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當代戲曲理論建設史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12673
- 條形碼:9787522712673 ; 978-7-5227-126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當代戲曲理論建設史述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戲曲理論建設史述》針對中國當代戲曲發展中的理論建設問題展開“史述”。其中主要包括對戲曲現狀與未來走向的爭鳴、對戲曲創編與演出的不同評價,以當時的論辯文章作為“說話”的依據,力求客觀、真實地還原歷史現場,為今后的研究做資料方面的理順與鋪墊工作,每次論辯過程梳理完畢之后,針對其性質、特點、局限和貢獻,在戲曲理論史的鏈條上給予學術的判斷與定位。
中國當代戲曲理論建設史述 目錄
**章 關于神話劇的論爭
**節 楊紹萱的戲曲理論及創作實踐
第二節 艾青的批評和楊紹萱的反批評
第三節 理論界對楊紹萱的批判
第四節 對這場論爭的認識
第二章 關于“鬼”戲的論爭
**節 《游西湖》引起的論爭
第二節 開放演出劇目引起的論爭
第三節 昆曲《李慧娘》引起的論爭
第四節 如何評價這場論爭
第三章 關于戲曲藝術革新的論爭
**節 1954年的論爭
第二節 1960年的論爭
第三節 1984年的論爭
第四節 關于傳統與革新的幾點認識
第四章 關于推陳出新的論爭
**節 張庚、郭漢城的理論主張
第二節 學術界的批評及二人認識的變化
第三節 如何評價這場論爭
第五章 關于戲曲現代戲的倡導
**節 現代劇目匱乏的現狀和原因
第二節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作現代戲
第三節 以現代劇目為綱
第四節 倡導戲曲現代戲的意義與存在的問題
第六章 關于三個傳統劇目的論爭
**節 《四郎探母》
第二節 《斬經堂》
第三節 《赤壁之戰》
第七章 關于“新神話劇”的論爭
**節 神話與現實
第二節 神話意境與神話邏輯
第三節 性格與人物
第四節 詩歌與戲曲
第五節 關于用神話為現實服務的感想
第八章 關于京劇表現現代生活的論爭
**節 京劇舞臺上要不要現代戲
第二節 京劇演現代戲還要不要像京劇
……
第九章 關于如何繼承、改革和發展京劇藝術流派的論每
第十章 關于如何正確對待傳統劇目的論爭
第十一章 關于戲曲“危機”的論爭
第十二章 關于戲曲走向的論爭
第十三章 關于革命現代京劇的論爭
第十四章 關于川劇《潘金蓮》的論爭及其他
第十五章 關于越劇《西廂記》的論爭及其他
附錄
中國當代戲曲理論建設史述 節選
《中國當代戲曲理論建設史述》: 即使是“解放后經過整理改編的戲曲劇目,因為經過了去蕪存菁的工作,對群眾已經成為有利的,或至少是無害的作品,這些作品可以納入社會主義的文化總寶庫中,甚至成為這總寶庫中的珍品,同紅樓、水滸、李白、杜甫雜然并列,但是這些作品顯然不能與用無產階級立場去觀察和描寫生活,用共產主義思想去教育人民的作品等同起來”。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思想并不是一種空洞的東西,它有它的具體的思想內容,例如反對個體所有制,擁護集體所有制,反對一切剝削制度,主張階級消滅……”就像李寅強調的:“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只有在工業無產階級誕生以后和有了社會主義的物質前提時才能產生。中國工業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物質前提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后才開始產生,而中國傳統戲曲劇目絕大部分是反映這個時期以前的歷史生活的;就是反映這個時期以后的社會生活的傳統劇目,也沒有見到可以認為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劇目。傳統劇目中的進步思想充其量也不過是民主性,這是不能與社會主義思想等同起來的。” 所以,創新才是“推陳出新”工作的重點:“我們應該肯定,我們可以把戲曲取為我用,我們將改造戲曲,使它除了保留其優秀的、有人民性的劇目和表演外,還能夠有新的發展.為今天的人民,今天的革命服務。”這樣,“戲曲就逐漸從它的原有基礎上轉移到完全新的基礎上來了,它與新的生活源泉聯系起來,充沛了它的生命,這對戲曲藝術來說,它就是又被消滅又沒有被消滅,消滅了的是它的糟粕部分,沒有被消滅的是它的健康的生命,而且它還生長了以前所沒有的部分——描寫社會主義生活,歌頌工農兵的現代戲”。而張庚除了肯定經過改編的傳統劇目為“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外,“并沒有談到怎么去發展新的劇目,也沒有說到他所列舉的戲曲在表現新內容上許多困難,怎樣去克服,也沒有談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創作新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的現代戲”。實質上是“對戲曲遺產采取了過分肯定的態度,那就是用右傾的觀點,去反對'左'傾了。這樣的論點,也會同樣給工作帶來損害”。 南開大學中文系地方戲研究小組不同意張庚對于戲曲規律的概括:“我們并不否認戲曲藝術在形式上有它自己的特點,但戲曲藝術在形式上的特點是不能概括其發展規律的。”“戲曲藝術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它是要為政治服務的,作為上層建筑,它又是要為它的經濟基礎服務的。”“所以戲曲只有進行不斷的變革,從內容到形式不斷進行革新,才能夠適應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為社會主義政治服務,才能適應工農群眾新的愿望與要求,它才能在我們這個偉大的群眾時代,唱出群眾的心聲,受到群眾的歡迎,而葆其美妙之青春。”“我們認為必須要把遺產中精華和糟粕區別開來,吸取精華,排除糟粕,而'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要繼承就要否定,不批判就不能繼承,繼承和批判是對立的統一。”但“繼承是為了革新創造,革新創造是主導的一面”。“藝術的發展是需要一點一滴的量變的積累的,但*后一個新藝術的誕生,卻是一個新的革命,與舊藝術有質的不同。”因此,“我們學習程式,目的不是去搬用現成的表演程式,而首先是學習古人的表演手法,學習他們怎樣把內容和形式完美地統一起來,其次才是學習那些適于我們運用的程式。”“但同時也必須看到,傳統的表演程式,畢竟是古代人民根據他們的生活法則、生活習慣創造出來的,拿它來表現今天的生活,定然有很大局限。所以對表演藝術,也必須采取批判和革新的態度。”“如果這些程式對我們有用,同時又有它的局限,那么運用時,就必須突破。”在這里,張庚“在前人的基礎上一點一滴穩步前進”的主張,其實質是“只能是改良主義的,而不能是徹底的革命”。 袁初認為:“張庚同志和我們在對藝術的看法上和對推陳出新的方針的態度上,存在著根本的不同。我們認為戲曲藝術是祖國的寶貴遺產,為了我們今天政治的需要,那就必須經過推陳出新的過程,才能使它獲得新的生命。”“我們在工農兵方向下,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目的是為了批判地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革新傳統,創造為社會主義時代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更新更美的藝術;而這種新和美,首先是內容上的新和美,以及為了完善地表現這種內容而相應地采取的形式的新和美。”“我們主張藝術為政治服務,排新戲是為了使戲曲更好地為工農兵服務,滿足今天人民的需要;用戲曲來表現現代生活,是為了密切配合當前的政治任務,為了以共產主義精神來教育人民。當然,為了這樣的目的,必須要發展傳統、革新傳統;但張庚同志的主張顯然是本末倒置的。為發展傳統而排新戲的說法,和他的為藝術而藝術,藝術與政治相互獨立的理論,是完全一致的,都把藝術與政治的關系擺錯了,都是反映了'藝術**'的資產階級藝術觀。” ……
中國當代戲曲理論建設史述 作者簡介
劉方政,山東萊西人。分別于1983年、1986年、2003年獲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6年于山東大學中文系任教至今。現為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戲劇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戲曲文學論要》《田漢話劇創作論》《中國現代話劇史論》《中國戲劇片論》等,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戲劇》《文史哲》《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文章80余篇。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