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福州?福韻——福文化征文優秀作品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032571
- 條形碼:9787555032571 ; 978-7-5550-325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福州?福韻——福文化征文優秀作品選 本書特色
玉融古邑,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置縣迄今1323年。跨越漫長的歷史長河,這片熱土演繹了無數精彩的“造福、惜福、樂福”的文化故事,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粗獷豪邁而又不失活力熱情的“福清哥”……本書分成“榕城之福”“山水之福”“生活之福”“福清之福”和“閩侯之福”五個篇章。這些作品情感真實飽滿,語言生動流暢。
福州?福韻——福文化征文優秀作品選 內容簡介
中國福文化博大精深,雅俗共賞,無論是福文化內涵還是祈福的儀式,都表現出巨大的包容性、豐富性和群眾性。福州的宜人氣候、美麗山川和厚重歷史涵養著豐富多彩的福文化成為名副其實的福天福地。書稿是這次“福州·福韻”福文化主題征文的優秀作品結集。這些作品,寫出自己對福文化內涵的解讀,或深或淺,道出對身邊之福的深切感受,或多或少。接地氣的是,集子中的作品還充分展示了各縣市區的福文化特色,情感真摯,語言優美,達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
福州?福韻——福文化征文優秀作品選 目錄
閩都福氣盛書香
“福壽雙全”話閩都
民謠里的有福之州
身在福中
為天下人謀永福
福城印象
應是長虹臥波來
《閩都別記》與福文化
一個以福命名的地方
有福之州
福水繞城
榕城的綠
家住福泉社
山水之福
雨后西湖
去福山,去郊野
福在“有福之州”
白巖深處有風光
后福村之福
歸來的北門巷
虎丘文化福澤萬家
七疊福泉
遇見大喜
瑯嬛福地
江畔何年橘再紅
福
福到疍民村
山的那一邊
生活之福
步道思“福”
太平面里的深情
安居守窗螢
走過一座橋
名字中的“福”文化
古厝中的福
福在連江
讀書之福
福滿人間
走過茶亭
有福人家
車之福
山寨村懷想
福清之福
滿眼風光走玉融
萬福流芳
石竹山祈福
去福清泡海泉
千年唐陂福澤萬民
海口遐思
山石有靈
東壁島的雙堤
山水情韻話石竹
閩侯之福
問候侯官
龍祥島(外一首)
白沙“福”臨村
閩侯溪源寨
“福味”鍋邊
“水上長城”福綿長
“紅”運當頭“酒”香閩侯
說“福果”
福州?福韻——福文化征文優秀作品選 節選
閩都福氣盛書香 都說福州是有福之州,因為它山川秀麗、氣候溫潤、物產豐饒,是為宜居之地。它自古稱“文儒之鄉”,文教鼎盛,科舉發達,人才輩出。因為是東南重鎮、全閩首邑,自宋朝起,載籍稱“閩都”,時論稱“福建出秀才”。宋初,龍呂期應邀從四川來福州講學,作詩盛贊福州日“等閑田地多栽菊,是處人家愛讀書”,點出了福州人讀書尋香的雅人深致和高潔情懷。因此,程師孟作福州知府,也不免贊口義“文上莫如今日盛”。*夸張的還是宋代呂祖謙的那首詠福州的名作:“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舊弟兄。*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作者饒有興致并飽含深情地向友人介紹福州城內士子之眾及讀書風氣之盛,福州人常將其作為文風自詡的依據。就是郊縣鄉村,也可聞書聲瑯瑯。晚唐翁承贊作詩自豪夸耀鄉人讀書盛況日:“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里是吾家”,“人家不必論貧富,惟有讀書聲*佳”。詩人蕭項贈翁承贊詩也稱:“卻對蕓窗勤苦處,舉頭全是錦為衣。”可見福州州城內外、城鄉之間讀書之風多么興盛。 當然,福州從唐代人號“文儒之鄉”到宋代朱熹稱“海濱鄒魯”,并非浪得虛名。只要留心宋代福州城內的讀書盛況和科甲鼎興局面,人們便都會首肯:朱熹這位“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博學儒者的斷語。有宋一朝300余年問,開科取上共29000余人,福建人獨占7000余名,福州人則占2000余人。至于他們的聲名、勛業、尚不遑贅述。宋代許敦仁的一句“萬家樓閣半封侯”,便可輕易地概括了這些勤苦讀書人的成就與榮光。 讀書是福。只有真正不以功名為意、為念者,才可能有此感受。古人云:“不因果報勤修德,豈為功名始讀書。”當然,古代為人仕而讀書已成時尚。即使如陶淵明那樣的高潔之士,也是在官場中失意之后,不愿再“以心為形役”,不屑于為五斗米而折腰,因此申言“吾還讀吾書”,回歸隱居,灌園種菜采菊,以菊香伴書香。看來,這也是古代文人讀書明志的一種表達方式。當然,過著閑適的生活,以讀書伴隨自己生涯的,還有如民國抗日名將陳季良。他賦閑時題聯稱:“竹里靜消無事福,花問補讀未完書。”這是文武兼資者的情懷,享的是清福。宋代,由于朝廷文恬武嬉,導致金兵南侵、元軍滅宋,百姓無處安身,時諺稱“離亂人不如太平犬”。社會動蕩,政權飄搖,人民“不遑啟居”,何來幸福?更何能讀書? 福州人愛讀書是一個傳統,自唐宋至于明清,一脈相承,至于民國猶然。這倒不全是古諺所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個中原因也有城內人無地可耕、不習趕海、不愿經商,只想以讀書謀出路。古人讀書謀生并非都如人言“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其實還有設教館、充衙胥、從事卜算的。這是本事所定,時勢所然。 福州許多名門高第,其先多來自郊縣,出身本是寒素清貧,靠讀書發跡而為官宦世家。如福清三山葉家,其祖葉觀國,執掌文衡30余年,后裔科甲連綿。他在晚年遷居時作“示兒詩”稱:“挾持競何具,享此書一束。肯構要兒孫,傳家惟誦讀。”移居仍然賃屋,所持還是詩書,信誓以之傳家,所以創造出一門六世八翰林十二進士的奇跡。郭階三門第清寒,卻創造雙親健在、親見五子登科的奇跡。故其孫女郭仲年作詩紀盛,稱頌祖父母“鴻案齊眉尚五男,綿綿老福冠閩南”。可見在科第興盛的時代,家家均以出仕為榮,長者也以兒郎中舉為福。 居處福州,許多上人年老賦閑之后,仍不改積習,以讀書為樂。清代學者楊慶琛作詩稱:“但憑善俗成仁里,自愛吾廬讀我書。”因為近鄰之家都有讀書好文的善俗,鄉里遂成仁里,所以他更愛自己的家鄉和鄰里之人,詩中表達的正是滿滿的幸福感、愉悅情。可見古人早已知道讀書不僅增長學問、陶冶身心,而且可以轉變風俗、改善鄰里。清代詩人陳登龍訪友詩稱對方“不聞世事閉門居”“花落空亭自著書”,表明避世文人甘于寂寞,以著書自娛,從中體會自己的快樂,亦是享清福的一種。 明代,福州文風依然鼎盛,中舉人數仍高居全國前茅,詩人著名者有“閩中十才子”和“前后七子”。閩縣詩人陳煇《懷福州詩》云:“*愛鳳池燈火夕,臥聽四壁讀書聲。”這應是他游宦于黔桂時,對家鄉人夤夜仍勤苦誦讀的美好回憶。這一定是他*感幸福與自豪的。此詩與宋代呂祖謙的詠福州詩“*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如出一轍,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前者是浙人,后者是閩人,而所見如此之同。明代福州人煙密集,市井繁華。徐煳有詩稱:“甲第朱門長樂郡,管弦燈火晉安城。”其兄徐熥作詩形容城內人家慶元宵的熱烈氣氛日“三十萬家齊卜.彩,一時燈影照天紅”“烽煙久息海無波,紫陌紅樓樂事多”,描寫市井生活的安寧幸福、富庶繁華。當然,這只是晚明福州社會的一時之盛。 福州士人好讀書,除有家教及門風外,*多的自然是為獵取功名,光宗耀祖,躋身仕途,成就抱負。因為科舉制度的公開公平競爭,為天下讀書人敞開了一扇改變身份、改換門庭的大門。“草澤望之起家,簪紱望之繼世。”故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