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彼得大帝 : 俄羅斯帝國崛起的奠基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40656
- 條形碼:9787511740656 ; 978-7-5117-406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彼得大帝 : 俄羅斯帝國崛起的奠基者 本書特色
1981年普利策獎獲獎作品。 以上千頁的篇幅展現彼得大帝厚重的一生。 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波瀾起伏的情節勾畫俄羅斯帝國的興起
彼得大帝 : 俄羅斯帝國崛起的奠基者 內容簡介
本書是俄羅斯彼得大帝的傳記,他是俄羅斯歷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在位期間對俄羅斯進行西化改革,對俄羅斯影響深遠。本書用優美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彼得大帝富有戲劇性又波瀾壯闊的一生。本書榮獲1981年的普利策獎。
彼得大帝 : 俄羅斯帝國崛起的奠基者 目錄
彼得大帝 : 俄羅斯帝國崛起的奠基者 節選
自從回莫斯科起,彼得就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那些正在沃羅涅日建造的船只。盡管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的拷問仍在繼續,盡管彼得和他的朋友正在用酒精來打發秋冬時節的陰郁長夜,沙皇仍恨不能立刻前往頓河,同他招募的西方船匠會合,這些船匠此時甚至已經開始在河岸的造船廠內工作了。 10月末,他首次造訪頓河。許多波雅爾渴望讓自己恩寵不衰,為此他們與沙皇形影不離,并跟隨彼得一道南下。公爵切爾卡斯基——這位德高望重、得以留須的長者,此時以莫斯科地方長官的身份留守后方,但他很快發現,自己并非大權獨攬。彼得的特點是絕不會把政府托付給一個人,而是同時交到幾個人的手上。在動身前,他也對戈登說過一句話:“我將一切都交托予你了。”他還對羅莫達諾夫斯基說:“現在,我把一切事務都托付給你那顆忠誠之心。”1 彼得組建攝政府的準則是將權力分交給多人,讓每個人都搞不清自己手中究竟掌握著多大的權力,這樣他們就會陷入持續的對立和困惑中。這一體系不太可能在他不在朝時提高政府的效率,但可以阻止某個攝政者挑戰皇帝權威的現象再度發生。由于射擊軍叛亂的起因仍未確定,建立分權體系成了彼得首先要考慮的事。 在沃羅涅日,一座座造船廠沿著寬而淺的河岸不規則地排列開來。彼得看到木工們正在又鋸又錘,隨后,他發現了很多問題:人手極度短缺、船材浪費嚴重,船匠們急于執行沙皇的命令,用的是未經干燥處理的木料,這種木材一旦入水就會迅速腐爛。 從荷蘭趕到后,克勒伊斯中將將船只檢查了一番,而后下令將大批船只拖出重造、加固。沒有來自上級的指導與約束,每名外籍船匠都只遵循自己的設計方案,因而爭吵頻頻。按照彼得從倫敦發來的指令,荷蘭船匠必須在別國船匠的監督下工作,他們慍怒不已,消極怠工。俄國工匠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這群奉命至沃羅涅日學習造船技術的人心里清楚,一旦他們展現自身資質,就將被送往西方深造。因此,許多人寧愿對工作采取得過且過的態度,希望借此獲準返鄉。 *嚴重的問題存在于大批未經訓練的勞工中,這群人遭受的苦難也*為深重。數以千計的農民和農奴受到征召,他們從未見過比駁船更大的船只,也從未見過比小河更寬敞的水體。他們帶著自家的斧頭——有些人還牽來了自家的馬匹——將樹木伐倒,砍去樹枝,然后讓它們順河而下,漂往沃羅涅日。他們的生活環境極為簡陋,疾病得以迅速傳播,死人是常有的事。逃亡者眾多,*后造船廠不得不筑起圍墻,設置崗哨。逃亡者一旦被抓到,就會被毒打一頓,然后被丟回到工作崗位上。 盡管彼得表面上持樂觀態度,但工程進展緩慢,工人成批病倒、死亡、逃亡,這些都讓他憂心忡忡,沮喪不已。1698年11月2日,來到沃羅涅日3天后,他寫信給維尼烏斯:“感謝上帝,我們的艦隊狀況良好。如今只有一件事讓我放心不下:我們是不是應該體驗一下這些成果?它們就像棗子一樣:種下它們的人還從未成功收獲過呢。”2 其后,他又寫道:“托上帝的幫助,準備工作正在大張旗鼓地進行。但我們只能等待幸運日的到來,到那時,籠罩在我們心頭的濃重疑云或許就會散去。我們已經開始動手建造一艘預定裝備60門火炮的船了。”3 雖然彼得憂心忡忡,但造船工程仍在進行,盡管造船廠沒有任何機械設備,一切工作都要靠手工工具來完成。一隊隊工人和馬匹搬運著一根根樹干,將它們砍削成圓木,而后拖過圍場,運至位于土坑之上的存放位置。然后,一些工人下到土坑里,另一些人則倚靠或是坐在圓木上,好把它固定住。長長的船殼板和弧形的肋骨板材則是通過鋸與鑿的辦法制成的。浪費現象極為嚴重,因為一根圓木可提供的板材少之又少。一得到毛坯板,它就被轉交給更為熟練的工匠,后者用短柄斧、錘子、大槌、螺絲鉆和鑿子將木板塑造成所需要的形狀。*重、*堅固的板材被制成龍骨,離地放置。隨后,肋材被彎曲,直到可以固定在一起為止。*后,那些沉重的木板被沿著船幫組合起來,以防止海水滲入船體。然后就可以開始甲板、內艙及所有特殊結構的制造工作了,它們將把這條船變成一座居所和一臺作業機器。 整個冬天,彼得無視嚴寒,與手下一起埋頭苦干。他走過一座座造船廠、跨過一根根被積雪覆蓋的圓木、走過一艘艘靜靜屹立在船臺上的船只、走過一群群圍聚在露天火堆旁試圖溫暖自己的雙手和身軀的工人身畔、走過一間間鑄造車間——在那里,一臺臺巨型風箱將空氣擠進正在鑄造船錨和金屬配件的火爐內。他又是下令,又是勸誘,又是說服,不知疲倦地傾瀉著自己的精力。負責制造槳帆船的威尼斯人抱怨工作太過辛苦,以至于他們都沒時間做告解了,但艦隊的規模依舊在擴大。當秋季到來時,彼得發現已有20艘船下水,泊于河內。隨著冬季時光一天天過去,每周都有五六艘船下水,或是在船臺上等待著準備在冰雪消融的時候下水。 彼得并未滿足于全方位監督,他親手設計并開始建造一艘擁有幾十門炮、名為“宿命”號(Predestination)的船,這艘戰艦完全由俄國工人負責制造。他親手安裝龍骨,并與陪在自己身邊的波雅爾一道將它固定住。“宿命”號是一艘漂亮的三桅船,長130英尺。制造它的過程中,彼得體驗到了工具在手的愉快感覺。他知道,終將有一艘出自自己之手的戰艦要在黑海海面上乘風破浪,因此越發愉快。 在彼得第二次造訪沃羅涅日期間(3月),弗朗西斯·勒福爾去世了,這對沙皇本人而言是一記令他頭暈目眩的打擊。彼得兩次于冬季跑去完成自己的造船事業時,勒福爾都留守莫斯科。時年43歲的他似乎依舊精力旺盛,滿心熱情。身為大特使團的特命全權大使,在西方的18個月間,他經受住了一次又一次慶典宴會的考驗。回到莫斯科后,在秋冬季節的酒會和喧囂的招待會期間,他那驚人的酒量也毫不遜色。當他目送彼得前往沃羅涅日時,似乎依舊滿面春風,情緒高昂。 但在去世前的那段日子里,勒福爾盡管仍在繼續自己的瘋狂生活,一個詭異的故事卻開始傳揚。一天晚上,他妻子聽到丈夫的臥室內傳來一陣可怕的喧鬧聲,當時勒福爾并不在家,而是睡在另一個女人的床上。勒福爾的妻子知道勒福爾不在家,但她“猜想丈夫可能已經改變了心意,懷著怒不可遏的心情回到了家。于是她派人去查明原因。那人回報說,自己在房間內沒有看到半個人影”。4 即便如此,響聲仍未消失。根據勒福爾之妻的敘述——這個故事是科布講述的,“第二天一早,全家的椅子、桌子和座椅被丟得到處都是,四下里一片狼藉。此外,沉重的嘆息聲徹夜清晰可聞”。 不久之后,勒福爾設宴款待兩位別國外交官——丹麥大使和勃蘭登堡大使。兩人受彼得之邀,即將前往沃羅涅日。當晚的宴會很成功,大使們一直待到很晚。*后,房間里的溫度愈來愈令人難以忍受,主人領著客人,步履蹣跚地來到戶外。在冬日的冰冷空氣中,他們既沒穿外套也沒披圍巾,頭頂星空,舉杯暢飲。第二天,勒福爾開始渾身打戰。熱病癥狀迅速加劇,他陷入精神錯亂,開始胡言亂語,叫嚷著索取音樂和酒。渾身哆嗦的妻子建議派人去請新教牧師施通普夫(Stumpf),但勒福爾咆哮起來,說他不想讓任何人靠近自己。施通普夫還是來了。科布寫道: 當牧師獲準前去看望他,并勸他皈依上帝時,他們說他只是告訴牧師“別多費唇舌”。他妻子在他彌留之際,請求丈夫原諒她的一切前愆,要是她犯過的話,他和藹地答道:“我從未有什么要責怪你的,我一直尊敬你、愛你。”……他把他的仆人和他們的服務夸獎了一通,并請求全額支付他們的工資。5 勒福爾又活了一個星期,臨終時,有人請來一支管弦樂隊為他表演,音樂給他帶來了慰藉。*終,他于凌晨3點去世。戈洛溫立刻給勒福爾的住宅貼上了封條,并將鑰匙交給他的親屬。與此同時,他急急忙忙地打發一名信使前往沃羅涅日的彼得處。 當彼得聽到這個消息時,手中緊握的短柄斧落了下來,他坐到一根圓木上,以手掩面,淚水滾滾而下。一陣嘶啞的啜泣和悲嘆過后,彼得說:“如今我是孤身一人了,再也沒有一個可值得信賴的人。他是唯一一個忠實于我的人。現在我還能信任誰?”6 沙皇當即返回莫斯科。葬禮于3月21日舉行,彼得親自安排殯葬事宜:這個瑞士人將享受國葬待遇,其規格之宏大,全俄國除沙皇或牧首以外無人能及。外國大使被邀請出席,波雅爾們則被勒令出席。給他們的指示是:早晨八點在勒福爾宅集合,將遺體運往教堂。但很多人遲到了,再加上其他因素的耽擱,游行隊伍直到中午才算集結完畢。與此同時,彼得按照西式習俗,已在屋內為賓客備下了一頓豐盛的冷餐。波雅爾們對出現在面前的宴席驚喜不已,立刻撲了上去。 科布描述了當時的場面: 餐桌被擺開,珍饈美味把它們壓得“嘎吱嘎吱”作響,酒杯排成長列,碗內盛著各式各樣的酒。加香料的熱紅酒被供給喜好它的人們。俄國人—不分出身貴賤、官職大小,均不得不奉沙皇之命出席葬禮,他們坐在桌邊,大口大口地吞食著冷菜。桌上擺著各式各樣的魚、奶酪、黃油、魚子醬等。 波雅爾舍列梅捷夫游歷甚廣,作風文雅,穿衣打扮為德意志風格,胸前掛著一個馬耳他十字架。他認為與其他人一道狼吞虎咽有損自己的尊嚴。沙皇開始頻顯悲態。哀傷的表情在他臉上揮之不去。大使們恰到好處地獻上殷勤,按照西式風俗向沙皇深深鞠躬,皇上則優雅地答禮。列夫·納雷什金急不可待地離席去見沙皇,他實實在在地向陛下表達了自己的親切致意,后者卻依舊茫然若失,竟一時沒有答復,直到回過神來,方才躬身與納雷什金擁抱。當運送靈柩的時刻到來后,悲傷和舊情一下涌上沙皇和其他一些人的心頭,眾人對此洞若觀火,因為沙皇是所有人中流淚*多的一個。在聚集于現場的眾多人士的一致注視下,沙皇給了死者*后一吻。 …… 遺體就這樣被帶往歸正會教堂,在那里,施通普夫牧師做了次簡短的布道。離開寺院時,波雅爾和其他俄國人把游行秩序弄得一團糟,他們本著愚蠢、自負的作風,將別人推到一邊,強行擠到靈柩處。外國大使佯裝沒有看到這傲慢的一幕,俄國人一個接一個地擠到他們前頭,就連那些(根本沒有資格這樣做的)卑賤之輩也是如此,大使們卻默默忍受著。當他們前往墓地的時候,沙皇注意到隊列順序起了變化:他的臣民先前跟在大使后頭,如今卻排到他們前面去了。于是他喚來小勒福爾(弗朗西斯·勒福爾的侄兒),問道:“是誰打亂了隊列順序?為什么那些本來跟在后面的人這會兒跑到*前頭去了?”勒福爾依舊拜伏在地,沒有回答,沙皇命他開口。當小勒福爾表示,是那些俄國人粗暴地把次序顛倒了過來時,沙皇勃然大怒:“他們是一群狗,不是我的波雅爾。” 舍列梅捷夫的表現截然不同——這或許要歸功于他的審慎,仍與大使們走在一起,盡管其他俄國人都已經擠到前頭去了。火炮在墓地和公路上排列成隊,三波火力后,連空氣都在顫抖。各團的火槍手們也來了一次三輪齊射。一個炮兵在炮口前傻站著,結果腦袋被炮彈扯飛。沙皇率軍返回勒福爾宅,眾人一齊跟在后面。每個前來參加喪禮的人都得到了一枚金戒指,上面刻著死者的逝世日期和頭像。沙皇稍微出去了一下,波雅爾們就一齊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往家里趕。當他們走下幾層臺階時,與歸來的沙皇來了個面對面,波雅爾們又退回到房間內。波雅爾們急于離開,這讓沙皇起了疑心,以為勒福爾的死令他們歡天喜地,心中的火騰地一下躥了起來。一怒之下,彼得對他們吼道:“呵!他的死對你們來說是一件樂事,對吧!他的死對你們來說是一大勝利,對吧!為什么你們全都不肯等會兒再走?我看你們是太開心了,所以已經無法強撐著做樣子,也沒法再裝出一副悲痛的表情了吧。”7
彼得大帝 : 俄羅斯帝國崛起的奠基者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羅伯特·K. 馬西(Robert K. Massie),美國歷史學家、作家、普利策獎得主、羅德學者。生于美國肯塔基州,曾在耶魯大學攻讀美國史,在牛津大學攻讀歐洲史,1987—1991年間擔任美國作家協會主席。其寫作主要集中于對羅曼諾夫王朝及俄國皇室的研究,著有《通往權力之路:葉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 Portrait of a Woman)、《尼古拉和亞歷山德拉:對羅曼諾夫王朝覆滅的經典描述》(Nicholas and Alexandra: The Classic Account of the Fall of the Romanov Dynasty)、《羅曼諾夫王朝:終章》(The Romanovs: The Final Chapter)等。 譯者簡介 孟嘉倫,作家、譯者,愛好文史,著有《梟雄錄》,譯作有《茶葉大盜》《迦太基必須毀滅》。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