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民樂漫談 本書特色
民樂是以民族樂器為主奏的音樂,而民族樂器的種類和分類,又是包羅萬象、豐富多彩的。從公元前七千多年的塤,到國之重器曾侯乙編鐘,到“如聞仙樂耳暫明”的琵琶、“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古琴、還有笙、蕭、笛、胡笳、古箏、箜篌、二胡、鐘、鼓、磬等,每種樂器都有自己的歷史和生動的故事,有的甚至還有遠古的傳說……本書從“民族器樂”的主題出發,用生動的語言訴說這幾十種散發著獨特魅力的樂器,以及流傳至今的古典音樂和曲調。“民樂”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篇章,其所包含的人文色彩和精神是獨特且不可或缺的,更深層次地、全面系統地介紹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樂器、曲調、曲作家以饗讀者,有利于讀者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民族音樂的發展和地位,有利于傳播中國古典音樂的文化知識,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民族音樂時空回蕩。悠悠鄉音,盡述過往;曲曲動人,暢敘心聲…… ——于紅梅(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 民樂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讓璀璨華夏文明綻放異彩。 ——章紅艷(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兼非遺中心主任)
民樂漫談 內容簡介
本書以“漫談”為寫作特點,從傳統文化出發,對笙、竽、笛、篪、尺八、蕭、嗩吶、胡笳、角、塤、古琴、古箏、琵琶、瑟、箜篌、阮、三弦、揚琴、二胡等民族樂器的前世今生結合器樂特點、構成等方面展開敘述。作者用充滿感情的筆調,力圖讓讀者全面了解我國民族音樂的分類、發展、人文知識、歷史人物、重要曲作家的故事。
民樂漫談 目錄
民樂漫談 節選
笙是我國發源十分久遠,迄今傳承延續*為通貫,且型制相對*為穩定的傳統樂器。*初的笙與排簫相似,沒有簧片和笙斗,而只是像編書簡一樣,把長短不同、音高不同的竹管用繩編在一起。后來才加上了竹制的簧片和匏(葫蘆)制的笙斗。 笙是由笙苗(笙管)、簧片、笙斗、笙箍(把笙管連接固定的竹索)等器件組成的多管可同時發聲的和音樂器。笙管自古有十三、十七、十九、三十簧不等,其中傳統的十七簧笙*為普遍。 笙通過笙斗的吹氣孔送氣,而使得簧片振動。由于笙管內裝有簧片,使得呼氣與吸氣都能發音,這也是傳統吹管樂器中唯一具備這一功能的樂器,也因此更容易吹奏出連貫洪亮的獨特音效。 李陵《答蘇武書》對胡笳有過記載:“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 伴隨著悲切的胡笳聲聲,幾經不白之冤的漢將李陵的悲劇人生躍然紙上。胡笳的悲鳴或許正是對這位躊躇滿志、征戰沙場卻深陷敵營、*終客死他鄉的漢將的悲憫之情的*好寫照。 笳(jiā),又作葭,又名胡笳。《說文解字》有“葭,葦之未秀者”,即指“沒有抽穗的(初生的)蘆葦”。 塤,當之無愧是華夏的樂器始祖,是迄今發現*早的吹管樂器之一(如果算上賈湖骨笛的發現),與賈湖骨笛不同的是它具有連續傳承性。 從新石器早期開始,已經有了原始的樂舞,其后先人在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上發現周邊的土、石、骨都可以做成樂器來演奏,于是原始的骨笛、骨哨、陶塤、陶鐘、陶鼓、陶角、陶鈴、石磬出現了。 在后人的考古發掘中,越來越多的塤被發掘出來,從無音孔到單音孔再到多音孔,塤能演奏的曲調越來越多,可以說明,從新石器時期開始,遠古先民始終沒有停止對音律的探索。通過現今出土的各種型制的塤的沿革情形看,塤的繼承與發展,為其后青銅時代的到來,五度相生律的確立,以及有固定音高樂器的創制打下了基礎。 塤的聲音具有天然的滄桑感,深邃而神秘,像經歷曠日持久的風霜雨露的古藏圣物一樣,樂音靈異,弗遠無界。
民樂漫談 作者簡介
張志羽:音樂評論人,音樂編輯。在人民音樂出版社任職期間編輯有大量樂譜、詞典、譯著等,包括《牛津簡明音樂詞典》(第四版,該書榮獲“中國圖書獎”)及《計算機音樂教程》(上、下卷)、德國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系列叢書、劍橋音樂指南系列叢書等引進版圖書。曾擔任《高保真音響》《人民音樂》《小演奏家》《音樂周報》《音樂生活報》《光明日報》《音樂與音響》(香港)等多家報刊雜志的音樂專版主筆,發表音樂評論文章數百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