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云制造環境下制造業服務資源管理決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0819
- 條形碼:9787030710819 ; 978-7-03-07108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云制造環境下制造業服務資源管理決策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管理科學與工程、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企業經營者主要包括制造業服務資源按需供應訂單分配策略研究、供需均衡訂貨策略研究、資源共享演化博弈研究、資源優化配置模式分析
云制造環境下制造業服務資源管理決策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資源管理等理論及區塊鏈等技術,研究云制造環境下制造業服務資源管理決策問題。全書共分為三篇,篇基礎篇,是云制造概述。第二篇理論篇,主要內容包括:云制造環境下制造業服務資源管理決策研究概述、基于區塊鏈的制造業科技服務資源管理分析。第三篇應用篇,主要內容包括:云制造環境下北京現代制造業服務發展現狀分析、組織形態演變與發展趨勢研究、資源優化配置研究、基于云平臺的北京制造業科技服務資源共享研究以及基于區塊鏈的北京服務資源管理實踐分析和案例分析等。
云制造環境下制造業服務資源管理決策研究 目錄
**篇 基礎篇
第1章 云制造概述 3
1.1 云制造的概念 3
1.2 云制造的發展 5
1.3 云制造對我國制造業的影響 6
1.4 云制造服務的內涵及云制造資源體系結構 8
1.5 云制造環境下制造服務與制造資源分類 9
1.6 本章小結 11
第二篇 理論篇
第2章 云制造環境下制造業服務資源管理決策研究概述 15
2.1 博弈論及其在制造業服務管理決策中的應用研究 15
2.2 排隊論及其在制造業服務管理決策中的應用研究 20
2.3 云制造環境下制造業服務資源優化配置及評價研究 26
2.4 云制造環境下制造業服務資源供需匹配研究 32
2.5 云制造環境下制造業運營管理分析 46
2.6 本章小結 51
第3章 基于區塊鏈的制造業科技服務資源管理分析 53
3.1 區塊鏈及其在制造業中應用的現狀與價值 53
3.2 基于區塊鏈的云服務模式分析 58
3.3 基于區塊鏈的科技服務資源管理與數據共享分析 59
3.4 本章小結 63
第三篇 應用篇
第4章 云制造環境下北京現代制造業服務發展現狀分析 67
4.1 北京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發展現狀 67
4.2 北京云制造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72
4.3 云制造環境下北京制造業服務資源需求現狀分析 75
4.4 云制造環境下北京現代制造業服務資源共享現狀分析 79
4.5 本章小結 83
第5章 云制造環境下北京制造業組織形態演變與發展趨勢研究 84
5.1 北京制造業組織形態的演變過程 84
5.2 云制造環境下北京制造業組織形態演變 88
5.3 北京制造業組織形態發展趨勢 97
5.4 本章小結 99
第6章 云制造環境下北京制造業資源優化配置研究 100
6.1 云制造資源優化配置的概念 100
6.2 北京制造業云制造資源優化配置方法研究框架 102
6.3 北京制造業云制造資源優化配置過程 105
6.4 北京制造業服務資源供需匹配問題研究 114
6.5 本章小結 118
第7章 基于云平臺的北京制造業科技服務資源共享研究 120
7.1 建立北京科技服務資源云平臺的必要性 120
7.2 北京科技服務資源云平臺的功能設計 120
7.3 北京科技服務資源云平臺運行機制分析 128
7.4 北京科技服務資源共享策略 129
7.5 本章小結 131
第8章 基于區塊鏈的北京服務資源管理實踐分析 132
8.1 北京服務資源管理實踐的現狀 132
8.2 基于區塊鏈的北京政務服務資源管理實踐 134
8.3 基于區塊鏈的北京金融服務資源管理實踐 136
8.4 本章小結 138
第9章 案例分析 139
9.1 制造業服務資源云制造模式案例分析—航天云網 139
9.2 制造業資源共享案例分析—優制網 140
9.3 新能源汽車資源共享案例分析 145
9.4 本章小結 150
參考文獻 151
附錄Ⅰ:2018年全球云計算50強中行業領先的企業 159
附錄Ⅱ:2018年云計算企業百強榜 161
云制造環境下制造業服務資源管理決策研究 節選
**篇 基礎篇 第1章 云制造概述 本章主要介紹云制造的概念、云制造的發展、云制造對我國制造業的影響、云制造服務的內涵及云制造資源體系結構以及云制造環境下制造服務與制造資源分類等。 1.1 云制造的概念 1.1.1 云計算概念及其行業發展現狀 1. 云計算的概念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互模式,通常是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用戶通過計算機、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按自己的需求進行運算。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將云計算定義為: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空間、應用軟件、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云計算由一系列可以動態升級和被虛擬化的資源組成,這些資源被所有云計算的用戶共享并且可以方便地通過網絡訪問,用戶只需要按照個人或者團體的需要租賃云計算的資源。在20世紀60年代,麥卡錫提出把計算能力作為一種像水和電一樣的公用資源提供給用戶的理念,成為云計算思想的起源。在20世紀80年代網格計算、90年代公用計算以及21世紀初虛擬化技術、面向服務架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應用的支撐下,云計算作為一種新興的資源使用和交付模式逐漸被學術界和產業界所認知。李伯虎(2011)指出,云計算的服務內容有三種: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SaaS。 2. 云計算行業發展現狀 從“八五”到“十一五”,我國科技部及相關部門支持了以計算機集成制造、并行工程、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網絡化制造、制造網格等為代表的相關制造業信息化課題,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在制造業各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推進我國制造業信息化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以云計算、物聯網、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CPS)、虛擬化技術、面向服務技術(如知識服務、服務技術等)、高性能計算等為代表的先進技術正迅猛發展,并在各個行業得到應用。云計算使通過因特網的超級計算能力成為可能,企業和個人用戶只需購買或通過互聯網租用計算能力,它降低了計算成本,使信息和知識有效分享,并且已成為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行業的重點發展領域。無論國外的巨頭亞馬遜、谷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IBM)、微軟,還是國內的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都把“云”當作未來發展的重點,其市場前景將遠遠超過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和其他市場。 我國制造業正處于從生產型向服務型、從價值鏈的低端向中高端、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歷史時期。如何培育新型制造服務模式,滿足制造企業*短的上市時間(time)、*好的質量(quality)、*低的成本(cost)、*優的服務(service)、*清潔的環境(environment)和基于知識(knowledge)的創新,即TQCSEK的需求,支撐綠色和低碳制造,實現中國創造,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未來5~10年我國制造業發展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趙鵬,2012)。 1.1.2 云制造的內涵 云制造是為減少制造資源的浪費,借用云計算的思想,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制造資源的高度共享,建立共享制造資源的公共服務平臺,將巨大的社會制造資源池連接在一起,提供各種制造服務,實現制造資源與服務的開放協作、社會資源高度共享。2009年,中國工程院李伯虎院士、時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的張霖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敏銳地意識到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進行的深度融合將為制造業帶來深刻的變革,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云制造”的概念。 張霖等(2010)指出,云制造的核心思想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制造服務結合,形成一個由硬件和軟件資源構成的資源池,使以異構分布式制造為導向的企業綜合地利用云資源池來進行生產和制造服務,從而建立云制造服務平臺,統一、集中、按需地智能化管理和經營制造服務,為各種用戶提供高品質、低成本、安全可靠的制造服務,并使企業進行靈活、動態、簡便的業務合作,從而推動廣域的制造資源共享和優化。 李伯虎(2011)指出,云制造是指把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在網上作為服務提供給所需要的用戶。具體來講,“云制造”是一種面向服務的、高效低耗和基于知識的網絡化敏捷制造新模式,是現有云計算和現有制造業信息化中的網絡化制造、動態服務器頁面(active server page,ASP)平臺、制造網格等概念和技術的延伸和拓展。它融合現有信息化制造(信息化設計、生產、實驗、仿真、管理、集成)技術及云計算、物聯網、面向服務、高性能計算、智能科學等熱點/新興信息技術,將各類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虛擬化、服務化,構成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云池,并進行統一的、集中的智能化管理和經營,支持智能化、多方共贏、普適化和高效的共享和協同,達到通過網絡和云制造服務平臺為用戶在產品全生命周期活動中提供可隨時獲取的、按需使用的、安全可靠的、優質廉價的制造資源與能力服務。云制造與云計算的比較見表1-1(李伯虎,2011)。 表1-1 云制造與云計算的比較 1.2 云制造的發展 1.2.1 云制造的發展方向 云制造將向著集成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云制造的研究重點需要從概念、框架和模式向技術深化與應用轉移;服務內容需要從IT服務向制造資源(特別是加工設備等)服務擴展;服務范圍需要從私有制造云(面向企業自身)向公有制造云(面向行業、區域中小企業)發展;技術拓展需要與其他先進制造技術(3D打印、智能制造等)和先進信息技術(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高性能計算技術等)進一步融合。 1.2.2 云制造的發展路徑 發展云制造的關鍵在于路徑選擇。當前,美國選擇的是依靠信息技術優勢推動云制造,以通用電氣、IBM等公司為支持,走軟件打通硬件之路;德國選擇的是依托制造優勢推動云制造,以西門子、庫卡機器人、思愛普等公司為主導,走硬件打通軟件之路。從我國目前的產業發展情況來看,可以選擇以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創新倒逼智能制造和云制造發展;在云制造的智能生產和智能產品選擇方面,可以先選擇產品智能化作為發展重點,以產品智能化推動生產智能化。然而,云制造的發展還面臨許多制約因素,如智能產品的開發、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云接入的通信協議、智能產品的標準問題以及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邊界劃定與安全控制等,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們繼續深入研究解決。 云制造的研究與實踐工作的開展,需要依靠政府、產業界、學術界等多方聯合與共同努力,云制造的應用將是一個長期的階段性漸進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項目工程。對于業界的廣大制造企業而言,當前邁入云制造仍具有一定門檻。這首先要求制造企業具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礎,已經實現了企業內部的信息集成與過程集成。 1.3 云制造對我國制造業的影響 1.3.1 云制造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當前,國際制造業正向著服務化、高效低耗、知識創新的方向發展,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機遇。眾所周知,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我國已經成為位居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制造國,而我國大多數制造企業卻面臨著產品附加價值低、產品開發和服務競爭力弱、產品制造能耗高以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嚴重等諸多問題。我國要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發展云制造是必修課。 與我們熟知的智能制造相比,云制造的意義更多地在大制造的概念上,與主要適用于制造領域的智能制造概念相比,云制造從制造、銷售領域延伸拓展到使用、服務等領域,具有更廣泛的應用領域。當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球之時,“云制造”已從概念走進現實。例如,應用端,2017年初上海某展會上,徐工集團攜手華為、阿里巴巴、中國電信等互聯網和通信業領軍企業,共同發布了工業云平臺—“徐工工業云”,著力打造“互聯網 + 云技術 + 制造”的全新工業經濟發展模式,借此發力中國“一帶一路”。 傳統生產模式是企業根據市場調研結果決定生產的產品品種和數量,產品經過商業渠道到達消費者手中。電子商務則消除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障礙、時空障礙、交易障礙,可以用消費者到企業(customer to business,C2B)模式代替企業到消費者(business to customer,B2C)模式。在云制造中,企業可以以大數據平臺為基礎、以柔性化生產為依托,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生產。不難看出,借助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云制造實現了由普通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變、由生產領域向服務領域的延伸、由資源分散低效向資源集中整合的轉變。正是這種產業融合和個性化定制生產,顛覆了傳統的生產營銷和服務模式。 1.3.2 云制造環境下傳統制造業面臨的運營管理變革 隨著云計算等云制造技術的發展和《中國制造2025》政策的推進,我國傳統制造業也面臨著運營管理變革。 1. 云制造環境下的供應鏈管理系統變革 云制造環境下的供應鏈是在云制造技術體系下構建成的網鏈關系,是以云計算、物聯網、人機交互系統等先進信息技術為支撐,更加敏捷、柔韌、開放、自主的供應鏈,管理方式上更靈活、更深入、更具創造性。云制造下的資源利用率提高,制造更加敏捷和智能,供應鏈在采用新技術進行調整后,將具備以下新的特點。 (1)實現對供應鏈中物理資源的管理。 。2)供應鏈組織形式更具虛擬性和動態性。 (3)加快供應鏈企業向知識型、學習型、創造型轉變。 。4)資源集中且更具柔性。 (5)顧客參與程度更高。 。6)供應鏈更加專業和綠色。 2. 云制造環境下裝備物聯資源管理系統變革 云制造*初是由制造網格發展而來的,其目標是各制造行業服務提供者共同打造共享平臺為整個制造行業提供服務,建立標準的體系結構,開發出一個云平臺來統一管理制造資源服務。物聯網是一個基于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載體,讓所有具有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通互聯的網絡。物聯網具有普通對象設備化、普適服務智能化、自治終端互聯化三大特性。物聯網作為云制造系統的關鍵技術之一,目的是為云制造平臺提供可感知的設備節點。 3. 云制造環境下的制造業知識產權系統變革 云制造模式下的知識產權問題,首先是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問題。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綜述發現,目前關于開放環境下的知識產權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包括網絡環境下知識產權信息的共享、知識產權的共享(轉移、轉讓、交易等)以及知識產權的評估和利益分配等。并且,這些文獻中知識產權涉及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合作創新動態聯盟。與這些形式的合作模式類似,云制造模式下的知識產權問題也主要聚焦于知識專有性和知識共享性之間的矛盾。云制造模式的目的是建立能夠提供互操作性以供不特定的參與主體靈活、重復使用云上知識的平臺,具有較明顯的公眾性。而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權則恰恰相反,本質上為私權,專屬于權利人,沒有法律規定或未經權利人許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權利人的智力成果。 1.4 云制造服務的內涵及云制造資源體系結構 1.4.1 云制造服務的內涵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