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沉積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9956
- 條形碼:9787030749956 ; 978-7-03-07499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沉積學 內容簡介
本書概括了中國沉積學的發展歷史,梳理了沉積學各分支學科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分析了中國的研究基礎和特色優勢,明確了中國沉積學的國際影響與地位,擬定了各分支學科的關鍵科學問題,剖析了中國沉積學教育和基地建設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國際前沿、國家需求、地域特色和研究基礎,凝練并提出了未來10年中國沉積學領域所要重點解決的核心科學問題。本書旨在為沉積學更好地發展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促進沉積學在支撐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產生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等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
沉積學 目錄
總序 ⅰ
前言 ⅴ
摘要 ⅸ
**章 中國沉積學研究的發展歷史與研究現狀 1
**節 中國沉積學的發展歷史 1
第二節 中國沉積學的研究現狀 7
本章參考文獻 26
第二章 中國沉積學研究的發展態勢與國際地位 28
**節 中國沉積體系的類型與研究特色 28
第二節 中國沉積學的國際地位 37
第三節 中國沉積學的發展態勢 45
本章參考文獻 47
第三章 中國沉積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51
**節 沉積環境與沉積相 51
第二節 盆地動力學 74
第三節 古地理重建 89
第四節 深時古氣候 101
第五節 生物沉積學 123
第六節 前寒武紀沉積學 147
第七節 能源沉積學 163
第八節 沉積地球化學與有機地球化學 186
第九節 現代沉積過程 203
本章參考文獻 227
第四章 中國沉積學教育與基地建設 288
**節 人才培養與教學 289
第二節 實驗室建設 297
第三節 教育與基地建設建議 308
第五章 中國沉積學發展的展望 310
**節 晚中生代溫室陸地氣候與古地貌重建 310
第二節 重大轉折期的沉積過程、生物與地球化學響應 315
第三節 源-匯系統:從造山帶到邊緣盆地 319
第四節 前寒武紀沉積學:超大陸演化、早期地球環境和生命 324
本章參考文獻 330
關鍵詞索引 343
沉積學 節選
**章 中國沉積學研究的發展歷史與研究現狀 **節 中國沉積學的發展歷史 回顧中國沉積學及相關學科發展歷史,結合前人文獻(含內部文獻)、國際沉積學界的交流記錄和學界普遍接受的歷史事實,可將中國沉積學發展劃分為萌芽(20世紀初至40年代)、奠基(20世紀50~70年代)、全面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核心實力提升和創新(2010年以來)四個階段。 一、中國沉積學萌芽階段(20世紀初至40年代) 以1909年京師大學堂開設地質學科教育、1913年成立工商部地質調查所(1918年改名為中央地質調查所)為標志,中國的地質學和地質工作于20世紀初開始起步。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以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葛利普、黃汲清、謝家榮、趙亞曾、孫云鑄和楊鐘健等為代表人物,中國的古生物學(含古人類學)、地層學、大地構造學的研究已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這一時期,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許多學者也不同程度地涉足沉積地層剖面、黃土以及含煤、含油沉積巖系的觀測工作(葉連俊,1942;劉寶珺,2001),沉積巖石學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相應發展,但有記載的、較系統的研究仍然比較缺乏。 二、中國沉積學奠基階段(20世紀50~70年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隨著國家對資源,尤其是油氣、煤炭,以及鐵、鋁、磷等礦產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對沉積巖石學的研究和相關后備人才的培養提出了緊迫要求。1947~1951年,葉連俊、業治錚和吳崇筠等前輩先后從美國留學回國,他們勇于開拓,在各自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服務國家,被學界公認為中國沉積學研究和學科發展的主要奠基人。 在研究領域,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成立了我國**個沉積學研究室,就我國錳礦、磷礦等沉積礦床開展了卓有成效的調查和研究工作;1955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主導編制和出版的《中國古地理圖》(劉鴻允,1955)也具有標志性的意義,盡管該成果主要基于地層古生物學資料,但與沉積學研究認識仍然密切關聯。此外,在這一時期以巖比圖為手段,研究沉積巖組合空間分布規律的工作在石油地質部門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不僅促進了沉積巖石學和相分析理論的發展,而且為勘探實踐做出了貢獻。 在教學領域,20世紀50年代一大批地質類和礦業類高等院校(如北京地質學院、東北地質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礦業學院等)、綜合性大學(如北京大學)地學專業先后將沉積巖石學從巖石學中獨立出來,開設專門課程。盡管當時使用的主要是翻譯引進的蘇聯的沉積巖石學專著和教科書,但培養大批沉積學專業人才的工作已經走向正軌,而且起點水平較高。總體上,截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一支專業的沉積學教學和研究隊伍,并已基本與國際學術界同步發展。 三、中國沉積學全面發展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21世紀初) 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中國沉積學也迎來了全面蓬勃發展的新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內學術交流與組織 1979年全國沉積學和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來自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14個系統148個單位的科技工作者312人,提交論文摘要450篇,這是中國沉積學界**次全國性的、大規模的學術盛會。同時,中國沉積學**個專業社團組織(分屬兩個一級學會)—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分會(后改名為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沉積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成立(以下簡稱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隨后經兩年時間的醞釀和準備,中國沉積學**份專業刊物《沉積學報》于1983年1月創刊。1981年《巖相古地理》(后改名為《沉積與特提斯地質》)、1999年《古地理學報》雜志創刊,進一步豐富了中國沉積學的專業學術成果發表平臺。 1979年全國沉積學和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召開后直到2001年約22年的時間里,我國沒有再舉辦大型和綜合性的全國沉積學學術會議,而是每年舉辦1~2次專題性學術會議,這些學術會議對于沉積學各專門領域的深入研究工作具有推動作用。1999年在北京召開了由沉積學、沉積地質兩個專業委員會全體委員參加的沉積學前沿問題研討會,會議同時討論形成了**份《中國沉積學/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章程》,并確定從2001年恢復舉辦全國沉積學大會,每四年一次,并與同樣是四年一屆、延后一年舉辦的國際沉積學大會(International Sedimentological Congress,ISC)銜接。隨后由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和沉積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南京大學承辦,先后于2001年、2005年、2009年、2013年、2017年在武漢、成都、青島、杭州、南京分別舉辦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屆全國沉積學大會,大會主題分別確定為“沉積學與資源環境”“沉積學與社會發展”“海陸并重,古今結合”“沉積學創新與能源”“地球系統演化與沉積學”,與會代表人數分別達到207人、400人、750人、1076人、2146人,宣讀論文分別達到100余篇、160余篇、276余篇、380余篇、680余篇,還有大致等量的展板討論參與。除此以外,這一時期每年1~2次的專題性、全國性學術會議照常舉辦,豐富了各層級的學術交流。迄今,全國沉積學大會的專業領域已擴展至沉積體系、層序地層、沉積大地構造、古生物與沉積作用、沉積盆地動力學、沉積地球化學、海洋地質與沉積學、古氣候與全球變化等方面,在這個平臺上充分展現了中國沉積學研究成果豐碩、蓬勃發展的勢頭。 (二)國際學術交流與組織 1980~2000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沉積學工作者與國外的交往日益頻繁。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和沉積學專業委員會在1980年首次推薦50位中國沉積學家加入IAS,成為會員,葉連俊院士當選IAS理事會理事,業治錚任IAS國家通信員,負責中國沉積學界同IAS執行局的聯系。1982年8月,由18人組成的中國代表團首次出席了在加拿大漢密爾頓舉行的第11屆國際沉積學大會,葉連俊院士在這次大會上繼續當選IAS理事會理事。之后的2010年、2014年,顏佳新教授、王成善教授先后當選IAS理事會理事。IAS國家通信員一職則在1986年至今分別由鄭直教授、李忠研究員、王劍研究員、由雪蓮副教授擔任。據統計,在2006年第17屆國際沉積學大會上,中國(不含港澳臺地區)代表達到46名(約占總人數的6%),有26個口頭報告(約占總報告數的6%);而到了2014年第19屆國際沉積學大會,中國代表達到176名(約占總人數的21%),有98個口頭報告(約占總報告數的22%)。這反映了當今中國沉積學的國際參與程度與其人口大國地位基本相符,當然這還不能反映沉積學“強國”的地位。 在國際交流方面,我國先后承辦了國際沉積學家協會的一些地區性國際會議或活動,如1988年分別于北京和成都召開的國際沉積礦產學術會議及國際沉積學數據庫討論會、2015年的國際沉積學家協會暑期學校。此外,一些對口高校、研究單位的國際性交流也在逐年遞增,特別是在層序地層、沉積大地構造、微生物沉積作用、海洋沉積學、古氣候沉積學等方面,成為這一時期國際交流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這些學術交流不僅豐富了不同層級的國際交流,而且彰顯了中國沉積學與國際沉積學全面接軌的態勢。 (三)學科教育和學術研究全面發展 20世紀60~70年代,正是國際地學革命高潮迭起、科學哲學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時期,而由于政治動蕩,中國沉積學的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在大部分時間基本處于癱瘓狀態。1977年恢復高考以后,各地礦類高等院校及綜合性大學地質系紛紛建立起培養沉積學高級人才的本科專業,這些專業主要包括沉積學、地質普查、巖石學、礦床學、石油地質、煤田地質、海洋地質等;自主編寫的一批有關沉積學/沉積巖石學的高等教材也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陸續出版。與此同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始設立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據記載,沉積學研究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早分別于1978年、1982年入學,并分別于1981年、1985年獲得國家正式頒發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大批高素質的年輕沉積學者陸續走上科研和教學一線(加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歸國的留學生),這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新時期沉積學的研究發展和高等教育工作,也為中國沉積學與國際沉積學全面接軌、縮短中國與國外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奠定了人才基礎。 自20世紀70年代末,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沉積學研究出現了老中青結合、生機勃勃、百舸爭流的狀態,并在沉積學各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研究成果,發表了大批學術論著和譯著,為國家建設乃至國際沉積學發展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其中不乏原創性、系統性或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如中國礦床沉積學及生物有機質作用的研究(葉連俊,1989,1998)、中國巖相古地理再造與編圖(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武漢地質學院,1985)、中國黃土風成沉積成因及其古氣候記錄的研究(劉東生等,1978)、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的研究(吳崇筠和薛叔浩,1992)、第四紀(Quaternary)風成石灰巖的研究(業治錚等,1985)、中國南方巖相古地理與復原圖集編制(劉寶珺和許效松,1994)、碳酸鹽巖-膏巖有機質沉積成巖與成油的研究(傅家謨等,1985)、中國邊緣海沉積作用的研究(秦蘊珊和趙松齡,1985)、南海古海洋學和東亞季風的研究(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1989)、中國化石能源盆地沉積演化及其動力學的研究(李思田,1988)、大洋紅層沉積及其古氣候記錄的研究(王成善和胡修棉,2005)。 顯然,20世紀70年代末至2000年中國的沉積學有了全面、飛躍的發展,已建立了基本完善、系統的教學和研究體系,且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結合、以中青年為主的富有活力的研究隊伍。在應用沉積學領域,他們為中國的油氣、煤炭、礦床勘探開發以及環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同時在基礎沉積學的多個領域,他們也已躋身國際前沿或已建立國際交流機制,這展現了中國沉積學學術水平和國家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同步(孫樞,2005)。總體上可以說,當今中國沉積學無論是在研究理論上還是方法上都正在與國際全面接軌,基礎研究成果已經觸及當代沉積學科的重大科學問題,并與實際相結合解決了國家建設的許多重大問題。 四、中國沉積學核心實力提升和創新階段(2010年以來) 2010年開始,我們提出中國沉積學進入了“核心實力提升和創新階段”,這一提法主要基于如下事實和推論。 (1)20世紀70年代末至2000年中國沉積學的全面發展階段,也是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總體高速發展的時期,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經濟增長,科技投入顯著增大。相應地,至2010年前后,中國沉積學的國際學術論文數量、國際參與程度已經確立了其大國地位。但是,冷靜看待這一現狀,學界也普遍認識到我們的跟蹤研究較多,創新性、國際引領性的研究極少。因此,如同中國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更改一樣,中國沉積學核心實力的提升勢在必行。當然,從沉積學大國向強國的轉化,我們決不可掉以輕心,必須認識到前面的道路還很漫長,任務異常艱巨。 (2)如前所述,經過幾代沉積學家的努力,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至2000年的全面發展,中國沉積學已建立起完善、穩定的教學和研究體系,已形成了一支與國際沉積學全面接軌的研究隊伍。 (3)2010年以來,中國的科研整體經費投入和國際學術論文數量已躋身世界前列,在多個自然科學學科領域,中國的科研成果已經占據領先地位;相應地,與沉積學密切相關的第四紀黃土、海洋沉積地質、古海洋、古氣候,以及盆地動力學、沉積大地構造、盆地深層流體-巖石作用等研究在國際交流中也有不俗表現和研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