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秦晉高氏內科臨床經驗薈萃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344012
- 條形碼:9787117344012 ; 978-7-117-3440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秦晉高氏內科臨床經驗薈萃 本書特色
秦晉高氏內科學術流派是陜西省中醫特色流派之一,也是長安中醫學術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于晉,成熟于秦,至今已逾百余年。
秦晉高氏內科臨床經驗薈萃 內容簡介
秦晉高氏內科學術流派是陜西省中醫特色流派之一,也是長安中醫學術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于晉,成熟于秦,至今已逾百余年。本書涵蓋了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流派的起源、發展、傳承和創新;二是流派的主要學術思想和學術觀點;三是流派關于中藥臨床運用特色,包括單味藥、對藥、角藥等;四是通過臨床實踐總結、整理形成的優勢病種診療特色;五是傳承工作室近年來運用流派學術思想診療的典型病案,以期較為全面地展示秦晉高氏內科學術流派的發展歷程和學術特點,讓大家認識了解秦晉高氏內科學術流派,并對中醫學術流派的傳承、建設、發展有所裨益,對后學者有所幫助。
秦晉高氏內科臨床經驗薈萃 目錄
**章 流派傳略
**節 杏林學派 惠澤秦晉/ 2
第二節 大醫良匠 承啟流傳/ 3
一、耕讀垂范 聲名鵲起/ 3
二、教學相長 承前啟后/ 4
三、幼承庭訓 和爾流芳/ 5
四、名師指引 和爾名揚/ 12
五、融會貫通 和爾創新/ 18
第二章 合和共生 守正出新
一、陰陽失衡、臟腑失和發病學說/ 26
二、辨證論治,崇尚仲景六經學說/ 27
三、“八法”之中,善用和法治療/ 30
四、顧護胃氣,注重后天之本學說/ 31
五、提出“臟腑氣機學說”/ 32
六、提出“五臟元真通暢學說”/ 34
七、注重“治未病”思想/ 34
第三章 流派特色用藥解析
**節 單味藥/ 40
一、柴胡/ 40
二、北沙參/ 42
三、半夏/ 45
四、白芍/ 51
五、白術/ 56
六、黨參/ 58
七、地黃/ 59
八、厚樸/ 64
九、砂仁/ 68
十、黃芩/ 69
十一、黃連/ 72
十二、牡丹皮/ 74
十三、地骨皮/ 76
十四、桑白皮/ 78
十五、五味子/ 80
十六、麥冬/ 82
十七、玄參/ 84
十八、知母/ 87
十九、山藥/ 89
二十、郁金/ 95
二十一、川牛膝/ 97
二十二、丹參/ 100
二十三、蒼術/ 101
二十四、夏枯草/ 102
二十五、川芎/ 104
二十六、香附/ 107
二十七、枳實/ 108
二十八、當歸/ 109
二十九、白芷/ 111
三十、石斛/ 117
三十一、桑寄生/ 118
三十二、延胡索/ 119
三十三、合歡皮/ 120
第二節 對藥/ 120
一、黃芩、黃連/ 121
二、牡丹皮、赤芍/ 121
三、竹茹、生姜/ 121
四、桑白皮、地骨皮/ 122
五、金銀花、連翹/ 122
六、桃仁、紅花/ 123
七、牡丹皮、梔子/ 123
八、墨旱蓮、女貞子/ 124
九、郁金、川楝子/ 124
十、夏枯草、桑葉/ 125
十一、蟬蛻、防風/ 126
第三節 角藥/ 126
一、柴胡、半夏、黃芩/ 126
二、黃芪、天花粉、黃連/ 127
三、北沙參、麥冬、五味子/ 127
四、蒼術、薏苡仁、大黃/ 128
五、熟地黃、山藥、山茱萸/ 128
六、川芎、丹參、川牛膝/ 129
七、天麻、葛根、川芎/ 129
八、桑枝、威靈仙、桂枝/ 130
九、酸棗仁、柏子仁、遠志/ 130
十、大黃、枳實、厚樸/ 131
十一、龍骨、牡蠣、赭石/ 132
十二、蒼術、厚樸、陳皮/ 133
十三、茯苓、豬苓、澤瀉/ 134
十四、金錢草、郁金、雞內金/ 136
第四章 流派優勢病種診療特色
**節 糖尿病辨治經驗/ 140
一、對病因病機的認識/ 140
二、診療思路/ 141
三、中醫辨證論治/ 142
四、診療特點/ 144
第二節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辨治經驗/ 147
一、對病因病機認識/ 147
二、診療思路/ 148
三、中醫辨證論治/ 148
四、診療特點/ 150
第三節 更年期綜合征辨治經驗/ 151
一、對病因病機認識/ 151
二、診療思路/ 152
三、中醫辨證論治/ 152
四、診療特點/ 154
第五章 流派典型醫案
**節 消渴病/ 156
案1 消渴病——肝胃郁熱案/ 156
案2 消渴病——肝郁化火案/ 157
案3 消渴病——肝郁化火案/ 159
案4 消渴病——肝郁脾虛案/ 160
案5 消渴病——陰虛燥熱案/ 161
案6 消渴病——氣陰兩虛案/ 163
案7 消渴病——氣陰兩虛案/ 164
案8 消渴病——氣陰兩虛案/ 166
案9 消渴病——腎陰虧虛案/ 167
案10 消渴病——氣陰虧虛案/ 169
案11 消渴病——肝郁脾虛、陰虛內熱案/ 171
案12 消渴病——氣陰兩虛兼血瘀案/ 173
案13 消渴病——陰虛燥熱兼血瘀案/ 175
案14 消渴病——陰虛燥熱、瘀血阻絡案/ 176
案15 消渴病——陰虛燥熱、肝郁脾虛兼血瘀案/ 179
案16 消渴腎病——脾腎氣陰兩虛、水濕血瘀互結案/ 181
案17 消渴腎病——氣陰兩虛兼血瘀案/ 184
案18 消渴病痹證——肝郁血瘀案/ 185
案19 消渴病痹證——肝郁氣滯、血瘀阻絡案/ 187
案20 消渴病痹證——肝郁氣滯、血瘀阻絡案/ 189
第二節 甲狀腺疾病/ 190
案1 癭病——氣陰兩虛案/ 190
案2 癭病——肝腎陰虛案/ 191
案3 癭病——肝郁化火案/ 193
案4 癭病——肝郁化火案/ 194
案5 癭病——肝郁脾虛兼陰虛案/ 196
案6 癭病——肝郁脾虛案/ 199
案7 癭病——肝郁脾虛案/ 201
案8 癭病——氣陰兩虛案/ 203
案9 癭癰——陰虛血熱案/ 205
案10 癭癰——邪郁少陽、熱毒壅盛案/ 207
第三節 脾胃系病/ 209
案1 胃痛——肝胃不和案/ 209
案2 胃痛——胃陰不足案/ 211
案3 胃痛——中焦虛寒案/ 212
案4 泄瀉——脾虛濕盛案/ 213
案5 泄瀉——寒熱錯雜案/ 215
案6 便秘——氣陰兩虛案/ 216
案7 便秘——肝氣犯胃案/ 217
案8 便秘——肝郁脾虛案/ 219
案9 痞滿——脾胃虛寒案/ 220
案10 痢疾——濕熱內蘊案/ 222
第四節 肝膽系病/ 224
案1 脅痛——肝脾不和案/ 224
案2 脅痛——肝郁脾虛、肝經濕熱兼血瘀案/ 225
案3 脅痛——肝氣郁結、濕熱中阻案/ 226
案4 膽脹——肝郁氣滯、膽逆犯胃案/ 227
案5 頭痛——肝郁化火案/ 228
案6 頭痛——少陽不利、血瘀阻絡案/ 230
案7 頭痛——肝脾不和、帶脈失約案/ 231
案8 頭痛(目痛)——肝陰不足、肝陽上亢案/ 233
案9 眩暈——肝陽上亢案/ 235
案10 眩暈——痰瘀交阻案/ 236
第五節 心系病/ 238
案1 心悸——痰火擾心案/ 238
案2 心悸——肝郁化火案/ 240
案3 胸痹——氣陰兩虛案/ 241
案4 胸痹——氣滯血瘀案/ 242
案5 胸痹——心陽虧虛、痰瘀阻絡案/ 244
案6 不寐——心脾兩虛案/ 245
案7 不寐——肝郁化火案/ 247
案8 不寐——膽胃不和、痰熱內擾案/ 248
案9 不寐——肝郁脾虛案/ 249
案10 不寐——肝郁脾虛、氣滯血瘀案/ 250
第六節 疑難雜病/ 253
案1 紫斑——肝火旺盛、血熱妄行案/ 253
案2 梅核氣——痰氣郁結案/ 256
案3 內傷發熱——濕郁發熱案/ 257
案4 內傷發熱——陰虛內熱案/ 259
案5 虛勞——肝郁腎虛案/ 261
案6 虛勞——肝脾不調案/ 264
案7 盜汗——陰虛火旺案/ 266
案8 汗證——肝郁化火兼陰虛案/ 267
案9 汗證——陰虛火旺案/ 269
案10 水腫——脾腎兩虛、絡瘀水停案/ 270
第七節 肢體經絡病/ 272
案1 腰痛——肝腎陰虛案/ 272
案2 痹證——衛陽不足案/ 274
案3 痹證——濕熱下注案/ 275
案4 痹證——肝腎陰虛案/ 276
案5 痹證——肝郁化火、腎陰虧虛案/ 278
案6 痹證——脾虛濕熱兼血瘀證/ 281
案7 痹證——濕熱蘊結、瘀血阻絡案/ 283
案8 痹證——濕熱蘊結兼血瘀案/ 284
案9 痹證——陰虛內熱兼血瘀案/ 286
案10 痹證——脾腎虧虛、痰瘀阻絡案/ 288
第八節 經帶病/ 289
案1 月經過多——沖任虛寒、瘀血阻滯案/ 289
案2 崩漏——氣血兩虛兼血熱案/ 291
案3 經間期出血——沖任虛寒案/ 292
案4 月經過少——氣血虧虛案/ 294
案5 月經先期——營血虧虛、血行不暢案/ 295
案6 月經后期——肝郁氣滯、脾腎兩虛案/ 296
案7 月經后期——肝郁脾虛案/ 298
案8 月經后期——氣血虧虛兼血瘀案/ 299
案9 月經先后不定期——肝郁腎虛案/ 300
案10 帶下病——腎陰虧虛、濕熱下注案/ 302
案11 帶下病——脾虛肝郁、濕濁下注案/ 303
案12 帶下病——肝郁脾虛、濕熱下注案/ 304
案13 經行發熱——肝郁化火案/ 305
案14 痛經——氣陰兩虛案/ 306
第九節 絕經前后諸證/ 308
案1 絕經前后諸證——肝郁化火案/ 308
案2 絕經前后諸證——肝郁腎虛案/ 310
案3 絕經前后諸證——肝郁化火案/ 312
案4 絕經前后諸證——肝郁兼陰虛血熱案/ 313
案5 絕經前后諸證——肝郁脾虛案/ 315
案6 絕經前后諸證——肝火旺盛案/ 316
第十節 五官科病/ 318
案1 耳聾病——肝郁化火案/ 318
案2 唇燥病——燥熱傷陰、氣陰兩虛案/ 319
案3 唇風案——陰虛火旺、肝胃不和案/ 320
案4 唇炎——胃熱熾盛案/ 322
案5 口瘡——濕熱蘊結、郁熱化火案/ 324
案6 口瘡——心胃之火上炎案/ 325
案7 口瘡——肝郁化火案/ 327
案8 口糜——上熱下寒案/ 329
案9 喉痹——外感風熱案/ 330
第十一節 皮膚病/ 331
案1 斑禿——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瘀血阻滯案/ 331
案2 痤瘡——肝郁化火、氣血瘀滯案/ 333
案3 濕瘡——濕熱蘊脾案/ 334
案4 濕疹——心肝熱盛案/ 335
案5 白駁風——脾胃虛弱案/ 337
案6 粉刺——肝脾不調案/ 338
案7 粉刺——肝郁脾虛案/ 340
案8 發蛀脫發——肝郁腎虛兼血瘀案/ 342
案9 黧黑斑——肝郁腎虛兼血瘀案/ 343
附 秦晉高氏內科學術流派傳承脈絡圖/ 346
秦晉高氏內科臨床經驗薈萃 作者簡介
裴瑞霞,陜西省第三屆名中醫、西安市首屆名中醫。現任陜西省西安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科室主任、首屆全國名中醫高上林工作室以及陜西省西安市中醫學術流派——秦晉高氏內科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代表性傳承人暨項目負責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