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醫學細胞生物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95874
- 條形碼:9787030595874 ; 978-7-03-059587-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學細胞生物學 內容簡介
為順應教學改革潮流和改進現有的教學模式,適應目前高等醫學院校的教育現狀,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醫學人才,科學出版社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首創案例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的編寫形式,組織編寫了案例版系列教材。案例教學在醫學教育中,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和實用型醫學人才的有效途徑。
醫學細胞生物學 目錄
**章 緒論 1
**節 細胞與細胞生物學 1
第二節 細胞生物學的發展 2
第三節 細胞生物學與醫學 5
第二章 細胞生物學研究方法 9
**節 細胞形態結構的觀察方法 9
第二節 細胞和細胞組分的分離方法 13
第三節 細胞培養技術 16
第四節 細胞內分子示蹤技術 19
第三章 細胞概述 22
**節 細胞的形態、大小和數量 22
第二節 細胞的化學成分 24
第三節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 39
第四章 質膜和細胞表面 46
**節 質膜的化學成分 46
第二節 質膜的分子結構 51
第三節 質膜的特性 53
第四節 細胞表面及其特化結構 56
第五節 質膜與細胞的物質運輸 58
第五章 細胞通信 75
**節 細胞通信系統 75
第二節 信號轉導的主要途徑 84
第三節 信號轉導的共同特點 91
第六章 細胞連接與細胞外基質 94
**節 細胞連接 94
第二節 細胞外基質 101
第七章 內膜系統和核糖體 111
**節 核糖體 111
第二節 內質網 116
第三節 高爾基體 123
第四節 溶酶體 127
第五節 過氧化物酶體 133
第六節 內膜系統與小泡運輸 135
第八章 線粒體 139
**節 線粒體的形態結構和化學成分 139
第二節 細胞呼吸 142
第三節 線粒體的半自主性 149
第四節 線粒體的增殖與起源 157
第九章 細胞骨架 159
**節 微管 159
第二節 微絲 166
第三節 中間絲 171
第十章 細胞核 175
**節 核被膜 175
第二節 染色質與染色體 181
第三節 核仁 191
第四節 核骨架 195
第五節 核遺傳信息的儲存和傳遞 197
第十一章 細胞增殖和細胞周期 204
**節 細胞分裂 204
第二節 細胞周期 211
第三節 細胞周期的調控 214
第四節 細胞周期調控的遺傳基礎 222
第十二章 細胞分化 225
**節 細胞分化的概念 225
第二節 細胞分化的機制 228
第三節 細胞分化的影響因素 231
第四節 干細胞 233
第五節 細胞分化與腫瘤 238
第十三章 細胞衰老與細胞死亡 240
**節 細胞衰老 240
第二節 細胞死亡 247
第十四章 細胞工程 258
**節 細胞工程相關技術 258
第二節 細胞工程的應用 263
參考文獻 268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270
醫學細胞生物學 節選
**章 緒論 **節 細胞與細胞生物學人類居住的地球是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萬千生命在地球上孕育繁衍、競爭共棲,生生不息。這些千姿百態的生物,小至細菌,大到花草樹木、鳥獸魚蟲,包括人類,構成了地球上穩定的生命系統。數以萬計的物種,用肉眼觀察很難找出它們結構上的共同之處,但在顯微鏡下,它們的基本結構相同,都由細胞構成。即使是自然界中非細胞形態的生命體—病毒,也必須在細胞中才能表現出生命特征。細胞(cell)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生命的物質基礎是核酸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這些生物大分子必須被有序構建成細胞組分,并進入一定的功能體系中,才能表現出生命現象。 細胞出現于大約35億年前,是地球生命發展史上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從那時起,細胞成為地球上生命的主體。1665年,英國科學家Robert Hooke觀察到細胞,至今僅有300多年的歷史,300多年與35億年相比,只是短暫的一瞬。 視窗1-1 細胞進化的歷程 細胞的進化歷經從分子到原始細胞、從原始細胞到真核細胞及從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三個階段。據化石資料,在距今35億年前,地球上*早的細胞已經出現。如果把宇宙進化歷程濃縮為一年,那么:1月1日宇宙產生,5月1日銀河系產生,9月9日太陽系出現,9月14日地球產生,9月24日原始生命出現,11月12日綠色植物出現,12月26日哺乳動物出現,12月31日22時30分原始人出現,12月31日23時46分北京猿人出現。 要認識生物生命活動的規律,必須從“細胞”入手。在光學顯微鏡水平,研究細胞的化學成分、形態結構及功能的學科稱為細胞學(cytology)。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細胞的研究逐漸深入,已遠遠超出了光學顯微鏡可見的形態結構,也不再局限于對細胞功能變化的簡單描述。傳統的細胞學逐漸發展成為現代的細胞生物學(cell biology)。細胞生物學對細胞的研究,已從細胞的整體和顯微水平深入到亞顯微和分子水平,將多個層次有機結合,以動態觀點考察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探索細胞的基本生命活動,包括細胞的代謝、繁殖、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分化、運動、衰老和死亡等生命現象。 細胞生物學已不再孤立地研究某個細胞、細胞器、生物大分子或某個生命活動的現象,而是研究細胞的變化發展過程、細胞之間的相互關系及細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簡而言之,細胞生物學是應用現代物理技術、化學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從細胞整體、顯微、亞顯微和分子等水平上研究細胞結構、功能及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內容包括質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細胞總體和動態的功能活動(細胞生長、分裂、發育分化、遺傳變異等)及這些相互關系和功能活動的分子基礎。 細胞生物學的興起與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密不可分,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的研究成果對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近60多年來,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的重大進展,如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提出、基因序列分析、DNA重組技術和酶分子活性基團的定位等都推動細胞生物學向更深層次迅速發展。細胞生物學介于分子生物學和個體生物學之間,與分子生物學和個體生物學相互銜接、相互滲透。因此,細胞生物學是一門承上啟下的學科。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一樣,都是生命科學的重要支柱和核心學科,也是活躍在21世紀生命科學前沿的具有良好發展前景和輻射力的學科,它們廣泛滲透到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神經生物學和免疫學等研究領域。 醫學細胞生物學(medical cell biology)是應用細胞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人體細胞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等生命活動規律和人類疾病發生、發展及其防治的學科。因此,本書在介紹細胞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將討論細胞病變與人類疾病發生的關系、疾病發生的細胞生物學基礎,應用細胞生物學的方法診斷、治療疾病的前景等。 第二節 細胞生物學的發展 科學的發展依賴于研究技術的進步,細胞生物學的形成和發展與顯微技術和實驗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其發展歷程包括5個階段。 一、細胞生物學的萌芽 細胞的發現與顯微鏡的發明是分不開的。1590年,荷蘭眼鏡制造商Z.Janssen兄弟試制出**臺復式顯微鏡;1665年,英國科學家Robert Hooke制造了**臺對科學研究有價值的顯微鏡,用其觀察軟木及其他植物組織薄片時,發現了許多蜂窩狀的小室,當時將這種小室稱為“cell”,“cell”由拉丁文“cellulae”演變而來。實際上,Robert Hooke見到的小室僅僅是植物死細胞纖維質的細胞壁。 真正觀察到活細胞的是荷蘭科學家Leeuwenhoek(圖1-1),他相繼于1673年和1677年,使用能放大300倍的顯微鏡,觀察到了池塘中的原生動物纖毛蟲、細菌,人和哺乳動物的精子;1695年觀察到了鮭魚紅細胞及其細胞核。同一時期,意大利的Malpighi與英國的Grew注意到了植物細胞的細胞壁與細胞質的區別。 圖1-1 細胞的發現者 視窗1-2 自學成才的光輝典范——Leeuwenhoek Leeuwenhoek(1632—1723)只上過中學,當過布店的學徒工,靠賣布和紐扣為生,直到1671年(39歲)才開始科學研究。他當初磨制透鏡的目的是為了檢測布匹的質量。他一生親手磨制了550個透鏡,組裝了247架顯微鏡。對他所磨制的至今仍收藏在荷蘭烏德勒支博物館的顯微鏡檢測結果顯示,其放大倍數為270倍、分辨率為2.7μm;而根據當初的記錄分析判斷,他曾使用過的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500倍、分辨率為1.0μm。這樣高的精度,在當時是十分驚人的。 在40多年的科學生涯中,他觀察了大量動、植物的活細胞,看到了鮭魚紅細胞的細胞核,在牙垢中發現了細菌,并且對一些細胞的大小也進行了測量,他測得的紅細胞直徑7.2μm、細菌直徑3μm,與現代測量的數值十分相近。Leeuwenhoek作為細胞的發現者,當之無愧。鑒于其在生物學上的卓越貢獻,Leeuwenhoek于1680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1699年獲得巴黎科學院通訊院士榮譽稱號。Leeuwenhoek一生刻苦奮斗,孜孜以求,由一個布店學徒工成長為出類拔萃的學者,為后人樹立了自學成才的光輝典范。 從顯微鏡發明到19世紀初的200多年中,由于顯微技術未得到根本改進,故細胞的研究沒有獲得突破性進展,這一時期可以認為是細胞生物學的萌芽階段。 二、細胞學說的建立 19世紀初到中葉,德國植物學家M.JSchleiden(1838)和動物學家T.Schwann(1839),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自己的工作,總結并提出了著名的細胞學說(cell theory),即一切生物,從單細胞生物到高等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生物體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的基本單位(圖1-2)。 1855年,德國細胞病理學家R.Virchow提出“一切細胞只能來自原來的細胞”的觀點,并把細胞理論應用于病理學研究,以說明“機體的一切病理表現都基于細胞的損傷”,他的這些觀點是對細胞學說的重要補充。 細胞學說的要點是:①所有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組成多細胞生物體的基本單位;②細胞是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單位;③細胞來源于已經存在的細胞,即由細胞分裂而來。 細胞學說闡明了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共同起源,對生命科學的許多領域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奠定了現代生物學發展的重要基石。恩格斯高度評價細胞學說,將其與進化論、能量守恒定律共同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 三、經典細胞學階段 細胞學說的創立,有力推動了細胞的研究,并逐漸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細胞學。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期,可以認為是經典細胞學階段。這一時期,細胞學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原生質學說,發現了受精和細胞分裂現象,應用固定和染色技術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了細胞中的一些細胞器等。 根據原生質學說(1861,Max Schultze;1880,Hanstein),細胞是由質膜(plasma membrane)包圍的一團原生質(protoplasm),包括細胞核內的核質(karyoplasm)和核外的細胞質(cytoplasm)。在細胞分裂研究中,先后發現了無絲分裂(amitosis)(1841,Remark)、有絲分裂(mitosis)(1880,W.Flemming)和減數分裂(meiosis)(1883,vanBeneden;1886,E.Strasburger)現象。在細胞質研究方面,隨著顯微鏡分辨率的提高,石蠟切片方法、保存細胞結構的固定液和染色技術的應用,細胞內幾種重要細胞器即中心體(centrosome)、線粒體(mitochondria)和高爾基體(Golgibody)等相繼被發現,人們對細胞結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水平。 四、實驗細胞學階段 從20世紀初期到中葉,細胞的研究逐漸從形態學觀察深入到對細胞化學成分、生理功能及細胞與胚胎發育和遺傳關系的研究,研究方法也從單純使用顯微鏡發展到采用多種實驗手段。因此,這一時期被稱為實驗細胞學時期。不同實驗技術和方法的應用,以及與相鄰學科的密切結合、相互滲透,促進了實驗細胞學的分支學科相繼形成。 1902年,Boveri和W.Sutton把染色體的行為同孟德爾的遺傳因子聯系起來,提出了“染色體遺傳理論”;同年,W.Cannon認為遺傳因子位于染色體上,并提出“遺傳的染色體學說”;1909年,W.Johannsen把遺傳因子改稱為gene(基因);1910年,T.Morgan在大量實驗工作的基礎上,建立了“基因學說”。由此,細胞學和遺傳學的結合形成了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s)。 1909年,R.Harrison建立了組織培養技術,直接觀察和分析細胞的形態和生理活動;1943年,A.Claude應用高速離心法從活細胞中分離出細胞核和多種細胞器,如線粒體、葉綠體和微粒體(內質網的碎片),然后再進一步研究它們的生理功能、化學成分和各種酶在細胞器中的定位等。這樣,細胞學與生理學融合形成了細胞生理學(cytophysiology)。 1921年,R.Feulgen首創測定細胞核內DNA的Feulgen染色法;1940年,J.Brachet建立了應用甲基綠、派洛寧檢測細胞中RNA的Unna染色技術;與此同時,Casperson采用紫外顯微分光光度法檢測細胞中的DNA含量。這些對細胞內大分子定性、定位及定量的實驗研究稱為細胞化學(cytochemistry)。 實驗細胞學的進展極大豐富了細胞學內容,也為細胞生物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圖1-2 細胞學說的建立者 五、細胞生物學的形成和發展 受分辨率和放大倍數的限制,無法應用光學顯微鏡對細胞進行更深入的研究。20世紀30年代電子顯微鏡的誕生及50年代分子生物學的興起,使細胞的研究深入到亞顯微水平和分子水平,是細胞生物學開端的標志。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們應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胞的各種超微結構,包括質膜、內質網、葉綠體、高爾基體、溶酶體、線粒體、核糖體等;70年代超高壓電子顯微鏡的出現,使人們觀察到了細胞質、細胞核中網狀分布的細胞骨架;80年代掃描隧道顯微鏡和原子力顯微鏡的發明,使細胞的結構研究深入到大分子層次——可研究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立體結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