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徐州兩漢文化環城市設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15125
- 條形碼:9787302615125 ; 978-7-302-61512-5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徐州兩漢文化環城市設計 本書特色
城市規劃體系改革背景下,清華針對文化遺產與城市設計的探討在選題、組織、評價等方面組織嚴密,書中成果可作為兄弟院校設計課一個重要的參考。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徐州兩漢文化環城市設計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兩方面的工作積累提煉整合而成。一個是清華大學所主持的開始于2018年的“徐州兩漢文化特色與空間策略”科研課題成果,另一個是2020年“城市規劃專業本科生綜合論文訓練/畢業設計”教學成果。本書不同于傳統的城市設計,也不同于傳統的文化遺產保護。內容緊緊抓住以近20座徐州西漢楚王陵為代表的兩漢文化遺產、以“隱然如大環”的徐州城市自然山體格局,展開對文化遺產與區城、文化遺產與都市區、文化遺產與重點地段的科學分析、戰略判斷、規劃策略、設計表達研究,其研究視角突出了城市規劃學、城市設計學、城市經濟學、公共經濟學、城市地理學、歷史地理學以及風景園林學等多學科交叉特色。
本書適用于城市規劃、城市設計、文化遺產保護、人文地理學等專業高年級學生,可提高對新時期文化遺產和城市發展之間的深層次互動關系的理解、提高從公共品和外部性等視角進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活化的理性分析與綜合判斷能力。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徐州兩漢文化環城市設計 目錄
第1章 徐州“兩漢文化環”設計戰略的提出 1
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 1
二、徐州“兩漢文化環”空間戰略的提出 3
1.兩漢文化看徐州 3
2.徐州“兩漢文化環”設計的空間戰略提出 5
第2章 文化遺產活化、遺產城市主義與規劃設計方法 27
一、文化遺產活化的價值:過去可以成為未來的基礎 27
二、遺產城市主義:文化遺產可以成為城市發展的未來 28
三、文化遺產能重塑城市空間秩序 30
1.文化遺產提升整個區域的整合和凝聚力 30
2.文化遺產提升都市區品質 36
3.文化遺產復興內城活力 43
四、面向文化遺產活化的規劃與設計內容及方法 45
1.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的規劃內容和方法 46
2.基于文化遺產活起來的城市設計 49
第3章 徐州的兩漢文化遺產資源、價值及現狀 53
一、徐州是國家兩漢文化時空發展的重要見證 54
1.徐州對兩漢文化的發祥、形成與發展功不可沒 54
2.徐州兩漢文化的完整性、獨特性和稀缺性 55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徐州“兩漢文化環”城市設計
VI
二、徐州兩漢文化遺產體系 56
1.以“漢文化三絕”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體系 56
2.深蘊在阡陌與市井的非物質文化體系 85
三、徐州兩漢文化遺產傳承及問題 87
1.徐州在彰顯兩漢文化傳承方面已經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87
2.兩漢文化遺產活化還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91
第4章 邊緣城鄉過渡區結合自然的遺產活化設計:北洞山漢墓片區 95
一、邊緣區過渡帶的區位屬性 95
二、北洞山漢墓是徐州楚王陵體系的精華 96
三、兩山夾一水:山水形勝之所 100
1.兩岸青山相對出 100
2.古泗水、今運河 100
四、北洞山片區是古道上的重要節點 102
五、現狀問題 102
1.生態破碎 103
2.經濟滯后 103
3.交通不便是重要因素 103
六、北洞山漢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空間價值 105
1.促進“北區”崛起和轉型 105
2.山水自然和歷史文化的區域營造 106
3.為徐州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增添濃重一筆 107
七、總體與重點地段設計 108
1.突出“洞山漢風—運河流長”的北岸核心區設計 108
2.運河南岸區的輔助性設計 111
第5章 外圍城郊過渡混合區文化遺產活化設計:馱籃山—東洞山片區 113
一、外圍過渡混合區的區位屬性 113
二、要素混雜且變化迅疾 115
三、趨勢和需求戰略判斷 117
1.馱籃山—東洞山在徐州兩漢文化環中具有重要地位 117
2.馱籃山—東洞山漢文化區是徐州山水城市特色彰顯的重要地區 122
3.“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創新驅動趨勢 123
4.亦城亦鄉的過渡混合區具有重要的地租潛力條件 125
四、總體城市設計 126
1.“人群—場所”面向的“創新”和“包容”總體戰略 126
2.基于文化遺產、自然山水和城鄉人居的設計策略 129
3.雙廊道為骨架的總體城市設計 136
五、東洞山重點片區地段設計 147
1.突出城鄉功能過渡前鋒區的界面角色 147
2.突出漢代技術和當前工業智造轉型需求的主題 148
3.“功能—主題—人群流向”導向的設計表達 150
4.場地設計與建筑設計 154
六、陶樓山重點片區地段設計 156
1.陶樓山片區問題 158
2.問題導向及文化遺產活化導向的城市設計策略 159
3.城市設計:文化—鄉村—生態—工業共生 159
七、馱籃山重點片區地段設計 162
1.片區和設計模式認識 162
2.片區設計 162
3.場地與建筑設計 164
第6章 內城區“云龍山—故黃河”漢文化廊帶結構性活化設計 171
一、彭城路地段概述:一條山水和文化交相偶合的精華帶 175
1.廊道文化設計的重要意義 175
2.山水生態廊道 175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徐州“兩漢文化環”城市設計
3.漢文化廊道:北宮殿、南陵苑;北地下、南地上 177
二、彭城路廊道山水和文化困境 182
1.山水格局凸顯,但山水不可見 183
2.歷史資源豐富,但歷史不易感知 184
3.外部空間品質差——與中心城區核心片區的地位不匹配 186
三、基于山水格局和文化要素的廊道總體設計 186
1.地段定位與整體策略 186
2.機會空間和“文化舒適性—可達性”機會條件 190
3.總體設計:山水和文化遺產雙螺旋偶合廊道 193
四、重點片區——戲馬臺—土山漢墓—徐州博物館設計策略 198
1.串聯三山的開敞空間擴容連通 198
2.南部三山自然體系下的陵苑文化區標志性建筑植入策略 200
五、彭城路北段重點片區設計——探索一條地下遺產活起來的路徑 201
1.被埋藏和淹沒的兩漢文化精華區 202
2.對地下文化遺產活起來的認識 204
3.彭城路北段地下遺產活起來策略 207
4.彭城路北段規劃設計 211
第7章 內城過渡混合區觸媒式活化設計:市井文化“高低線” 219
一、觸媒式設計是內城區復興的重要方法 221
二、雙重夾擊下的徐州古城:商業資本集聚和居住紳士化進程 222
三、地段選擇:混合過渡帶的觸媒式設計 224
1.地段選擇 224
2.現狀問題:社會、文化與生態的*后一根稻草 225
四、基于市井文化的城市文化遺產活化策略 226
1.徐州兩漢文化中市井文化豐富且源遠流長 226
2.徐州古城市井文化不斷喪失 227
五、總體設計——徐州市井文化的當代體現 230
1.設計概念——市井文化的當代發揚 230
2.設計策略與問題解決 231
3.總體空間設計 232
六、重點地段設計 238
1.大馬路片區 238
2.老東門片區 239
3.快哉亭片區 243
4.北部彭城廣場片區 246
參考文獻 253
后記 259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徐州兩漢文化環城市設計 作者簡介
于濤方,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建筑與城市研究所、建筑學院城市規劃系。長期從事城市地理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城市經濟學教學和研究工作。2000年以來,出版著作3部,在著名期刊雜志等發表學術論文近130篇,第一作者70篇。以第一完成人獲得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地理學會等各類優秀論文獎6次,主持和參與若干項國家基金課題。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