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自我肯定,父母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250170
- 條形碼:9787572250170 ; 978-7-5722-5017-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我肯定,父母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本書特色
●作者成田奈緒子是日本知名兒科醫生、腦科學家,在兒童心智發育方面臨床經驗豐富。 ●遵循大腦發育的3個階段,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從源頭解決孩子愛發脾氣、壞習慣、逆反、社交困難、不愛學習等養育難題。 ●25個常見親子對話場景,知道“怎么說”才能讓孩子擁有自我肯定感。 ●湛廬文化出品。
自我肯定,父母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內容簡介
研究表明,大腦的成長和自我肯定感的發展息息相關。大腦就是在孩子的不同年齡段,按照“生理之腦”“智慧之腦”“精神之腦”先后發育完成的。在0~9歲階段,理解孩子的大腦發展過程,透過日常用心的引導,10歲之后,即便沒有父母的幫助,孩子也能夠“相信自己”“擁抱自己每一個部分”,遇到挫折也相信“總會有解決辦法”。如果能夠按照科學順序育兒,即便不進行大量額外的教育,孩子也能成長為一個自我肯定感強的人。
自我肯定,父母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目錄
第1 章 為什么要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001
什么是自我肯定感 003
如何培養出能在困境中說出“我能行”的孩子 010
自我肯定感的發展與大腦的發育緊密相關 014
為什么日本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偏低 021
第2 章 培養自我肯定感要符合大腦發育規律 031
大腦發育三步走,自我肯定感自然會形成 033
培養自我肯定感,7 個要點要重視 048
第3 章
提高孩子的自我肯定感,怎么說是關鍵 071
Case 1:想讓孩子早點睡覺,他卻不肯入睡 073
Case 2:孩子不想吃飯 077
Case 3:孩子喜歡挑食 080
Case 4:孩子不想去幼兒園 084
Case 5:孩子對什么都本能地拒絕 087
Case 6:孩子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吵鬧 091
Case 7:孩子想要糖果或玩具時,得不到就死纏爛打 095
Case 8:孩子討厭洗澡 099
Case 9:孩子沉迷電子游戲,一開始玩就停不下來 102
Case 10:孩子不喜歡做作業,學習不主動 106
Case 11:雖然是個男孩,卻不怎么活潑,真讓人擔心 110
Case 12:孩子主動要求學習 某項技能,后來卻不肯堅持 114
Case 13:孩子心不夠靜,坐不住 117
Case 14: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120
Case 15:孩子總是丟三落四 123
Case 16:孩子性格羞怯,做事不夠積極主動 127
Case 17:孩子的人際關系似乎有些問題 131
Case 18:孩子說不想上學了 135
Case 19:孩子不擅長運動,我擔心他會因此自卑 138
Case 20:孩子逆反情緒嚴重,受到批評立馬大發脾氣 141
Case 21:孩子亂放東西,怎么提醒都不改 145
Case 22:孩子對什么都說“無所謂”,缺乏熱情 148
Case 23:孩子沒有主見,容易被他人的意見所左右 152
Case 24:孩子說學校的學習沒有意義 156
Case 25:孩子說謊 159
第4 章 你的自我肯定感高嗎 165
你是否曾被擔心、不安和恐懼籠罩 167
換擋,從消極走向積極 172
培養能讓自己身心放松的興趣與愛好 183
只需要改變說話的聲調,孩子就會帶給我們驚喜 184
譯者后記 187
自我肯定,父母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節選
第1章 為什么要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什么是自我肯定感 如果有自我肯定感理解測試,你也許只能得總分的一半 自我肯定感,通常被認為是人在社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大家應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我肯定感強吧? 但事實證明,當被問到“什么是自我肯定感”時,幾乎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大多數人可能會這樣回答: ?? 非常喜歡自己,充滿自信。 ?? 相信自我,勇于挑戰未知的事物。 ?? 了解自己的優缺點,能夠完全接納自我。 ??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氣餒,而是堅信“我能行”。 ?? 即便失敗了,也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來。 按以上幾點衡量,擁有很強自我肯定感的人應該有很多。這些表現當然沒什么原則性問題,因為,所謂的自我肯定感,的確可以從字面上理解為某人對“自我”充滿“肯定”。 從心理學角度,我們可以把自我肯定感歸納為以下6 個方面的內容: ?? 能夠看到自己的價值(自我認可)。 ?? 接納自我(自我接納)。 ?? 認為“我能行”(自我肯定)。 ?? 相信自己(自信心態)。 ?? 能自己做決定(自主意識)。 ?? 認為“我對某事(某人)有用”(自我價值)。 因此,像前面講到的,如果某人具備“喜歡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我,勇于挑戰”“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氣餒”“能夠從困境中振作起來”這些能力,就認為其擁有自我肯定感,似乎并無不妥。 不過,很多成年人身為監護人,雖然口頭上說著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具備高度自我肯定感的人,但他們自己對此的理解卻存在很大偏差。嚴格來說,他們就屬于只能在測試中得一半分的那類人。 那么,他們到底存在哪些不足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思考一下:為什么自我肯定感非常重要? 沒有人能不依靠他人獨自完成自己的事 人們之所以普遍認為自我肯定感越強越好,是因為它是人們在社會上自立自強、獲得幸福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 在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有很多,比如交際能力、自制力、忍耐力、創造力、想象力、共情能力、利他能力、克服困難達成目標的能力,等等。擁有了這些能力,實現自強自立,獲得幸福生活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 這里有一個詞特別值得關注,那就是“社會”。眾所周知,社會是個體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所以毋庸置疑,人際關系至關重要。 盡管有時候我們意識不到,可事實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不依靠他人完成自己的事。仔細想來,人生活在社會上,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 當然,的確有很多人看起來似乎完全是靠自己而活的,他們自己照顧自己,能獨自處理好所有事情。他們覺得:“無論在經濟上還是精神上,我都很自立。”可能還會說:“我自己養活自己,自己做飯,自己解決所有的事。”但仔細想一下,事實并非如此,因為要實現他們這種生活狀態,其實要借助很多他人的力量。 為了養活自己,他們必須身處能夠提供工作機會的環境;雖說他們會做飯,但只要不是完全的自給自足,還是需要別人提供原材料。總之,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幾乎沒有人能夠完全不依靠他人。 同樣,我們在使用“自立”這個詞來形容某人的自我肯定感時,也經常會在無意中忽略他者的存在。 “喜歡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我,勇于挑戰”“能夠從困境中振作起來”,這些都是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所**的素質。但與此同時,如果我們忽視了與他人協調共生的能力,也不能在生活中收獲幸福。 作為自我肯定感的一部分,那種認為“我對某事(某人)有用”的自我價值感,的確需要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步獲得。 自我肯定感的真正含義 一個人無論多么喜歡自己,無論有多么堅定不移的自信,如果在生活中不能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我們就不能說他的自我肯定感很強。 充滿自信是好事,但如果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固執己見、不能體諒他人,那他應該不是自我肯定感很強的人。 舉個例子,某人特別討厭吃豌豆,甚至認為世上就不應該存在這種食物,但在某次宴會上,主人卻用親手做的豌豆飯盛情招待他。這種情況下,他該怎么辦呢?是否可以毫無顧忌地說“我不吃豌豆”,然后在主人面前把豌豆全部挑出來呢?這樣做顯然不合適。恐怕他應該考慮一下主人的感受。 無論多么悅納自己,如果遇事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只能被稱作“以自我為中心”。這種表現,乍一看似乎自我肯定感很強,其實只是自以為是罷了。 如果用這種對自我肯定感一知半解的態度來教育子女,那*后培養出的,恐怕也只是自以為是的孩子。 很多人的觀點是:孩子做得不夠出色沒關系,只要對自己的缺點有足夠的認知就好,因為我們就是希望培養出善于接納真正自我的孩子。其實,處于這種認知水平的父母,也是那些在測試中只能得到一半分的人,他們很難培養出具備真正自我肯定感的孩子。 具備真正自我肯定感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一定會適時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 所以,雖說能夠接納自我、保持真實的自我非常重要,但我們也要避免培養出那種會毫無顧忌地把豌豆挑出來、自以為是的人。 如果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自我肯定感強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在想“我討厭吃豌豆”的同時,也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帶著“主人是特意為我們做的豌豆”的想法盡量吃光,*后再說一句“真好吃”。 實現“對己”與“對人”的協調統一,才是滿分的自我肯定感 具備真正自我肯定感的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并能與他人互幫互助,創造出令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舒適的關系。也就是說,能夠把“對己”與“對人”協調統一的人,才真正具有可以打滿分的自我肯定感。 在進行自我肯定感的實際測試時,除了“能否完全接納自我”“請說一下對于自我實現的態度”“生活中是否有充實感”這類明確針對自身的問題,還一定配套有“能否信任他人”“能夠積極與他人交往嗎”“請說一下對待他人評價的態度”這些與他人有關的問題。 也就是說,正確認知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本身也是自我肯定感的組成部分。希望提高孩子自我肯定感的父母,請一定不要忽略這一點。 在日常生活中,要使孩子逐步形成高度的自我肯定感,培養他們主動關注他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個人越來越相信自己被周圍的人所需要、對社會有意義,就說明他的自我肯定感在不斷提高。 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過度專注于對孩子“自我”的培養,一心想培養出悅納自己的孩子,卻往往忽略了教導他們如何正確地與他人交往,這是不可取的。 請牢記:在悅納自己的同時,又能夠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系,才是孩子自我肯定感養成的關鍵。 如何培養出能在困境中說出 “我能行”的孩子 自我肯定感是使人從困境中振作起來的力量源泉 很多人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悅納自己,充滿自信。他們會說:“希望孩子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會氣餒,無論失敗多少次,都有力量勇敢地振作起來,繼續挑戰。” 這里所說的“力量”,用專業術語來表述就是“恢復力”。 近年來,很多人認為具備較強的“恢復力”是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后能夠得心應手的重要保證。 人生并非總是順風順水、充滿快樂,相反,任何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會碰到困難與挫折,甚至會崩潰。此時,如果不能主動想辦法克服,不僅可能引發身體不適,甚至還可能被困難擊倒、一蹶不振。即便不至于如此嚴重,也可能令人長時間郁郁寡歡,喪失活力。 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的訣竅就是,要幫助孩子從小養成高度的自我肯定感,因為人的恢復力與之密切相關。 以“我能行”的心態來克服困難與挫折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肯定感很低,自然就對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無法確信能否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困難、跨越逆境。也就是說,為了培養孩子的恢復力,首先要使其具備無論何種境況下都不氣餒、相信“我能行”的能力。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有很多,但在孩子6 歲之前培養其自然地說出“我能行”以及“沒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 如果孩子從小就擁有對自己說“我能行”“沒問題”的能力,那么,以后他們情緒低落、遭遇失敗,甚至陷入大的困境時,也能自我安慰——“失敗而已,又不會死”“這次不行,下次一定想辦法做好”“沒問題的,下次一定能行”。如此這般,孩子自然會成長為一個恢復力很強的人。 相信自己肯定會得到他人的幫助同樣重要 這里需要注意,重新振作并非只能依靠自我。有些困難我們可能自己無法解決,這時就該向他人求助。我們稱這種尋求幫助的能力為“社交能力”,它也是一個人恢復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具備“即使失敗也能重新振作起來的能力”,擁有“在陷入困境時,一定會有人來幫助”的信念也是不可或缺的。 至此,形成自我肯定感的另一半,也就是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在提高恢復力方面的重要性就逐步顯現出來了。 自信而又信任他人的孩子在遇到有一定困難甚至棘手的事情時,**反應往往是“沒問題,總會解決的”這種積極的思維模式。 同時,因為他們信任他人,在遇到無法完全依靠自身能力解決的問題時,也會積極借助周邊的力量。 并且,因為他們深信問題可以得到解決,就不會過度不安,以致情緒崩潰。即便問題*終無法解決,他們也不會勃然大怒,更不會怪罪或攻擊他人。 情緒穩定的人更容易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事實上,無論是自我肯定感還是恢復力,都是在與他人的良好互動中不斷螺旋式上升的,人們需要具備類似“我能行”的思維模式。同時,我們應該意識到,自我肯定感和恢復力的形成并不能一蹴而就,因為人的思維模式在不同年齡段的發展程度不同,其特點也不同。 所以,要想培養出自我肯定感和恢復力都很強的孩子,了解他們在不同年齡段大腦的發育程度并以科學的方式應對,是十分重要的。
自我肯定,父母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作者簡介
成田奈緒子 小兒科醫生,醫學博士,日本知名心理學家,日本文教大學教育學院特別教育專業教授,日本小兒科學會認定小兒科專家,腦發育科學家,“科學育兒軸心”工作坊創始人。 畢業于神戶大學醫學部,1994年至1998年在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留學,歷任日本獨協醫科大學越谷醫院兒科助手、日本筑波大學基礎醫學系講師,從事兒科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 在“ 科學育兒軸心”工作坊中,對因孩子逃學等原因而對育兒失去信心的父母,以超越醫學的方法提供有力支持。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