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創新政策與經濟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52182
- 條形碼:9787521752182 ; 978-7-5217-521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創新政策與經濟發展 本書特色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創新是**動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由此可見,創新仍舊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本書就是關于創新政策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和強大推動力的深度研究成果,同時匯聚了創新研究領域的前沿學者
創新政策與經濟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是NBER的關于美國創新政策和經濟發展的研究報告,匯聚了長期從事創新研究的諸多經濟學家,從理論和經濟的視角分析了與創新政策對經濟發展影響的相關問題,例如介紹了有關公共政策、創新過程和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解釋了研究型大學和企業實驗室之間的創新勞動分工如何影響生產力增長以及知識向新產品和流程的轉化。同時考察了創新、失業和技術活力方面的地理差異,并研究了補助金的重新分配和針對地域的創業政策如何影響勞動力供給和福利。 在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不明、新一輪技術創新正在醞釀的當下,本書的分析無疑可以給我們提供更多的洞見和啟發。
創新政策與經濟發展 目錄
目錄
"CIDEG文庫"總序
序言
**章 全球人才的禮物: 創新政策與經濟
第二章 不斷變化的美國創新結構:關于經濟增長的一些告誡
第三章 創新政策與社會效益珠聯璧合: 來自制藥行業的證據
第四章 反壟斷與創新:歡迎和保護破壞
第五章 創新政策實驗
第六章 創新與失業之間的地域錯位
創新政策與經濟發展 節選
本書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創新政策與經濟 ( IPE) 小組的第 20 份年度文集。 創新政策與經濟小組希望提供一個面向公眾的論壇, 將學界重要研究人員的成果帶給政策制定者以及對公共政策與創新之間的相互作用感興趣的人。我們的目標是:·提供一個長期論壇, 推出關于公共政策影響創新進程的研究成果。·將政策制定者認為重要的問題呈現給有可能感興趣的研究人士, 以鼓勵此類研究。·提高政策制定者 (通常指公共政策界) 對當代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的認識, 此類研究可在評估當前或未來的創新政策建議時發揮效用。本書收錄了提交給創新政策與經濟小組在2019年4月華盛頓會議論文的修正版。 本書是這一系列從書的第 20 卷, 其各章都強調創新產生的方式和創新發生影響的方式正在經歷重要變化, 而政策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也在變化。本書有幾章根據近期研究得到的重要發現和見解, 綜合研究了創新和外來移民之間的關系、企業和大學在創新過程中的角色, 以及不同地理區域之間的創新分化, 這種創新鴻溝越來越不容忽視。本書中有兩章直接聚焦于政策, 其中一章研究了政策對制藥行業創新激勵中的影響, 另一章則探討圍繞創新和反壟斷政策而展開的不斷變化的爭論。*后,本書還有一篇文章強調了實驗在創新政策分析中的潛在作用。如本系列已出版的其他各卷一樣, 我們的目的是要從近期的經濟學和相關領域的研究中汲取經驗教訓, 以供政策分析和未來研究之用。由威廉·克爾 (William Kerr) 撰寫的**章綜合了其近期著作的一些發現, 他的這本著作名為 《全球人才的禮物: 移民如何影響商業、經濟和社會》 (The Gift of Global Talent: How Migration Shapes Business, Economy and Society)。克爾重點研究了杰出的科研人員、科技發明者以及更多的知識型員工, 證明了高技能外來移民在創新中的出色表現。基于迅速增多的實證研究, 克爾發現在近四分之一的專利發明中, 至少有一位發明人具有外國國籍(而在美國的所有發明人中, 有近18%為移民)。隨著人才層次的提升 (例如從大學畢業生到諾貝爾獎獲得者), 外來移民的比例也在上升; 而且在移民人才中, 男女基本上平分秋色。之后克爾分析了促使人們移民的動力以及導致全球人才爭奪戰的因素。雖然美國長期以來是全球人才流動的受益者, 但如今高技能移民流入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現象。而且, 美國反對外來移民的聲浪有所抬頭, 其制度在吸引全球人才方面的低效率的問題也尚未得到解決。與之相反的是, 其他一些國家 (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已經在真正落實相關政策和項目, 積極吸引高技能外來移民。克爾強調了美國和其他很多司法轄區在爭奪全球人才方面的一個關鍵不同: 美國在基本上依靠就業簽證制度來遴選高技能外來移民 (*知名的是H-1B簽證制度), 而很多其他國家采用的是積分制度, 根據個人的技能和背景通過排序來選擇移民。就業簽證制度的優勢在于, 它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可以減少高技能移民失業的情況。 但這種制度也降低了員工的談判能力 (因為保持在職狀態是員工保持外來移民身份的基礎) 以及參與創業的能力 (加入初創企業或成為創始人)。不僅如此, 就業簽證制度還導致簽證申請大量集中在為數不多的公司, 而且信息技術行業外包公司在其中的占比越來越大。 總體而言, 克爾強調了高技能外來移民在知識密集型行業的創新和增長中所起的重要推動作用。此外, 在為全球人才流動和創新成果搭建橋梁的過程中, 特定的政策和制度也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第二章進一步聚焦創新的供應來源, 重點關注創新勞動分工的演變。上述作者的研究表明, 隨著時間推移,大學和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互動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美國的研發開支占GDP之比長期以來保持相對穩定, 但美國開展研發的方式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如今大學在整個研究中的比例越來越大, 而企業則越來越多地致力于開發。 例如研究在企業研發中的比例已經從20世紀50年代末的逾35%下降至如今的20%以下。出現這種趨勢不僅是因為研發核算問題。由于大學和企業在創新勞動方面出現了進一步分工, 企業發表的科研論文相對減少,在創新過程中也更加依賴外部知識。這種變化不僅使企業的創新激勵發生變化 (例如企業進一步聚焦核心業務導致其擴大基礎研究的激勵弱化), 同時也導致了政策環境的變化。在這種新的創新生態環境下, 研究成果商業化有兩條特別重要的途徑, 其一是更多地依靠大學提供的技術許可[《拜杜法案》(Bayh Dole Act) 的明確目標之一], 其二是進一步發揮技術導向型初創企業的作用, 這些初創企業是技術市場中銜接大學和企業的橋梁。*重要的或許是, 定量和定性證據均表明, 上述創新勞動分工可能并沒有實現應有的效益 (即在專業化的同時實現有效的技術轉化), 這或許和總體研發生產率下降有關。“企業實驗室” 的時代或許已失勢, 但我們尚未拿出新的政策和機制, 使新的創新生態系統在經濟方面做出與之前不相上下的貢獻。瑪格麗特·凱爾 (Margaret Kyle) 就制藥行業的創新系統、創新政策, 以及社會福利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了行業分析。美國的人均藥品開支約為1 200美元, 在很多國家藥品占全部醫保開支的20%以上。凱爾強調, 這一關鍵領域的總體創新成果得益于諸多政策: 一類是催生新的技術機遇的政策 (即 “推動” 政策);一類是提供激勵的政策, 例如鼓勵將上述機遇轉化為市場中的產品 (即 “拉動” 政策)。無論是哪種政策, 美國都在打造一整套創新體系方面處于領先 (但不是唯一) 地位。 就推動政策而言, 二戰后的美國生物醫學研究體系提供了一套制度, 用以發展未來可以祛除疾病的新的科學知識, 這些疾病或是影響較大比例的人口, 或是對少數病患群體具有較大影響 (例如需要使用孤兒藥??的情形)。 美國二戰后的生物醫學研究體系非常知名,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提供的資金推動了這一體系的發展演變。在制藥領域, 人們不僅有總體性的思考, 而且有諸多嚴謹的實證研究。 這些研究表明, 在生物醫學創新成果以及該領域的公私投資互補方面,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資助制度總體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就拉動政策而言, 正式的知識產權 (*突出的是專利制度)是主要的政策工具, 在這方面也有大量證據證實了專利制度在催生制藥行業創新動力方面所起的關鍵作用。 盡管任何知識產權制度的設計都存在固有的權衡取舍 (例如要在排他與共享之間取得平衡), 但制藥行業與眾不同的特點尤其值得關注[例如企業“專利長青化” 帶來的長期困擾, 所謂專利常青化是指企業能夠通過后續不斷但漸進的增量創新來大幅度延長藥品的獨占期]。給予獎勵是一種輔助的拉動機制, 該機制過去 20 年獲得了較大的關注, 特別是在 (藥品) 開發的大背景下。*后, 拉動和推動政策還與其他政策相互為用 (通常以某些巧妙的方式, 這些方式已經成為諸多實證研究的對象), 例如準入管理、 產品責任以及價格管理措施等。 雖然總體評估表明, 制藥行業的創新政策和社會福利之間存在廣泛的一致性, 但在一些重要的政策領域 (特別是在知識產權和獎勵方面), 如果能集中關注其中可能存在的不一致性, 則可成為未來政策制定的一個良好開端。第四章繼續關注政策對總體創新激勵的影響。該章特別關注反壟斷問題, 說明了競爭政策如何強化創新激勵并提高創新生產率,并闡釋了競爭政策與傳統反壟斷分析的關系, 后者更關注價格效應。 這三位作者的中心主題是, 創新往往與激烈的競爭相伴; 如果在位企業既能利用其比較優勢又面臨著競爭壓力, 則*能夠促進創新, 而競爭壓力既來自傳統競爭對手 (價格導向型), 也來自新進入行業的黑馬, 這些后起之秀往往會推出新的技術或開辟新的客戶群體。 基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研究以及更系統的實證研究, 上述三位作者的文章博采眾長, 利用當今諸多文獻的研究成果, 說明了橫向合并與創新之間的相互影響, 并以細致的分析評估 的排他性行為。 就有關橫向合并與創新的評估而言, 上述文章分析的一個關鍵主題是, 競爭與創新之間所謂的 “倒 U 形” 關系并不能成為放任橫向合并的理由。 相反, 上述三位作者認為, 這種評估分析應當以具體案例中的結構性因素為依據, 例如現有產品和潛在產品之間可能有重疊 [作者將其分為現有產品和在研產品 (product-to-pipeline) 之間的重疊, 以及在研產品與在研產品之間 ( pipeline-to-pipeline) 的重疊], 行業參與者創新能力的分布。 除了對主導 企業的排他行為條分縷析之外, 上述文章的分析還表明, 針對具體案例的積極的競爭政策措施或可強化創新。 第五章從具體政策問題中提煉出了更具共性的問題, 即實驗在理解創新政策方面可以發揮什么作用。 本章作者阿爾伯特·布拉沃·比奧斯卡 (Albert Bravo-Biosca) 基于其在英國國家科技藝術基金會 (National Endow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Arts, NESTA) 增長實驗室 (Innovation Growth Lab, IGT) 的研究成果, 以一個簡單卻引人注目的現象作為文章開頭: 在諸多本地經濟政策項目中, 僅有極少數 (不到5%) 政策項目經過可靠的評估; 在所有相關項目中, 確實受到正面政策影響的項目不到0. 5%。盡管人們通常將政府政策當作已知*佳實踐 ( best practice) 來落實, 但就大多數創新干預政策而言, 無論是政府還是其他任何一個具體機構, 當前都沒有足夠的證據以嚴謹可靠方式來識別*佳實踐。布拉沃·比奧斯卡提出了一個具有建設意義的框架來說明不同類型的創新政策實驗, 該框架包括探索性更強的研究、更具體的影響以及*佳實踐研究。 由于政策制定者不再僅限于對關鍵問題和瓶頸問題的簡單理解, 而是轉向具體項目評估, 因此開展前瞻性隨機實驗更有必要。在評估大體情況已知的某個具體項目或計劃時, 這些 “黃金標準” 的測試作用可能*大。之后該文回顧了來自一系列項目的諸多證據, 這些項目是研究人員與創新增長實驗室合作開展的。其中的評估涉及如何鼓勵創意、如何促成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 以及如何扶持經濟中初出茅廬的小企業。 雖然啟動一項系統性的實驗會面臨不小的障礙,但來自創新增長實驗室的經驗表明, 有計劃地鼓勵實驗對于設計和分析創新政策大有裨益。在*后一章即第六章中, 愛德華·格萊澤 (Ed Glaeser) 和娜奧米·豪斯曼 (Naomi Hausman) 提出了一個更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創新政策如何解決貧困地區的重大失業問題以及經濟機遇和社會機遇缺乏的問題? 格萊澤和豪斯曼首先證明, 在創新機遇和經濟機遇方面各地區之間存在較高程度的不平等, 并且創新和失業之間存在空間上的不協調。創新的地理位置和經濟機遇之間存在廣泛的關聯性, 這種關聯性植根于那些促成創新集聚的基本因素。而且,創新的地理流動性下降伴隨著創新的地理集中度提高,這久而久之將加劇創新和失業之間的空間不匹配。鑒于創新和失業之間的脫節, 該章研究了一系列創新政策工具對于這種脫節的潛在影響。 作者強調, 我們或許可以調整創新工作的重點 (通過推動政策和拉動政策)、 鼓勵那些有可能在貧困地區增加經濟和社會機遇的創新, 而不是將重點放在加強當前貧困地區的創新能力上。 其他的政策或許還包括: 加強外來技能移民政策的地方針對性, 在這類地區大量投資于人力資本開發,鼓勵和培育以增長為導向的企業家精神并推動大學發明商業化。鑒于創新集聚可帶來巨大回報, 加上創新者轉移到貧困地區面臨著結構性障礙, 想要解決失業和流動難問題帶來的持續挑戰, 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或許是著重鼓勵可以增加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機遇的創新。總體而言, 本書六章內容綜合討論了當前創新政策研究的熱點領域。 雖然這些熱點問題并沒有簡單的答案, 但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將近期的*佳研究成果同當前創新政策制定者士面臨的主要問題相結合。
創新政策與經濟發展 作者簡介
喬希·勒納,哈佛商學院創業管理部主席,Jacob H.Schiff投資銀行學教授。他還是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生產力、創新和創業項目的研究助理和聯合主任。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David Sarnoff管理學教授,兼技術創新、創業和戰略管理小組主席。他還是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創新政策工作組的研究助理和主任。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