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第二大腦(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172727
- 條形碼:9787500172727 ; 978-7-5001-727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第二大腦(精裝) 本書特色
1.腦機協作將是數字時代的新發展趨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數據存儲技術的發展,個人擁有的數據信息量級也會呈幾何級的增長,如何在數字時代進一步地管理知識、處理信息,提高個人的競爭優勢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第二大腦”的創意是一個當下就可以嘗試的方案。第二大腦是一個介于互聯網和個人之間的新工具,可以作為生物大腦的數字復制體,記錄、存儲、查找信息;也可以視作生物大腦的補充和延伸,借助算法對我們記錄的信息進行整合和動態分析,助力思考、決策。 2.內容實用性強、具有實操性。作者根據他多年的學習和工作經驗,闡述了建設個人專屬第二大腦的方法、步驟和未來展望,隨著算法和相關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第二大腦的操作方法也將越來越簡便,使用也將越來越讓人得心應手。 3.數字時代的成功學。第二大腦將打破你的認知邊界和思維極限,助你獲得一套嶄新的腦機協作信息整理大法,這也是一套洞察自我、開拓成功人生的獨特方法。 4.專家聯袂推薦。田溯寧作序推薦、樊登、劉潤、吳曉波、秦朔等大咖強力推薦。
第二大腦(精裝) 內容簡介
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元宇宙呼嘯而來。數字時代涌現的技術革新大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現今,互聯網已經取代了書本和課堂,成為現代人的知識來源。面對海量信息,以及互聯網固有的延異屬性,現代人必須建設一個更先進的工具和方法來管理知識、處理信息。大數據先鋒思想家、科技作家涂子沛通過個人經歷、經驗和敏銳的判斷,站在科技和時代的前沿給出了一個清晰的答案——第二大腦。 第二大腦是在個人和互聯網之間出現的一個新工具。它不僅是我們生物大腦的數字復制體、外掛大腦,可以隨時記錄、存儲和查找,它還是人類生物大腦的一個補充和延伸,可以對我們的記錄不斷地進行動態整合和分析,借助算法的靈性,它還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創建有價值的連接,推動**大腦產生新的創意。 《第二大腦:腦機協作如何改變個人發展和家族傳承》這本書不僅僅介紹理念,還闡述了建設第二大腦的方法、步驟和未來展望——這是一套嶄新的腦機協作信息整理大法,也是一套洞察自我、開拓成功人生的獨特方法。這套方法將打破你的認知邊界和思維極限,也能幫助那些正在信息過載的海洋當中不斷掙扎的人。此外,作者還從數據遺產的角度,探討第二大腦作為個人遺產如何不斷被傳承和優化,惠及百代后世,成為一個家族的優勢。 我們會度過怎樣的一生,取決于我們一生能獲得什么樣的信息以及如何使用它們。擁有和掌握第二大腦及其使用方法的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必能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產生源源不斷的新創意,在數字時代成就自我,取得成功。
第二大腦(精裝) 目錄
序言 拓寬人生的疆域,創新生命的延續
**章 為什么需要第二大腦
| 1 | 令人恐懼的失憶癥和不自知的健忘 003
| 2 | 互聯網不是好的思考工具 012
| 3 | 什么是第二大腦 021
| 4 | 本書的目的和結構 036
第二章 構建數字記憶體
| 1 | 塊:第二大腦的神經元 041
| 2 | 標簽:為塊建立人工突觸 052
| 3 | 頁:第二大腦的反射區 065
| 4 | 構建神經中樞和大腦皮層的意義 078
| 5 | 用四個大類分揀一生所有的信息 091
| 6 | 使用全新的、革命性的日記模式 096
第三章 創建高級的思考特質
| 1 | 構建網狀立體的結構 109
| 2 | 洞察、發現新的聯系 124
| 3 | 腦機協作催化新的創意 142
| 4 | 使用 Query 和搜索的技巧 153
| 5 | 改寫、化用和互文:創建新的“腦細胞” 163
第四章 誤區、障礙和方法論
| 1 | 誤區一:記憶力好 ≠ 不需要記錄 179
| 2 | 誤區二:懂了 ≠ 不值得記錄 188
| 3 | 大障礙:日常的想法難以記錄 194
| 4 | 兩種建設方法 203
第五章 正在改變的個人遺產和家族傳承
| 1 | 個人的真正遺產究竟是什么 217
| 2 | 普通人將擁有的不朽之路 228
| 3 | 第二大腦如何繼承 235
| 4 | 腦機協作是真正的未來 242
結??語 憑借腦機協作,成為智能增強人 257
后 記 275
第二大腦(精裝) 節選
互聯網不是好的思考工具 2006 年 8 月,我剛到美國留學,當我**次收到紙質版的《紐約時報》時,我發現這份報紙每天竟然有 100 個左右的版面,考慮到其版面的大小,這相當于一本 300 多頁的書,一天的報紙還沒看完,第二天一早新的報紙又送到了,有誰能看得過來呢? 現在是 2023 年。有人統計了過去 50 年的《紐約時報》,它總共有 30 億個單詞,但令人驚嘆的是,今天推特上僅僅一天產生的新信息量,就有 80 億個單詞—這相當于《紐約時報》160 多年產生的信息量。2012 年,中國的微博曾經公布,該平臺上一天新增 1.17 億條微博,以一條微博 100 個詞匯計,其詞匯總量大約為 117 億,比推特還要多一點。 信息已經爆炸。今天網絡上一天之內產生的信息,任何個人用一生的時間都無法讀完。雖然這場信息革命的起點可以追溯到 1946 年計算機的發明,但真正的爆炸發生在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出現之后。**個大規模的社交平臺 Facebook 成立于 2004 年,**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智能手機由蘋果公司于 2007 年推出。從這以后,全世界每個智能手機用戶都開始擁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數據的生產者,他們可以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行為和想法,然后發布出去,讓別人看到,別人又可以評論、轉發。這導致了21 世紀的**個十年發生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數據爆炸,人類從此邁進了一個“大數據”時代。 數據不是一切,但一切都在變成數據。除了信息爆炸,互聯網特有的結構還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又一個的黑洞。為什么這么說?今天互聯網上的信息,是按照超文本鏈接(Hypertext Link)的形式來組織的,幾乎每一篇文本都帶有多個鏈接。你只要單擊高亮度的文本(或帶有下劃線的文本),眨眼之間就會被帶到另一個文本,一個鏈接指向一個新的文本,新的文本可能又帶有新的鏈接—這叫“延異”。異就是新的、不同的物質,“延異”的意思就是不斷延伸的新物質,即每一句解釋都可能帶有新的概念,這些概念很可能又需要新的解釋,隨之又產生了新的鏈接,如此循環。互聯網上的延異就像一條沒有終點的射線。 我們的大腦很喜歡延異。只需要不斷輕輕點擊、跳轉,不用付出任何額外的努力,每個鏈接都會讓你發現新的東西。就像在海上沖浪一樣,大腦會不斷接收到新信息帶來的新奇、趣味和刺激,以及占有大量信息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很多人認為這是一件大好事,通過鏈接式的延異,我們可以快速地追根溯源,獲得大量的信息,厘清知識發展的邏輯,認識到知識的全景。現實也已經證明,無數的人沉迷網絡,甚至上癮。但不斷的延異有個潛在的問題:只要連續點擊三四個鏈接,我們看到的信息就可能和*初閱讀的主題風馬牛不相及了,如果我們隨手關閉一個中間讀過的窗口,那我們可能會突然發現自己糊涂了。我現在是在看什么?我怎么讀到了這里?我從何而來?我為何而來?我們突然發現,我們好像迷路了,必須停下來花點時間,回顧一下自己的初心。 延異的本質是發散,但人類大腦如果需要思考,則必須聚焦和收斂。我們頭上的這顆大腦,能力非常有限,當它要汲取新的東西,它用的不是消防栓,而是吸管,必須一點一點地啜取。當新的信息像潮水一樣沖擊我們大腦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暈了,根本不能逐一記住看過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只能留下淺淺的印象。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們即使再看到同樣的信息,只會模糊地記得這個信息我看過。因為看過,于是不想再看,永遠止步于專注、深入、記憶和思考。 是什么決定了我們記得什么和忘記什么?美國學者埃里克·坎德爾(Eric R. Kandel,1929— )畢生致力于研究記憶,于 2000 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認為,注意力是形成清晰記憶的關鍵,大腦是通過關聯性來保存記憶的,這個過程需要高度的專注。在他的《追尋記憶的痕跡》(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年)一書中,坎德爾寫道,如果要大腦牢牢記住,就“必須對輸入的信息進行深入分析,這是通過關注信息并以系統和有意義的方式將其與已經牢牢扎根于記憶中的知識聯系起來的方式來實現的”。而當我們不注意一個想法或體驗時,大腦的神經細胞會在幾秒鐘內失去興奮狀態,記憶就會從腦海中逃逸,只留下輕微淡泊的痕跡。 這就是問題,延異就像一個又一個的黑洞,分散了我們本來就應該聚焦的有限的注意力。今天的互聯網讓我們看到的越來越多,但真正記得的卻越來越少!我常常聽到朋友皺著眉頭抱怨,他在手機上刷了兩個小時的短視頻,放下手機之后發現自己根本不記得看了個啥。越來越多的人正在不斷產生、經歷這種感覺,在網上讀了很多的東西,但又像什么也沒讀過。按照坎德爾的理論,我們不難發現,就獲取新的信息而言,互聯網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但它層層拓展、無窮無盡的鏈式結構決定了:互聯網絕對不是一個好的記憶工具,更不是一個好的思考工具。 即使和傳統的書籍相比,互聯網也是一個更差的記憶和思考工具,更差!原因就在于,書籍有一個聚焦的主題,它帶領我們深入,但互聯網延異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雖然有的鏈接加深了深度,但大多數沒有,只是一個橫向的擴展。我們幾乎每天都要使用互聯網,我的建議是,當我們上網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記住那個著名的寓言:猴子把手伸進了餅干瓶,抓住了一大把的餅干,但手卻被卡住了,手和餅干都拿不出來。互聯網是一個信息富足的地方,當我們看到大量有用的信息時,我們的**反應是興奮,我們想多拿一點。但當我們拿得太多,我們肯定就會忽視消化和吸收,那學習的行為*后就會變成無意義的瀏覽和注意力的消耗。就好像我們去商場體驗新的商品,如果我們一次體驗太多,那體驗感就消失了,無所謂體驗,我們的大腦會因此變得麻木,我們反而記不住任何東西。 當然,面對一個這樣的結論,有人會提出一個新的質疑:我們為什么要把一切事情都記住呢?今天,幾乎任何一個知識性的問題,我們掏出手機一搜索就可能會找到答案。既然搜索這么強大,那我們為什么還要記憶呢?未來的技術還將更加智能、快捷。例如,我們可以通過聲音和圖片來搜索,馬上就找到自己要找的答案。手機不好用嗎?互聯網不香嗎?難道我們不能把更多的記憶外包給互聯網嗎?它就是我們人類的數字記憶庫啊! 我們必須承認,手機已經有效承接了大腦的一部分記憶功能。今天,我們大部分人已經可以不在大腦里記憶電話號碼,甚至身邊親人的號碼也不用記,我們只需要對手機喊出“老婆”,它會自動撥出她的號碼。同樣,我們也不需要記路,只要輸入一個地址,蘋果、谷歌、高德都會一步一步引導我們,指示我們到達預定的地點。如果說,大腦屬于身體內部的生物記憶,而互聯網是一個可以借助的外部記憶庫,那問題很快會轉變為: 今天我們的生物大腦應該記什么? 外部記憶又應該記什么? 它們之間可不可以有個平衡? 我們又如何找到這個平衡? 我們必須回答這些問題。從阿爾茨海默病到人們日常的健忘,人類已經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是一種有限的生物,特別是大腦的能力有限。自從進化成智人以后,上萬年以來,我們的大腦就沒有什么變化,但面對今天龐大的信息爆炸,時代又要求我們掌握、處理更多的信息,現代人感到壓力、困難、無助和彷徨。我們必須借助外部的工具。
第二大腦(精裝) 作者簡介
涂子沛,江西吉安人,大數據思想家,科技作家,在中美兩國上市科技公司、創業公司、政府擁有近 30 年的職業經歷,著有《大數據》《數據之巔》《數文明》《數商》《給孩子講大數據》《給孩子講人工智能》等作品,多次入選國家圖書館文津獎推薦圖書,總銷量已逾一百萬冊。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語、意大利語、阿拉伯語、印地語、俄語等語言出版。 涂子沛先后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公共管理碩士、信息技術理學碩士學位。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