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資源耦合治理理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9896
- 條形碼:9787030739896 ; 978-7-03-07398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資源耦合治理理論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研究了能源、水資源與建設用地間的耦合作用關系,重點剔除了資源耦合治理理論的四維五層結構和資源耦合治理的治理路徑,主要內容如下:①資源耦合治理理論基礎。主要包括資源耦合治理的六項準則、四個維度以及五個層次。②能源、水資源和建設用地耦合治理系統和模型研究。主要包括能源、水資源和建設用地間的耦合關系和耦合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并利用模型研究對耦合治理的實現進行了論證。③資源耦合治理路徑。為資源耦合治理提供了相應的現實方法和路徑。④資源耦合治理指標與評價體系。重點研究了資源耦合治理的指標,并建立了資源耦合治理的評價體系等。⑤能源、水資源和建設用地內部的耦合治理。重點研究了能源、水資源和建設用地其自身內部的耦合關系,為其資源治理提供了相應的指標評價體系與實現路徑,并介紹了相應的研究方法和模型。
資源耦合治理理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資源耦合治理背景 1
1.1.1 我國資源利用狀況 1
1.1.2 粗放型發展模式與環境污染 2
1.1.3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3
1.2 資源耦合治理意義 4
1.2.1 調節市場經濟 4
1.2.2 助力可持續發展 5
1.2.3 促進經濟轉型 7
1.2.4 建設生態文明 8
1.3 中國傳統資源治理理論 10
1.3.1 官山海 10
1.3.2 平衡供需 11
1.3.3 緊缺資源利用強度的自然法則 12
1.3.4 度輕重以緊缺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市場化之道 12
1.3.5 常平倉:緊缺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市場化機制 16
1.4 西方資源治理理論概述 23
1.4.1 古希臘與古羅馬的經濟思想 23
1.4.2 西歐重商主義 27
1.4.3 古典經濟學派 29
1.4.4 新古典經濟學派 31
1.4.5 凱恩斯主義資源配置理論 32
1.4.6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33
1.4.7 公共產權資源治理理論 35
第2章 資源耦合治理理論基礎與準則 40
2.1 資源耦合治理的目標 40
2.1.1 實現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 40
2.1.2 保障國家資源戰略安全 41
2.1.3 強化市場經濟全面均衡 43
2.1.4 促進經濟社會協同進步 44
2.1.5 確保資源利用差序協調 45
2.1.6 資源耦合治理與市場經濟秩序平穩 45
2.2 資源耦合治理準則 46
2.2.1 現代經濟學治理準則 46
2.2.2 道統經濟學治理準則 49
2.3 資源耦合治理的維度 84
2.3.1 資源耦合治理的能源維度 84
2.3.2 資源耦合治理的水資源維度 87
2.3.3 資源耦合治理的建設用地維度 90
2.3.4 資源耦合治理的雙控市場化維度 95
2.4 資源耦合治理的五個層次 107
2.4.1 地利層 108
2.4.2 環境生態層 108
2.4.3 微觀層 110
2.4.4 宏觀層 110
2.4.5 天時層 113
第3章 能源、水資源和建設用地耦合治理系統 115
3.1 資源耦合治理的研究方法 115
3.1.1 規律與機制的表達 115
3.1.2 模型研究 115
3.1.3 統計分析 116
3.1.4 案例研究 116
3.1.5 問卷調查、專家訪談與小組討論 117
3.1.6 方法步驟 117
3.2 資源耦合治理規律 119
3.2.1 資源耦合治理系統的一般規律 119
3.2.2 經濟發展動力系統協調規律 120
3.2.3 經濟發展模式轉換規律 121
3.2.4 經濟發展結構優化規律 121
3.3 資源耦合治理系統結構功能 121
3.3.1 資源可持續利用下的高效配置 121
3.3.2 分配關系的協調 122
3.3.3 動力結構的構建 122
3.3.4 資源耦合治理系統的整合力 123
3.3.5 資源配置規則 124
3.3.6 經濟管理決策規則 124
3.3.7 經濟管理變通之道 124
3.4 能源、水資源和建設用地的耦合關系 125
3.4.1 能源與水資源的耦合關系 125
3.4.2 能源與建設用地的耦合關系 127
3.4.3 水資源與建設用地的耦合關系 128
第4章 資源耦合治理范式與模型 130
4.1 資源耦合治理范式 130
4.2 能源研究相關模型 130
4.3 水資源研究相關模型 134
4.3.1 地理信息系統 134
4.3.2 SD-MOP集成模型 136
4.4 建設用地研究相關模型 138
4.4.1 城鄉建設用地調整定序模型 138
4.4.2 生態位適宜度模型 138
第5章 資源耦合治理路徑 141
5.1 資源耦合治理的財政體制改革 141
5.1.1 我國財政分權體制改革 141
5.1.2 財政稅種劃分調整 144
5.1.3 預算管理制度規范 149
5.1.4 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157
5.2 資源治理的市場化機制 166
5.2.1 能源市場化改革 166
5.2.2 水資源市場化改革 171
5.2.3 建設用地市場化改革 177
5.3 資源耦合治理的金融杠桿 183
5.3.1 債券 183
5.3.2 遠期 185
5.3.3 期貨 186
5.3.4 期權 187
5.3.5 互換 188
第6章 資源利用秩序及耦合治理測評 190
6.1 有關秩序與耦合治理的理論 192
6.2 我國資源利用縱向秩序測度 194
6.3 我國資源利用橫向秩序測度 195
6.3.1 全要素生產率模型 195
6.3.2 數據采集與處理 197
6.3.3 橫向秩序測度結果 198
6.4 能源、水資源和建設用地利用秩序 201
6.4.1 能源、水資源和建設用地利用秩序測度 201
6.4.2 供給側秩序差異 201
6.4.3 需求側的秩序波動 203
6.5 我國三種資源秩序耦合 204
6.5.1 耦合協調度模型 204
6.5.2 能源、水資源及建設用地利用耦合治理結果及分析 205
6.6 研究結論與討論 206
6.6.1 結論 206
6.6.2 討論 207
參考文獻 210
資源耦合治理理論 節選
第1章 緒論 1.1 資源耦合治理背景 1.1.1 我國資源利用狀況 我國資源在總量和種類上較為豐富,但人均水平較低。根據《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2)》統計顯示,就化石能源和礦石資源來看,我國2021年石油儲量36.89億t,人均石油儲量2.61t;煤炭2078.85億t,人均煤炭儲量147.16t;天然氣63392.67億m3,人均天然氣儲量4487.66m3;鐵礦161.24億t,人均鐵礦儲量11.41t;銅礦3494.79萬t,人均銅礦儲量0.025t;鋁土礦71113.74萬t,人均鋁土礦儲量0.50t。但在人均資源量方面,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人均淡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人均河川年徑流量相當于世界人均值的25%,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積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0%。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國經濟處于快速發展過程中,所需資源巨大,國內資源供給不足,許多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2016年,石油進口量高達3.81億t,對外依存度超過65%。與此同時,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進入21世紀后,我國GDP翻了兩番,但資源消費也翻了一番,資源消費增長速度驚人。從2001年到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增長了231%。鋼材、水泥等高耗能產品需求量同樣增長迅速,其中鋼材產量增加了725%,水泥產量增加263%,發電量增加425%,各類型汽車和家用電器也大量進入普通家庭,2016年全年汽車銷量就突破了2800萬輛。這樣迅速的經濟增長和資源消費會對國內緊缺的資源造成巨大壓力。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以資源的大量消耗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現有的資源狀況和經濟發展模式是難以維系的。 另外,我國的資源利用效率偏低,資源浪費現象嚴重。我國糧食在收獲、儲藏、調運、加工、銷售和消費中的總損失高達18.2%,2018年,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布的一項報告披露,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1800萬t,相當于3000萬~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其次,我國主要工業生產能耗指標平均水平要高于西方發達國家40%以上,水資源重復利用率要低15%~25%,礦產資源回收利用率僅為30%,低于西方發達國家20%。2003年,中國以世界*大的煤炭消費,第二的石油和電力消費,以及近50%的世界水泥消費、35%的鐵礦石消費、20%的氧化鋁消費和20%的銅消費,只創造了占世界4%的GDP;我國的水資源浪費情況也十分嚴重,在生活用水方面國際平均水平為80L/天,而我國為150~200L/天;在農業灌溉方面,灌溉定額一般為400~500m3/畝(1畝≈666.7m2),而我國一般都在800~1200m3/畝。在土地資源利用方面,土地利用效率較低,近年來城市用地增長率遠遠高于城市非農業人口增長率,開發建設中盲目批地,土地征而未用現象嚴重,造成土地大量閑置;農村土地使用也存在人均用地遠遠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等許多問題。礦產資源開發破壞嚴重,地方性開采比比皆是,利用浪費驚人,中國鋼鐵、水泥等主要原材料的物耗比發達國家高5~10倍。中國每萬美元產值消耗的銅、鋁、鉛、鋅、錫、鎳合計70.47kg,是日本的7.1倍、美國的5.7倍、印度的2.8倍。2020年的經濟增長2.74%,但卻消耗了40.49億t煤、10.52億t油、13億t鋼材、23億t水泥。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側重追求產出量的增加、忽視投入的成本及外部性,這與資源品價格與環保收費的改革不到位直接相關。資源要素價格不能充分體現市場供求關系,環境成本難以轉化為企業內部成本,助長了企業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也抑制了對資源環境領域的投資。近年來我國資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資源總量消費和利用效率仍舊較低,這種資源的過度浪費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的資源短缺,這與科技水平的提升有關。 1.1.2 粗放型發展模式與環境污染 我國的生態環境狀況難以維持當前這種高污染、高消耗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傳統經濟發展中,總是以利益*大化作為資源配置選擇的原則。長期以來,人們對環境資源的放任使用,資源低價格甚至無償使用,導致環境資源被過度利用或掠奪,環境資源成為污染者掠奪財富的工具。環境資源被過度或無序使用帶來了環境的惡化。據統計局官方網站統計,2021年全國水資源消耗5813億m3,污水排放量從2004年的482億t增長至2015年的735億t。根據水利部門對全國10萬km河流的調查結果表明,中國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嚴重,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與此同時大氣環境也不容樂觀,2020年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為主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其中二氧化硫排放318萬t,氮氧化物排放1020萬t,粉塵排放1538萬t。在全國47個重點城市中,近70%的城市無法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酸雨區由20世紀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區發展到現在的西南、華南、華中和華東四個大面積地區,酸雨覆蓋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30%以上,我國已成為繼歐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區。根據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2014年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我國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全國土壤總超標率16%,耕地超標率19%,土壤鎘超標率7%,土地資源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和多環芳烴等。 過去20多年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污染,我國多種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對我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較為負面的影響。目前,國際社會對中國承擔環保責任的壓力史無前例地提升,這不僅僅體現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減排方面,而且體現在諸多環保議題上。早在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就形成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等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件,中國也很快制定了自己的21世紀議程。2002年,南非約翰內斯堡峰會將全球環境問題聚焦在水資源、能源、健康、農業和生物多樣性五個方面,而在這五個方面,中國至今都面臨巨大且似乎難以克服的挑戰。2012年6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在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特別關注八個領域:就業、能源、城市、糧食、農業、水資源、海洋、災害。雖然人類不遺余力推進了環境治理,但宏觀趨勢的復雜性以及各國對自身利益的考量,使以全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21世紀議程》等重要文件的執行情況遠未達到預期,全球環境危機不僅沒有根本扭轉,一些新環境問題反而層出不窮,無論面對舊環境問題凸顯還是新環境問題增生,中國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承擔了不可推卸的責任。與此同時,輸入性環境問題,譬如物種入侵、危險廢棄物轉移、氣候變化等負面影響持續顯現,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海洋的復合效應也越來越突出,內外交織情況越來越普遍。 1.1.3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進入20世紀后,工業化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使得世界各國對于環境保護日益重視。1962年蕾切爾 卡遜《寂靜的春天》的出版使人們**次認識到環境破壞對人類社會的威脅,同時也開啟了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197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環境委員會正式成立,這是**個官方的環境保護組織,標志著世界環境保護官方行為的正式啟動。1972年起,羅馬俱樂部連續性地發布有關世界資源環境的研究報告,在1972年出版的《增長的極限》中,以五個基本變量—人口、農業生產、自然資源、工業生產、污染—為基礎構建的數學模型,得出了目前的經濟模式在達到某一峰值后就會開始全面衰退,目前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并通過1900~1970年的數據進行驗證。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次人類環境大會,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人類環境行動計劃》,同時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并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1972年斯德哥爾摩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世界范圍的環保體制正式建立。 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期望在可能的范圍內,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有效地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這次會議不僅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等重要文件,而且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這些文件充分體現了大會基調報告所提出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形成了人類面對全球性問題的共同對策—可持續發展。為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目標的實現,應對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變暖給人類的挑戰,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了旨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國際性公約《京都議定書》,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規定了2008~2012年,全球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低5.2%。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會議提出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必須同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相協調。2012年6月20日至22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會議發起可持續發展目標討論進程,提出綠色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正式通過《我們憧憬的未來》這一成果文件。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的《巴黎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出安排。中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16年9月3日批準中國加入《巴黎協定》,成為完成了批準協定的締約方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必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發展。 1.2 資源耦合治理意義 1.2.1 調節市場經濟 在自由的市場機制下,理性的消費者按照效用*大化、廠商按照利潤*大化的原則來進行自己的行為選擇。古典主義學派認為在一個自由選擇的體制中,各個市場主體不斷追求自身利益*大化的結果,導致市場達到了一般均衡,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即實現了帕累托*優狀態。市場機制實際上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推動著人們從自利的動機出發,通過市場交易,在各種競爭與合作關系中實現互利的經濟效果。市場機制被視為是迄今為止*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但由于市場本身的缺陷,如存在著外部性、壟斷及公共產品等市場失靈現象,導致社會經濟資源誤置,造成經濟資源配置的無效率。如果不及時糾正市場失靈問題,無疑將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環境本身是一種公共產品,社會公眾對環境質量的期望很高,但環境本身又是極為脆弱的,其本身很容易受到經濟主體包括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經濟行為所帶來的負的外部性的影響。由于環境本身的公共產品特性和較易受到外部性的影響,在自由的市場機制下,市場對環境的保護是失靈的,難以克服市場中經濟主體利益沖動所帶來的污染影響。對于生產者來說,污染產生的外部性導致生產者的私人生產成本低于社會生產成本,但對消費者來說,生產者所排放的污染雖然對消費者的生活環境產生了危害,但很難去通過市場機制得到公平的補償。 長期以來,環境一直被作為公共財產資源使用,如水、空氣、海洋、臭氧層等。人類在從事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的時候,很少考慮到對環境系統的長期影響或對后代人的潛在損害。環境作為限定人類生存空間的自然條件在經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