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黃光英女科之補腎益氣活血法精要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6186
- 條形碼:9787030726186 ; 978-7-03-07261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光英女科之補腎益氣活血法精要 內容簡介
補腎、益氣、活血治療法則其理論源自《內經》,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婦人三篇》中充分繼承運用,后世葉天士、張璐、張景岳、王清任、張錫純等進一步發展,使得該治療法則在婦產科領域不斷豐富。現代隨著疾病譜的變化和對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補腎、益氣、活血法則作為中醫理論的精髓,仍然可為各類現代婦產科疾病的治療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建立提供理論支撐。"窮極必腎、久病必虛、久病必瘀"常常用于描述復雜性疾病的病機特點,基于這樣一些認識,針對胎兒宮內生長受限復雜的發病機制和難治性的臨床特點,在20世紀90年代,黃光英教授率先創造性地將補腎益氣活血治療法則運用于治療胎兒宮內生長受限--也即是中醫的"胎萎不長",突破了妊娠期間不能運用活血藥的顧慮與禁忌,并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繼而對其療效機制展開深入研究,揭示了其科學的現代作用機制。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不斷發展,胚胎著床率是制約輔助生殖技術成功率的瓶頸,黃光英教授帶領團隊將改善子宮內膜受容性為研究方向,并拓展性的將補腎益氣活血治療法則運用于該領域,在良好臨床療效的前提下,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因此,治療上將補腎、益氣、活血法則運用于治療不孕癥及其相關性疾病中,尤其是胚胎反復著床障礙中,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治療經驗。
黃光英女科之補腎益氣活血法精要 目錄
**章 補腎益氣活血的源與流 1
第二章 現代醫學生殖內分泌的相關知識 6
**節 生殖內分泌基礎 6
第二節 卵巢、子宮內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變化 8
第三節 月經周期的生理 12
第四節 妊娠期的生理 13
第三章 現代醫學關于血管形成理論在婦產科的研究 17
第四章 補腎益氣活血的理法方藥 26
**節 女性的生理與病理 26
第二節 補腎益氣活血之法 44
第三節 補腎益氣活血之方 49
第四節 補腎益氣活血之藥 63
第五節 補腎益氣活血之藥對 82
第六節 中醫婦科用藥特點與禁忌 85
第五章 補腎益氣活血法的臨床運用 91
**節 不孕癥 91
第二節 反復著床障礙 109
第三節 先兆流產 117
第四節 復發性流產 128
第五節 宮腔粘連 142
第六節 胎兒生長受限 151
第七節 異位妊娠 159
第八節 多囊卵巢綜合征 169
第九節 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 179
第十節 子宮內膜異位癥 190
第十一節 子宮肌瘤 197
第十二節 外陰、陰道炎 206
第十三節 盆腔炎癥 215
第十四節 惡露不盡 223
第十五節 產后抑郁癥 229
第十六節 產后便秘 237
第十七節 圍絕經期綜合征 240
第十八節 體現補腎益氣活血的針灸療法 251
附表1 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 266
附表2 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 268
附表3 9項患者健康問卷(PHQ-9) 271
附表4 流調中心抑郁量表 272
附表5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 273
黃光英女科之補腎益氣活血法精要 節選
**章補腎益氣活血的源與流 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與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功能密切相關;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并滋養先天;女子以血為用,血海充溢與女性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自《黃帝內經》而下,歷代醫家對此有不斷的闡釋,尤以《金匱要略》、《傅青主女科》、《景岳全書》及《醫林改錯》為著,當代醫家羅元愷、夏桂成、劉敏如、陳可冀、顏德馨、吳以嶺等,對補腎、益氣、活血法則均有較為顯著的貢獻。 一、《內經》《難經》為補腎益氣活血治療法則的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素問 上古天真論》記載:“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從“二七”到“七七”,從“月事以時下”到“地道不通”,從“有子”到“無子”,其中關鍵的詞:天癸(天癸至到天癸竭)、任脈(任脈通到任脈虛)、太沖脈(太沖脈盛到太沖脈衰少),也就是腎、血、氣從盛到衰的進行性過程,為我們認識女性生殖內分泌,以及女性內分泌疾病的治療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 《素問 脈要精微論》曰:“夫脈者,血之府也。”《靈樞 決氣》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素問 血氣形志》曰:“陽明常多氣多血。”陽明乃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為多氣多血之臟;而女子以血為本,陽明與女性生殖的密切關系主要體現于以下三個方面:①陽明為后天之本,“以后天養先天”,資助天癸;②陽明為氣血之本,陽明功能正常才能助孕胞胎;③陽明所生之氣血循經絡臟腑,充養沖任,若“陽明脈衰”可能造成臟腑功能的不足,直接影響生殖及其相關功能;《素問 陰陽別論》有“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之說,《類經》指出“二陽,陽明也。胃與大腸二經,然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故此節所言,則獨重在胃耳”。唐笠三在《二陽之病發心脾論》中除了闡述二陽指陽明胃與大腸外,還進一步闡述了情緒對心脾功能的影響,指出“二陽者,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也,其病發于心脾,蓋因思為脾志,而實本于心,其始也,有不得隱曲之事,于是思則氣結,郁而為火,以致心營暗耗,既不能下交于腎,脾土郁結,又轉而克腎,是以男子少精,女子不月,無非腎燥,而血液干枯也”。由此看來,這里的“陽明”可以從脾胃功能、血脈功能理解,只有充分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理解脾胃、血脈在人體生長、發育及衰敗中的生理、病理意義;不僅可致“無子”,還可導致“形壞”,也是“天癸竭”的全身表現。 《難經》創立了“腎-命門-原氣說”,可以說是對《黃帝內經》“腎-精-氣說”的豐富與發展。《難經》擴展了《黃帝內經》中有關腎的理論,在“八難”、“三十六難”、“三十八難”、“六十六難”中都有對腎、命門以及原氣的論述。 《難經》中提到的原氣,可理解為人體的先天之氣,是人體的本原之氣,應與《黃帝內經》中所論述的“真氣”相同。《靈樞 刺節真邪》曰:“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因腎精含先天之精,受后天之精充養,又受五臟六腑富余之精,因此真氣、原氣應由腎精所化,屬腎氣的范疇。《難經 八難》曰:“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從此也能夠看出先天腎氣與后天陽明之氣的相互關系。 《黃帝內經》提出“惡血”、“衃血”、“留血”、“血菀”、“血脈凝泣”、“血凝泣”及“脈不通”等病名或病機,并言及其對人體臟腑氣血的影響。 《神農本草經》收載具有“主瘀血”、“除血痹,破堅積”、“除惡血、瘀血”、“破癥堅積聚、血瘕”等活血化瘀作用的藥物達70多種,奠定了活血化瘀學說的中藥學基礎。 二、《金匱要略》的活血化瘀治療方法 醫圣張仲景在其《金匱要略》中獨辟婦人三篇論述婦產科疾病,而且以其獨到的視角論述了婦人常見的疾病,其中貢獻*為顯著的是活血法則的運用,其方劑有溫經湯、當歸芍藥散、當歸散、桂枝茯苓丸、當歸羊肉湯等,溫經湯功效為溫經活血化瘀,其實是益氣、溫經以活血化瘀,用于治療更年期綜合征及“久不受胎”等。“血不止,癥不去,當下癥,桂枝茯苓丸主之”,其功效為溫經活血;“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以養血安胎;“婦人懷娠,腹中悁痛,當歸芍藥散主之(調氣活血);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以養血活血。從上述論述可以看出,活血法則包括養血活血、益氣活血、溫經活血,在婦產科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養血活血名方四物湯雖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但實為《金匱要略》中的芎歸膠艾湯去阿膠、艾葉、甘草而成,是*常用的調經、種子方。 三、后世醫家不斷完善、充實、發展了腎、氣、血在女性生理病理中的地位 補腎、益氣、活血治療法則從隋唐時期巢元方、楊上善的不斷完善,到金元時期劉完素、李東垣的發展,再到明清時代趙獻可、張介賓、王清任的創新,其在婦產科領域漸漸趨向完備。這里重點闡述張景岳、王清任兩位醫家的相關論述。關于腎、氣、血、脈在婦人的生理、病理及治療方面的闡述,尤以張景岳《景岳全書》的闡述較為全面,《景岳全書 婦人規 經脈類 經脈之本(三)》載:“《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蓋天癸者,言后天之陰氣,陰氣足而月事通,是即所為月經也。正以女體屬陰,其氣應月,月以三旬而一盈,經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經常不變,故謂之月經,又謂之月信。夫經者,常也,一有不調,則失其常度而諸病見矣。然經本陰血,何臟無之,惟臟腑之血皆歸沖脈,而沖為五臟六腑之血海,故經言太沖脈盛,則月事以時下,此可見沖脈為月經之本也。然血氣之化,由于水谷,水谷盛則血氣亦盛,水谷衰則血氣亦衰,而水谷之海,又在陽明。考之《痿論》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是以男精女血,皆由前陰而降,此可見沖脈之血,又總由陽明水谷之所化,而陽明胃氣又為沖脈之本也。故月經之本,所重在沖脈。所重在胃氣,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其他如七情六淫,飲食起居之失宜者,無非皆心脾胃氣之賊。何者當顧,何者當去,學人于此,當知所從矣。” 《景岳全書 婦人規 經脈類 經脈諸臟病因(四)》載:“女人以血為主,血旺則經調,而子嗣,身體之盛衰,無不肇端于此,故治婦人之病,當以經血為先。而血之所主,在古方書皆言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故凡傷心,傷脾,傷肝者,均能為經脈之病。又曰:腎為陰中之陰,腎主閉藏;肝為陰中之陽,肝主疏泄。二藏俱有相火,其系上屬于心,故心火一動,則相火翕然從之,多致血不靜而妄行,此固一說。然相火動而妄行者有之,由火之盛也,若中氣脫陷及門戶不固而妄行者亦有之,此由脾腎之虛,不得盡言為火也。再如氣道逆而不行者有之,由肝之滯也,若精血敗而不行者亦有之,此由真陰之枯竭,其證極多,不得誤以為滯也。是固心脾肝腎四臟之病,而獨于肺臟多不言及,不知血之行與不行,無不由氣。如《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行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此言由胃達脾,由脾達肺,而后傳布諸經。故血脫者當益氣,氣滯者當調氣,氣主于肺,其義可知。是皆諸經之當辨者如此。然其微甚本末,則猶有當辨者。蓋其病之肇端,則或由思慮,或由郁怒,或以積勞,或以六淫,飲食,多起于心肺肝脾四臟,及其甚也,則四臟相移,必歸脾腎。蓋陽分日虧,則飲食日減,而脾氣胃氣竭矣;陰分日虧,則精血日涸,而沖任腎氣竭矣。故予曰:陽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此源流之必然,即治療之要著。故凡治經脈之病,或其未甚,則宜解初病,而先其所因;若其已劇,則必計所歸,而專當顧本。甚至脾腎大傷,泉源日涸,由色淡而短少,由短少而斷絕,此其枯竭已甚也。昧者無知,猶云積血,而通之破之,禍不旋踵矣。” 上述兩段文字剖析了陽明在氣血形成、血脈充盈及女性月經生理中的重要意義,同時也使我們更深刻地領會“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也為運用補腎、益氣、活血法則治療女性生殖內分泌相關性疾病時重視益氣、調氣提供了依據。尤其是其名句:“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無論是在治療理念上,還是在方劑配伍中,均具有確切的指導意義,若將陰陽的概念置換為寒熱虛實表里,無一不妥帖。 清代著名醫家王清任《醫林改錯》中對活血治療法則的運用是卓著的,不僅闡述了瘀血的常見癥狀、證候,而且對其病因、病位有獨到的見解,關鍵是在治療上創建了對因、對位的治療方劑,如通竅活血湯、身痛逐瘀湯、膈下逐瘀湯、血府逐瘀湯、少腹逐瘀湯以及補陽還五湯。在“少腹逐瘀湯”的論述中曰:“此方治少腹積塊疼痛,或有積塊不疼痛,或疼痛無積塊,或少腹脹痛 皆能治之 更出奇者,此方種子如神,每經初見之日吃起,一連吃五付,不過四月必存胎 此方更有險而不險之妙 此方去疾、種子、安胎,盡善盡美,真良善方也。”在“補陽還五湯”的論述中指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明確指出了“氣虛血瘀證”,以氣虛為本,以血瘀為標,本虛標實的病機特征,由此可見,王清任對活血化瘀治療法則的臨床運用的貢獻是卓越的。 四、補腎、益氣、活血治療法則越來越受現代醫家關注 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進步、觀察手段的不斷完備,人們發現腎、氣、血、脈在人體臟腑功能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對補腎、活血、健脾益氣等治療法則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所獲得的臨床療效也越來越顯著。 沈自尹院士率先對腎的生理病理進行了系統研究,闡述了中醫的腎與神經體液內分泌有密切的關系,指出:腎與生長發育、內分泌、免疫有密切的內在聯系,而且運用中醫補腎的方法能夠顯著改善相關功能。 羅元愷教授重視腎、脾、氣、血在女性生殖內分泌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女性的生殖調節軸為腎氣-天癸-沖任-胞宮軸,指出:腎主先天,脾主后天,先后天協調,氣血旺盛,則人體健壯,精神充足,抵抗力強,自可無病,即或偶膺疾病,病亦輕淺而易愈,婦女尤其如此。其對先兆流產和習慣性流產(中醫分別稱為“胎漏”、“胎動不安”和“滑胎”)有深入的研究,且其治療方案有良好的療效,他認為腎主先天,流產的主要原因為腎氣虛衰,沖任不固,防治之法應以補腎健脾、益氣養血而固沖任為原則。他自創滋腎育胎丸、補腎固沖丸等中成藥,臨床療效顯著。 夏桂成國醫大師在注重腎主生殖的基礎上,尤其重視整體觀念、天人相應,并將月經周期中陰陽消長轉化之運動變化規律與易學八卦相結合,提出心-腎-子宮生理生殖軸之觀點,并形成一系列療效確切的診治策略,創制了補腎促排卵湯、補腎育宮湯、補腎解郁湯、滋陰養胎方等體現補腎、活血、益氣調氣治療法則的代表方劑。 劉敏如國醫大師在月經調節、生理帶下、補腎調節乳汁分泌等中醫機制方面創立新論,率先提出并發展了諸如盆腔疼痛證、經斷前后諸證、女陰白色病損、痛經及崩漏等中醫婦科病種。基于產后“多虛多瘀”的中醫理論,研發出補虛化瘀的復方產品“產泰”,解除了婦女產后復舊的后顧之憂;在國內率先應用“氣陰雙補法”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功血),并研發出上市產品“益宮寧血口服液”,提高了治療婦科血證的臨床療效;以補腎填精及溫腎填精立法研制了“資癸女貞丸”、“滋陰榮顏丸”及“養精壯本丹”等新藥。 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不僅是我國**代中西醫結合醫學家和我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同時也是血瘀證及活血化瘀研究現代學派的創始人、奠基者。陳可冀國醫大師基于活血化瘀法則在治療冠心病中的顯著療效,率先提出血瘀證是心血管疾病常見的證型,并提出心肌梗死支架治療后運用活血化瘀療法可以預防再梗死,共研制包括冠心1、2號在內的30多種中成藥;陳可冀院士在活血化瘀研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