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先進制造:美國的新創新政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9870
- 條形碼:9787552039870 ; 978-7-5520-398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先進制造:美國的新創新政策 本書特色
全景描繪美國制造業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揭開制造業轉型升級、邁向制造強國的密碼;“21世紀年度好書”,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年度經濟學圖書”,深港書評“好書榜”
先進制造:美國的新創新政策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威廉姆??邦維利安和彼得??辛格探討了如何重構創新和再次激活美國制造業的方法。他們認為,發展那些在生產流程中應用了諸如3d打印、先進材料、光電子和機器人技術的先進制造業至關重要。他們探討了能夠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新生產方式,描述了與之相符的新的生產工藝流程和商業模型,研究了初創制造業公司可資利用的融資模式。他們審視了主流經濟學對于制造業的不同觀點、金融危機之后有關美國先進制造業的政策,以及美國發展新先進制造研究所提供的經驗教訓。書中還探討了初創企業的成長問題,建立了新的勞動力培訓模型,并對制造業如何解決長期停滯給創新、中產階級、生產率和相關投資領域帶來的問題進行了思考。
先進制造:美國的新創新政策 目錄
目 錄
**章 引言
傳統行業對制造業的挑戰
使用五種創新模式
一些核心思想
未來的故事
第二章 大背景: 制造業的經濟學史
格林公園漫步
可互換機制部件
經濟巨獸
大規模生產
國防創新體系
第三章 國際競爭與美國制造業的衰落
日本的質量制造模式
中國制造業的興起
衰落的美國制造業
第四章 制造業的經濟學視角
引言
制造業在早期經濟學中的角色
技術、生產率和經濟增長
生產率與非均衡增長理論: 制造業與農業
貿易理論簡介
主流經濟理論的制造業政策含義
關于制造業的經濟學共識會不會錯了?
創新經濟學
小結
第五章 先進制造業在聯邦層面出現
羅恩??布盧姆與汽車工業的重組
麻省理工學院創新經濟研究成果開始問世
2011白宮先進制造業報告
AMP項目開始
2012年7月的AMP1.0報告《贏得先進制造業的國內競爭優勢》
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新經濟中的生產”研究
2014年10月的AMP2.0報告《加快發展美國先進制造業》
美國國家工程院的研究報告《為美國創造價值》
國會制造業法案
第六章 先進制造創新研究所模式
創新政策背景下的制造研究所
復雜的研究所和網絡模型
政府部門采取行動
項目核心: 制造研究所
當前進展
制造研究所案例分析
制造研究所面臨的挑戰
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的經驗教訓
總結
第七章 初創公司規模擴張: 解決初創公司制造方面的問題
技術發展的創新裂隙
創新裂隙讓高增長潛力的初創公司陷入困境
制造業初創公司規模化的創新裂隙
風險投資可獲得性問題和其他融資途徑
社會意義
“創新園圃”: 用空間代替資本
與“創新園圃”相關的模型: 回旋加速器之路、技術橋和引擎
將創業公司與小型制造商連接: Greentown LabMassMEP
互補模型——來自“回旋加速器之路”、“技術橋”、“引擎”、Greentown LabsMassMEP的經驗
總結
第八章 勞動力教育和先進制造業
制造業勞動力供給
制造業技能培訓體系的基本問題
德國模式的經驗
AMP 2.0報告提出了美國學徒制模式和其他選項
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先進技術教育(ATE)計劃
就業和培訓管理課程
未來輕金屬創新研究所勞動力教育模式——針對制造研究所角色的案例研究
制造研究所也應關注勞動力需求側
結論
第九章 制造業和工作前景
自動化和就業摧毀
長期停滯
第十章 結論: 制造業從未如此重要
來自美國制造業歷史的經驗
建設先進制造業的嘗試
經濟學和制造業
新模型: 制造研究所
作為傳播模式的勞動力教育
培育制造業初創公司
工作的未來和長期經濟停滯
克服傳統行業壁壘
制造業依然重要
參考文獻
譯后記 /
先進制造:美國的新創新政策 節選
引言 21世紀的頭十年,美國的制造業經歷了重大的破壞。2007—2008年的大衰退加速了這些變化,但這些結構性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危機造成的,在就業、資本投資、產出、生產率和貿易方面,美國都遭遇了麻煩。 簡要總結一下后文即將展開的實例。從2000年到2010年,美國的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了580萬人。美國的制造業就業在1965年至2000年間一直相對穩定在1700萬左右,到2010年降至1200萬以下,到2016年僅為1230萬。美國制造業的固定資本投資在2000年下降了1.8%,這是自1947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個下降的十年。這不是個別行業下降的結果,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在19個工業部門中有15個部門是下降的。2000年至2007年,制造業產出僅增長了0.5%;進而,在2007年至2009年的大衰退期間下降了10.3%。雖然這個增長率目前正在緩慢回升,但2016年的實際水平僅略超經濟衰退以前的一半。制造業生產率反映了產出增長的停滯。1989年至2000年期間,制造業生產率水平每年增長4.1%,但隨后在2007年至2014年間下降至1.7%的水平。并不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生產率的提高是制造業就業下降的原因。這個行業一直在空心化。 這些破壞在制造業的貿易方式中得到了反映。2015年制造業產品的貿易赤字高達8000億美元。重要的是,其中高科技產品的貿易逆差達到了920億美元。美國制造業的貿易逆差不會被美國服務貿易的順差所抵消——服務業貿易額只是貨物貿易水平的四分之一。 這種經濟破壞導致了社會分化的加劇。雖然大多數美國人一直認為美國正在成為一個大的中產階層社會,但一直面臨著收入下降的工人階層群體現在顯而易見心懷不滿。例如,高中學歷(非大專學歷)的男性的全年就業率從1990年的76%下降到2013年的68%。這些人群中完全沒有工作的男性比例從1990年的11%上升到2013年的18%。重要的是,這些男性的中位數收入在1990年至2013年間下降了20%;擁有大學或大專文憑的男性的中位數收入下降了13%。美國制造業在21世紀初頭十年的衰退對這個群體的打擊尤為嚴重。總體而言,1999年至2014年間,無論是以中位數還是以平均值衡量的實際家庭收入均有所下降。重要的是,數據顯示,家庭收入中位數——統計學上的中產階層——與平均值之間的差距在越拉越大,這意味著上中等階層和上等階層的收入變得更高。這昭示著中產階層的衰退。 這也意味著收入不平等的加劇。正如勞動經濟學家理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所說的那樣,“不平等現在處于第三世界水平”。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大學畢業率停滯不前: 勞動力技能要求不斷提高,但教育產出卻未能跟上。獲得教育的人拿到了工資溢價,那些沒有它的人則相反。20世紀初普遍收入較高的制造業工作崗位減少了三分之一,這加劇了不平等分化。 制造業的巨大貿易不平衡嚴重影響了許多工業社區。經濟學家戴維·奧特爾、戴維·多恩(David Dorn)和戈登·H.漢森(Gordon H. Hanson)在一篇題為“中國沖擊”的文章中考察了700個城市的貿易影響。那些受到中國進口直接影響的地區的每個成年人平均收入減少了549美元。人均聯邦調整援助的補償僅為58美元。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所發現的那樣,“全球化會傷害包括發達經濟體在內的一些國家的一些子群體……結果是美國經濟收入和就業差距日益擴大,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享有更多的就業機會,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卻面臨著就業前景下降和收入的停滯不前。” 鑒于這些新的現實,在大衰退之后,各行各業、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以及大學都作了努力。這是一項將強有力地以創新重振美國制造業的努力。這些努力以“先進制造業”冠名,廣為人知,正是本書所要講述的故事。 然而,在我們能夠講述故事之前,我們需要處理關于這個任務的巨大困難的核心現實。制造業并不像信息技術這類經濟的前沿領域那樣,對創新具有磁鐵般的吸引力。這是一個復雜的、已有的、傳統的部門。傳統行業的創新面臨著眾多的障礙,這些障礙加大了創新的挑戰。這就是為什么這項任務不容易做。這也是為什么這個故事很復雜。 傳統行業對制造業的挑戰 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興起以及它們所創造的新經濟部門,往往使我們對復雜的、已有的、抵抗創新的傳統經濟部門的問題視而不見。這個盲點致使我們忽視了一個問題: 我們正在限制經濟增長,并因此限制就業。幾十年來創新政策領域的焦點一直集中在“死亡之谷”的問題上——研究與后期開發之間的裂隙,這些裂隙為前沿創新設置了障礙。研究人員沒有清楚地看到一個挑戰: 即如何為傳統行業帶來創新。我們一直追隨著“下一個重大事件”——下一個技術前沿——卻忽視了現有經濟部門的機會。這個前沿焦點忽略了傳統行業,在這些行業,新技術理念被根深蒂固的范式所阻礙。 這些傳統行業占美國經濟的大部分。近來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數據表明,傳統行業(如公用事業、土木工程、建筑、農業、運輸、教育、醫療服務、礦業、金融、政府、教育、制造業等)占美國GDP的三分之二以上。加上零售和商業服務等重要部門,這個比例會增加得更高。相比之下,信息部門產值僅占美國經濟的4.8%,且該數據還包括有線電話及精裝書等領域。傳統部門仿佛是一頭巨獸,我們卻一直忽略這頭在我們房間里的巨獸。在創新方面,美國傾向于繼續前進,而不是回頭看其傳統產業。 因此,我們是依靠創造新的技術前沿來提高我們的增長率。信息技術革命在20世紀90年代確實如此,創造了十分顯著的生產率增長和關聯領域的增長。但如果我們僅將創新局限于前沿產業,那么我們其實是在削弱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增長經濟學家告訴我們,技術和相關創新是增長的主要因素。如果我們傾向于將創新,尤其是顛覆性創新,限制在前沿行業,并將其從傳統行業中剝離出來,那我們是在限制我們的增長。尤其是眼下,我們都在對就業機會和收入不平等怨聲載道之時,這的確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美國現在*需要創新的是傳統的經濟部門,這些部門抵制可能改變它們既定的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主要的例子有化石燃料能源、電網、醫療保健服務系統、高速公路密集型運輸和投入密集型農業。也許在這些例子清單的頂部就是制造業,因為它長期充當就業倍增器,并在2000年代急劇下降。在所有這些部門,特別是制造業,創新都能夠超越以前沿為基礎的增長,拓寬我們的經濟增長基礎。推進前沿科技并不是壞事——20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經濟收益顯示了創新浪潮的強大力量。問題是我們的創新應用沒有更寬泛的基礎,我們通常無法將我們的創新能力擴展到現有部門。 傳統行業傾向于通過維持一個技術-經濟-政治-社會的范式來保護自己免遭顛覆。也就是說,它們把自己關在現有技術的籠子里,推動自己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以阻礙新進入者的競爭。它們鎖定了經濟和商業模式,以保護它們的收益和系統,并限制競爭對手的進入。它們建立了政治支持體系,鎖定能夠保護自己技術和系統的政策、補貼。它們建立了能確保勞動力供應和公眾支持的社會體系。如果新的顛覆性創新要進入傳統行業,則必須解決這些障礙。傳統行業背后的技術通常運行良好,而且這些技術將會采取漸進式改善,從而滿足行業的既定需求。如果新的創新有助于傳統行業的現有經濟模式,這些行業也會采用新的創新。例如,水力壓裂技術很好地適應了傳統的化石燃料行業。但傳統行業的組織結構并不適應與傳統系統元素相悖的顛覆性新進展。 如前面所述,已有的傳統部門具有一系列的共同特征。由于需要從一開始就對制造業創新的重要背景作簡要闡述,因此后續兩段的內容描述將非常緊湊。這些傳統行業的特點包括以下方面: 有利于在位者的不正當補貼和價格結構,卻忽視了可持續性和健康等外部效應;既定的體制架構為了支持現有技術從而施加監管障礙或者其他政策障礙;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在政治上和其他方面保護他們的行業,并抵制技術引進;創新融資體系不支持傳統行業通常所需的更長期、更高風險的技術;支持政策和政府支出偏向現有技術的公共習慣和期望;以現有技術需求為導向的知識和人力資源結構,如醫療、法律和技術領域的教育課程、培訓、職業道路和職業標準;有限的公共和私人研究和開發——這限制了能用于實施的創新技術的可獲得性。 由于一系列市場缺陷影響新技術的引入,現有技術的主導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網絡經濟(指傳統行業的大規模技術網絡只允許規模進入);閾值(指引入新技術需要重大投資);割裂的激勵機制(指引進新技術的激勵機制不能被開發商所采用);集體行動(行業的經濟參與者都具有規模小且資本不足的特點,這限制了他們吸收新技術的能力);政府體制和監管結構(一種政府監管、活化或者激勵的模式,該模式為現有技術提供支持)。 傳統行業并不具備所有這些特點,但它們都有一些共同之處。制造業是一個傳統行業,因此并不例外。有時傳統行業中的一些甚至許多參與者都有興趣接受變革,但它們仍然面臨傳統行業中抵制變革的諸多特征。制造業也是如此。 這些特征如何適用于美國制造業呢?有很多的例子都可以說明這個過程,但我們只介紹一些關鍵的例子。相對于那些低估本國貨幣價值的外國競爭對手,高價值美元區域通常傾向于高估其制造業產品的價值,因此美國制造業具有不正當的定價效應。同時,既有的創新融資體系,限制了中小企業和制造業初創公司獲得創新支持。在制造業中,存在既得利益集團。例如,由于向海外市場擴張和生產的壓力,跨國公司限制了它們在美國的生產投資。由于這些企業在國外已經擁有成本較低的生產設施,它們可能不愿意承受美國先進生產工藝的創新風險。或者,專注于國際回報模式的金融體系,放棄了歷史上為小型制造商服務的本地銀行業務。此外,還存在影響制造業的公共習慣和期望。例如,正如后面的章節所討論的,過去公眾和政治家認可的主流經濟政策不再愿意關注制造業,或公眾已不愿意鼓勵下一代在制造業工作。現存的知識和人力資源結構支持高度分散的勞動力市場,并沒有組織起來去培養未來制造業所需要的高技能勞動力。因為政府支持的研發從未專注于生產,美國制造業的研發受限。并且,由于激烈的全球競爭,美國大部分制造業的大多數中小公司根本無力承擔研發的附加成本。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同時,美國制造業存在市場缺陷。制造業供應鏈的復雜性導致其難以滲透、重組、重建(如果它們已經敗給國外競爭者),使得美國制造業市場存在網絡經濟問題。因為引進新的先進制造技術可能需要大量投資,中小型生產商難以承擔這些資金,所以還存在閾值問題。它還存在激勵機制割裂問題,因為引入新制造技術的激勵機制可能不適用于鼓勵美國制造業的開發;小型制造商缺乏相應的經費做這些事,大的跨國企業卻致力于在國外低成本生產。例如,蘋果公司現在將生產鎖定在深圳,任何時候它都無法很快地將重要的生產返回到美國。美國制造業市場還存在一個集體行動的問題。大多數的中小型生產商規模比較小,且資本不足,這限制了它們吸收新的制造技術的能力——它們缺乏這樣做的組織能力。*后還存在政府機構活力問題,即政府沒有做好準備,應對制造業這樣一個大型部門給公私組織帶來的復雜創新挑戰。 當然,美國制造業也存在系統失效問題。這不是該傳統行業的單個甚至是一組部件的失效。一個部件的失效問題,可以通過該部件的重新再造得以解決。相反,將美國制造業升級到更強大,更具有世界競爭力的愿景,其所面臨的挑戰似乎太寬泛了,我們需要將現狀視為整個系統的失效。由于試圖對傳統部門施加新需求,所以也可稱其為體系失效。從廣義上講,制造業體系不僅僅是一套工程技術系統,還包括技術以及相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系統。應用單一的創新模式并不能解決系統失效的問題,而是需要更全面的創新模式。 使用五種創新模式 正如我們早先作品所論述的那樣,在不同背景下有五種基本模型是推動創新的力量: 創新管道、誘導創新、延伸管道、制造業主導創新和創新組織。 這些為解決美國制造業中的再創新和創造就業雙重問題提供了一個框架。還需注意的是,創新并不是完全通過那只“看不見的手”來實現的,創新引入通常需要變革推動者的積極努力。考慮到傳統行業創新所面臨的重大障礙,變革推動者對于這個領域的創新尤為重要。 “管道”模式一直主導著美國的科技思維。它將發明和創新描繪成始于研究投資(主要來自以聯邦為基礎的研究支持)——在創新系統的“前端”——的流。因此,當這些研究被倒入了創新管道的一端,行業拾起了開發的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然后新產品出現了。萬尼瓦爾·布什(Vannevar Bush)被認為是這種模式的發明者,因為在戰后初期的管道模式創造中,他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這種模式經常是重大突破性發明的起源。它是一種“技術供應”或“技術推動”模式——政府研究支持了技術的供應,后者被放入創新“管道”。在這里,變革推動者是研究人員、發明家和企業家,他們構想出技術理念,并將其變成突破性的新產品。“管道”模式供應了重大創新。 但大多數技術來自對市場機遇作出反應的私營公司,這是第二種模式,即“誘導創新”。弗農·拉坦(Vernon Ruttan)是一位發展經濟學家,詳細論述了“誘導創新”模式。在這里,發起人通常是一家可以嗅出市場機遇或通過技術發展來填補市場空白的公司。這種技術進步是增量式的,而不是顛覆性的。這是一種“技術需求”或“技術拉動”模式——市場創造了需求并且拉動了科技發展。在“誘導創新”模式中,變革推動者主要包括企業,以及與之相關的企業家和發明家。政府決策者和行業標準制定者可能會影響市場信號和監管要求,進而影響到傳統行業的誘導性創新。 第三種模式可以被稱作為“延伸管道”。在這種模式中,一些美國研發組織,特別是國防部,推動創新在每個創新階段的移動。這意味著研發組織不僅支持前端研發,而且支持每個接替的“后端”階段,從先進原型到論證、實驗平臺,甚至經常進入初始市場創建階段——國防部將購買**批產品。政府在管道模式中的支持作用與創新系統的其他部分沒有關聯,但在延伸管道模式中,它們之間有深度的聯系。過去四分之三世紀的主要創新浪潮,如航空、核能、電子、航天、計算機和互聯網等,大多由這個系統演化而來。延伸管道有助于彌合在先進研究和實用技術之間的“死亡之谷”。在這里,變革推動者包括尋求發展的政府實體。例如,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是計算機和互聯網的關鍵變革推動者。 ...................
先進制造:美國的新創新政策 作者簡介
威廉姆.邦維利安(William B. Bonvillian) 麻省理工學院華盛頓辦公室前任主任,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有合著圖書《結構化能源技術革命》(Structuring an Energy Technology Revolution)。 彼得.辛格(Peter L. Singer) 麻省理工學院華盛頓辦公室政策顧問,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方向為創業、基礎設施政策和聯邦研發創新。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