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發展中的生命科學——推動生命科學發展的百名科學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9841
- 條形碼:9787030739841 ; 978-7-03-07398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發展中的生命科學——推動生命科學發展的百名科學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初中和高中師生,高等院校生物學、農學、林學、醫學等相關專業師生,社會公眾《發展中的生命科學--影響生命科學發展進程的100位科學家》一書,是國內首部集生命科學發展史、生命科學技術與知識普及、科學家傳記、科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于一體的原創類、教學參考書。
發展中的生命科學——推動生命科學發展的百名科學家 內容簡介
《發展中的生命科學--影響生命科學發展進程的100位科學家》一書,是國內首部集生命科學發展史、生命科學技術與知識普及、科學家傳記、科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于一體的原創類、教學參考書。該書遴選了影響生命科學發展進程的100位杰出科學家,他們所做的事或開創科學之先河,或引發人類思想認識革命,或改變人類命運,或提升人類生活質量等等……總之,他們在人類科學發展目前,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滅的印記。這100位科學家,按照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理學、進化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生態學10個生命科學主干學科分為10個章節,以時間順序分別加以敘述,全面、翔實地展現了這100位科學家為世界和我國生命科學的發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并且配以科學家與其重要科學發現的相關圖片,使內容更具生動性與可讀性;同時兼顧以通俗流暢的語言、清晰完整的脈絡,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地向讀者介紹科學家的成長經歷、科學事跡、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等,并分析他們的科學成就對生命科學的發展以及人類社會的進步所產生的重要意義,從而達到普及生命科學技術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培養我國公民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加深對生命科學的理解,提升科學素養的目的。
發展中的生命科學——推動生命科學發展的百名科學家 目錄
1 動物學 1
亞里士多德 2
卡爾 林奈 4
喬治 居維葉 7
卡爾 馮 貝爾 10
艾爾弗雷德 華萊士 13
恩斯特 海克爾 17
秉志 21
康拉德 洛倫茨 24
恩斯特 邁爾 27
屠呦呦 30
2 植物學 35
提奧夫拉斯圖斯 36
李時珍 39
約瑟夫 胡克 42
漢瑞其 狄伯瑞 46
朱利葉斯 薩克斯 49
阿道夫 恩格勒 52
喬治 卡佛 55
胡先骕 59
梅爾文 卡爾文 62
吳征鎰 65
3 微生物學 69
安東尼 列文虎克 70
路易斯 巴斯德 73
羅伯特 科赫 77
馬丁努斯 拜耶林克 81
伍連德 85
亞歷山大 弗萊明 88
湯飛凡 91
巴魯克 布隆伯格 95
弗朗索瓦絲 巴爾-西諾西 98
巴里 馬歇爾 102
4 生理學 107
安德雷亞斯 維薩里 108
威廉 哈維 111
圣地亞哥 卡哈爾 114
保羅 埃利希 117
卡爾 蘭德斯坦納 120
林可勝 124
張民覺 127
彼得 梅達沃 130
卡爾 杰拉西 134
羅伯特 愛德華茲 137
5 進化生物學 141
喬治-路易斯 布豐 142
讓-巴蒂斯特 拉馬克 145
查爾斯 達爾文 149
托馬斯 赫胥黎 153
西奧多修斯 杜布贊斯基 156
維利 亨尼希 160
木村資生 163
張彌曼 167
斯蒂芬 古爾德 170
周忠和 174
6 遺傳學 179
格雷戈爾 孟德爾 180
弗里德里希 米歇爾 184
阿爾布雷希特 科塞爾 188
托馬斯 摩爾根 191
奧斯瓦爾德 艾弗里 195
芭芭拉 麥克林托克 199
談家楨 203
蔣有興 206
哈爾 霍拉納 209
袁隆平 212
7 細胞生物學 215
馬蒂亞斯 施萊登 216
麗塔 蒙塔爾奇尼 219
喬治 帕拉德 222
鄭國锠 226
悉尼 布倫納 229
約翰 格登 232
甘特 布洛貝爾 235
大隅良典 238
杰弗里 霍爾 242
托馬斯 蘇德霍夫 245
8 分子生物學 249
雅克 莫諾 250
弗朗西斯 克里克 254
阿瑟 科恩伯格 258
弗雷德里克 桑格 261
奧利弗 史密斯 264
吳瑞 268
沃納 亞伯 271
凱利 穆利斯 274
伊麗莎白 布萊克本 277
詹妮弗 杜德納 280
9 生物化學 285
弗里德里希 維勒 286
克里斯蒂安 艾克曼 289
詹姆斯 薩姆納 292
吳憲 295
魯道夫 舍恩海默 298
漢斯 克雷布斯 301
鄒承魯 304
西德尼 奧爾特曼 307
錢永健 311
田中耕一 314
10 生態學 317
亞歷山大 洪堡 318
尤金紐斯 瓦爾明 321
阿瑟 坦斯利 324
弗雷德里克 克萊門茨 327
查爾斯 埃爾頓 330
蕾切爾 卡遜 333
尤金 奧德姆 337
雷蒙德 林德曼 340
馬世駿 343
愛德華 威爾遜 346
發展中的生命科學——推動生命科學發展的百名科學家 節選
1動物學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男,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多門學科的開創者,被譽為“生物學之父”“動物學之父”。公元前384年(具體生辰不詳),生于古希臘卡爾息底斯的斯塔基拉(Stagira,Chalcidice,Greece);公元前322年3月7日,卒于馬其頓帝國的埃維亞島(Euboea,Macedonian Empire)。 亞里士多德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宮廷御醫,受父親的影響,亞里士多德自幼對自然科學饒有興趣。16歲時,亞里士多德的父母先后去世,于是他離幵家鄉赴雅典求學。亞里士多德來到雅典的柏拉圖學園跟隨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Plato)學習長達20年,直到柏拉圖去世后方才離幵。其間他深受柏拉圖器重,曾贊譽他為“學園之靈”。在學習期間,亞里士多德對導師柏拉圖格外尊重,但卻不是言聽計從、唯唯諾諾,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敢于思考、堅持真理、勇于挑戰柏拉圖的權威觀點。他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就是他科學質疑精神的*高體現。 動物學是亞里士多德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曾對450余種不同動物進行了分類研究,將它們分為有紅色血液動物和無紅色血液動物兩大類。有紅色血液動物分為胎生四足獸類(包括全部哺乳動物)、卵生四足類(包括爬行類和兩棲類)、鳥類和魚類;無紅色血液動物分為軟體動物類(相當于現在軟體動物中的頭足類)、軟甲動物類(相當于現在的甲殼類)、介殼動物類(相當于現在的有殼軟體動物)和蟲類(包括現在的昆蟲綱、蜘蛛綱、多足綱)。該分類系統沿用了近兩千年。此外,他親自對50余種動物進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鯨是胎生,用肺呼吸,并旦觀察了鯊、鳥、蛙等動物卵的發育過程,記述了多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寫下了《動物志》(Hfs-tory of Animals)、《動物之構造》(Parts of Animals)、《動物之運動》(Movement of Animals)、《動物之生殖》(Generation of Animals)等著作。由于亞里士多德采用觀察和比較解剖的方法研究動物,掌握了豐富的動物學知識,并旦通過對經驗知識的歸納和整理,大大推進了動物學研究的發展,因此被譽為是“動物學之父”。 亞里士多德是典型的“百科全書式”學者,對后世影響深遠。他的研究涉及哲學、倫理學、美學、政治學、物理學、醫學、心理學、歷史、自然史、數學、修辭學以及生物學等諸多領域,據說他的著作多達156部、550卷。目前留存下來的規模龐大的《亞里士多德全集》(Corpus Aristotelicum)也只是他全部作品的1/5-1/4。其涉獵范圍之廣,迄今無人能出其右。 亞里士多德的偉大,不在于其科學觀點的正確與否,而在于他開創了科學的世界觀。亞里士多德首次嘗試采用實證的方法(而不是思辨和臆測的途徑)研究自然科學,開啟了西方科學的大門。霍金曾說,科學的誕生、文明的誕生,恐怕有相當一部分要歸功于亞里士多德;所有的科學家中,亞里士多德占據的功勞比例或許是*多的。馬克思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博學的人物。黑格爾也認為亞里士多德是迄今*多才、*淵博、*深刻的科學天才之一。 卡爾 林奈 卡爾 馮 林奈(Carl von Linnaeus),男,瑞典博物學家,現代生物分類學奠基人。1707年5月23日,生于瑞典斯莫蘭的拉舒爾特(Rlshult,Smaland,Sweden);1778年1月10日,卒于瑞典烏普薩拉的哈馬爾比(Hammarby,Uppsala,Sweden)。 林奈自幼十分喜愛植物,17歲時便閱讀完了當時歐洲幾乎所有的植物學研究文獻。自1727年起,林奈先后進入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和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學習。大學期間,他系統地學習了博物學。1735年,林奈去荷蘭哈爾德韋克大學(Harderwijk University)繼續深造,并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林奈花了3年時間周游歐洲各國,這期間他的學術思想曰益成熟。1738年,林奈回到故鄉,在母校烏普薩拉大學任教,潛心研究植物和動物分類學,直到去世。 歐洲大航海時代極大地開闊了歐洲人的視野。許多學者遠涉重洋,從各大洲采集回來許多動植物標本。但是,由于沒有一個統一的命名標準,每個發現者都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命名所發現的動植物,造成了當時動植物名稱的混亂不堪。林奈*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完善并推廣了雙名法[*早由瑞士植物學家加斯帕爾 博安(GaspardBauhin)和讓 博安(Johann Bauhin)在16世紀創立],統一了動植物命名方式,從而徹底改變了動植物命名的混亂局面,大大促進了科學分類學的發展。林奈于1735年首次出版了《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第1版,僅12頁),著名的“植物24綱”分類系統就是在這里首次發表的。《自然系統》經過多次增補和修訂,在1758年出版了第10版(巳擴展至1384頁,包括采自世界各地的4400種動物和7700種植物)。《自然系統》第10版的出版是生物命名法規走向系統化的重要標志,因此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宣布將1758年1月1曰定為生物“命名法”的起始時間點,并規定該時間也是《自然系統》第10版的正式出版時間。在此前命名的物種,哪怕符合命名要求,也被宣布無效[但是卡爾 克菜克(Carl Clerck)1757年出版的《瑞典的蜘蛛》(Aranei Suecici)中的物種名稱除外]。在《自然系統》第10版中,林奈提出采用“雙名法”對動植物進行命名,即每個物種學名由兩部分構成:屬名和種加詞(種本名)。屬名由拉丁化的名詞形成,首字母須大寫;種加詞是拉丁化的形容詞,首字母不大寫。通常在種加詞的后面加上命名人及命名時間,如Homo sapiens Linnaeus,1758(智人)(林奈不僅正式命名了智人,而旦根據動物命名法規規定,林奈的遺體被作為該物種的模式標本)。同時林奈還提出將生物按照界、綱、目、屬和種的分類階元進行歸類(當時尚無“門”和“科”級階元,后經世人擴充將生物的分類階元分為界、門、綱、目、科、屬和種7個等級)。限于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林奈僅劃分出了兩個界一植物界和動物界。他將動物界又分為哺乳綱、鳥綱、兩棲綱、魚綱、昆蟲綱及蠕蟲綱等。林奈將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生物都統一在了自己的分類體系中,實現了自己年輕時的志向一“上帝創造,林奈整理”。此外,林奈還命名了超過一萬種的動物和植物,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林奈一生編寫了180多部科學著作,其中代表作包括《自然系統》(第10版)(1758年)、《植物種志》(Specie Plantarum)(1753年)、《瑞典動物志》(Fauna Suecica)(1746年)、《瑞典植物志》(Flora Suecica)(1746年)等。林奈去世后,后人為了紀念他,于1788年在倫敦建立了林奈學會,他的手稿、日志和搜集的動植物標本都保存在該學會。由于自幼受宗教根深蒂固的影響,林奈堅信上帝創造萬物,認為物種自上帝創造出來后始終是不變的,但是到了晚年他的觀點有所改變。在1768年出版的《自然系統》(第12版)中,林奈刪去了有關“種不會變”的論述。威廉 斯特恩(William Stearn)的一句話精確概括了林奈的工作價值:他所處的時代,科學孜孜不倦地尋求著對世界的解釋,無數發現隨之不斷涌現。而在對生命世界的描述上,林奈不懈的努力為使現代動植物分類和命名成為國際通用的科學體系奠定了基礎。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