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理一分殊 走向平衡的建筑歷程/走向平衡系列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283255
- 條形碼:9787112283255 ; 978-7-112-2832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理一分殊 走向平衡的建筑歷程/走向平衡系列叢書 內容簡介
情理合一,理一分殊。萬事萬物的情理都是相通的,如月印萬川;但形形色色又是有差別的,須隨器取量。鐫刻在日常建筑設計與調研中的思辨與解答,正是一次次不斷尋覓建筑平衡之道的歷程。建筑必然會體現著人的活動與特定基地環境的一種生態關聯,有益的活動以及因時間延續而產生的新故事,將會營造出一種吸引人的情境感受、一種持久的活力、一種能夠不斷傳承的環境氛圍。本書圍繞一系列具體的建筑項目設計與聚落調研,有針對性地對平衡建筑理論與實踐模式加以辨析,對平衡建筑理論如何體現在設計、施工,乃至建筑生命的全周期進行討論。本書適用于建筑學及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課程教學,也可作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的設計、施工、管理及相關人員的參考資料。
理一分殊 走向平衡的建筑歷程/走向平衡系列叢書 目錄
自序
**章 養心一澗水習靜四圍山
1.1 傳統聚落構成分析
1.1.1 秩序化
1.1.2 區域化
1.1.3 符號化
1.2 傳統聚落特征歸納
1.2.1 同質性
1.2.2 原創性
1.2.3 生長性
1.3 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第二章 看花開花落望云卷云舒
2.1 空間意蘊營造
2.1.1 空間的立意
2.1.2 空間的載體
2.1.3 空間的組織
2.2 從虛擬走向現實
2.2.1 矛盾與破解
2.2.2 細節與光影
2.2.3 滄桑與積淀
2.3 人性化講理
第三章 蓬萊定不遠正當一帆風
3.1 一方水土,一方建筑
3.1.1 環境解讀
3.1.2 聚落生發
3.1.3 玉汝于成
3.2 沉舟側畔,生機綻放
3.2.1 結構與安全
3.2.2 節地與適宜
3.2.3 近憂與遠慮
3.3 人性化求變
第四章 沾衣杏花雨拂面楊柳風
4.1 山水都市,庭院人家
4.1.1 江南*憶是杭州
4.1.2 曲水連堂直到家
4.1.3 關乎人,其度宜親
4.2 江南意趣,詩化家園
4.2.1 從造園到筑宅
4.2.2 白云深處有人家
4.2.3 游其間,亦詩亦畫
4.3 人性化共生
第五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5.1 構園無格,借景有因
5.1.1 海納江河
5.1.2 依山就勢
5.1.3 聚散相宜
5.2 延綿相承,穿越時空
5.2.1 紀念與否定
5.2.2 敞廊與借景
5.2.3 滲透與兼容
5.3 創造性講理
第六章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6.1 醒來的桃源
6.1.1 地勢與布局
6.1.2 聚落與實施
6.1.3 脈絡與形態
6.2 戈壁的生機
6.2.1 裁剪與疏密
6.2.2 界面與空間
6.2.3 場景與色調
6.3 創造性求變
第七章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7.1 水通南國三千里
7.1.1 規劃結構社會化
7.1.2 道路系統開放化
7.1.3 綠地水面兼容化
7.2 空間賦形與交流促成
7.2.1 瀏陽之南,井岡之北
7.2.2 校園空間的賦形和級配
7.2.3 師生交流的多元與促成
7.3 創造性共生
第八章 觸目皆菩提水月兩相忘
8.1 荷葉露珠
8.1.1 開放的平臺
8.1.2 水中的戲臺
8.1.3 歷史的硯臺
8.2 城市印章
8.2.1 傳承自文化長河的印章
8.2.2 鐫刻了歷史紋飾的印章
8.2.3 熔鑄于時空烘爐的印章
8.3 包容性講理
第九章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9.1 情理相生的過程分析
9.1.1 情境匹配
9.1.2 原創應答
9.1.3 整合生長
9.2 水無常形,法無定法
9.2.1 逢高依山,遇低就水
9.2.2 尋覓消失的場景
9.2.3 編織與消隱
9.3 包容性求變
第十章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10.1 校園文化與校園風骨
10.1.1 文化:—個不斷演變的概念
10.1.2 校園文化與地緣文化
10.1.3 浙江大學的求是文化
10.2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
10.2.1 校區初創
10.2.2 主軸收、頭
10.2.3 學海揚帆
10.2.4 磚墻重構
10.2.5 虛懷若谷
10.3 包容性共生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章 養心一澗水習靜四圍山
1.1 傳統聚落構成分析
1.1.1 秩序化
1.1.2 區域化
1.1.3 符號化
1.2 傳統聚落特征歸納
1.2.1 同質性
1.2.2 原創性
1.2.3 生長性
1.3 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第二章 看花開花落望云卷云舒
2.1 空間意蘊營造
2.1.1 空間的立意
2.1.2 空間的載體
2.1.3 空間的組織
2.2 從虛擬走向現實
2.2.1 矛盾與破解
2.2.2 細節與光影
2.2.3 滄桑與積淀
2.3 人性化講理
第三章 蓬萊定不遠正當一帆風
3.1 一方水土,一方建筑
3.1.1 環境解讀
3.1.2 聚落生發
3.1.3 玉汝于成
3.2 沉舟側畔,生機綻放
3.2.1 結構與安全
3.2.2 節地與適宜
3.2.3 近憂與遠慮
3.3 人性化求變
第四章 沾衣杏花雨拂面楊柳風
4.1 山水都市,庭院人家
4.1.1 江南*憶是杭州
4.1.2 曲水連堂直到家
4.1.3 關乎人,其度宜親
4.2 江南意趣,詩化家園
4.2.1 從造園到筑宅
4.2.2 白云深處有人家
4.2.3 游其間,亦詩亦畫
4.3 人性化共生
第五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5.1 構園無格,借景有因
5.1.1 海納江河
5.1.2 依山就勢
5.1.3 聚散相宜
5.2 延綿相承,穿越時空
5.2.1 紀念與否定
5.2.2 敞廊與借景
5.2.3 滲透與兼容
5.3 創造性講理
第六章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6.1 醒來的桃源
6.1.1 地勢與布局
6.1.2 聚落與實施
6.1.3 脈絡與形態
6.2 戈壁的生機
6.2.1 裁剪與疏密
6.2.2 界面與空間
6.2.3 場景與色調
6.3 創造性求變
第七章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7.1 水通南國三千里
7.1.1 規劃結構社會化
7.1.2 道路系統開放化
7.1.3 綠地水面兼容化
7.2 空間賦形與交流促成
7.2.1 瀏陽之南,井岡之北
7.2.2 校園空間的賦形和級配
7.2.3 師生交流的多元與促成
7.3 創造性共生
第八章 觸目皆菩提水月兩相忘
8.1 荷葉露珠
8.1.1 開放的平臺
8.1.2 水中的戲臺
8.1.3 歷史的硯臺
8.2 城市印章
8.2.1 傳承自文化長河的印章
8.2.2 鐫刻了歷史紋飾的印章
8.2.3 熔鑄于時空烘爐的印章
8.3 包容性講理
第九章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9.1 情理相生的過程分析
9.1.1 情境匹配
9.1.2 原創應答
9.1.3 整合生長
9.2 水無常形,法無定法
9.2.1 逢高依山,遇低就水
9.2.2 尋覓消失的場景
9.2.3 編織與消隱
9.3 包容性求變
第十章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10.1 校園文化與校園風骨
10.1.1 文化:—個不斷演變的概念
10.1.2 校園文化與地緣文化
10.1.3 浙江大學的求是文化
10.2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
10.2.1 校區初創
10.2.2 主軸收、頭
10.2.3 學海揚帆
10.2.4 磚墻重構
10.2.5 虛懷若谷
10.3 包容性共生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展開全部
理一分殊 走向平衡的建筑歷程/走向平衡系列叢書 作者簡介
李寧,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學術總監、浙江大學平衡建筑研究中心教學總監,博士、研究員、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中國建筑學會青年建筑師獎獲得者。主持與設計的工程項目獲得國家、省部級以及中國建筑學會等獎項33項,獲得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13項。出版專著4部,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108篇。
書友推薦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