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旱區城市景觀過程與可持續性:從全球到區域的多尺度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9390
- 條形碼:9787030749390 ; 978-7-03-07493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旱區城市景觀過程與可持續性:從全球到區域的多尺度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們在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礎上,綜合近期新研究成果而成。全書共九章,首先系統介紹了旱區城市景觀過程與可持續性研究進展,然后分別介紹了在全球旱區、中國北方旱區、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呼包鄂榆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北京市開展的城市景觀過程與可持續性近期新研究成果,*后展望了旱區城市景觀過程與可持續性研究的前景。
旱區城市景觀過程與可持續性:從全球到區域的多尺度研究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第2章 旱區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研究進展 6
2.1 旱區概況 6
2.2 旱區城市景觀過程與趨勢 13
2.3 旱區城市景觀過程的影響 15
2.4 旱區可持續性評價 17
2.5 相關研究特點 20
參考文獻 26
第3章 全球旱區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 34
3.1 城市景觀過程和趨勢 34
3.2 城市景觀過程對自然生境的影響 52
參考文獻 67
第4章 中國旱區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 72
4.1 城市景觀過程和趨勢 72
4.2 城市景觀過程對水資源的影響 89
4.3 區域可持續性評價 102
參考文獻 113
第5章 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 118
5.1 城市景觀過程和趨勢. 118
5.2 城市景觀過程對環境可持續性的影響 136
5.3 區域可持續性評價 154
5.4 城市土地系統設計 162
參考文獻 177
第6章 呼包鄂榆城市群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 185
6.1 城市景觀過程 185
6.2 城市景觀過程對自然生境質量的影響 199
6.3 城市景觀過程對植被凈初級生產力的影響 217
6.4 城市土地系統設計 226
參考文獻 240
第7章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 246
7.1 城市景觀過程 246
7.2 城市空間網絡結構 256
7.3 城市景觀過程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影響 266
7.4 區域資源和環境限制性 284
7.5 區域水-能紐帶關系 296
7.6 區域可持續性評價 314
7.7 城市土地系統設計 325
參考文獻 338
第8章 北京地區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 351
8.1 城市景觀過程對濕地的影響 351
8.2 城市景觀過程對碳固持服務供給的影響 360
8.3 城市景觀過程對碳固持服務供需關系的影響 372
8.4 城市景觀過程對多種生態系統服務的協同影響 381
參考文獻 395
第9章 旱區城市景觀可持續性研究展望 402
9.1 主要工作與發現 402
9.2 不足和展望 405
參考文獻 407
作者簡介
旱區城市景觀過程與可持續性:從全球到區域的多尺度研究 節選
第1章緒論 “旱區”(diylands或dryland systems)是以水資源短缺為主要特征,生產力和養分循 環均受到水資源限制的地區(MEA,2005)。旱區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41%,區域內居住著全球38%的人口(MEA,2005)。旱區內草地和耕地分布面積廣,是全球牧草和糧食的主要供給源,此外還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及金屬等礦產資源(Safriel et al.,2006)。但同時,旱區生態環境脆弱,對氣候變化敏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其可持續發展受到水資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及貧困等問題的制約(Reynolds et al.,2007; Huang et al.,2017; Burrell et al.,2020)。因此,旱區是影響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地區(MEA,2005; Safriel et al.,2006)。1956 年,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了專著《干旱區的未來》(The Future of Arid Lands),探討了全球旱區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制定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研究框架(White,1957)。之后,在AAAS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的共同倡導下,旱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Hutchinson and Herrmann,2007; Yao et al.,2020)。 城市景觀過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改變,導致空間上城市規模擴大并發生景觀意義上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和生態系統變化的過程(許學強等,1997;何春陽和史培軍,2009)。可持續性主要指既能滿足區域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或其他區域的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損害的一種狀態(WCED,1987)。可持續性主要包含環境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 性和經濟可持續性三個方面(Wu,2013)。城市景觀過程與區域可持續性關系密切:一方面,城市景觀過程往往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提供更好的醫療、教育和文化資源,增進人類福祉;另一方面,城市景觀過程也會造成一系列負面環境影響,導致區域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系統服務退化等問題的出現或加劇,影響區域可持續性(Wu,2013)。 在全球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旱區正在經歷大規模的城市景觀過程,這一過程已 經成為影響區域可持續性的關鍵因素。旱區90%的人口居住在快速城市化地區,在城市 景觀過程中,旱區面臨的水資源脅迫、自然棲息地損失及土地退化等問題正不斷加劇 (Bonkoungou,2001; Geist and Lambin,2004)。因此,及時有效地理解旱區城市景觀過程、影響和可持續性對于區域乃至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Alshuwaikhat and Nkwenti,2002; Safriel and Adeel,2008; Abdel-Galil,2012)。 現有研究已經在旱區城市景觀過程分析、趨勢模擬、影響量化和可持續性評價等方 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是,這些研究多是分散獨立的局部單尺度研究,難以全面系統地反映旱區整體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特征。同時,現有研究主要評價了旱區歷史城市景觀過程對自然生境、水資源或某項生態系統服務等單一生態環境要素的影響,對于區域歷史和未來城市景觀過程對多個生態環境要素的綜合影響還缺乏研究。此外,現有研究重在對旱區城市擴展趨勢的模擬預測,而對旱區城市可持續土地系統設計和路徑選擇的研究還相對較為缺乏。為此,本書在全球、國家和區域等多個尺度開展旱區城市景 觀過程、影響和可持續性的系統綜合研究(圖1.1)。 本書共9章(圖1.2)。首先,歸納總結了旱區的定義和劃分標準,分析了全球旱區和中國旱區概況。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旱區城市景觀過程、影響和可持續性的相關研究進展。然后,從全球、中國和區域等不同尺度系統揭示了旱區城市景觀過程的時空格局、城市景觀過程的影響以及區域可持續性。*后,總結了本書的主要工作和發現,并展望了未來旱區城市景觀可持續性研究的前景。 具體地,在第1章緒論的基礎上,第2章旱區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研究進展,首先,通過辨析各種旱區相關定義和劃分方法的區別,明確旱區的定義和范圍,進而介 紹全球旱區和中國旱區的基本情況。其次,利用系統文獻綜述法分析相關文獻的發文量 和引文量變化趨勢,篩選代表性文獻,確定重點研究主題和主要研究區域。*后,總結 旱區城市景觀過程、影響和可持續性評價相關研究的主要方法、內容和重要發現,為系統開展多尺度研究奠定基礎。 第3章全球旱區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首先,基于全球城市土地空間數據集,分析全球旱區、不同類型旱區和不同國家旱區1992~2016年城市景觀過程。再利用土地 利用情景動力學-城市(land use scenario dynamics-urban,LUSD-urban)模型,模擬不同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下全球旱區2016~2050年的城市景觀過程,比較不同路徑下全球旱區城市景觀過程的差異,進而通過計算城市景觀過程導致的生境質量指數變化量,評估全球旱區城市景觀過程對自然生境的影響,揭示全球旱區城市景觀過程對瀕危物種的影響。 第4章中國旱區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首先,在分析中國旱區1992~2016年城市景觀過程的基礎上,利用LUSD-urban模型模擬不同共享社會經濟路徑下2016~2050年城市景觀過程。其次,通過對比不同路徑下的模擬結果,探討中國旱區城市景觀過程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然后,通過量化中國旱區水資源脅迫指數的時空格局,分析城市景觀過程對水資源的影響以及水資源對城市發展的約束。*后,基于生態足跡評估中國旱區的可持續性。 第5章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以地處半干旱區的中國北 方農牧交錯帶為研究區,首先,基于LUSD-urban模型模擬不同氣候變化情景下區域城 市景觀過程。然后,從水、土、氣、生四個方面構建環境可持續性綜合評價指數,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定量評估區域城市景觀過程對環境可持續性的影響。*后,在此基礎上,以緩解水資源短缺狀況、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并減少洪水風險為優化目標,從數量和空間格局兩個方面對區域城市景觀過程進行優化模擬,提出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土地系統設計方案。 第6章呼包鄂榆城市群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以位于中國旱區中心的呼包鄂 榆城市群為研究區,首先,在分析區域近40年城市景觀過程的基礎上,利用隨機森林分析影響區域城市景觀過程的區位因素。然后,耦合LUSD-urban模型和生態系統服務和 權衡的綜合評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量化區域城市景觀過程對自然生境質量的歷史影響和未來潛在影響。同時,基于植被指數數據,量化區域城市景觀過程對植被凈初級生產力的影響。*后,以呼和浩特市為例,從生態系統服務供需平衡的角度提出區域城市土地系統設計方案。 第7章京津冀城市群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以中國旱區城市土地分布*為集 中的京津冀城市群為研究區,首先,系統分析區域城市景觀過程的時空格局、驅動機制和城市空間網絡結構。其次,評價區域歷史和未來城市景觀過程對生態系統服務的綜合影響。*后,在深入分析區域資源和環境限制性、水-能紐帶關系和可持續性的基礎上,以保護生態系統服務為基本目標,提出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土地系統設計方案。 第8章北京地區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以北京地區為例,首先,分析區域城 市景觀過程和驅動機制,基于構建的空間壓力模型評價區域城市景觀過程對濕地的影響。然后,耦合LUSD-urban模型和InVEST模型,評價區域城市景觀過程對碳固持服務供給以及碳固持服務供需關系的影響,進而評價區域城市景觀過程對多種生態系統服務的協同影響。 第9章旱區城市景觀可持續性研究展望。總結本書的主要工作和主要發現,對未 來旱區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研究進行探討和展望。 第2章旱區城市景觀過程和可持續性研究進展 2.1旱區概況 1.全球旱區概況 國際上對于旱區的定義主要來自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等以及 《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EA)、《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 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UNCCD)和《生物多樣性公約》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DB)等研究項目(表2.1)。其中,*早提出和目前*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