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岐黃求真集 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329958
- 條形碼:9787117329958 ; 978-7-117-3299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岐黃求真集 下冊 內容簡介
以《內經求真》《傷寒論求真》《金匱要略求真》《溫病求真》等專題,闡明中醫經典中的學術疑點、難點、要點,有助中醫經典的學習、研究和運用;以《中醫優勢在哪里》《如何發揮中醫優勢》等專題,闡明中醫研究方法、理論特點、診療優勢所在,以及如何在學習、運用過程中,既充分發揚光大中醫優勢,以中西兩種醫學互鑒互補,共同做好救死扶傷工作。以《如何看待中醫科學性問題》《如何看待中醫陰陽五行學說》《如何看待辨病與辨證的關系》《如何看待中藥用量問題》等專題,闡明中醫科學性原理,闡明陰陽五行的自然哲學本質,闡明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工作靈魂的所以然之理,闡明中醫療效當從明理中求取,而不是從盲目放大藥量中求取,以期對中醫理法方藥的學習、運用指明方向。各個專題都結合真實臨床案例進行入微分析,既有深刻說理性,又有生動的啟示性。
岐黃求真集 下冊 目錄
◎ 如何看待辨病與辨證的關系/ 1
◎ 如何看待中藥用量問題/ 53
◎ 如何學習古醫案/ 108
◎ 經典學習貴求真/ 143
◎《 內經》求真 / 188
◎《 傷寒論》求真 / 284
◎《 金匱要略》求真 / 329
◎ 溫病求真/ 405
岐黃求真集 下冊 節選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天人合一、整體恒動理論特點的客觀要求,和中醫理論是自然天成的關系,理論是“母”,“辨證論治”是“子”。沒有整體恒動的理論特點要求,就沒有“辨證論治”的理法方藥運用原則貫徹實施。自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理論體系誕生以來,這個方法學原則就一直在實踐中被默默運用,不斷發展,愈積愈厚,漸臻完美。張仲景是**個在臨床上全面執行這一方法學原則的醫家,他的《傷寒雜病論》就是**部對辨證論治原則全面貫徹實施的典范之作,客觀上為后世中醫臨床運用起到了卓越示范作用。所以后世評價《傷寒論》是萬法之宗、群方之祖。他也因此登上了醫圣祭壇。是辨證論治成就了他的醫圣地位,而不是他創造了辨證論治原則。現代教材把仲景對“辨證論治”的貢獻定位為“確立了辨證論治原則”,這個定位是很客觀,很準確的。張仲景是“辨證論治”原則的執行者、運用者、推廣示范者,而不是創造者。不要往圣人頭上亂戴“創造辨證論治原則”的高帽子,那不是在給圣人增光添彩,而是在褻瀆圣人的高潔德行。迷戀戴高帽子,帽子越多越驕傲,帽子越大越自豪,是現代某些讀書人的癖好,絕不是圣人的理想追求。圣人的理想追求樸素得很,那就是救死扶傷,拯危濟困,作為醫學圣人,不僅有強烈的辨證論治意識,而且有嚴謹的辨證論治行為,令人遺憾的是,卻沒有明確提煉出這個診療方法學概念。正是因為沒有“辨證論治”方法學旗幟的張揚,歷代醫家在臨床工作中并沒有一定要執行某個“治療原則”的明確意識,因而使得“辨證論治”原則長期處于自用而不自知的朦朧狀態。直至明代,人們才開始思考:中醫到底是按照什么規矩準繩在運用中醫理法方藥?換個說法,那就是:駕馭中醫理法方藥運用的,到底是個什么方法學原則?直至晚清,大家才把這個問題真正想明白,弄清楚。以現有文獻資料看,*早進行中醫臨床方法學概念提煉的,大約始于明代周慎齋門人胡慎柔等的《周慎齋遺書》,書中提煉出的概念是“辨證施治”。在這個認識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推敲、精確提煉的,是晚清醫家章虛谷。他在《醫門棒喝》中把“辨證施治”中的“施”字改成了“論”字。正是這一個字的改動,使中醫治療學的理論性特點得以突顯,中醫診療的方法學原則得以深刻體現,因而迅速得到中醫界公認。“辨證論治”從此成為中醫診療原則的標準概念。有人也許認為改不改這一個字都無關緊要,反正都是那么在運用,何必吹毛求疵呢!絕不能這樣看!雖一字之差,但內涵卻相差很大!“辨證施治”遠不如“辨證論治”嚴謹準確!“施治”既缺乏明理知用的嚴肅學理性,也缺乏理法方藥各個環節都必須深求精辨的嚴謹操作性,淡化了深邃的理論指導和嚴格的診治標準要求,帶有很大隨意性,對臨床診療不具備神圣的規范性色彩。“論治”既有明理知用的嚴肅學理性,又有理法方藥各個環節都必須深求精辨的嚴謹操作性,強調了深邃的理論指導和嚴格的診治標準要求,不帶有絲毫隨意性,對臨床診療具有神圣的規范性特質。中醫整體恒動的理論特點本身所要求的就是理法嚴謹、標準嚴格、態度嚴肅的“辨證論治”,而不是隨隨便便的“辨證施治”。唯有“辨證論治”才是對中醫理法方藥運用原則的深刻把握和準確提煉!有了這個學術概念,中醫理法方藥臨床運用隨疾病在時空運動中的變化而靈活變化的診療理念,就由長期潛在轉換為令人耳目一新的旗幟高揚,成為中醫學術界公認的診療方法學概念。真是一字值千金。作為**個“辨證論治”原則執行者、運用者、推廣示范者的張仲景,開創了整體恒動認識理念在中醫理法方藥臨床工作中全面貫徹實施的新紀元,功莫大焉!在這之前,中醫理論到底應該如何運用?雖然整體恒動特點的客觀要求擺在那里,要求臨床工作一定要“有是證”才能“用是藥”,但到底如何體現,卻沒有人能率先垂范,大家都不知道具體該如何操作。整體恒動的客觀要求仍不能在臨床實踐中全面落實,中醫理法方藥運用仍不能環環相扣,中醫臨床仍處于理不馭法、法不統治、治不及本的混亂狀態。在這之后,“方證對應,藥隨證變”成為體現“辨證論治”原則的基本模式,“辨證論治”成為指導中醫臨床診療工作的基本原則,理法方藥運用成為環環相扣的嚴密體系,中醫臨床工作從此進入無理不言法、無法不言治、凡治必求本的科學運用軌道。是不是從《傷寒雜病論》問世起,中醫就進入了人人懂得“辨證論治”,個個精通“辨證論治”的中醫繁榮興旺時代?實話實說,哪里是那么回事!歷朝歷代,真正懂得“辨證論治”,真正會“辨證論治”的人還是為數不多!果真人人都精于辨證論治了,歷代名家在著書立說時,也就不會發那么多世風日下、學風日頹、庸醫殺人、邪說亂世的感嘆了。更不會高喊著要補偏救弊了。現實也是如此,說到“辨證論治”,哪個中醫人不熟悉?一跨進中醫門檻就開始聽老師講“辨證論治”,從基礎講到診斷,講到方藥,講到臨床各科,講到四大經典,講到歷代名家,一直都在講“辨證論治”。講的人嘴巴磨破了老皮,聽的人耳朵聽起了老繭,無不爛熟于口,爛熟于耳,就是少有爛熟于心的人,更是少有融入靈魂的人!只有融入靈魂,才能算是中醫學術修煉的高境界,“辨證論治”的運用才能得心應手。僅僅滿足于爛熟于口耳的人,常常是談起“辨證論治”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用起“辨證論治”來格格不入、難通一竅。爛熟于口耳不等于爛熟于心,更不等于融入靈魂,只能算是對專業的常識性了解,連入門功夫都說不上,絕不是學術修煉的高境界!
岐黃求真集 下冊 作者簡介
宋興,男,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我國知名中醫文獻學專家,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陳潮祖先生學術繼承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