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莫迪利亞尼:追逐愛與美之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88510
- 條形碼:9787568088510 ; 978-7-5680-8851-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莫迪利亞尼:追逐愛與美之歌 本書特色
1.年僅三十五歲的意大利藝術傳奇還沒有死!
“莫迪利亞尼的傳奇將會流傳很多很多年。”——知名藝術評論家沃爾德馬·喬治,1925年
非常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作為飽受爭議的20世紀現代主義藝術家,莫迪利亞尼甚至都沒有被寫入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但是,無人能夠否認的是莫迪利亞尼一生落魄坎坷下隱藏著的杰出的表達能力與深入的藝術敏感力。莫迪利亞尼死后,他的藝術作品進入官方收藏機構,畫冊被廣泛出版傳播,他那比《月亮與六便士》還精彩的生平經歷甚至被拍成了電影,寫進了小說,使這位藝術傳奇的故事不斷為人所知。而本書則是由國際美術史學家蒂埃里·杜夫雷撰寫的一部全方位分析與闡釋莫迪利亞尼繪畫、雕塑藝術生涯的研究型專著。通過本書,我們將能夠理解莫迪利亞尼以他猶太身份,以“永遠表達,永遠進取,在內心找不到一個全新自己的人,也就不配為人”(莫迪利亞尼語)的執著精神,在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象征主義、原始主義門派立林的巴黎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表現主義之路。
本書的出版勢必成為國內20世紀初西方現代藝術研究者們的重要讀物。
2.法國Citadelles & Mazenod出版社授權,為紀念莫迪利亞尼逝世100周年的特別讀物。
本書和《梵高:化世間痛苦為激情洋溢的美》《高更:探尋生命本真之美的倔強靈魂》《夏加爾:守望鄉愁與愛的詩人》《卡拉瓦喬:在他的明暗世界中逆行與抗爭》《委拉斯貴支:凝練繁華世界背后的真實》同為一個系列。這本《莫迪利亞尼:追逐愛與美之歌》內文以157克啞粉紙4色印刷,高質量的色彩還原以及法式護封+硬皮精裝,予以讀者很好的視覺體驗與審美體驗,使讀者暢快淋漓地在紙上欣賞到莫迪利亞尼的繪畫與雕塑作品。
莫迪利亞尼:追逐愛與美之歌 內容簡介
從里窩那到巴黎,出生在意大利的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短暫的三十五歲人生往往被人們從三個角度解讀:一個在朋友們眼中像優雅王子般的情感主義者;一個自幼都在和病魔抗爭卻缺乏自制力的破壞者;一個對藝術創新與純粹抱有勇往直前決心的執著者。
這位巴黎畫派領袖生前一直沒有得到公眾的認可。在他死后,其作品價值連城。伴隨而來的是關于他的種種說法不一的傳奇與趣聞。褪去種種傳聞,反觀存世的繪畫作品與雕塑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年少時接受的意大利古典藝術訓練,同時吸收立體主義、原始主義、象征主義、野獸主義等不同風格,加之以超乎尋常的敏銳以及對人物真實神色的捕捉能力,使這位猶太藝術家成為名副其實的、意大利偉大的現代主義畫家,是20世紀當之無愧的“波提切利”。
本專著由國際知名美術史學家、國際藝術史學會秘書長蒂埃里·杜夫雷撰寫,全書共包含了330張全彩插圖。作者不但對圖像進行了深入解讀,同時對相關事件進行了詳細辨析。從里窩那到蒙馬特,從繪畫到雕塑,從肖像畫到鮮為人知的風景畫,全書真實還原了這位一生坎坷卻特立獨行的傳奇藝術家。
莫迪利亞尼:追逐愛與美之歌 目錄
11 楔子
從傳奇到作品
23 從里窩那到蒙馬特
24 親愛的意大利!
30 奠基期
38 蒙馬特,前衛時期(1906—1909年)
59 蒙帕納斯,雕塑時期(1909 —1913年)
60 頭顱和女像柱
72 原始主義和現代性
86 1912年巴黎秋季沙龍中的“裝飾合奏”
97 巴黎畫派,預備期(1914 —1917年)
98 穿越立體主義
114 比阿特麗斯和雅各布,情欲與精神
124 全新的“雅典學院”
149 一個社會的群像
150 現代人
172 變化的世界
196 大都會
205 愛神(1916 — 1917年)
206 “紅色的生命”
216 回應《亞維農的少女》
230 情色與肉體的頌歌
249 神圣(1918 — 1920年)
250 珍妮、漢卡和露妮婭
266 地中海:遺失的自然(1918年4月—1919年5月)
280 回到巴黎:*終的作品
295 尾聲
阿梅代奧,我們的當代藝術家
307 附錄
309 生平
310 注釋
316 參考書目
319 索引
莫迪利亞尼:追逐愛與美之歌 節選
“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的傳奇將會流傳很多很多年”。1知名藝術評論家沃爾德馬-喬治(Waldemar-George)在1925年這樣寫到。彼時,巴黎Bing畫廊正在為五年前去世的莫迪利亞尼舉辦一場重要的回顧展。世人往往先道聽途說了他的傳聞,繼而才了解他的作品,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修正對于藝術家的認知。如果完全拋開這些傳聞,那么可能就會忽略了歷史上這樣一個有趣的靈魂:他是20世紀初葉的眾多傳奇藝術家之一。莫迪利亞尼的作品不僅沒有使其失去光彩,反而成就了傳奇。
一個揮金如土的傳奇
莫迪利亞尼本人便足以代表他那個時代的巴黎波西米亞風格。他的人格矛盾且復雜,釋放出一種有毒的魅力,使人沉迷。實際上,對于那些糾結于還原人物真相的傳記作者來說,編寫另一個版本顯然是更加簡單且常見的做法。1945年,安德烈﹒瓦諾德(André Warnod)的筆下呈現出“一個揮金如土的傳奇人物…… 展示了一個常年酗酒、濫用藥物并且瘋狂的人物形象”。這個藝術家人物出身于銀行家家族,也曾家財萬貫,但在他的揮霍下落得個一貧如洗、常年游蕩在不同的“避難所”之間的下場。“運氣好的時候可能會在朋友的工作室借宿八天甚至半個月,但這都不能激勵他努力工作2”,瓦諾德總結道。但是,在莫迪利亞尼的獨生女珍妮(Jeanne)的自述《莫迪利亞尼:不是傳奇》(Modigliani sans légende,1958年)3一書中,她否認了藝術家是銀行家兒子這一說法。莫迪利亞尼的親生父親弗拉米尼奧(Flaminio)在其木材和煤炭公司破產之后,僅在里窩那(Livourne)—莫迪利亞尼的家鄉—開了一家很小的中介公司。而關于這個所謂“教皇的銀行家”的家族傳說,源起自藝術家父親的一個名叫埃馬努埃萊(Emanuele)的祖先,曾在19世紀中葉為梵蒂岡教廷提供鑄造貨幣所需的銅而已!另一方面,在莫迪利亞尼的觀念里,他并不認同必須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地方才能好好創作。事實上他也言行一致。莫迪利亞尼*出色的近百幅肖像畫,于1916至1917年,在另一位“巴黎畫派”代表人物莫伊斯﹒基斯林(Moïse Kisling)位于巴黎約瑟夫﹒巴拉街3號(3, rue Joseph-Bara)的工作室旁的一間小房間里創作的,其中包括以基斯林為原型的一批肖像畫。資產階級—或者說禁忌的貴族—形象,構成了瓦諾德整個描述的基礎:他“英俊,充滿男子氣概;有著卷曲的頭發、寬闊的額頭以及如黑色鉆石般的眼眸…… 對得體的著裝要求嚴格;即便身著淺棕色天鵝絨質地的西服—這套工人階級的服裝—他的姿態也如王子般矚目。”4這*后一段的描述呈現出一個有色眼鏡下的人物特征:誠然,“銀行家的兒子”放棄了他無可挑剔的服裝,換上了工人階級的衣服,但他的姿態依舊像王子一樣。如果莫迪利亞尼并非傳聞中的“銀行家的兒子”,那么他那著名的淺棕色天鵝絨西服也就顯得不那么“工人階級”了。更重要的是,這反映出了畫家所喜歡的顏色。在他的生命盡頭的兩幅作品—我們視之為具有對稱性的創作—畫商利奧波德﹒茲博羅夫斯基(Léopold Zborowski)的肖像畫(1916—1919年,第292頁)以及畫家的自畫像(1919年,第293頁)。
莫迪利亞尼:追逐愛與美之歌 作者簡介
蒂埃里·杜夫雷(Thierry Dufrêne)
國際知名的藝術史學家,巴黎第十大學藝術史教授。作為法國現代雕塑和繪畫的重要研究專家,他出版了許多有關20世紀藝術家的書籍,并策劃了多種重大展覽。另外,他還曾經擔任國際藝術史學會秘書長(2004-2016年),在他任職期間邀請中國加入國際藝術史學會,并支持北京成功舉辦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2016年)。由他參與主編的《國際藝術史學會學刊》第一期《Engagement》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2022年)。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