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的理論與應用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7341
- 條形碼:9787030747341 ; 978-7-03-07473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的理論與應用實踐 本書特色
本書內容系統全面,體現了理論和應用實踐的結合,是一部很有特色的魚類營養與飼料研究著作
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的理論與應用實踐 內容簡介
《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的理論與應用實踐》著作系統總結了本團隊近20年來在魚類EFA需求特性、LC-PUFA合成代謝調控機制、脂肪酸精準營養在魚油替代和高效低魚粉配合飼料研發中的應用等方面的理論和應用成果,也整合了國內外同行在該領域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了魚類脂肪酸平衡理論。全書共分四篇11章,四篇的內容為: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的重要性及研究方法,魚類的必需脂肪酸需求特性,魚類LC-PUFA合成代謝調控機制,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的應用實踐與展望。
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的理論與應用實踐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篇 脂類簡介及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的重要性與研究方法
**章 脂類在魚類營養中的重要作用 3
**節 脂類的組成及生物學功能 3
一、脂類及其組成 3
二、脂類的主要生物學功能 5
第二節 魚類對脂肪、脂肪酸和磷脂的需求特性 6
一、魚類對脂肪的需求特性 7
二、魚類對脂肪酸的需求特性 8
三、魚類對磷脂的需求特性 8
第三節 水產飼料中脂肪源的選擇與魚油替代 9
一、水產飼料的常用脂肪源及其脂肪酸組成 9
二、水產飼料中魚油替代的必要性及問題 12
三、水產養殖生產中高脂飼料應用的益處及存在的問題 13
參考文獻 15
第二章 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的重要性與研究方法 19
**節 魚類的脂肪酸精準營養與飼料的脂肪酸平衡問題 19
一、精準營養的定義、內涵及實施要點 19
二、魚類的脂肪酸精準營養問題 21
三、飼料的脂肪酸平衡問題 23
第二節 弄清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需求的重要性 25
第三節 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的研究方法 27
參考文獻 28
第二篇 魚類對必需脂肪酸的需求特性
第三章 魚類對必需脂肪酸需求的一般特性 33
**節 不同魚類對必需脂肪酸的需求特性 33
一、淡水魚類對必需脂肪酸的需求特性 33
二、海水魚類對必需脂肪酸的需求特性 34
三、洄游魚類對必需脂肪酸的需求特性 35
第二節 影響魚類必需脂肪酸需求的主要因素 35
一、遺傳背景 36
二、生長階段 36
三、飼料營養 37
四、養殖環境 38
參考文獻 39
第四章 一些重要養殖魚類對必需脂肪酸的需求特性 43
**節 黃斑藍子魚對必需脂肪酸的需求特性 43
一、黃斑藍子魚的生物學特性及養殖現狀 43
二、黃斑藍子魚LC-PUFA合成能力與EFA確定 43
三、黃斑藍子魚在不同鹽度下的LC-PUFA合成特性 50
四、黃斑藍子魚配合飼料中α-亞麻酸/亞油酸的適宜比 55
五、黃斑藍子魚在早期發育階段的LC-PUFA合成代謝變化規律 60
第二節 卵形鯧鲹對必需脂肪酸的需求特性 64
一、卵形鯧鲹的生物學特性及養殖現狀 64
二、卵形鯧鲹的LC-PUFA合成能力及EFA確定 64
三、卵形鯧鲹飼料中的DHA/EPA適宜比及n-3 LC-PUFA適宜水平 71
四、飼料中不同脂肪源對卵形鯧鲹生長性能及脂代謝的影響 80
五、飼料脂肪酸組成對卵形鯧鲹腸道健康和菌群結構的影響 87
第三節 羅非魚對必需脂肪酸的需求特性 98
一、羅非魚的生物學特性及養殖現狀 98
二、吉富羅非魚在不同鹽度下的LC-PUFA合成能力及EFA需求特性 99
三、吉富羅非魚LC-PUFA合成能力的組織特異性及飼料中的LA/ALA適宜比 107
四、飼料中亞油酸/α-亞麻酸比對吉富羅非魚肌肉品質及抗低溫和抗病能力的影響 115
五、紅羅非魚在不同鹽度下的LC-PUFA合成能力及EFA需求特性 121
第四節 斜帶石斑魚對必需脂肪酸的需求特性 126
一、斜帶石斑魚的生物學特性及養殖現狀 126
二、斜帶石斑魚LC-PUFA合成能力和EFA需求特性 127
第五節 花尾胡椒鯛性腺發育成熟對n-3 LC-PUFA的需求特性 133
一、飼料n-3 LC-PUFA含量對花尾胡椒鯛親魚的產卵量及卵和仔魚質量的影響 135
二、飼料n-3 LC-PUFA含量影響花尾胡椒鯛親魚生殖性能的機制 137
三、總結 142
參考文獻 142
第三篇 魚類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合成代謝調控機制
第五章 魚類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合成途徑及關鍵酶 149
**節 魚類LC-PUFA合成途徑及關鍵酶概述 149
一、魚類LC-PUFA合成途徑 149
二、脂肪酸去飽和酶 151
三、碳鏈延長酶 151
第二節 黃斑藍子魚的LC-PUFA合成途徑及關鍵酶 153
一、黃斑藍子魚fads2基因克隆及功能鑒定 153
二、黃斑藍子魚elovl基因克隆及功能鑒定 156
三、黃斑藍子魚Fads2底物識別的分子結構機制 163
四、黃斑藍子魚的LC-PUFA合成途徑 170
第三節 金鼓魚和日本鰻鱺的LC-PUFA合成途徑及關鍵酶 170
一、金鼓魚的LC-PUFA合成途徑及關鍵酶 170
二、日本鰻鱺的LC-PUFA合成途徑及關鍵酶 177
第四節 六種不同食性和生境魚類LC-PUFA合成關鍵酶活性比較 181
一、鱖魚Fads2和Elovl5的功能特性研究 181
二、六種魚類△6 Fads2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及系統發育樹分析 182
三、六種魚類Elovl5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及系統發育樹分析 183
四、六種魚類△6 Fads2和Elovl5酶活性比較 185
五、總結 185
參考文獻 186
第六章 魚類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合成代謝轉錄調控機制 189
**節 研究魚類LC-PUFA合成代謝轉錄調控機制的必要性 189
第二節 研究魚類LC-PUFA合成代謝轉錄調控機制的基本步驟及主要轉錄因子 190
一、研究魚類LC-PUFA合成代謝轉錄調控機制的基本步驟 190
二、調控fads2和elovl基因表達的主要轉錄因子 192
第三節 黃斑藍子魚LC-PUFA合成代謝轉錄調控機制 194
一、黃斑藍子魚三個LC-PUFA合成關鍵酶基因啟動子的結構分析 195
二、Hnf4α在黃斑藍子魚LC-PUFA合成代謝中的正調控作用 200
三、Lxrα-Srebp1通路在黃斑藍子魚LC-PUFA合成代謝中的正調控作用 212
四、Sp1對黃斑藍子魚LC-PUFA合成關鍵酶基因轉錄活性的決定作用 218
五、Pparγ在黃斑藍子魚LC-PUFA合成代謝中的負調控作用 226
第四節 魚類LC-PUFA合成代謝轉錄調控機制研究展望 234
參考文獻 234
第七章 魚類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合成代謝轉錄后調控機制 239
**節 miRNA介導的轉錄后調控概述 239
一、miRNA簡介 239
二、miRNA介導的轉錄后調控機制 239
第二節 miRNA在魚類LC-PUFA合成代謝中的轉錄后調控機制 240
一、miR-17、miR-146a、miR-26a和miR-145在黃斑藍子魚LC-PUFA合成代謝中的負調控作用 240
二、miR-33和miR-24在黃斑藍子魚LC-PUFA合成代謝中的正調控作用 255
三、miRNA基因簇在黃斑藍子魚LC-PUFA合成代謝中的調控作用 260
第三節 魚類LC-PUFA合成代謝轉錄后調控機制研究展望 265
參考文獻 267
第八章 提高養殖魚類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的理論和技術 269
**節 魚類肌內脂肪和脂肪酸的沉積特性與調控機制 269
一、魚類肌內脂肪沉積的一般過程和機制概述 269
二、卵形鯧鲹中參與LC-PUFA攝取和沉積的主要基因及信號通路 271
三、卵形鯧鲹Fabps家族基因的克隆、分子特征、組織分布及營養調控 275
四、Pparγ通過調控fabp4的轉錄促進卵形鯧鲹肝細胞對DHA的攝取與沉積 280
五、總結 285
第二節 提高養殖魚類肌肉LC-PUFA含量的策略 285
一、提高養殖魚類肌肉LC-PUFA含量的脂肪酸精準營養技術 287
二、提高養殖魚類肌肉n-3 LC-PUFA含量的新型飼料脂肪源 293
參考文獻 295
第四篇 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的應用實踐與展望
第九章 脂肪酸精準營養技術在黃斑藍子魚配合飼料魚油替代中的應用 301
**節 黃斑藍子魚的基本營養需求 301
一、黃斑藍子魚對蛋白質的營養需求 301
二、黃斑藍子魚對脂肪的營養需求 302
第二節 黃斑藍子魚配合飼料中的魚粉和魚油替代研究 303
第三節 脂肪酸精準營養技術在黃斑藍子魚適宜脂肪源研發中的應用 308
參考文獻 312
第十章 脂肪酸精準營養技術在卵形鯧鲹高效配合飼料研發中的應用 313
**節 卵形鯧鲹的基本營養需求 313
一、卵形鯧鲹對蛋白質和氨基酸的營養需求及飼料的魚粉替代研究 313
二、卵形鯧鲹對脂肪與脂肪酸的營養需求及飼料的魚油替代研究 314
三、卵形鯧鲹對碳水化合物的營養需求 315
四、卵形鯧鲹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營養需求 315
第二節 基于卵形鯧鲹EFA需求特性的復合油研發及其優良效果 315
一、基于卵形鯧鲹EFA需求特性的復合油的應用效果評估 315
二、卵形鯧鲹復合油對配合飼料中魚粉替代水平的影響及機制研究 322
三、卵形鯧鲹復合油可高比例應用于配合飼料中的可行性及機制研究 331
第三節 以卵形鯧鲹復合油為脂肪源的高效低魚粉配合飼料研發 337
一、以卵形鯧鲹復合油為飼料脂肪源的復合蛋白替代魚粉研究 337
二、以卵形鯧鲹復合油為脂肪源的兩種高效低魚粉配合飼料研發 347
參考文獻 353
第十一章 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研究展望 357
**節 加強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的理論和技術研究 357
第二節 加強魚類LC-PUFA合成代謝調控機制及應用技術的研究 358
第三節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提高魚類自身的LC-PUFA合成能力 359
第四節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產富含LC-PUFA的植物油或動物油 360
第五節 降低水產養殖對魚油依賴的飼料配方技術與投喂策略 362
一、降低水產養殖對魚油依賴的配方技術 363
二、降低水產養殖對魚油依賴的投喂策略 364
參考文獻 365
附錄1 縮略詞表 367
附錄2 魚名(中英拉對照表) 372
彩圖
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的理論與應用實踐 節選
**篇 脂類簡介及魚類脂肪酸精準營養的重要性與研究方法 **章 脂類在魚類營養中的重要作用 **節 脂類的組成及生物學功能 一、脂類及其組成 脂類(lipid)是一類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機溶劑的物質,也稱脂質,其化學本質是脂肪酸和醇形成的酯及其衍生物。根據化學結構組成,脂類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中性脂肪,又名脂肪,俗稱油脂,由脂肪酸和甘油或長鏈醇組成的酯,如甘油三酯和蠟酯,分子中含有C、H、O;另一類是類脂,與甘油結合的除脂肪酸外,還有磷酸、膽堿、糖、蛋白質,分子中含有C、H、O、N、P。按主要組成成分,脂類可分為四大類:簡單脂類(包括;视王ズ拖烏ィ、復合脂類(磷脂和糖脂)、衍生脂類(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不皂化脂類(類萜和類固醇)。在魚類營養學中,應用比較廣泛的脂類有:脂肪酸、脂肪、磷脂、膽固醇。 (一)脂肪酸 脂肪酸(fatty acid,FA)是指一端含有羧基的長烴鏈(4C~36C),是*簡單的一種脂類,也是其他復雜脂類的組成成分。自然界中的游離脂肪酸較少,大多數脂肪酸與中性脂肪和類脂結合,存在于動植物和微生物的組織和細胞中。 脂肪酸分類:①根據碳鏈長度的不同,有短鏈(4C~10C)、中鏈(11C~15C)、長鏈(大于等于16C)FA之分,但分類并不統一。②根據是否含有不飽和雙鍵,又可分為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及不飽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不飽和脂肪酸又包括單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和多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其中大于等于20C的PUFA稱為高不飽和脂肪酸(high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HUFA)或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long-chain PUFA,LC-PUFA)。自然條件下,SFA非常穩定,而含有不穩定雙鍵的PUFA易受氧化影響,且雙鍵越多,越易氧化。 同時,PUFA又可以分為n-6系列和n-3系列(又稱ω-6系列和ω-3系列)。n-6系列PUFA是指其甲基端**個不飽和雙鍵出現在第6和第7個碳原子之間;若甲基端**個不飽和雙鍵出現在第3和第4個碳之間,則該脂肪酸屬于n-3系列。常見的n-6 PUFA有:亞油酸(linoleic acid,LA,18:2n-6)、γ-亞麻酸(γ-linolenic acid,GLA,18:3n-6)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20:4n-6);常見的n-3 PUFA有:α-亞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18:3n-3)、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20:5n-3)、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22:6n-3)等。 (二)脂肪 脂肪即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又名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AG),它是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形成的酯類化合物(圖1-1)。脂肪中的3分子脂肪酸,可完全或部分相同,也可完全不同,且自然界中大多數脂肪連接的是3種完全不同的脂肪酸。而當甘油分子與1分子脂肪酸縮合時,形成甘油一酯(monoglyceride,MG),又名單酰甘油(monoacylglycerol,MAG),它是一種*為安全的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當甘油分子與2分子脂肪酸縮合時,形成甘油二酯(diglyceride,DG),又名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它具有減少內臟脂肪、抑制體重增加、降低血脂的作用。脂肪的性質主要取決于所連接的脂肪酸類型。例如,主要由飽和脂肪酸組成的脂肪,其熔點較高,常溫下多呈固態;主要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的脂肪,熔點較低,常溫下多呈液態。不同類型脂肪酸與甘油分子碳骨架的結合偏好性也不一致。例如,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偏向與甘油Sn-1和Sn-3位碳原子結合,而多不飽和脂肪酸偏向與Sn-2位碳原子結合。 (三)磷脂 磷脂(phospholipid,PL)廣泛存在于動植物體的重要組織細胞中,是膜脂中必不可少的組成成分。其中,動物磷脂主要來源于腦、肝臟、腎臟及肌肉組織,以及蛋黃、牛奶產品;植物磷脂主要存在于油料種子中(如大豆、菜籽、棉籽、花生、葵花籽等),大量與油脂結合在一起,是一類重要的油脂伴隨物。根據碳骨架的類型,磷脂可分為甘油磷脂(甘油為碳骨架)和鞘磷脂(鞘氨醇為碳骨架)。 營養飼料學中的磷脂一般指的是甘油磷脂。甘油磷脂的三個羥基中只有兩個與脂肪酸結合,而另一個則通過酯鍵與磷酸結合,磷酸又通過酯鍵與含氮堿(X)相結合(圖1-1)。甘油磷脂中的含氮堿可為膽堿、乙醇胺、絲氨酸和肌醇,分別形成卵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和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PI)。生物膜中甘油磷脂主要是PC和PE,PI含量雖少,但它是重要的細胞信息分子。磷脂中PUFA或LC-PUFA含量越高,生物膜的流動性越強,膜蛋白的運動性增強,其分布和構型更易改變,從而使膜酶發揮*佳功能。 (四)甾醇類 甾醇類(sterol)為甾體的羥基衍生物,由于其是含有羥基的固體化合物,所以又稱為固醇類。根據其來源不同可分為動物甾醇、植物甾醇和菌類甾醇三大類。在動物甾醇中,7-脫氫膽固醇和膽固醇比較重要。7-脫氫膽固醇主要存在于動物皮膚中,經紫外線照射后,7-脫氫膽固醇可轉變為維生素D3。膽固醇與脂肪酸結合,酯化形成的膽固醇酯是動物各組織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甾醇廣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中,常見的有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植物甾醇具有促進動物生長、提高飼料轉化率、改善養殖水產品的品質等功效,作為功能型飼料添加劑已廣泛應用于養殖業(李志華等,2019)。菌類甾醇主要有菌類所含的麥角甾醇和海藻類所含的巖光甾醇。 脂類除依其化學結構分類外,在水產動物營養學上可依脂類在體內的分布和作用分為組織脂類和貯備脂類。組織脂類是指用于構成體組織細胞的脂質,主要有磷脂、固醇,這部分脂質組成和含量較穩定,飼料組成和魚、蝦類生長發育階段對組織脂類影響較小。貯備脂類是指貯存于肝腸系膜、肝臟、皮下組織中的甘油三酯,其含量和組成受飼料組成的影響顯著。 二、脂類的主要生物學功能 脂類結構的多樣性賦予了其多種重要的生物學功能。作為功能物質,脂類參與魚類多項生命活動過程,包括能量轉換、物質運輸、信息識別與傳遞、細胞發育和分化,以及細胞凋亡等。脂類對魚類的生長、發育和營養代謝調節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生理功能有: ①組織細胞的組成成分。一般組織細胞中含有1%~2%的脂類物質。其中磷脂和糖脂是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脂類與蛋白質的不同排列與結合,構成功能各異的生物膜。水產動物組織的修補和新組織的生長都需要從飼料中攝取一定量的脂類。脂肪還是體內絕大多數器官和神經組織的防護性隔離層,可保護和固定內臟器官,并作為一種填充襯墊,避免機械摩擦,并使之能承受一定壓力。相比其他脊椎動物,魚類神經組織中含有更多的DHA,其具體機制還不清楚(Halver and Hardy,2002)。 ②提供能量。脂類(特別是脂肪酸)是水產動物從卵到成體的生長、發育,以及親魚繁殖過程中的主要代謝能量(Halver and Hardy,2002)。每克脂肪在體內氧化可釋放出37.66 kJ的能量,相當于等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2~2.5倍。同時,脂肪組織含水量低,占體積少,所以貯備脂肪是魚、蝦類貯存能量,以備越冬利用的*好形式。其中,16:0和18:1n-9等為主要能量源脂肪酸;中鏈脂肪酸可為畜禽動物快速供能,提高生產性能(孫妍,2012),但其在水產動物的相關研究報道較少。 ③提供必需脂肪酸。同其他脊椎動物一樣,魚類不能從頭合成LA和ALA,必須從飼料中獲取,以滿足生長發育的需求。這種魚類生長、發育和繁殖所必需的,且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滿足需求,必須從食物中獲取的脂肪酸稱為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例如,大部分海水魚缺乏以LA和ALA為原料合成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LC-PUFA的能力,其飼料中需添加EPA、ARA和DHA等EFA。在各種飼料脂肪源中,植物油脂可為養殖魚類提供LA和ALA,魚油可提供EPA、ARA和DHA等EFA(Tocher,2015)。 ④作為轉運載體。脂類物質有利于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及胡蘿卜素等脂溶性營養素的吸收運輸,脂類不足則影響這類維生素的吸收和利用。魚、蝦類攝食脂類不足的飼料,一般都會并發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癥。水產動物配合飼料中添加適宜的脂肪,有利于脂溶性營養素的吸收運輸。 ⑤作為活性物質的合成原料。如麥角甾醇可轉化為維生素D2,膽固醇則是合成性激素的重要原料。甲殼類不能合成膽固醇,必須由食物提供。LC-PUFA是合成前列腺素、白三烯等類二十烷酸活性物質的底物。其中,ARA是合成2-系列前列腺素和4-系列白三烯的底物,EPA是合成3-系列前列腺素和5-系列白三烯的底物。 ⑥其他生理功能,因具有親水和疏水基團,磷脂、脂肪酸酯和糖苷酯類作為兩性離子型乳化劑在飼料工業中廣泛應用。其中,磷脂水性好,能起到乳化、分解、穩定、黏著、防止氧化及降低黏度等功能性作用,能促進動物體內脂肪的運輸。魚類對脂肪有較強的利用能力,其用于魚體增重和分解供能的總利用率達90%以上(Halver and Hardy,2002)。因此,當飼料中添加適量脂肪,可減少蛋白質的分解供能,節約飼料蛋白質用量,這一作用稱為脂肪的蛋白質節約作用。影響體色表現在,飼料脂肪水平和脂肪酸組成欠佳會影響魚類對色素的吸收、沉積,從而導致魚體色出現發白、發黑、變紅等不正,F象。例如,適宜飼料脂肪水平有利于黃顙魚色素的沉積,促進葉黃素的吸收(袁立強等,2008);提高飼料ARA水平,可促進牙鲆色素沉積;飼料DHA/EPA比例不適宜,導致鲆鰈體色異常(Pham et al.,2014)。在維護腸道健康方面。短鏈脂肪酸對魚類腸道上皮細胞的生長、腸道正常生理功能維護等具有特殊作用(吳凡,2016)。Rimoldi等(2018)發現中鏈脂肪酸可提高金頭鯛(Sparus aurata)腸道乳酸菌豐度。 第二節 魚類對脂肪、脂肪酸和磷脂的需求特性 畜禽和水產品是人類獲取食物蛋白質的重要來源。相比畜禽,魚類的蛋白質更容易被消化,且富含有利于人體健康的n-3 LC-PUFA。畜禽肉類脂肪中的脂肪酸以SFA為主(禽肉也含較多的LA),而魚類脂肪中的脂肪酸以PUFA為主,且富含EPA和DHA等n-3 LC-PUFA(Tacon and Metian,2013)。畜禽和水產品營養價值的差異,也體現了養殖動物對日糧/飼料的營養需求的差異。如表1-1所示,豬、雞和鴨等畜禽動物對日糧碳水化合物(糖類)的需求量高達50%以上,對脂肪需求一般為1%~5%(乳母豬10%)。魚類對飼料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較低(特別是肉食性魚類小于20%),對脂肪需求較高,一般為6%~30%,大西洋鮭可高達47%,且對n-3 LC-PUFA有嚴格需求。以上說明,與陸生畜禽動物相比,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