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化如風;鄉愁聚散流變和認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98410
- 條形碼:9787514398410 ; 978-7-5143-984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如風;鄉愁聚散流變和認同 本書特色
1. 名師傳承,思維嚴謹,通過閱讀本書可以使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遷。 2. 事例清楚,有據可查,讓讀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文化如風;鄉愁聚散流變和認同 內容簡介
本書為作者精選文集,由不敢相認是故鄉、逝者如斯話師恩、從實求知承薪火、行走在學術田野、新鄉土中國重建、文化如風潤無聲、歲月似水自在流等七編構成。通過40多年田野調查經歷和社會人類學研究思考,表達作者60年人生感悟以及對中國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遷的研究心得,以文化隨筆、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個人和時代的文化流變、內在邏輯以及順應展望的感想。。
文化如風;鄉愁聚散流變和認同 目錄
?**篇??不敢相認是故鄉.................................. 1
生于1962 1
汶川的古老和甘博的珍貴記錄............................... 5
懷念那一代的父親們.................................................. 20
大山里的童年和唐孃孃傳奇.................................... 23
震不垮的汶川人 34
九寨溝的生與死 52
第二篇??逝者如斯話師恩.................................. 58
秋天,關于老師的思念............................................. 58
從實求知志在富民的費孝通.................................... 63
特立獨行的潘光旦先生............................................. 71
開風氣育人才的吳文藻先生.................................... 77
關于當代知識分子責任的思考............................... 85
第三篇??從實求知承薪火.................................. 90
在費孝通門下讀博士.................................................. 90
跟費孝通先生回家 96
費孝通指導我成長 103
費孝通文化思想演變及其文化自覺實踐............. 114
社會調查研究札記 126
第四篇??行走在學術田野.................................. 141
人類學者何以認識人類社會?............................... 141
游牧在西藏的田野上.................................................. 145
費孝通大瑤山調查的田野追蹤............................... 154
西藏的婚姻規則和性道德觀念............................... 174
羌村鄉土社會血緣關系的研究............................... 181
第五篇??新鄉土中國重建.................................. 202
費孝通《鄉土中國》導讀......................................... 202
從城鄉分割到城鄉融合的歷史跨越...................... 210
心靈歸去:重新發現鄉村的價值........................... 219
記住鄉愁與古鎮開發.................................................. 224
中國人何以才能死得其所?.................................... 230
圍墻文化與鄉土中國的重建.................................... 234
第六篇??文化如風潤無聲.................................. 241
中國人為什么愛跟風?............................................. 241
三俗文化與真善美 245
如何建設誠信中國 248
抱怨一族與文化轉型.................................................. 254
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 258
雷鋒精神與黨員干部永葆先進性純潔性............. 263
文化治理現代化的可行路徑.................................... 266
第七篇??歲月似水自在流.................................. 272
解放思想與文化深層意識的覺醒........................... 272
雄安新區讓中國雄容安............................................. 278
劉利華和他的長篇小說《長生天》...................... 281
在歷史長河中起伏的大寨......................................... 287
多彩寧波北侖文化散記............................................. 299
文化如風;鄉愁聚散流變和認同 節選
**篇??不敢相認是故鄉 生于1962 有人敲門。一打開是老汪那張笑盈盈的大臉,眼里透著老友再見的快樂。我說,老汪你一點兒沒變;他說,你還是那么年輕。老汪是一位裝修工人,他是按約定兩年后來給房子“補妝”的。我們的友情開始于兩年前的裝修,親近于關于年齡的攀比,我們都生于1962年,他比我大3天,按照南方民間的說法,我們是“老庚”。他幫我裝修房子,這是緣分。 老汪說話略帶口吃,辦事總是不緊不慢。一個舊的油漆桶,裝著他的工具和水杯。上身穿著工裝,經常讓汗水濕透,下身穿著廉價的褲子,總是粘著油漆,布鞋已經開口,但進屋必穿鞋套。幾乎不喝給他泡的茶,也不隨便動業主的家具,老汪很在意自己的職業形象。剛開始的聊天有些費勁,問一句答一句,老汪不喜歡說話。直到攀上了“老庚”,他的話才多起來。我們的共同愛好是抽煙,交換著好煙或孬煙,關系立即親近了不少,老汪不僅話多起來,而且還很健談。 老汪生長在安徽桐城的一個公社大院,我生長在四川汶川的一個公社大院,我們有著共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是,他的父親18歲參加工作,后來擔任公社書記,屬于土生土長的“當權派”;我的父親則是大學畢業援助少數民族地區“第二家鄉”的知識分子,因為“出身”不好,一直降級到*基層的公社擔任文書。我們之間有著階層差距,也有著地區差距,老汪近一米八高大魁梧的身軀和我駝背瘦弱的體形,保留著那個時代的成長印記,我微突的肚腹和老汪挺拔的身材,也反映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 那個時代的干部總體清正廉潔,老汪的父親并沒有利用權力讓老婆參加工作吃上“商品糧”,他母親一直保留著農民身份。其實也是那時比較常見也比較實惠的“雙軌制”搭配,有一份按時就發的工資,又有農村的自留地和口糧分配,糧菜不花錢不說,養一群雞鴨和一兩頭豬,光是宅邊地頭的水果,或是地里拔根蘿卜摘根黃瓜,就讓我們這些純機關干部子弟羨慕不已。 老汪的父母一氣生了6個兒子,全部健康成活,在那個特定的時代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多數人也不少生,一般只能存活3個左右,連我家這樣的雙職工家庭,父母一生的拌嘴大都因為錢“扯不攏”。拿到工資**件事就是派我到糧站買回當月所有的配給糧食,加上每人半斤肉二兩油的“副食”供應,讓人常處于半饑餓狀態。公社開基層干部會議,*吸引人的就是青蒜炒臘肉和肉湯里煮的那一大鍋蘿卜,群眾那時還不興罵腐敗,而說他們干部又在“拈閃閃”,說的是一塊大肥肉夾在筷子上的那種感覺。供銷社每次熬豬油,全街人都仰著脖子走路,那種香味一直鉆進記憶*深處。 我們出生的196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走出了*困難的時期,迎來了生育的高峰。老汪說三年困難時期他們村里沒有餓死過人,而我常想起的是母親講過的一個故事:一對孤兒為了生存,哥哥將弟弟丟進了河里,弟弟說別讓我死,我的飯全留給你吃!那哭聲和隨波遠去的弱小身影,永遠留在我的回想世界里。那會兒稍胖點的同學,綽號大多叫地主或胖子,長得胖的人叫“富態相”,那是有福之人,不像今天的愁胖情結;人們一見面問候語是“吃了嗎”,吃了就意味著又多過一天,真切地透著關懷,也不像今天的“你好”,客氣后面是禮貌的距離。 學校教育是社會的過濾器,即使在那個時代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那會兒的基層干部幾乎無暇顧及孩子,也不看重學習成績,大家像野草一樣自由生長。我們上的小學學制五年,初中高中各兩年就畢業,一會兒學工,一會兒學農,一會兒學軍,就是沒有好好地學過知識。辦農場栽樹拾糞,學大寨改土造田,連學校*早的教學樓,也是學生背沙石“自力更生”建設的。我們比20世紀50年代生的人幸運,沒有趕上“上山下鄉”。1976年后中國開始撥亂反正,學校教育也逐漸走向正軌。我們初中畢業時,一個同學拿的是肄業證,因而沒有能夠上高中,他至今耿耿于懷。他父親也是位公社領導干部,扯著嗓子罵街:“我們貧下中農的子弟拿修業證(他把肄業念成修業),給修正主義一個姓,地富反壞分子的子女拿畢業證,這學校是給誰辦的?”讓學校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直到高中快畢業,我們才開設英語課,剛教完26個字母就參加高考,我居然還考了3分。 我一直感慨于教育改變命運。我從來不是優秀學生,也說不上學習多么努力,尤其是對比那些刻苦勤奮的農民家庭出身的同學。1979年的高考,卻讓我直接從山里孩子成為北京城里人,是所有中學同學中唯一的幸運兒。一是要感謝那些上山下鄉的知青,他們給大山深處的農村帶去一撥現代文明,口琴、手風琴、樣板戲以及籃球和電影,讓我們知道還有另一個世界;二是要感謝極“左”時代倒霉的知識分子,他們的不幸讓山區的孩子擁有了一個短暫但相對城鄉平衡的受教育機會,他們調離回城后農村教育質量明顯下降,而我就讀的高中早在20世紀末就被撤并了;三是家庭環境的影響也是重要因素,我初中畢業*想上山下鄉當自由自在的農民,讓我父親罵回學校繼續上學,高中時他又不顧情面地讓我留級多讀一年,因而獲得更好的高考成績,家里有書且愛讀書,也創造出比別人更好的學習氛圍。 老汪的父母給了他們良好的長身體家境,卻沒有抓住受大學教育的機會。老汪家的六弟兄,三個念完高中,三個只念完初中,因為當時戶口隨母親,他們大都是農民身份,只有一個弟弟因為當兵轉業進了水管所,捧上了鐵飯碗。大哥一直擔任村支部書記,去年才解職,老二就是當兵的那位,老三在大包干后就經營小作坊,日子過得不錯,老五家道小康,卻英年死于癌癥,老六做生意*大,家境*好。老汪是老四,從小就不愛學習,總是留級,上初中靠的是父親的面子和高壓,到高中說什么也不愿再讀書。熬到初中畢業,立即選擇學木工手藝,開始自食其力。在我考取碩士研究生的1984年,老汪跟隨老鄉一起來北京闖世界,從此就一直在北京頑強生存。作為北京快速現代化的具體建設者,他的資歷比我更老。
文化如風;鄉愁聚散流變和認同 作者簡介
徐平,1990年獲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師承費孝通教授,現任中央黨校二級教授、博導,新疆師范大學“天山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出版著作30余部,論文200余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