攝影人的本土發力及體系建立
第九章:短評與感悟
不需揚鞭自奮蹄
根深才能葉茂——蔣建雄的《百味生活》
來自遠方的影像書
向“難”而行游刃有余
血汗凝聚的瞬間——唐輝吉與他的《南寧往事》
疫情下的堅守與藝術的詮釋——張西南的影像抗疫
用精準的表達展現身邊的生活——讀李家樹的攝影作品有感
與眾不同的特色引領紀實攝影前行
藏地圓了攝影人夢想
喚醒沉睡的“影像寶藏”——從金鐵路的《新疆記憶》說起
攝影的文獻性與傳統文化遺存——讀萬磊的客家《圍屋》有感
第十章:黃一嗚紀實攝影作品精選
后記
參考文獻及著作
困頓與反思黃一鳴紀實攝影論 節選
簡單獨特的黎族兒童吊床,與夢一起成長 2006年,東方市 有人說,現在紀實攝影已經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但也有人堅信紀實攝影是*有力量的攝影,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中寫道:“攝影的出現是世界歷史的分水嶺。”毋容置疑,紀實攝影為人類歷史發展變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隨著人類社會對文化藝術不斷提高的要求,傳統的攝影表現方式和媒介手段已遠遠滿足不了人們對視覺文化的渴望。 紀實攝影也像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形式、觀念、語言與作者的立場、使命等跳出了攝影之外而表現思想生命的原態。觀念創新、個人立場、留存歷史、撕裂現實、宣泄情感等已成為新紀實攝影的主要表現內容與趨勢。 一、紀實攝影“探索”之初的光榮與使命是順應時代的必然要求 人類渴望記錄自己的歷史與生活,用充滿魅力的魔鏡(攝影)反觀創世之路非凡的成就。隨著人類社會進步以及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各種文化藝術創作手段和藝術作品成為人們慰藉心靈的必然需求。 法國著名作家弗朗索瓦·布魯納(Francois Brunet)在他的著作《攝影與文學》中說:“攝影的記錄,尤其是公開的攝影記錄,成了現代主義者和后來的先鋒派的一個重要工具,也是重要的記錄文獻的實踐。自1970 年以來,記錄和攝影已經在各種藝術實踐中以敘事、虛構或辯論的方式緊密聯系了起來。”為此,廣大的攝影師們做出了努力。以美國著名攝影家愛德華·斯泰肯 (Edward Steichen)、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 )為代表的美國農業安全局(FSA)的紀實攝影家們記錄下了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的農村貧窮境況,為紀實攝影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另外,紀實攝影具有現實主義的立場,以記錄普通人日常生活為主旨的美國著名紀實攝影家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以記錄人類命運為己任,他的紀實攝影作品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現實主義的立場和人道主義情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的代表作《西班牙鄉村》《鄉村醫生》《助產士》《慈悲先生》《水俁》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類似這些紀實攝影作品都為攝影師們履行使命和職責獲得了很高的榮譽,確立了他們在攝影史的地位。 二、內容為王引領紀實攝影走出創作的困境,這門獨創的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媒介獲得了不可撼動的地位 在紀實攝影創作的歷程中,一直以來攝影家總是以突出深刻的主題內容為創作導向,作品有著羅蘭·巴特所說的“研點”和“刺點”,許多感人至深的紀實攝影作品影響了社會發展變遷。美國紀實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水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與日裔妻子艾琳歷經多年深入日本九州熊本縣水俁村采訪拍攝,記錄下汞污染與水俁病種種令人觸目驚心的景象。這些作品在《生活》雜志發表后引起世界關注,水俁病事件也成為工業化污染的一個典型案例,圍繞這場災難而展開的抗爭成為環保行動的一座里程碑。尤金·史密斯與他堅持的紀實攝影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照片不僅佐證了對污染的控訴,自始至終闡述著一種人道的立場,傳播*廣泛的代表作《智子入浴》影響深遠。 路易斯·韋克斯·海因 (Lewis Wickes Hine)是**位利用攝影作品推動了社會變革的攝影家。1908 年,海因成為美國童工委員會 (National Child Labor Committee,NCLC) 的攝影師,他拍攝了很多有關童工艱苦生活的畫面,向政府申訴童工的問題。“我確信我選擇了正確的工作”,海因在 1910 年寫道:“我的童工照片已經使當局行動,去查證‘這種事是否可能’。”海因拍攝的揭露童工紀實攝影的照片令當代美國人震撼、悲痛、哭泣,促使立法機關通過了禁止童工的法律,更直接促成了美國乃至世界各國廢除童工。愛德華·斯泰肯、多蘿西婭·蘭格,尤金·史密,路易斯·韋克斯·海因,他們都為傳統紀實攝影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實,國內的北京“四月影會”、陜西攝影群體、上海“北河盟”、“世華盟”、解海龍希望工程等,都在內容為王的傳統紀實攝影上創下了功績,同時也培養了一批較有思想深度的紀實攝影家。中國改革開放 40 多年來,紀實攝影家和他們的攝影作品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當然,我們也看到,近些年出現了許多空洞無物、純粹為博眼球而粗制濫造的攝影作品,有的攝影師為了個人利益盲目地模仿抄襲,或者刻意地往行為藝術方面去靠攏,“創作”一些不知所云的影像垃圾。不可否認,紀實攝影是需要創新的,沒有創新的藝術將會走入死胡同,但創新并非異化。 三、語言創新、多元發展和觀念超前更新是紀實攝影的必由選擇 隨著藝術媒介的更新換代,互聯網、多媒體、手機微信等的出現,攝影也由早期的機械化時期進入到數字化快速發展的新時代,甚至進入人工智能影像自動生成時期,人們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華麗轉身沖破傳統觀念的同時,攝影藝術家們創新了多元化的語言表達方式,攝影創作的手法更加立體多元,文學、影音、多媒體制作、行為藝術、智能幻影等也參與到紀實攝影的創作中來。今日的紀實攝影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多元發展,無縫傳播。紀實攝影的創作觀念、表現手法、語言形式也從傳統的方式上剝離出來,有了許多的分支,甚至是一些脫胎換骨的呈現,形成了形式風格多樣的“類紀實攝影”。馬格南圖片社前主席馬丁·帕爾(Martin Parr),也用他別具一格的攝影語言,打破了馬格南的傳統。那些濃烈色彩、強烈的閃光燈、荒誕失衡的影像成了他不走尋常路的標志性代表作。他被認為是引領了近年來興起的“概念攝影”的先鋒人物。 中國攝影年度排行榜評選已經走過了九年的歷程,筆者注意到,每一屆評選出來的都是在語言、形式和觀念上有創新的攝影作品,其中不乏優秀上乘的紀實攝影之作。但紀實攝影作品不如觀念藝術作品容易獲得經濟利益,是堅持傳統,還是另辟蹊徑創新觀念的“類紀實攝影”?這是紀實攝影師們想得*多的問題。就目前來看,新觀念、多元化的紀實攝影作品廣受讀者的歡迎,這是不爭的事實。 四、文本(畫冊、報紙、雜志)、互聯網以及手機終端(微信公眾號等)作為媒介的傳播是紀實攝影*重要的傳播渠道 一直以來,紀實攝影*好的傳播方式就是文本(畫冊、報紙、雜志)和互聯網為媒介的傳播平臺。紀實攝影是靠廣泛的傳播來體現它的內容價值的,沒有好的傳播,就無法體現紀實攝影的力量。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農業安全局組織的紀實攝影家們創作的紀實攝影作品,在各種媒體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而且創作之初,人們正常使用這些攝影作品都是免費的,到現在這些紀實攝影作品還在廣泛地傳播,深入人心,影響著好幾代人。我們知道,美國的《生活》雜志為紀實攝影的傳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馬格南攝影師們早年的經典紀實攝影作品大部分都在這份雜志中得到廣泛的發表,許多故事也為廣大的讀者所熟悉。《生活》雜志也以發表圖片故事和攝影專題見長,開創了世界新聞攝影的新模式。紀實攝影作品廣泛傳播的同時,侵權現象也隨之而來,我們也看到,許多攝影師的作品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盜用,這是長期以來困擾著攝影師們的大問題。因此,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越來越便捷的今天保護好著作權也是刻不容緩的。 長久以來紀實攝影得到了廣大攝影家的喜愛,也受到讀者的歡迎,彰顯了攝影的力量。美國作家弗里德·里奇(Fred Ritchin)在《攝影之后》這本書里說:“嚴肅的紀實作品也能在社會性討論和決策制定中起到批評性作用。”雖然,傳統的表現手法和語言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但我認為,“縱橫不出方圓,萬變不離其宗”,內容為王,不忘初心,是一代又一代攝影人堅守的信念。改變觀念,多元發展,擴大傳播,保護知識產權是紀實攝影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困頓與反思黃一鳴紀實攝影論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黃一鳴,1960年生,印尼僑眷,祖籍廣東省翁源、現居海南、北京。紀實攝影家、攝影評論家、作家,《中國日報》高級記者。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七屆理事、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海南省紀實攝影協會主席。 先后出版過《海南“慰安婦”》《一鳴集——紀實攝影斷想》等20本專著。作品被多家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和私人機構收藏。榮獲第七屆中國攝影最高成就獎“金像獎”、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第七屆全國攝影理論年會優秀論文獎等主要獎項。 主編簡介賈曉霞,人民攝影報副總編輯,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常務理事。撰寫多篇在業內具有影響力的深度報道,編輯的圖片及版面曾獲中國新聞獎、山西新聞獎、浙江新聞獎、湖北新聞獎;多次擔任全國性新聞攝影賽事評委;參與策劃、編輯近年來人民攝影“金鏡頭”年度獲獎作品系列畫冊、“人民攝影家”評選活動;曾獲山西省第六屆百佳新聞工作者稱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