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畬族民歌:藍陳啟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1442466
- 條形碼:9787551442466 ; 978-7-5514-424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畬族民歌:藍陳啟卷 本書特色
“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以傳承人為單元,一人一書,單獨成卷。從傳承人**人稱口述的角度,記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實踐的豐富歷程,講述他們多彩的人生故事。該書還對傳承人所屬的項目進行介紹,從文化價值、存續狀況、傳承保護等方面敘述項目的基本情況,從生平事跡、學藝師承、授徒傳承等角度闡述傳承人的生平經歷。本書介紹了畬族民歌傳承人藍陳啟的事跡。
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畬族民歌:藍陳啟卷 內容簡介
本書的重點定位在畬族民歌傳承人藍陳啟的從藝經歷、實踐經驗、傳承狀態等內容,此外,與藍陳啟相關的人員分別從不同角度多層次地補充了藍陳啟的經歷。書中還附有藍陳啟個人年表、文獻圖錄等,提升了本書的學術價值。
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畬族民歌:藍陳啟卷 目錄
一、歷史沿革
二、表現形式與特征
三、文化特點和文化價值
四、傳承與發展情況
第二章 人物小傳
第三章 口述訪談
一、小的時候就很熱愛山歌
二、出使日本唱畬歌
三、因為熱愛山歌力、起了畬族婚俗表演
四、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
第四章 周邊訪談
一、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教授施王偉訪談:藍大媽作為畬族民歌的傳承人是當之無愧的
二、浙江音樂學院副教授吳滌訪談:藍陳啟是子孫后輩學習與追逐的榜樣
三、景寧畬族自治縣文物和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項莉芳訪談:藍陳啟和畬族民歌的成就與被成就
四、藍陳啟徒弟、孫媳雷湯菊:我的祖母就是教我唱歌的師傅
附錄
一、藍陳啟大事年表
二、新聞媒體相關報道
三、畬族民歌代表性作品及典型作品曲譜(記譜)
參考文獻
后記
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畬族民歌:藍陳啟卷 節選
**章 項目概況 畬族民歌是畬族人喜聞樂見的民族民間藝術,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色彩和魅力。畬族民歌多次晉京、出國交流演出,名揚中外。2008年,浙江景寧畬族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一、歷史沿革 畬族是“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也是一個不斷遷徙的民族。畬族自稱為“山哈”,“哈”畬語意為客人。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從福建遷到浙江,基本上是一家一戶或幾家幾戶逐年遷移,沒有同定的路線。畬族民歌就是畬族人民在生產、生活、遷徙的過程中創作的口頭文學,是畬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畬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數畬族民歌作品儲存于畬民頭腦之中,通過口頭代代相傳;部分畬族民歌是畬民根據當時的場景即興創作;也有部分民歌以用同音漢字記錄畬語的手抄本流傳民間。 畬族自有自己的民族“記憶”起,就有了獨特的歌唱習俗,其文化與音樂的傳承主要靠畬族民歌口傳身授。畬族以歌代言,故賦予民歌以“歌言”的獨特稱謂,“山哈歌言”被畬家人視為傳家之寶。舊社會時的畬民沒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把學歌唱歌視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生活。 畬族自唐代遷入浙江景寧后,大多居住在交通閉塞的山區,保持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畬族民歌作為*具自身特色的畬族文化一直傳承至今。據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德國人哈·史圖博與他的學生李化民于1929年合作撰寫的《浙江景寧敕木山畬民調查記》載:畬民沒有自己的書面語言……一些民歌確實是他們創作的,這些民歌是在勞動中或過節,特別是舉行婚禮時一起唱的……因而畬族民歌是畬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畬族文化的“明珠”。她不是由以作曲為職業的文人創作,而是經過許多人、許多年代由簡到繁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通過口傳心授世代相傳扎根于人民大眾的民間音樂。 畬民喜唱山歌,凡勞動生產、接待客人、談情說愛、嫁娶喜事、逢年過節乃至喪亡葬事等,畬民均以歌為樂,以歌抒情,甚至以歌代哭,長夜盤歌,每每通宵達旦,歷數日夜而不衰。 畬族民歌一般以四行、七言體韻文為一條,四句為一首,也有少數歌詞**句為三個字或五個字,講究押韻,第三句末字須為仄聲。 二、表現形式與特征 唱山歌是畬族人民勞動和生活中一種*為重要的文化活動形式,男女老少,人人善歌。畬民以歌代言,以歌敘事,形成了勞作對歌、“三月三”歌節、來客盤歌、婚慶喜歌、祭祀頌歌、喪葬哀歌等歌俗。 畬族民歌的歌詞,題材內容極為豐富。有神話傳說歌、小說歌,還有關于天文知識、地理知識、歷史知識、勞動技能、做人處世、倫理道德、消遣娛樂及男女歡愛的“雜歌”。民間保存的畬族民歌手抄本浩如煙海,歷來受到我國民間音樂界及民間文學界專家學者的重視。 因畬族往往以歌代言,畬民能言即能歌,故畬族民歌分布與畬族居住地分布基本相同。 浙江畬族民歌主要分布在與閩東毗鄰的洞宮山北麓的浙南一帶。具體為麗水市的景寧、云和、青田、松陽、遂昌、龍泉、慶元;溫州市轄的泰順、平陽、蒼南、文成、瑞安。此外金華市、衢州市、杭州市轄地山區也有零散分布。 (一)按不同的地域劃分的曲調形式: 由馬驤與繆杰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浙江卷)中首先提出浙江山歌基本調分為景寧調、麗水調、龍泉調、文成調、平陽調、泰順調等6種。其中: 1.景寧調的主要流行地為景寧畬族自治縣、云和縣、建德市、淳安、桐廬等畬族聚居地。 2.麗水調的主要流行地為麗水、青田、松陽、武義、金華、衢州、富陽、泰順、文成、平陽、蒼南等十幾個縣、市的畬族聚居地。 3.龍泉調的主要流行地為龍泉。 4.文成調的主要流行地為文成、瑞安。 5.平陽調的主要流行地為平陽、蒼南。 6.泰順調的主要流行地為泰順。 景寧調與其他調區的山歌在曲調基本形態方面擁有共性,但也有別具一格的獨特個性。景寧山歌曲調樸素單純、雅樸清麗、舒展抒情,旋律調式以傳統五聲音階的角調式為主,音列為1356,缺商音,音域在六度以內。每個樂句中有一個抒嘆性的長音“哩”,并且句間順語氣節律均作抒嘆性的延長,節奏前緊后寬。旋法常以宮音為中心,直上直下的純五度、大六度大跳間以迂回級進、小跳下行到調式主音。節拍形式以2/4、3/4混合型為主。 P1-5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