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民國老味道:鄭逸梅談吃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20533195
- 條形碼:9787520533195 ; 978-7-5205-3319-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國老味道:鄭逸梅談吃 本書特色
本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所在時代的飲食文化。既有特色小吃,又有飲食掌故;既介紹了作者自己的飲食習慣,又描寫了部分名人的飲食嗜好,對讀者了解我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頗有幫助。鄭逸梅先生自1913年起就在報刊發(fā)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揮筆不輟,成就一段文壇佳話。其筆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國文苑軼聞為內(nèi)容,廣摭博采,蔚為大觀,成為了解近現(xiàn)代文藝界情形的寶貴資料。鄭先生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簡練含蓄,饒有風致;晚年爐火純青之作,則用白話間以文言,筆墨卷舒之中,人情練達之處,皆能融合知識性與趣味性。這些作品以別具一格的小品文體和雅俗共賞的風格,贏得了各界讀者的好評。
民國老味道:鄭逸梅談吃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散文集,收錄了著名作家、文史專家鄭逸梅先生關(guān)于美食的文章,共分四卷:“蓋聚物之夭美,以養(yǎng)吾之老饕”“鄉(xiāng)情溢滿煙火氣,珍饈至味在人間”“品饌也是讀書,治大國若烹小鮮”“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所選篇目包括《豚蹄小談》《說說大閘蟹》《食品漫談》《蘇州的著名食品》《吃在香港》《我的起居注》《各家的飲食》《吃年夜飯》《兒時的食品回憶》《董糖、韓糖和茶花女糖》《吳稚暉喜吃鍋貼》《上海淪陷時期的食糧》《末代皇帝的伙食賬》《南社的幾次聚餐》《朵頤快語》《飲食話舊》《吃飯掌故》等。
民國老味道:鄭逸梅談吃 目錄
豚蹄小談
說說大閘蟹
食品漫談
蘇州的著名食品
啖蟹
談山家十八熟
吃在香港
人是否能斷食
膽結(jié)石禁忌的食品
我個人的進食
我家的飲食生活
我的起居注
《康居筆記》所談的飲食
長壽的傳說
飲與食
各家的飲食
鄉(xiāng)情溢滿煙火氣 珍饈至味在人間
徐卓呆啖豆餅
吃年夜飯
兒時的食品回憶
零食
董糖、韓糖和茶花女糖
吳稚暉喜吃鍋貼
王季歡之啖蟹趣史
楊士驤喜啖羊肉
上海淪陷時期的食糧
姑嫂餅別饒風味
陶詒孫嗜吃薄脆餅
農(nóng)勁孫的養(yǎng)生術(shù)
末代皇帝的伙食賬
品饌也是讀書 治大國若烹小鮮
飯會與粥會
南社的幾次聚餐
*后的一次宴會
養(yǎng)生之道
養(yǎng)生贅談
朵頤快語
飲食話舊
飲食小掌故
吃飯掌故
盤餐摭談
喜閱《食德新譜》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梨
菱
柿
栗
甘蔗
荸薺
西瓜
蘋果
香蕉
銀杏
胡桃
桃
櫻桃
楊梅
梅
杏
葡萄
枇杷
荔枝
熒實
無花果
南瓜
棗
龍眼
石榴
李
檳榔
椰子
文旦
菠蘿蜜
木瓜
瓜
藕
橄欖
香櫞
金柑
橘
橙
紅豆
葫蘆
民國老味道:鄭逸梅談吃 節(jié)選
豚蹄小談 三牲以牛為太牢,羊為少牢,豚乃尋常進食之品,配牛羊成數(shù)而已,夠不上為牢。 豚蹄為豚身*精華之處,分前蹄和后蹄。后蹄骨較少,故市肴者輒爭購后蹄。煮法,有紅燒,有白燒。紅燒純用醬油,白燒則用食鹽,佐以腌肉或火腿,一以濃厚勝,一以清雋勝。舊時風俗,凡設(shè)宴,主人往往以紅燒豚蹄為*后一道菜肴。實則湯饌紛呈,客已飫飽,主人親上豚蹄,客必起立稱謝,說:“留為主人自用。”如此習為常例。吳中某鄉(xiāng)尚儉約,以豚蹄之備而不食,未免浪費,于是異想天開,取木材造一偽豚蹄,髹以紅漆,盛諸巨盎,望之儼然如真。宴末,主人以偽品進呈,客照例謹謝,道“不敢當”,則轉(zhuǎn)呈他席。這樣則一偽品,眾席可用,一具已足,不求其副,且傳之子孫,可用若干代。這種鬼把戲,主客心照不宣,豈不是一大笑話嗎? 我是喜啖豚蹄的,從豚蹄引起我的思親。我的慈母逝世已數(shù)十年,當時我供職滬北天通庵路上海影戲公司,專事編撰,即寓公司中,我弟潤蓀,侍母卜居滬南老西門的靜修路。我每逢星期暇日,必進城探母,慈母知我喜啖豚蹄,亦必親煮豚蹄以待,因此為之朵頤大快。如此若干年,這種感受,給我印象很深,香港中國文化館輯刊《我的母親》一書,我曾含淚寫了一篇《舐犢情深的母愛》。 老年人應(yīng)當多進蔬菜,少進肉類,可是我恰恰相反,背道而馳,每餐離不開葷腥,對于豚蹄仍喜下箸。媳婦高肖鴻是位醫(yī)生,知道我心臟、膽囊都不健康,力勸我少進肉食,但拗不過我嗜好所趨,未免偶爾也以豚蹄見餉,作為我筆墨辛勤的慰勞。可是在思想和行動上卻引為是莫大的矛盾。 說說大閘蟹 蟹,幾乎人人愛食,當今又是九雌十雄的啖蟹季節(jié),不過,近若干年來,大閘蟹已是奢侈的代名詞,在托辦要事、難事時,大閘蟹又復(fù)成了開道鋪路之佳物。寒舍是在哪一年*后一次吃的大閘蟹,已無法回憶。值此秋風起時,只能做些“持菊賞螯”之舉罷了。 我是蘇州人,蘇州人吃蟹,一般總在晚飯以后,因為如果先吃了蟹,不論再吃其他美肴,其味總不及蟹肉鮮美。所以蘇州家庭,倘若今天準備吃蟹,則晚飯小菜就簡單些,并且留著些肚皮,以作美美地吃上一頓。吃蟹時,調(diào)料準備也是少不了的,事前將嫩姜切成細絲,用上好鎮(zhèn)江香醋加上白糖拌勻,置一只大碗內(nèi),食用時每人用匙舀至自己面前小碟中。酒一般是用花雕,蘇州人是很少飲白酒的,啤酒也不常用。闔家圍桌而坐,剝剝、吃吃、談?wù)劊钟腥ぁJ钞叄宰咸K熬湯洗手,可立解腥氣。然后,每人再飲滾燙白糖姜茶一盅,既爽口又祛寒,肚內(nèi)十分舒服。 吃蟹,為什么總稱之為吃大閘蟹?因為當時蘇州、昆山一帶靠近陽澄湖的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設(shè)置了閘門,閘用竹片編成,夜間掛上燈火,蟹見光亮,即循光爬上竹閘,此時只需在閘上一一捕捉,甚為便捷,這便是閘蟹名稱之由來。但一般閘蟹只是普通的,大閘蟹卻是特級大號的。我國水產(chǎn)中有對蝦,也有對蟹,對蟹以一雌一雄對搭,成為一斤。從前的一斤是按老秤十六兩計算,雄的約占九兩,雌的為七兩左右,蘇州人稱之為對子蟹。陽澄湖水質(zhì)清澈,故而蟹也屬清水大閘蟹,是真正上品。目前這種優(yōu)質(zhì)的閘蟹大多出口外銷,或賓館在*高級宴席中使用,老百姓是很難再吃得到的了。 民國初年時,蟹市發(fā)展,不單是在蘇州的菜場,因上海是當時金融集中地,購買力強,蟹市慢慢推廣至滬地。此時也逐步采取了人工殖蟹,蟹不但在蘇州、昆山一帶供應(yīng),在松江、無錫、太湖區(qū)域一直到長江就近,也都有蟹,但其品種,卻不能與陽澄湖蟹相比。在上海,不僅是小菜場賣蟹,許多食品鋪子也在賣蟹,不少原來從不吃蟹的,初嘗其美味后,也開始吃蟹了。當時四馬路一帶(今福州路),有豫豐泰、言茂源等紹興酒店,店門前所設(shè)蟹攤,生意興隆,酒店可代客煮蟹,收費低廉,即可在店內(nèi)啖蟹飲酒。我在二十年代中,自蘇州遷居滬上,當時經(jīng)常往來于四馬路望平街各報館,報業(yè)同仁在酒店吃蟹是十分普遍的。蘇州家庭煮蟹,將蟹洗凈后,通常是放在行灶大鑊子內(nèi),加以冷水,下添柴火猛火燒開,鑊蓋用厚重砧板壓住,約煮一刻鐘即可食用。但上海的酒店哪有這許多大鑊子用來煮蟹呢?只能將蟹一一用稻草扎住,不使動彈,由客選購,然后加以蒸煮。后來上海住家逐漸改用了煤球爐子,也沒有行灶大鑊了,于是也采取了蒸食的方法,直至如今。 P3-9
民國老味道:鄭逸梅談吃 作者簡介
鄭逸梅(1895—1992),現(xiàn)當代著名掌故家,擅長撰寫文史掌故類文章,被譽為“補白大王”。著有《人物品藻錄》《逸梅小品》《孤芳集》《近代野乘》《逸梅叢談》《南社叢談》《花果小品》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jīng)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