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人間孤獨:魯迅的百年覺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74216
- 條形碼:9787559474216 ; 978-7-5594-7421-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間孤獨:魯迅的百年覺醒 本書特色
★看世道,寫人心;讀生活,品人性。每個人都曾“彷徨”,每個人都應“吶喊”。蔡元培、梁實秋、胡適推崇的文學大師。 ★魯迅是孤獨的,也是清醒的,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重讀一次魯迅。 ★先行者注定孤獨,做孤獨的覺醒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裝幀精美,贈送書簽,典藏**之選。 醉眼朦朧上酒樓,彷徨吶喊兩悠悠。群盲竭盡蚍蜉力,不廢江河萬古流。 ——郁達夫《贈魯迅》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老舍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里。 ――葉圣陶魯迅先生為一代文宗,畢生著述,承清季樸學之緒余,奠現代文壇之礎石。 ——蔡元培閱讀魯迅,已經伴隨我的一生。 ——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大江健三郎
人間孤獨:魯迅的百年覺醒 內容簡介
魯迅先生是中國的脊梁,對中國社會、人性、文化有著深刻的洞悉與體察,他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之魂。他一生著述逾千萬字,作品的文學價值極高。本書精選了魯迅先生的多篇散文、小說、雜文,句句深刻,篇篇清醒,刻畫著百年前的中國社會,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他的觀點,在現在依然有警醒世人的力量,或許我們能從魯迅先生的文字中領悟到自己的人生哲學。
人間孤獨:魯迅的百年覺醒 目錄
人間孤獨:魯迅的百年覺醒 節選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我作這一篇文的本意,其實是想研究怎樣改革家庭;又因為中國親權重,父權更重,所以尤想對于從來認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問題,發表一點意見。總而言之:只是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罷了。但何以大模大樣,用了這九個字的題目呢?這有兩個理由: **,中國的“圣人之徒”,*恨人動搖他的兩樣東西。一樣不必說,也與我輩絕不相干;一樣便是他的倫常,我輩卻不免偶然發幾句議論,所以株連牽扯,很得了許多“鏟倫常”“禽獸行”之類的惡名。他們以為父對于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但祖父子孫,本來各各都只是生命的橋梁的一級,決不是固定不易的。現在的子,便是將來的父,也便是將來的祖。我知道我輩和讀者,若不是現任之父,也一定是候補之父,而且也都有做祖宗的希望,所差只在一個時間。為想省卻許多麻煩起見,我們便該無須客氣,盡可先行占住了上風,擺出父親的尊嚴,談談我們和我們子女的事;不但將來著手實行,可以減少困難,在中國也順理成章,免得“圣人之徒”聽了害怕,總算是一舉兩得之至的事了。所以說,“我們怎樣做父親。” 第二,對于家庭問題,我在《新青年》的《隨感錄》(二五,四十,四九)中,曾經略略說及,總括大意,便只是從我們起,解放了后來的人。論到解放子女,本是極平常的事,當然不必有什么討論。但中國的老年,中了舊習慣舊思想的毒太深了,決定悟不過來。譬如早晨聽到烏鴉叫,少年毫不介意,迷信的老人,卻總須頹唐半天。雖然很可憐,然而也無法可救。沒有法,便只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還有,我曾經說,自己并非創作者,便在上海報紙的《新教訓》里,挨了一頓罵。但我輩評論事情,總須先評論了自己,不要冒充,才能像一篇說話,對得起自己和別人。我自己知道,不特并非創作者,并且也不是真理的發見者。凡有所說所寫,只是就平日見聞的事理里面,取了一點心以為然的道理;至于終極究竟的事,卻不能知。便是對于數年以后的學說的進步和變遷,也說不出會到如何地步,單相信比現在總該還有進步還有變遷罷了。所以說,“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我現在心以為然的道理,極其簡單。便是依據生物界的現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續這生命;三,要發展這生命(就是進化)。生物都這樣做,父親也就是這樣做。 生命的價值和生命價值的高下,現在可以不論。單照常識判斷,便知道既是生物,**要緊的自然是生命。因為生物之所以為生物,全在有這生命,否則失了生物的意義。生物為保存生命起見,具有種種本能,*顯著的是食欲。因有食欲才攝取食品,因有食品才發生溫熱,保存了生命。但生物的個體,總免不了老衰和死亡,為繼續生命起見,又有一種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發生苗裔,繼續了生命。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現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飲食并非罪惡,并非不凈;性交也就并非罪惡,并非不凈。飲食的結果,養活了自己,對于自己沒有恩;性交的結果,生出子女,對于子女當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長途走去,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誰受誰的恩典。 可惜的是中國的舊見解,竟與這道理完全相反。夫婦是“人倫之中”,卻說是“人倫之始”;性交是常事,卻以為不凈;生育也是常事,卻以為天大的大功。人人對于婚姻,大抵先夾帶著不凈的思想。親戚朋友有許多戲謔,自己也有許多羞澀,直到生了孩子,還是躲躲閃閃,怕敢聲明;獨有對于孩子,卻威嚴十足。這種行徑,簡直可以說是和偷了錢發跡的財主,不相上下了。我并不是說,——如他們攻擊者所意想的,——人類的性交也應如別種動物,隨便舉行;或如無恥流氓,專做些下流舉動,自鳴得意。是說,此后覺醒的人,應該先洗凈了東方固有的不凈思想,再純潔明白一些,了解夫婦是伴侶,是共同勞動者,又是新生命創造者的意義。所生的子女,固然是受領新生命的人,但他也不永久占領,將來還要交付子女,像他們的父母一般。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個過付的經手人罷了。 生命何以必需繼續呢?就是因為要發展,要進化。個體既然免不了死亡,進化又毫無止境,所以只能延續著,在這進化的路上走。走這路須有一種內的努力,有如單細胞動物有內的努力,積久才會繁復,無脊椎動物有內的努力,積久才會發生脊椎。所以后起的生命,總比以前的更有意義,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價值,更可寶貴;前者的生命,應該犧牲于他。 但可惜的是中國的舊見解,又恰恰與這道理完全相反。本位應在幼者,卻反在長者;置重應在將來,卻反在過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犧牲,自己無力生存,卻苛責后者又來專做他的犧牲,毀滅了一切發展本身的能力。我也不是說,——如他們攻擊者所意想的,——孫子理應終日痛打他的祖父,女兒必須時時咒罵他的親娘。是說,此后覺醒的人,應該先洗凈了東方古傳的謬誤思想,對于子女,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利思想卻大可切實核減,以準備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況且幼者受了權利,也并非永久占有,將來還要對于他們的幼者,仍盡義務。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切過付的經手人罷了。 “父子間沒有什么恩”這一個斷語,實是招致“圣人之徒”面紅耳赤的一大原因。他們的誤點,便在長者本位與利己思想,權利思想很重,義務思想和責任心卻很輕。以為父子關系,只須“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應為長者所有。尤其墮落的,是因此責望報償,以為幼者的全部,理該做長者的犧牲。殊不知自然界的安排,卻件件與這要求反對,我們從古以來,逆天行事,于是人的能力,十分萎縮,社會的進步,也就跟著停頓。我們雖不能說停頓便要滅亡,但較之進步,總是停頓與滅亡的路相近。 自然界的安排,雖不免也有缺點,但結合長幼的方法,卻并無錯誤。他并不用“恩”,卻給與生物以一種天性,我們稱他為“愛”。動物界中除了生子數目太多——愛不周到的如魚類之外,總是摯愛他的幼子,不但絕無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犧牲了自己,讓他的將來的生命,去上那發展的長途。 人類也不外此,歐美家庭,大抵以幼者弱者為本位,便是*合于這生物學的真理的辦法。便在中國,只要心思純白,未曾經過“圣人之徒”作踐的人,也都自然而然的能發現這一種天性。例如一個村婦哺乳嬰兒的時候,決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個農夫娶妻的時候,也決不以為將要放債。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愛,愿他生存;更進一步的,便還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進化。這離絕了交換關系利害關系的愛,便是人倫的索子,便是所謂“綱”。倘如舊說,抹煞了“愛”,一味說“恩”,又因此責望報償,那便不但敗壞了父子間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實際的真情,播下乖剌的種子。有人做了樂府,說是“勸孝”,大意是什么“兒子上學堂,母親在家磨杏仁,預備回來給他喝,你還不孝么”之類,自以為“拚命衛道”。殊不知富翁的杏酪和窮人的豆漿,在愛情上價值同等,而其價值卻正在父母當時并無求報的心思;否則變成買賣行為,雖然喝了杏酪,也不異“人乳喂豬”,無非要豬肉肥美,在人倫道德上,絲毫沒有價值了。 所以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無論何國何人,大都承認“愛己”是一件應當的事。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義,也就是繼續生命的根基。因為將來的運命,早在現在決定,故父母的缺點,便是子孫滅亡的伏線,生命的危機。易卜生做的《群鬼》(有潘家洵君譯本,載在《新潮》一卷五號)雖然重在男女問題,但我們也可以看出遺傳的可怕。歐士華本是要生活,能創作的人,因為父親的不檢,先天得了病毒,中途不能做人了。他又很愛母親,不忍勞他服侍,便藏著嗎啡,想待發作時候,由使女瑞琴幫他吃下,毒殺了自己;可是瑞琴走了。他于是只好托他母親了。
人間孤獨:魯迅的百年覺醒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后改名樹人,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家和評論家。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代表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且介亭雜文》《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等。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