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以產城融合助力高質量發展 : 西部地區新區(城)建設的路徑與機制探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713555
- 條形碼:9787517713555 ; 978-7-5177-135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以產城融合助力高質量發展 : 西部地區新區(城)建設的路徑與機制探索 內容簡介
產城融合發展是主動適應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區域協同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書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BJY034)和中國延安干部學院“人才強院”專項基金(ZYR2003)研究成果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分析了西部地區新區(城)建設中產城融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借鑒發達國家和國內優選地區產城融合經驗,提出構建西部地區新區(城)建設中產城融合實現機制的政策建議。
以產城融合助力高質量發展 : 西部地區新區(城)建設的路徑與機制探索 目錄
**章 緒 論
研究的宏觀背景與重要意義
相關文獻述評
研究的基本思路與主要方法
研究的主要內容與技術路線
產城融合的概念與內涵
第二章 產城融合的理論模型與實踐趨向
“中心—外圍”理論與西部地區**代開發區
產業集聚理論與西部地區第二代開發區
產城融合、綠色發展理念與西部地區第三代開發區
西部地區主要城市與新區(城)發展情況分析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和促進動能
城鎮化與工業化的辯證關系
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
產城融合的促進動能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產城融合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產城融合的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西部地區產城融合指標體系設計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產城融合的測度及影響因素剖析
相關文獻回顧
理論基礎
西部地區產城融合度與耦合度估算
西部地區產城融合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六章 發達國家新區(城)產城融合的經驗借鑒
發達國家城鎮化演進的歷史軌跡及其啟示
發達國家新區(城)產城融合的階段特征
發達國家新區(城)產城融合的基本經驗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國內先進地區新區(城)產城融合的典型案例
蘇州工業園區
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
西安浐灞生態區
成都天府新區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
重慶兩江新區
本章小結
第八章 西部地區新區(城)產城融合的邏輯與政策選擇
西部地區新區(城)產城融合的理論邏輯
西部地區新區(城)產城融合的實踐邏輯
西部地區新區(城)產城融合中的政策風險
西部地區新區(城)產城融合中的政策選擇
本章小結
第九章 結論與展望
研究結論
不足與展望
后 記
以產城融合助力高質量發展 : 西部地區新區(城)建設的路徑與機制探索 節選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且將推進城鎮化與實現產城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但是,當前城鎮化發展存在顯著的不平衡,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嚴重滯后于東部、中部地區,并且與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比,也是滯后的。西部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成為我國城鎮化整體推進的短板。我國東西部的過大差距,已經影響到內需和消費增長,降低了人民的幸福感,對社會治安也產生了不利影響。于是,我國提出了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啟動了絲路經濟帶、關中—天水、成渝和呼包蘭等經濟圈建設,還將西部發展納入我國宏觀戰略。近些年在西部各地方興未艾的新區建設,則成為西部地區補齊城鎮化發展短板、承接產業轉移、構建地區增長極和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東部地區經濟嚴重受挫(東部地區經濟依賴于國際市場),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提升 a,東部地區制造企業的發展受到影響,而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充足,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匱乏,東西部地區協同發展勢在必行。東部地區應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升級,部分產業應向中西部轉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東部企業到西部去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生產區位,有利于西部新區的建設。然而,西部不少地方的發展實踐卻表明,這種看似“簡單”的新區建設驅動的城鎮化道路,走起來殊為不易,很多時候還可能陷入產業與城鎮發展相分離的城鎮化低水平均衡陷阱,出現缺乏產業持續支撐的“死城”“空城”;或形成缺少生活氣息的“產業孤島”,嚴重影響城市質量的提升發展。這些缺陷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規劃引導上缺乏銜接。城市發展是不斷探索提升的系統工程,規劃對城市發展具有引領指導作用。但是,在規劃引導方面,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與園區規劃是獨立編制的,規劃導向、規劃對象和規劃要求各不相同,缺乏緊密的聯系,特別是在協調城市功能區、生活社區、產業園區規劃等不同空間的相關規劃方面銜接不足,難以形成有機聯系的規劃體系,某些規劃在具體要求中,甚至出現沖突和矛盾。某些正處于工業化大發展進程的城市盲目發展工業,致使工業用地比例大大超過正常標準,而城鎮的其他功能則滯后于其生產功能,基礎配套設施、環境保護、道路建設等基本功能跟不上生產功能的發展速度,影響了城鎮的正常發展;反過來,功能的滯后也造成產業發展在硬件設施上的瓶頸,在諸如居住、交通、環境、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給城鎮帶來眾多問題。 二是產業新區過度以經濟為導向。產業新區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然而,某些城市盲目規劃建設產業新區,以產業資源集聚為中心,只見產業設施不見配套服務,只見廠房不見城市,而且與相鄰的城市區域缺乏緊密的互動聯系,致使產業新區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衡量產出的“計算器”和提供稅收的“皮夾子”。由于過分強調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新區生活功能滯后于生產功能,城市功能滯后于生產功能,缺乏對居住、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的考慮,只注重了生產需求,忽略了生活需求,成為單一的生產型經濟新區,甚至出現招商引資利益綁架新區規劃的現象,新區被不同企業或產業項目的條塊分割,致使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 三是新區產業發展嚴重滯后。在我國城市發展過程中,某些城市在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加快郊區城鎮化建設中,往往注重“土地的城鎮化”,而忽視“人的城鎮化”,形成了所謂的“空城”。同時,資源配置的錯位,造成眾多主動進城的農民工與被動進城的農民只能徘徊于城鄉接合部,在新區工作的務工人員基于生活成本的考慮往往限于新區周圍的基本生活消費,很難與老城區的生活消費市場產生交集,新區與老城區之間的要素流動的通道基本沒建立起來,造成“有城無業”“有業無城”的窘境。 四是存在新區人口導入嚴重不足問題。目前,大部分開發建設的新城新區面積動輒幾百上千平方千米,并且大多占用自然條件較好的可利用平地,其中不少是基本農田,這不可避免地存在土地資源的浪費和低效利用等問題。對耕地和基本農田的占用,將會引發農業用地和糧食產量的減少,進而直接影響18億畝耕地紅線和14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問題。同時,農民補償標準較低、失地失業人口上升、上訪鬧事等群體性事件增加的隱患不容忽視,對社會穩定和管理帶來較大壓力。新城人口導入不足。很多新城新區在規劃中提出要建設成為人口超過20萬、50萬甚至100萬以上的大中城市,但忽視了自身人口總量偏小、人口外流等基本現實。我國現已存在的“鬼城”“睡城”現象充分說明新城新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如果缺少足夠規模的人口,新城新區將會陷入人口規模小—消費規模小—配套服務少—人口增長慢的惡性循環。 五是存在新區建設特色個性嚴重缺失問題。一個城市應該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特色,我國城市發展在歷經數次革命性運動后,原有的城市風貌和特色正在喪失,更令人擔憂的是正在興起的新城新區由于存在規劃、開發和建設的急功近利行為,出現了千城一面、相似雷同的現象。缺少特色和個性的新城新區,一方面不利于新城新區的功能配套完善和錯位差異化發展,另一方面也很難塑造流傳千古的城鎮風情風貌和歷史文化景觀。 出現以上問題的根源正是沒有恰當處理產城關系,沒有恰當地在理論和政策層面對產城融合的機制和機理進行正確的理解。因此,研究城鎮化演進的歷史軌跡,尤其是剖析產城融合發展基本規律和影響因素,總結典型地區的發展經驗,探討西部地區新區建設中的產城融合實現機制對于加快西部地區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以產城融合助力高質量發展 : 西部地區新區(城)建設的路徑與機制探索 作者簡介
何磊,陜西吳起人,經濟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后,現為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西部國情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干部黨性與基本國情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等課題多項,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黨的文獻》《經濟學動態》《當代經濟科學》《財經問題研究》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 王柏杰,湖南武岡人,經濟學博士、金融學博士后,現為西北工業大學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金融投資與金融科技、城市經濟學,主持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級項目,在《經濟學家》《產業經濟研究》《當代經濟科學》等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