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腫瘤內科診治策略(第5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7854
- 條形碼:9787030737854 ; 978-7-03-07378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腫瘤內科診治策略(第5版) 內容簡介
本書由全國腫瘤學各領域的知名專家共同編寫,共24章,基于循證醫學和各種診治指南的基本原則,梳理了常見惡性腫瘤的處理方式,特別是對診斷要點、疾病分期、治療策略進行了詳細而又簡潔的介紹,方便臨床醫師查閱和掌握。第5版在秉承以往風格的基礎上,特別邀請了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青年委員會的專家參與,增加了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管理等內容,幫助一線臨床醫師更好地掌握處理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能力。
腫瘤內科診治策略(第5版) 目錄
**章 頭頸部鱗癌 1
一、診斷要點 1
二、治療原則 17
三、治療策略 19
第二章 鼻咽癌 22
一、診斷要點 22
二、治療原則 25
三、治療策略 26
第三章 甲狀腺癌 30
一、診斷要點 30
二、治療原則 35
三、治療策略 37
第四章 乳腺癌 39
一、診斷要點 39
二、治療原則 44
三、治療策略 45
第五章 食管癌 56
一、診斷要點 56
二、治療原則 60
三、治療策略 61
第六章 肺癌 71
**節 非小細胞肺癌 71
一、診斷要點 71
二、治療原則 77
三、治療策略 80
第二節 小細胞肺癌 82
一、診斷要點 83
二、治療原則 84
三、治療策略 85
第七章 胸膜間皮瘤 87
一、診斷要點 87
二、治療原則 90
三、治療策略 91
第八章 縱隔腫瘤 94
**節 胸腺瘤 94
一、診斷要點 94
二、治療原則 97
三、治療策略 97
第二節 縱隔生殖細胞瘤 98
一、診斷要點 98
二、治療原則 99
三、治療策略 99
第九章 胃癌 101
一、診斷要點 101
二、治療原則 105
三、治療策略 106
第十章 小腸腫瘤 115
一、診斷要點 115
二、治療原則 118
三、治療策略 118
第十一章 大腸癌 126
一、臨床診斷 126
二、治療原則 129
三、治療策略 131
第十二章 原發性肝癌 140
一、診斷要點 140
二、治療原則 145
三、治療策略 146
第十三章 膽道系統癌 156
**節 膽管癌 156
一、診斷要點 156
二、治療原則 159
三、治療策略 159
第二節 膽囊癌 162
一、診斷要點 162
二、治療原則 164
三、治療策略 165
第十四章 胰腺癌 166
一、診斷要點 166
二、治療原則 168
三、治療策略 169
四、隨訪 174
第十五章 泌尿系統及男性生殖系統腫瘤 175
**節 腎癌 175
一、診斷要點 175
二、治療原則 178
三、治療策略 179
第二節 膀胱癌 182
一、診斷要點 182
二、治療原則 185
三、治療策略 186
第三節 前列腺癌 190
一、診斷要點 190
二、治療原則 194
三、治療策略 194
第四節 睪丸腫瘤 201
一、診斷要點 202
二、治療原則 206
三、治療策略 209
第十六章 婦科腫瘤 211
**節 卵巢上皮癌 211
一、診斷要點 211
二、治療原則 214
三、治療策略 215
第二節 卵巢生殖細胞腫瘤 218
第三節 宮頸癌 219
一、診斷要點 220
二、治療原則 222
三、治療策略 223
第四節 子宮內膜癌 226
一、診斷要點 226
二、治療原則 229
三、治療策略 230
第五節 妊娠滋養細胞腫瘤 236
一、診斷要點 236
二、治療原則 238
三、治療策略 238
第六節 陰道癌 241
一、診斷要點 241
二、治療原則 242
第十七章 淋巴瘤 243
一、診斷要點 243
二、治療原則 246
三、治療策略 250
第十八章 胃腸道間質瘤 256
一、診斷要點 256
二、治療原則 259
三、治療策略 260
第十九章 神經內分泌腫瘤 263
一、診斷要點 263
二、治療原則 267
三、治療策略 268
第二十章 惡性黑色素瘤 271
一、診斷要點 271
二、TNM分期 273
三、治療原則 277
四、治療策略 283
第二十一章 軟組織肉瘤 286
一、診斷要點 287
二、治療原則 291
三、治療策略 292
第二十二章 癌性疼痛 303
一、診斷要點 303
二、治療原則 305
三、治療策略 305
第二十三章 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管理 311
**節 實驗室檢查異常 312
一、凝血功能異常 312
二、轉氨酶升高、膽紅素升高 313
三、電解質紊亂 315
四、肌酐升高 319
五、淀粉酶、脂肪酶升高 321
六、脂質代謝紊亂 321
七、體重改變 323
八、糖代謝異常 323
第二節 抗腫瘤藥物全身性不良反應管理 325
一、發熱 325
二、水腫 326
三、疼痛 327
四、乏力 328
五、輸液反應 329
六、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 331
七、腫瘤溶解綜合征 332
八、抗腫瘤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 332
九、遠期反應 333
第三節 抗腫瘤藥物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管理 334
一、惡心、嘔吐 334
二、腹瀉 337
三、便秘 338
四、腹痛、腹脹 339
五、口腔黏膜炎 339
六、結腸炎 340
七、食欲下降 340
八、肝功能不全 340
九、腸穿孔 341
十、腸梗阻 341
十一、胃潰瘍 342
十二、消化道出血 342
十三、胰腺炎 342
十四、腹水 343
十五、吞咽困難 343
第四節 抗腫瘤藥物血液淋巴系統不良反應管理 343
一、骨髓抑制 344
二、溶血 347
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347
四、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348
第五節 抗腫瘤藥物呼吸系統不良反應管理 349
一、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349
二、咳嗽 350
三、呼吸困難 350
四、呃逆 351
五、咽喉炎、聲音嘶啞與喉頭水腫 351
六、肺炎 352
七、肺水腫 353
八、肺纖維化 354
九、肺動脈高壓 354
十、呼吸衰竭 355
第六節 抗腫瘤藥物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管理 355
一、心功能不全與心力衰竭 355
二、心律失常 357
三、心肌炎 358
四、高血壓 359
五、血管痙攣(缺血) 360
六、血栓形成 361
七、心包疾病 362
第七節 抗腫瘤藥物內分泌系統不良反應管理 363
一、甲狀腺功能紊亂 363
二、腎上腺功能不全 364
三、垂體炎 365
四、高血糖/糖尿病 366
第八節 抗腫瘤藥物泌尿生殖系統不良反應管理 367
一、抗腫瘤藥物泌尿系統不良反應管理 367
二、抗腫瘤藥物生殖系統不良反應管理 370
第九節 抗腫瘤藥物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管理 372
一、眩暈 372
二、神經病變 373
三、味覺障礙 374
四、嗜睡及意識障礙 375
五、頭痛 375
六、腦白質病變 376
第十節 抗腫瘤藥物精神系統不良反應管理 377
一、焦慮 377
二、失眠 377
三、性功能障礙 378
四、抑郁 378
五、精神病性癥狀 378
第十一節 抗腫瘤藥物肌肉骨骼系統不良反應管理 379
一、肌肉痛、關節痛及骨痛 379
二、下頜骨壞死 379
三、肌炎 380
四、肌無力 380
五、肌溶解綜合征 381
第十二節 抗腫瘤藥物皮膚和皮下組織不良反應管理 382
一、毛發異常 382
二、藥物性皮炎 383
三、手足綜合征 387
四、其他改變:指甲異常及皮膚色素異常 388
第十三節 抗腫瘤藥物眼部不良反應管理 389
一、常用藥物及其眼部毒性的常見臨床表現 389
二、預防和治療措施 390
第十四節 抗腫瘤藥物耳不良反應管理 391
一、耳毒性臨床表現 391
二、常用藥物 392
三、影響抗腫瘤藥物耳毒性的相關危險因素 392
四、預防和治療措施 393
第二十四章 惡性體腔積液 394
**節 惡性胸腔積液 394
一、診斷要點 394
二、治療原則 395
三、治療策略 396
第二節 惡性腹水 399
一、診斷要點 399
二、治療原則 400
三、治療策略 400
第三節 惡性心包積液 403
一、診斷要點 403
二、治療原則 404
三、治療策略 404
附錄 407
附錄一 腫瘤藥物中英文名稱對照 409
附錄二 患者體能狀況評分標準 414
附錄三 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 415
附錄四 循證腫瘤學的證據水平和推薦等級 417
附錄五 常用縮略語中文對照 418
腫瘤內科診治策略(第5版) 節選
**章 頭頸部鱗癌 頭頸部鱗癌是*常見的頭頸部腫瘤病例類型,占所有惡性腫瘤的4%~5%,每年全球有超過50萬的新發病例。其好發于50歲以上人群,男女比例為(2∶1)~(5∶1)。頭頸部鱗癌根據解剖部位主要可分為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和喉癌。頭頸部鱗癌的發病因素與吸煙和飲酒有明顯的相關性,如果同時具有這兩種危險因素會使危險性增加*多至40倍。此外,口腔鱗癌與嚼食檳榔和煙葉有關,而后者在亞洲某些地區甚為普遍。近年來發現某些口咽癌特別是扁桃體癌的致病與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有關,放化療對這類腫瘤的療效較好,提示有不同的腫瘤生物學行為。 一、診斷要點 (一)臨床表現 1.持續未愈的口腔潰瘍 對于持續未愈的口腔潰瘍,要高度懷疑口腔癌的可能,建議及時進行活檢。 2.吞咽困難和吞咽疼痛 舌根部或扁桃體腫瘤等口咽部腫瘤及下咽部腫瘤往往可導致吞咽困難和吞咽疼痛,發病部位相對較高,與食管癌常見的胸骨后吞咽障礙癥狀有所不同。 3.發音障礙和聲音嘶啞 下咽癌和喉癌一旦累及聲門即可導致發音障礙和聲音嘶啞,有時舌根癌也會導致吐字不清。 4.無痛性頸部腫塊 一旦頭頸部鱗癌發生淋巴結轉移,就會表現為頸部無痛性腫塊,不同部位的原發病灶會有相應的淋巴結引流區域。 5.腦神經麻痹癥狀 由于頭頸部復雜的解剖結構,腫瘤有時可侵犯腦神經,引起相應的功能障礙。 (二)檢查手段 1.病史詢問 應詳細詢問患者的吸煙史、飲酒史,是否有腫瘤病史及家族史,如果患者以往接受過頭頸部射線照射,應考慮醫源性第二原發性腫瘤。 2.體格檢查 應仔細觀察頭頸部器官及功能有無異常,必要時可進行觸診。對于頸部腫塊,應明確其大小及所屬淋巴結引流區。另外,應常規檢查是否伴有腦神經麻痹癥狀。 3.內鏡檢查 有助于明確腫瘤的位置、大小及侵犯范圍,特別是對較為隱匿的部位,如舌根、咽部和喉部,必要時進行活檢。 4.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為了明確分期,通常采用CT或MRI對原發腫瘤及區域淋巴結進行評價,兩者各有利弊。MRI的優勢在于能夠良好區分腫瘤與正常組織、實現多維成像及適用于對碘造影劑過敏的患者。但對于喉癌和下咽癌,可能會產生運動偽影。另外,對于判別骨皮質的損害,CT也略有優勢。 5.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對于頸部淋巴結轉移的診斷,PET較CT或MRI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此外還有助于發現遠處轉移灶。PET的另一個作用是對局部放療后的頸部淋巴結進行性質判斷,這可能對是否采取后續頸部淋巴結清掃有指導意義。 6.病理學檢查 是診斷頭頸部鱗癌的“金標準”,可以是穿刺組織活檢或手術標本病理檢查。對于根治性手術標本,需提供腫瘤大小、分化程度、切緣情況、脈管侵犯、周圍神經浸潤、淋巴結轉移部位及數目,以及胞膜外侵犯等信息,對于口腔癌,還需明確原發灶侵襲深度。對于口咽癌,應進行p16免疫組化檢測以明確是否為HPV相關性口咽癌。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