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憶往昔——追憶張逸仙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774480
- 條形碼:9787560774480 ; 978-7-5607-744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憶往昔——追憶張逸仙 本書特色
拂去歷史塵埃,揭開張逸仙等共產(chǎn)國際情報戰(zhàn)士鮮為人知的秘密。本書包括當事人的回憶性文章、共產(chǎn)國際情報組織研究者的研究性文章、各地文史工作者撰寫的文章、媒體采訪張逸仙后人的文章以及張逸仙后代撰寫的懷念性文章等等。
憶往昔——追憶張逸仙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展現(xiàn)20世紀30年代共產(chǎn)國際情報組織成員張逸仙在東北、華北地區(qū),于隱秘戰(zhàn)線對日斗爭的回憶文集,張逸仙是一位來自山東濰縣的抗日志士,20世紀30年代參加由蘇聯(lián)軍方領導的共產(chǎn)國際情報組織,在中國的華北、東北地區(qū)建立情報網(wǎng)絡,搜集侵華日軍的戰(zhàn)略情報,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
憶往昔——追憶張逸仙 目錄
珍貴的回憶
一位國際情報戰(zhàn)士的回憶——我參加蘇聯(lián)紅軍情報部的經(jīng)過/張逸仙
我的革命經(jīng)歷自述/楊佐青
我與國際反帝情報組織/張之倫
追索與紀念
紅色國際特工的活動與組織系統(tǒng)簡述——從楊佐青的名字說起/張以謙
共產(chǎn)國際中國情報組織活動概況及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歷史貢獻/張以謙、張曉宏
兩份自述書/中央電視臺《重訪》欄目組
“古斯達夫”燃起紅色恐怖——國際反帝情報組織抗日斗爭側記/葉瑾
鮮為人知的“國際特科”/譚敦民
天津**“紅特”:張逸仙/謝午元
紅色國際特工與張鼓峰戰(zhàn)役/謝午元
國際紅色特工:張逸仙/劉恩貴
歷史無色/許華
紅色特工張逸仙/周慶元、武偉群
赴蘇聯(lián)學習成為國際特工/潘來奎
我的特工父親,曾在懸崖之上/趙春暉
紅色特工 生死臥底/倪巍晨
文學化的再現(xiàn)
滿洲第二情報組/張曉宏、許文龍
張逸仙:活躍的“古斯達夫”/張曉宏、許文龍
深情的懷念
尋名究實——記我的摯友張以謙為父正名的故事/葉瑾
風雨如晦憶童年——懷念恩師張逸仙、師母張琴玲/裴明
人間滄桑憶呼蘭——憶第三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士張琴玲/張以謙
逃出虎口的日子——國際情報戰(zhàn)士張逸仙的晚年/張以謙
父親溫暖的大手呵護我走過童年/張翔
甘井子油廠爆炸之謎/張列力
我的姥爺是“紅特”/許華
寫在先祖父靈位遷移新墓區(qū)之際/張建九
搏擊蒼穹的雄鷹——緬懷外公張逸仙/李洪山
沿著先輩戰(zhàn)斗的足跡一路向前——2021年暑期東北考察記/張建九
張逸仙年譜
后記
憶往昔——追憶張逸仙 節(jié)選
家世與生平 家族淵源 寒亭,一座古老的村鎮(zhèn)。據(jù)史書記載,夏朝寒浞曾建都于此,故稱寒亭。村西有條小河,名浞河,村南三里許有寒浞冢,已成為保護文物。寒亭張姓,自一世祖所涵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自掖邑(縣)徙居寒亭至今已繁衍十六代。據(jù)臺灣張以法先生2007年所修《魯濰寒亭張氏族譜》記載,有確切紀年的始于九世祖懋坦。 張懋坦,字貞甫,號拙奄,國子監(jiān)太學生,賞給五品銜,清道光十五年(1835)閏二月生,宣統(tǒng)元年(1909)二月八日壽終。生兩子一女。長子張溥,次子張潼。 張潼,字少海,榜名甲升,咸豐九年(1859)生,辛卯(光緒十七年)科經(jīng)魁,中第八名舉人。曾任萊州同文館生員及榮城縣教諭12年。歸里后,任濰縣縣立中學國文教員。光緒二十一年(1895),參與“公車上書”。光緒二十三年(1897),參加康梁變法。光緒末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民國十三年(1924)十二月壽終。張潼有七個兒子,張逸仙行五。 長子張瑞芝(1882—1942),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紡織機械系。1905年,孫中山領導創(chuàng)立同盟會,瑞芝首先響應人盟。1907年,變賣部分家產(chǎn),從日本引進*新式織布機織造優(yōu)良的“愛國布”。1911年,棄商從軍,參加辛亥革命;1915年,參加護國運動,任淮泗討虜軍軍需官,中華民國建立后,討虜軍自請解散。1916年,他轉往俄羅斯謀生。十月革命后,輾轉返國,于新疆伊寧縣經(jīng)營賽藝新工廠,無奈響應者寡,壯志未酬,憂郁而終。 七子張星芝(1901—1934),又名張?zhí)鳌⑷~林,筆名耶林、零魚。耶林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作家、詩人和畫家。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一位忠誠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曾任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黨團書記、左翼美術家聯(lián)盟黨團書記,是左翼文藝運動的領導人之一。1932年,受中共中央的派遣赴閩浙贛蘇區(qū)工作,任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文化部部長,是閩浙贛蘇區(qū)文化建設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為閩浙贛蘇區(qū)黨的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34年11月,犧牲于江西葛源,年僅34歲。 生平簡介 張逸仙(1896—1958)原名張岱芝,字逸仙,山東濰縣人。1912年,在濰縣樂道院內(nèi)的廣文大學選修英算。五四運動前后,在該縣寒亭做過小學教員和中學校長。經(jīng)常在課堂上向學生宣傳民主進步思想。曾組織成立寒亭國貨維持會,抵制、查抄日貨。當面與日本浪人對簿公堂,慷慨陳詞,斗爭到底。 五四運動后,父親張潼經(jīng)兩次分家,家道式微。迫于生計,為了支撐家業(yè),托付學生張伯言帶張逸仙一起去東北謀生。張伯言既是族內(nèi)的叔伯,又是張潼的學生,還曾同張逸仙的長兄張瑞芝留學日本,并同修林業(yè)。張伯言與留日黨人宋教仁過從甚密,宋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農(nóng)林總長時,舉薦張伯言任農(nóng)林部監(jiān)事。后宋被暗殺,伯言先生流落東北,在哈爾濱創(chuàng)辦阜濟林業(yè)公司,走上了實業(yè)救國之路。張逸仙跟隨張伯言、曹星五、于祖黃等幾位鄉(xiāng)鄰父兄去了阜濟林業(yè)公司。 20世紀初的東北,尤其是北滿地區(qū),地廣人稀,森林遍布,一個既有文化又能說會寫的初生牛犢,在這廣袤的大地上,終于有了用武之地。伯言先生*初安排他從事林場信件的收發(fā),不久又擢升為大羅勒密林場經(jīng)理。張逸仙出入山林,混跡江湖,憑著一張嘴、一支筆,加上靈活的頭腦,著實賺了幾筆大錢,雖不能說腰纏萬貫,但也有了幾千元的積蓄,儼然一個小老板。可惜好景不長,日寇侵占哈爾濱后,該公司在日本人強壓下宣告破產(chǎn)。張逸仙的實業(yè)救國夢,被日寇的炮火摧毀。 張逸仙合伙的阜濟林業(yè)公司因日軍迅速占領整個東北而倒閉了,他的大羅勒密林場經(jīng)理的職業(yè)生涯就此結束。 在國破家亡的情形下,他與哈爾濱國民黨改組派領導人韋卓廷取得聯(lián)系,決心組織抗日武裝,趕走日本侵略者。他和韋卓廷曾兩次進關,得到國民黨元老朱霽青的支持,并命其以東北抗日救國軍第十一路軍的名義開展斗爭,韋卓廷任司令,他任總參議。張逸仙拿出多年的積蓄,用于購買槍支彈藥。從伐木工人到裴家窩鋪的東家,這些林木公司的上下游產(chǎn)業(yè)工人、手工業(yè)主,都成為張逸仙組織抗日武裝力量的聯(lián)合對象。抗日武裝建立后,他們到哈爾濱江北一帶開展抗日活動,還與馬占山等友軍協(xié)同作戰(zhàn),攻克了東興、木蘭等地,一時頗有聲勢。 為持久計,張逸仙到北平面見張學良,請求給予他們的第十一路軍以援助,張學良口頭嘉許后資助三百大洋,讓他上南京找蔣總裁,得到的答復是“暫從緩議”。張逸仙失望地從南京回到東北,第十一路軍因無外援,加之內(nèi)部分化,很快就被打散了。 國民黨的消極抗日政策使他的希望破滅。隨后,到上海看望弟弟張?zhí)鳌T趶執(zhí)骱蜁r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彭干臣的啟發(fā)下,堅定了投向共產(chǎn)黨的想法。回到哈爾濱后,經(jīng)侯介夫介紹認識了共產(chǎn)黨員楊奠坤,并向其提出加入黨組織的請求。經(jīng)哈爾濱地下黨組織審查批準,*終以中共黨員的身份加入了共產(chǎn)國際情報組織,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4年,張逸仙被派往蘇聯(lián)學習。回國后,繼續(xù)從事國際情報工作。1935年2月,
憶往昔——追憶張逸仙 作者簡介
張以讓,1930年11月25日生。1948年參加革命,1990年11月離休。先后在山東行政干部學院、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總工會宣傳部工作。1956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1960年7月畢業(yè),先后任濰坊學院心理學和邏輯學講師、副教授。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