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西方藝術人類學研究指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73253
- 條形碼:9787503973253 ; 978-7-5039-7325-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藝術人類學研究指南 本書特色
◎范丹姆作序推薦,經典之作引領研究趨勢 ◎藝術人類學、藝術學、美學……拓寬學科視野的重要參考書目! ◎羅伯特·萊頓、霍華德·墨菲、納爾遜·格雷本、弗雷德·邁爾斯、阿納德·施耐德……藝術人類學“大咖”學者重磅之作
西方藝術人類學研究指南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西方藝術人類學經典論文11篇,作者集一時之盛,如羅伯特·萊頓、霍華德·墨菲、納爾遜·格雷本、弗雷德·邁爾斯、阿納德·施耐德等人,皆為西方藝術人類學界的重量級學者。選文有兩個特點:一是集中于藝術人類學的基礎理論,如藝術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學術史、藝術的定義、藝術的結構與能動性等,如哈塞爾伯格的《民族學藝術的研究方法》,全文8萬余字,對于藝術人類學研究具有頗好的指導意義;二是展現(xiàn)藝術人類學的前沿研究,如藝術的涵化、挪用、旅游藝術以及當代西方藝術人類學的近期新研究范式等。本書對于藝術人類學、藝術學和美學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西方藝術人類學研究指南 目錄
序
[荷]范丹姆/著,李修建/譯
編者導言
李修建
民族學藝術的研究方法
[奧]赫爾塔·哈塞爾伯格/著,李修建/譯
藝術人類學:定義、概念與方法
[澳]霍華德·墨菲/著,李世武/初譯,李修建/校譯
民俗藝術的四個維度
[加]格拉爾德·L.波丘斯/著,李修建/譯
藝術:人類學的視角
[美]納爾遜·格雷本/著,李修建/譯
第四世界的藝術品
[美]納爾遜·格雷本/著,楊黎/譯
藝術的結構與能動性
[英]羅伯特·萊頓/著,關祎/譯
藝術人類學的中國視角
[英]羅伯特·菜頓/著,李修建、羅易扉/譯
藝術終結后的藝術人類學:藝術—文化體系之爭
[美]尤金妮亞·基辛、[美]弗雷德·R.邁爾斯/著,陳韻/譯
挪用:當代藝術人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
[挪]阿納德·施耐德/著,秦佩、李修建/譯
人類學研究中藝術方法的應用——對馬庫斯的批判性閱讀
[塞爾維亞]瑪利亞·克里斯蒂奇/著,李修建/譯
舞蹈民族志與舞蹈人類學
[美]艾德麗安·L.凱普勒/著,李修建/譯
編后記
西方藝術人類學研究指南 節(jié)選
《西方藝術人類學研究指南》書摘 挪用對當代藝術和人類學的價值 挪用有時會被界定為這樣一種活動,“某位藝術家可能會‘偷竊’已有的形象,簽上自己的名字,把它當成了自己的”,而“再挪用意指從藝術領域之外‘偷竊’形象、符號或表現(xiàn)方式”。庫姆(Coombe)指出,由于西方的所有權歸屬個人,用法律術語說,藝術挪用意味著侵犯版權。 博物館的人類學家表現(xiàn)尤甚。在殖民時期以及此后,他們大量挪用歐洲以外的土著人的東西。西方人沉迷于把物品從它們的原主人那里分離出來,然后放到博物館里展覽。這種荒謬行為在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 20 世紀 60 年代末期的裝置作品中得到了徹底的展現(xiàn),遠早于人類學家對博物館活動的批判。 挪用、復制,甚或引用和參考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在整個藝術史上都是屢見不鮮的行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明顯不同的內涵)。不過,這種現(xiàn)象在“(后)現(xiàn)代”藝術活動中變得尤為顯著,羅莎琳·克勞斯特別指出,這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西方)獨一無二的作者觀念,以及公認的原創(chuàng)(高級的)優(yōu)于復本(低級的)的觀念。相形之下,本雅明 · 布赫洛將 20 世紀現(xiàn)代藝術中的挪用和拼貼策略概括為“寓言式的方法”(allegorical procedures),暗示了此一過程中意義的明顯變遷。另外,對許多“第三世界”的藝術家來說,挪用延伸并拓展了原作的歷程,還為其注入了新的意義,將其作為一種策略進行身份建構。愷撒 · 帕特諾斯托(César Paternosto)追步喬治·庫布勒(George Kubler)的重要論著《時間的形狀》(The Shape of Time),提出了更為普遍性的觀點,認為藝術家通過挪用超越了不同文化和不同的歷史時期,可以重新找到意義,重新創(chuàng)造意義。 正如路易斯 · 加姆尼則對古巴的挪用實踐所做的評論:“它們包括……對一些輸入元素的使用,而不被那些輸入元素使用。” 對于文化挪用,我想提出一個拓展的定義:“從異己的文化中提取智識成果、文化表達或人工制品,以及歷史和知識方式。”對第三世界的藝術家來說,這一定義的問題在于,他們所挪用的文化,同時既被視為他們自己的,又被認為不是他們自己的。比如,這些藝術家所從事的新身份建構,通過假想的生物和 / 或文化血統(tǒng)和歸屬(即使在這些例子中,藝術家也是來自歐洲),時常會喚起與先祖的關聯(lián),并聲稱代表了“本土文化”,還關聯(lián)著以“藝術界”為中介的國際化的、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的藝術準則。舉例言之,里默 · 卡迪洛(Rimer Cardillo)用犰狳外殼模型覆蓋一大堆螞蟻,制作成裝置,這讓人想到烏拉圭沙魯阿(Charrua)印第安人的土丘,在 19 世紀中期的軍事活動中,那些土丘全被摧毀了。不平等的權力關系還取決于是一個“西方人”還是某個聲稱為土著的人進行挪用。
西方藝術人類學研究指南 作者簡介
李修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所長、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美學和藝術人類學,出版《中國審美意識通史(魏晉南北朝卷)》、《藝術人類學》(合著)等多部,獨譯或合譯《審美人類學》《藝術人類學》《原始藝術》《國外藝術人類學讀本》《世界藝術研究:概念與方法》等10余部。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