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陳宗懋傳 本書特色
本書的作者從時間、地點、人物三個維度生動地勾畫了陳院士科研的奮斗歷程與輝煌成就,生活的艱辛困苦與舒適安逸,人生的酸甜苦辣與幸福喜悅,展現了一個杰出科學家的精彩人生。通過閱讀本書可以感受到像陳宗懋院士這樣的老一輩科學家的優秀品德,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勤奮學習,潛心科學,勇于創新,樂于奉獻,賡續科學家精神。
陳宗懋傳 內容簡介
陳宗懋,男,漢族,浙江省海鹽縣人,中共黨員,中國茶學學科帶頭人,食品安全和茶葉植保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50年8月在上海復旦大學農藝系學習。1952年8月至1954年8月因院系調整到沈陽農學院植物保護系學習。1954年8月至1960年2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甜菜研究所任技術員。1960年2月起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工作。1984年至1994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陳宗懋為我國**位茶葉方面的院士,本書為其傳記,記錄了其求學、工作和科研經歷。
陳宗懋傳 目錄
序一
序二
**章 生于內憂外患的時代
第二章 新中國新的求學夢想
第三章 高校大調整負笈北上
第四章 從初識到組建小家庭
第五章 夫妻重聚為茶下江南
第六章 做科研舍小家顧大家
第七章 良師相伴勤勉求學路
第八章 獨行者速而眾行者遠
第九章 青春激揚共創中茶所
第十章 任所長敢創新促改革
第十一章 學海無涯苦讀作舟
第十二章 降農殘控污染標準為先
第十三章 綠色防控技術世界一流
第十四章 推動中國茶產業發展
第十五章 主持編著《中國茶經》
第十六章 漫漫茶之路薪火相遞
第十七章 人生草木間與茶結緣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陳宗懋院士大事年表
附錄2 陳宗懋院士主要社會職務
附錄3 陳宗懋專著與著作
附錄4 陳宗懋主要論著目錄
附錄5 陳宗懋院士培養的研究生列表
附錄6 陳宗懋院士獲獎列表
附錄7 陳宗懋所獲榮譽
陳宗懋傳 節選
出了老城廂,才是大上海。 北臨外灘,東望陸家嘴。自元朝以來,“老城廂”一直是上海老縣城所在地。這片只有兩平方公里的老街區,曾經環繞著一圈高高的城墻。墻內,為駐軍守衛之“城”;墻外,為集市貿易之“廂”。老城廂,即由此得名。 上海*早的城市天際線不在別處,就在這紅黑相間的磚瓦屋頂上起伏,演繹著繁華都市中典型東方風格的傳統景致。城隍廟和文廟里至今香火不斷,延續著700多年來的歷史和文脈。石庫門里弄、江南民居錯落分布,數百條蜿蜒小路延展著弄堂人家“螺螄殼里做道場”的精致生活,還原著上海城*初的模樣。老城廂原本是個碼頭,連江出海,造就了今日大上海。南來北往的船只不僅帶來了財富,還讓人們擁有了放眼天下的格局。他們敞開胸襟,接納著來自天南地北的文化與風俗,異鄉人在街頭巷尾建起商館會所,在舟楫相望的貿易往來中,開辟出了一方有容乃大的天地。 今天的人們,依舊可以從那些古老街巷的名稱中感受到當年繁盛。舊校廠路是駐兵操練的地方,篾竹弄為竹器一條街,藥局弄集中了大量的中藥鋪。福建的茶葉漆器、江浙的絲綢土布全都匯聚于此,還專門開設了錢莊票號,也就是今天的銀行。 上海海納百川的開放性,還決定了這座城的世界眼光。今日上海徐匯區之得名,便源自明末科學家徐光啟。他和意大利人利瑪竇一起,翻譯了西方數學經典之作——《幾何原本》前六卷。徐光啟把其中的數學理論譯為“幾何”,并料定“此書為益,百年之后必當人人習之”。當年他提出“欲求超勝,必先會通”的開明思想,至今仍在深深地影響著這座以開放著稱的城市。 1843年11月17日,根據《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期定,上海被迫開埠。此后,中外貿易中心逐漸從廣州轉移到上海外國商品和流動資金紛紛涌人,開設行棧、設立碼頭、劃定租界開辦銀行。從此,上海進入歷史發展的巨大拐點。 在**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20世紀20年代,上海迎來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種西式建筑仿佛雨后春筍,共同造就了這座遠東地區*大的“摩登都市”。世界各地移民紛至沓來,無不希望能在上海這座“金銀山”上搶得一桶金、分得一杯羹。在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外來信息與本幫文化碰撞交流,形成一派“十里洋場”的獨特海上風情。 另一方面,當時的中國又面臨內憂外患的復雜局面:1931年9月18日,日軍在中國東北蓄意制造并發動了戰爭,史稱“九一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在上海又發生了日本侵華的“一·二八”事變,其間淞滬抗戰整整持續了一個多月;1932年5月5日,中國和日本在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國調停之下簽署了《淞滬停戰協定》,日軍返回戰前防區(上海公共租界北區、東區及其越界筑路地帶),中國軍隊暫留現駐地(滬寧鐵路上的安亭鎮至長江邊的滸浦一線),交戰區劃為非武裝地區。軍事沖突暫時得以平息,而人們希冀的和平卻遙遙無期。 1933年初秋,就在中日炮火初歇的第二年,陳宗懋呱呱墜地于上海老城廂。 P3-4
陳宗懋傳 作者簡介
張海龍,杭州市文聯第九屆全委會委員,杭州市作協主席團委員。詩人、紀錄片策劃及撰稿人、“我們讀詩”創始人。曾擔任央視農業農村頻道首播紀錄片《我與大運河》導演兼撰稿;央視紀錄頻道紀錄片《自然的力量》總撰稿、《功夫少林》《藏著的武林》文學統籌;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紀錄片《傳承2》與《記住鄉愁》《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策劃及撰稿。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