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龍江醫派學術經驗選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51263
- 條形碼:9787030751263 ; 978-7-03-07512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龍江醫派學術經驗選講 本書特色
本書適用于中醫藥研究及臨床工作者,中醫院校學生及廣大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
龍江醫派學術經驗選講 內容簡介
龍江醫派是近現代我國北疆新崛起的中醫學術流派,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高仲山、馬驥、韓百靈、張琪四大名醫為代表的龍江醫派醫家群體不斷創新,薪火相傳,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色和臨證風格。本書旨在對龍江醫學發展歷史脈絡進行梳理,薈萃龍江醫派學術思想及特色診療技藝,匯集龍江地區內外婦兒各科名醫的臨床驗案,突出龍江中醫藥學術特色,為健康龍江服務,為培養中醫人才助力,對促進龍江中醫的進步,中醫藥寶庫的豐富有著重要意義。
龍江醫派學術經驗選講 目錄
上篇 概述
**章 緒言 2
**節 龍江醫派形成與發展 2
第二節 龍江醫派形成的影響因素 6
第三節 龍江醫派概念 9
第四節 龍江醫派作用與價值 10
第五節 龍江醫派研究內容 11
第二章 龍江醫派學術思想 14
**節 首重經典,熟讀《醫宗金鑒》,博采兼收 14
第二節 倡中華大醫學觀 16
第三節 外因寒燥,法當溫潤;內傷痰熱,治宜清化 17
第四節 辨治疑難,以氣血為綱 20
第五節 復合病證,宜用大方復法 23
第六節 藥法與病證相合,活用平奇猛毒、對藥群藥 25
第七節 形氣學說 27
第八節 寒地養生,趨利避害 28
第三章 龍江醫派特色診療技術 31
**節 專科專病專方 31
第二節 民間驗方 34
第三節 正骨技術 36
第四節 針灸技術 38
第五節 推拿技術 40
第六節 炮制技術 43
下篇 龍江醫派各科流派名家學術經驗及驗案選析
第四章 《內經》訓詁流派 46
王若銓 46
第五章 內科流派 54
**節 高仲山 54
第二節 馬驥 64
第三節 張琪 73
第四節 華廷芳 82
第五節 吳惟康 94
第六節 陳景河 103
第七節 王德光 112
第八節 段富津 123
第九節 盧芳 129
第十節 崔振儒 137
第十一節 張金良 146
第六章 皮膚外科流派 155
白郡符 155
第七章 婦科流派 168
**節 韓百靈 168
第二節 王維昌 176
第八章 兒科流派 185
鄒德琛 185
第九章 骨傷科流派 193
鄧福樹 193
第十章 針灸流派 205
孫申田 205
第十一章 推拿流派 213
王選章 213
參考文獻 222
龍江醫派頌歌 224
龍江醫派學術經驗選講 節選
上篇概述 **章緒言 龍江醫派是近現代于我國北疆崛起的中醫學術流派。在黑龍江地區獨*的氣候、歷史、文化、社會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經過長期醫療實踐經驗積累,歷經跌宕起伏、脈沖式的發展進程,逐漸形成了龍江醫派獨樹一幟的北疆寒地診療風格及用藥特色。 **節龍江醫派形成與發展 一、龍江醫派的孕育 考古研究發現,距今17.5萬年前,黑龍江省阿城地區便有原始人類生活的痕跡。原始醫藥發端于古代先民在生產和生活中與疾病做斗爭的可貴嘗試,較多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發現,不僅證明了古人類在黑龍江地域的勞動、生息、繁衍,同時也表明此時期為龍江醫藥發生發展的肇始。 對于黑龍江省原始醫藥衛生的記載,*早可追溯到肅慎族(又稱息慎、稷慎),其藥事交流、飲食起居等醫藥衛生內容散見于史籍中。藥事交流方面,肅慎族早在堯舜時期就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聯系。《竹書紀年》記載,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貢弓矢”。《本草綱目》記載:“石砮出肅慎國,人以楛木為矢,青石為鏃,施毒,中人即死。”肅慎族不僅以弓矢作為朝貢之品,同時掌握了毒藥的制備和用法,在矢上施毒用于軍事。肅慎族還以動物藥材大麈為獻,《逸周書》記載:“周公旦主東方 西面者正北方:稷慎大麈。”《埤雅 釋獸》曰:“麈似鹿而大,其尾辟塵”“令氈不蠹”,說明麈尾有一定驅蟲作用。飲食起居方面,《后漢書 東夷列傳》《魏書 勿吉傳》《北史 勿吉傳》中記載了肅慎人及其后裔挹婁、勿吉人均居住在半地穴式住所,以躲避嚴寒;寒地居民應對環境的醫療經驗也逐漸成熟,《黃帝內經》記載:“灸焫者,亦從北方來。”《山海經》(郭璞注)載肅慎族先民“以膏涂體,厚數分,用卻風寒”。勿吉人“嚼米醞酒,飲能至醉”,室韋人蒸麥發酵釀酒,說明寒地先民掌握了谷物發酵技術,且已感受到酒精對人體的作用。黑龍江省肇源縣白金寶遺址出土了西周時期的陶鬲,說明先民已廣泛應用烹煮技術以殺菌、殺蟲、助消化。 唐朝,文化的開明融通使東北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交往日益頻繁和深入,至滿族入關前已為中醫藥在東北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據史料記載,以靺鞨族為主體的渤海國曾多次遣人赴唐學習中原文化,中原醫藥內容隨之傳入渤海國,龍江醫學自此汲取到中醫藥精華,并開始培育醫師和藥劑人員。同時,各族開始重視地產藥材的采集與加工,其地產貴重藥材,如人參、麝香、鹿茸、熊膽、蜂蜜等,成為貢奉朝廷和邊境貿易的主角。 唐末至北宋,黑龍江流域先后建立起遼、金兩國。契丹人創建的遼國,崇尚針灸術,東丹王耶律倍親自研習針灸術,極大推動了遼國針灸技術的進步。《遼史》記載,多位契丹醫者曾翻譯中醫典籍并傳播中醫知識,其對中醫理論和技法的學習,促進了契丹人對地產藥材的利用,創制出特色凍傷藥、麻醉藥及解毒藥“骨篤犀”等。女真族建立金國后,攻陷北宋汴梁,擄掠大批醫藥人員及醫學典籍和器物,促使中醫大規模向東北傳播。金太祖仿中原醫官制度設立醫療機構、賑濟組織及官辦醫學教育;金國醫者突破樸素的原始經驗,靈活應用中原偏方、雜方、針灸、角法等;《金史》載藥百余種,對藥物的產地、采集、加工、經濟及藥用價值的認識更加全面,即使是薩滿巫術也合用內服草藥;《金史》還記載了諸多病癥及其相應的病因病機,說明此期寒地居民對中醫理論體系的認識更加深入。 元朝,蒙醫、藏醫、中醫等多民族醫藥在東北地區融合。明朝政府在黑龍江西部所設的戍邊衛所促進了當地中醫藥水平的提高,當地蒙醫將漢醫漢藥與藏醫藏藥相結合,在正骨、針刺、麻醉等方面呈現出較高水平。明嘉靖年間,人參的采集中心轉移到東北。在貿易紛爭中,為達到防腐目的,努爾哈赤教導民眾以水煮參,使參色由白變紅,即為紅參,促進了人參炮制工藝的進步。 二、龍江醫派的雛形 滿族人于中原建立清朝政權后,黑龍江地區原住人口大量遷至山海關內,取而代之的中原移民、流放罪犯在黑龍江地區開展商貿、采礦、邊防等活動,中醫藥也隨之取代少數民族醫藥,成為龍江醫學主流。其中著名的有順治、康熙時期流人方拱乾、周長卿、陳志紀,雍正、乾隆、嘉慶時期的呂氏家族等,他們先后在寧古塔(今海林市)、卜奎城(今齊齊哈爾市)等地行醫謀生。從籍貫和傳承譜系來看,他們多師從于山東、河北、河南、江南等地名醫,使龍江醫派學術根源匯聚了中原各地流派特色。 順治元年起,黑龍江各地藥店行業蓬勃發展。齊齊哈爾鼎恒升、萬育堂,哈爾濱永德堂、世一堂,黑河福和堂,以及今綏化、牡丹江、密山、林口、海林、穆棱、虎林、東寧、海倫、雙城、五常、依蘭、望奎、克山等地的百余家中藥店相繼開辦。黑龍江下游地區與日本進行的“山丹貿易”,使名貴山珍藥材輸送到朝鮮半島、庫頁島、日本北海道等地區,而日本使臣也帶來多種丸散劑及各種草藥,如《延喜式》記載的素女丸、五香丸等,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醫發展。 清末民初,龍江中醫群體逐漸壯大,僅哈爾濱一地已有中藥鋪、中醫診所、中醫院百家之多,中醫藥行業還作為黑龍江醫療活動的主要力量參與1910年至1928年各縣抗鼠疫工作。 此期的龍江中醫已發展出六個支系,初成龍江醫派格局。分別為龍沙系、松濱系、呼蘭系、匯通系、三大山系和寧古塔系。龍沙系分布于嫩江、訥河、克山、望奎一帶,以雍正、乾隆年間流放至齊齊哈爾的呂留良子孫、杭州旗人華熙及嘉慶年間晉商武詡為代表,此系中原文化基礎和醫藥經驗雄厚,臨證多用經方,用量輕、辨證細膩;松濱系發起于巴彥縣,沿松花江濱流傳,以《壽世保元》《萬病回春》為傳承教本,注重體質稟賦、保元固本,多平補,少急攻峻補;呼蘭系分布于哈爾濱、綏化、阿城、呼蘭一帶,又稱“金鑒派”,源于光緒年間秀才王明五偕侄于1921年創辦的“中醫學社”,教學專重《醫宗金鑒》,輔以《內經知要》《本草備要》《溫病條辨》,用藥簡潔,長于時方,善治熱病;匯通系主張中西醫互解互補,以留日醫學博士、原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教務主任、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閻德潤為代表,重生理、解剖等西醫知識,尋求古今互鑒之法;三大山系由哈爾濱王麻子膏藥創始人等三位名中有“山”字的王姓中醫結派而成,該系多為走方鈴醫,重奇方妙法,輕醫理探究,除外用膏藥外,多習針灸之術,以刺絡泄血手法稱絕;寧古塔系由順治年間流人周長卿創始,分布于今寧安市一帶,即古渤海國區域,因有渤海國的歷史積淀,此地民間中醫昌盛,至1911年已形成較為強盛的中醫群體。 民國時期,隨著西學東漸的熱潮,中醫中藥受到歧視和排斥,1929年2月國民政府提出《廢止舊醫案》,中醫藥事業發展受到扼制。在中醫藥界人士的堅決反對抵制下,國民政府被迫于1936年公布《中醫條例》,中醫地位在法律上終于得到一些保障,斗爭取得初步勝利。受思想開化的影響,此時期以中藥為主的藥店和坐堂醫繼續發展壯大,針灸、單方、秘方、驗方流傳于民間,解除人民病痛之苦,深受歡迎。而且在廣大中醫隊伍中不乏有識之士,通過開辦中醫藥教育,藉以系統正規傳播中醫藥知識,促使龍江醫派初見雛形。其時雖無龍江醫派之名,卻已具龍江醫派之實。 三、龍江醫派的發展壯大 (一)整合六系,創立研究會,開龍江醫派之先河 20世紀30年代,一代名醫高仲山成為龍江醫派奠基與發展的關鍵人物。1934年,青年名醫高仲山集結哈爾濱市名醫左云亭、劉巧合、安子明、陳志和等組建學術團體,于1937年創立“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1941年隨行政區劃變更改制為“濱江省漢醫學會”,并在各縣、旗設立濱江省漢醫學會分會,包括延壽、賓縣、葦河、雙城、青岡、木蘭、呼蘭、巴彥、安達、肇東、蘭西等縣,由各地有名望的中醫擔任各分會會長,整合凝聚龍江中醫各支系。同年,高仲山還召集中醫名士自編講義,開展中醫函授教育,創辦哈爾濱市“漢醫講習會”,培養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師500余名,包括國醫大師張琪在內的諸多畢業生都成為現代龍江醫派的中堅力量。自此,龍江醫派具備了群體性,并涌現出以高仲山為首的代表人物。 (二)創辦刊物,薈萃龍江中醫藥學術 伴隨學術組織的創建,1937年3月高仲山等人編輯創辦《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月刊》,1941年更名為《濱江省漢醫學月刊》,共發行53期,發表學術論文547篇,內容涉及經典解析、臨床驗案、常見病診療經驗、傳染病治療規范、衛生防疫常識、藥品鑒別等。龍江醫家以此學術刊物為平臺,踴躍交流、探討學術,展現了當時龍江中醫活躍、先進的學術思想,凝集出龍江醫派的學術特色。同年,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全體大會在高仲山的主持下召開,并通過了編輯與刊行《局方丸散膏酒標準配本》的重要決議,其目的在于建立一個行業標準,使各家藥店丸、散、膏、酒等中成藥的配制能夠統一。1940年,《漢藥丸散膏酒標準配本》的出版不僅對當時中成藥市場的規范化、標準化做出重大貢獻,而且至今仍有深遠影響。現今仍有很多中藥廠按照《漢藥丸散膏酒標準配本》規范來生產某些傳統中成藥,并成為衛生部編撰《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時的一部重要參考書,其中更有某些章節被收入藥典。 新中國成立后,黑龍江省先后創辦學術刊物《哈爾濱中醫》《黑龍江中醫藥》。同時,中醫名家們著書立說,毫無保留地為后人遺留下寶貴的學術和臨床經驗,如馬驥著《中醫內科學》《萬榮軒得效錄》、王度著《針灸概要》、白郡符著《白郡符臨床經驗選》、孫文廷著《中醫兒科經驗選》、華廷芳著《華廷芳醫案》等,實現了學術交流與傳承。 (三)興辦教育,培養龍江中醫藥人才 1948年春夏之交,針對龍江中醫隊伍老齡化嚴重,青壯年中醫不足的問題,特舉辦一期中醫講習班。高仲山等中醫名家親自主講,還特別聘請了正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講授基礎課的張姓教授。此人雖不業醫,但有家學淵源,祖上幾代行醫,在講習班里主講《金匱》課程。這一期學員中的佼佼者有張琪、吳惟康等,他們后來都成為了黑龍江省的中醫骨干和國家*名老中醫,為龍江中醫藥事業的薪傳與騰飛盡心竭力。 1949年,東北負責衛生行政工作的領導推行“以科學立場出題”,在東北全區舉行醫務人員考試,“合格”者才可領到新的行醫執照。要求“中醫師、中醫外科、中藥師等出題大都是以選用與近現代醫學相吻合者為標準,故于解題時須說明答題態度,不可用五運六氣,妄談空論”,判卷者為西醫,結果絕大部分中醫不合格。高仲山先生認為此舉關乎中醫存亡,遂挺身而出,率龍江中醫人,通過各種方式堅決抵制這一錯誤的中醫政策,為新中國成立后龍江中醫藥教育儲備了寶貴的師資力量,并為全國中醫爭取到“中醫師”稱謂。 新中國成立后,高仲山走訪吸納省內各地名醫,如于盈科、孟廣奇、杜萬春、柯利民、韓伯興、鄒德琛、段富津等,先后創辦黑龍江省中醫進修學校、牡丹江衛生學校、黑龍江省中醫學校、黑龍江省衛生干部進修學院、黑龍江中醫學院(1996年更名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各類中醫藥教育層次不斷發展完善,不同層次中醫藥學校先后成立,培養了大批中醫藥人才,形成新時期龍江中醫群體,蘊成氣質獨*的龍江醫派。 (四)踵事增華,打造龍江醫派學術文化品牌 20世紀末至今,隨著國家中醫藥相關政策的落實,黑龍江省中醫藥事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0年,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姜德友教授首倡“龍江醫派”,并啟動創建工作。經過多年建設,龍江醫派積累了豐富成果,其先后被載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校史》、《中國中醫藥年鑒》、《哈爾濱年鑒》、《健康龍江2030規劃》、《黑龍江省“十三五”中醫藥發展規劃》、《黑龍江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黑龍江省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黑龍江省中醫藥條例》、全國師承系列教材《中醫學派概論》及《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十四五”發展規劃》。2016年入選黑龍江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龍江醫派所依托的單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入選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 1.出版《龍江醫派叢書》和《龍江醫派現代中醫臨床思路與方法叢書》 《龍江醫派叢書》以收集整理前輩學術經驗為**要務,其整理編撰、出版發行,使諸多診療技藝和極具特色的學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