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致空間/[日]磯崎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14987
- 條形碼:9787522514987 ; 978-7-5225-1498-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致空間/[日]磯崎新 本書特色
◎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享譽世界的日本建筑大師磯崎新代表作 ◎反建筑、反城市、反藝術,1960——1970 磯崎新十年建筑設計思考全記錄 ◎寺山修司震撼推薦:“可惜這只是一本紙質書,而不是510頁的建筑!磯崎新將城市定義為“劇”而不是“劇場”,彰顯了他足以拋棄傳統建筑師的果決。”
致空間/[日]磯崎新 內容簡介
本書是日本建筑大師磯崎新在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寫下的建筑論與城市論,被寺山修司等眾多評論家看做“正片的預告”,是磯崎新后來大部分著作與建筑設計哲學的思想源頭。書中,磯崎新化身“城市破壞者”,以反藝術、反建筑的手法,站在建筑之外,思考建筑與社會的關系,同時生動描寫了他與藝術家們的交往經歷,講述他們合作參加大阪世博會的盛況,以及對時代的反省。六十年代的磯崎新是一個先驅者,他認識到,未來的建筑一定是全球性與本地化的統一,所有建筑師乃至所有現代人,都要面對這兩種力量的挑戰。
致空間/[日]磯崎新 目錄
城市破壞業KK
1960
現代城市中的建筑概念
象征體的重生
孵化過程
現代城市中的空間特征
為廣告式建筑而存在的廣告
1962
過程規劃論
城市設計的方法
日本的城市空間
黑暗空間
1964
虛像與符號的城市:紐約
世界的城市
死者之城:埃及
迷宮和秩序的美學:愛琴海的城市和建筑
“表”和“里”的空間
意大利的廣場
“島狀城市”的構想和步行空間
路上的視角
坐標與薄暮與幻覺
1966
發現媒介 過程規劃續論
幻覺的形而上學
致瑪麗蓮.夢露小姐
淺橙色的空間
解析斯科普里重建規劃
看不見的城市
1968
在凍結的時間中央與裸體的觀念面對將全部賭注壓在瞬間選擇上建構而起的“晟一趣味”的誕生與現代建筑中的樣式主義創意的意義
被捆包的環境
被占領的米蘭三年展
觀念內部的烏托邦與城市的、地域的交通樞紐中的以及大學里的共同體的構筑是否同義詞?
輕巧的可移動物體的入侵
移動時代的光景
冒犯你的母親、刺殺你的父親
年代筆記
【附錄】為鹿兒島出版會撰寫的前言
文庫本后記
首發刊物一覽表
致空間/[日]磯崎新 節選
符號支配的空間 現代城市中,曾經支配城市空間的時鐘臺、城墻、城堡的正面、紀念碑、雕刻等物體所擁有的外觀價值相對下降。 中世紀以來,城中心的廣場、教堂以及市政廳的高塔可以睥睨全城,成為一種城市典型。瞭望塔是共同體的象征體(Symbol),同時對市民們而言,它還發揮著可以指示城中的位置與方向的造型物的地標性作用。如今,將這些高塔用作地標就不夠可靠了。你只要想象一下行駛在立體高架上的汽車司機,對他們而言,盡管物理上的高塔一覽無余地映入眼簾,但一定不能相信它。如果車輛以塔為參照物行駛時,很快它的前后左右都能看到塔。之所以會產生如此現象,那是因為汽車在繞高塔行駛。 簡直就像鏡子王國里的愛麗絲,令人咋舌。 “至少,這條路直走就能到了,不,到不了,但是*終都會走到的。啊可能會比較曲折。雖說是道路,卻像木塞的開瓶器一樣形狀奇特”(路易斯·卡羅爾) 在鏡子王國中,道路就是這樣蜿蜒曲折的。或許這也就是現代城市空間本身的存在方式。以40英里或100英里的速度移動,對于通過的主體而言,城市的外貌不過是相繼出現的畫面罷了。城市內的距離,無法再通過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們(他們是確立了神一般的主體視角的科學家)使用透視畫法來進行測定進而把握視覺空間。距離不再擁有絕對的尺度,只有依據對象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才有認知的可能。只有關系是有意義的空間,并且只有能夠繼時性地感知斷片的非連續性空間才會現象。 只要認同人類從步行者變為機械的操控者這一視點的轉變,那么就認同了我們的空間概念發生了出人意料的大修正。在那種空間的內部,人類的視覺即包圍人類的物質的外形的意義在不斷下降。操控者所發現的風景,不斷拓展、擁有重量,但它并不是從形態上與意義密切關聯的物質的存在感中創造出來的,而僅僅是經由測量儀器測定的,被翻譯為符號的對象物和主體間的相對關系。對于夜間靠儀表飛行的飛行員而言,可以說就是整個空間都被都被壓縮、收納進一群測量儀表中。他們不需要依靠自己的眼睛,只用相信儀表所測定的結果。這是因為知覺形態發生了變化。 對于飛奔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駕駛員來說,目標物只能用標識(Sign)來加以識別,別無他法。 “距離收費站還有2km、1km、500m……”,毫不夸張地說,諸如此類的一系列標識才是城市中物質的存在形式。顯然,收費站作為特定的坐標點是真實的存在。但是距離收費站幾公里開外的標識,同樣屬于收費站的一部分。換言之,標識的分布狀況精確地變成了對象物的全貌。收費站不必很大,無需在很遠處就能看到。通過標識的適當分布,反而能夠支配空間。標識可謂是從實體中剝離出來的符號。符號群按一定間隔分布,這種狀態類似于電視中插入的廣告。電視廣告突如其來地、非連續性地闖入顯像管,高速上的空間體驗,非常類似我們對電視的體驗。 今后,我們的城市恐怕會一如既往地誕生巨大的建造物吧。我自身所關注的那種多功能綜合體的巨大建造物即所謂的超建筑,今后或許還會以難以區分是城市還是建筑的形態出現,但是它們不會擁有讓城市產生古典式均衡感的那種意義。它們成為構成城市整體的織體(Texture),換種說法就是裝飾吧。盡管裝飾無法帶來塑造空間比例關系的骨架,卻可以輸入內在的生命。同樣,不斷在改變東京輪廓線(Skyline)的超高層建筑成群出現時,它們無疑在改變空間的本質,營造及融解氛圍,相互糾葛在一起。那是一個多種色彩與折射無限反復的萬花筒般的世界。城市空間成了由符號編織而成的模式。 一旦開始剝離就不會停止,看一下廣告就能清楚理解。倘若將企業或構成城市的要素,向包圍它們的外界傳遞信號視為廣告的話,那么,它將無極限地細分化,形形色色的媒介物被發明出來,廣告塔、廣告牌、霓虹燈、出版物、電視總動員。盡管信號的發送源存在于城市的某一個地點,但是廣告的傳播途徑卻無止境,滲透到城市空間,可以“瞬間”(麥克盧漢 Marshall McLuhan)覆蓋整個城市,同時,在確定的目的地開始有計劃地閃爍。城市空間被這種電子媒介組成的縱橫交錯的網絡所覆蓋。原本與物理實體粘連的固定在空間內的符號,開始游離并躍躍欲試。 想要捕捉這樣的城市空間,僅僅依靠物理性外觀毫無意義。恐怕需要通過只有在特定感光紙上才能顯示的符號群來實現吧。*重要的是城市空間在不斷扭動和移動,是瞬間事件的連鎖。它有光,有聲,展開紛繁復雜的活動。也許它就像沒有明確輪廓,不斷搖擺的影子。 換言之,我們被置入了不可視的環境中。圍繞著我們的是閃爍明滅的聲光、通信、交通、各種行為、移動物體的軌跡等不可視的符號群。它們作用于五感,喚起我們復雜多樣的堪稱內部觸覺的感官。城市內部的各類事件,如此這般地包裹我們,如果知覺只有通過五感或超越五感的復合性媒介才能成立,那么對于在城市內部行動的人而言,只有在動態的作用下才能把握城市。當然,我們無法再僅靠一張記錄靜態距離的地圖表現一個城市的整體。城市設計也產生了從不可視要素入手進行重建的需求。我們現在終于開始擁有了這種手法。
致空間/[日]磯崎新 作者簡介
磯崎新 一九三一年生于日本大分市。十四歲時,廣島原子彈爆炸,目睹眼前一片虛空,開始思考如何重建家園和城市。他認為,建筑的生命很短暫,應當讓使用者(包括路過的行人與附近的居民)感到愉悅。 一九五四年,畢業于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筑系,跟隨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丹下健三學習。一九六三年,創立磯崎新設計室,早期代表作有大分縣立圖書館、一九七零年大阪世博會節日廣場、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以及北九州市立美術館。 早在一九六〇年代,磯崎新就提出“空中城市”構想,由凌空懸跨于老舊城市上方的建筑、住宅和交通系統構成,以應對城市化進程。盡管計劃并未實現,磯崎新仍在眾多發展中國家踐行城市規劃的主張,展現出超越時代的全球視野,有力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對話。 一九八〇年代,他憑借SHOU個海外項目——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一舉成為國際建筑界領軍人物。其后的上百個建筑項目,無不享譽國際,如一九九二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圣喬治宮體育館、佛羅里達迪士尼總部大樓、深圳文化中心、二〇〇六年都靈冬奧會冰球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新美術館、米蘭安聯大廈、卡塔爾多哈國家會議中心、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以及湖南博物館。 磯崎新一生獲獎無數,諸如日本建筑學會年鑒獎、法國藝術及文學勛章軍官勛位、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金獎、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最佳國家館金獅獎、西班牙公民功勛大十字勛章、意大利國家勛章及佛羅倫薩雙年展洛倫佐終身成就獎。一九七九年起,擔任普利茲克建筑獎首屆評審委員會成員,并于二〇一九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