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中華文明的誕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6709816
- 條形碼:9787556709816 ; 978-7-5567-0981-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文明的誕生 本書特色
※ 東京大學著名歷史學教授聯袂編寫,講述中華文明從新石器到三國激情燃燒的創世紀。
※ 從考古學材料出發,重新挖掘審查中國古代史書,《春秋》《左傳》《竹書紀年》《史記》等。不同的視角,全新的解讀!
※ 如何看待夏朝是否存在的問題?戰國時代各國紛紛改元“稱王”,諸王是如何利用歷法和史書為自己制造合法性的?《史記》中的年代錯誤是如何造成的?諸子之書的寫作時間可以通過哪些方法確定?**次農地、第二次農地反映在西漢末、東漢末的農民起義中,是如何影響中國歷史的進程的?關于中華文明的誕生紀,許多你未曾思考的問題,兩位作者一一提出并解答!
中華文明的誕生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公文庫《世界の歷史》叢書第二冊,講述從新石器時代到三國的中國文明的誕生紀。作者為東京大學有名歷史學教授尾形勇、平勢隆郎。全書重新挖掘審查古代史書,多從考古學材料和出土文物等角度重新解讀中國歷史。大部分段落,作者沒有像編年史寫法一樣按部就班講述史實,甚至很多歷史事件都是一筆帶過。反而總是對一些比較重要的話題,關系到“中華文明的誕生和發展”的節點,展開大段的論述。
中華文明的誕生 目錄
導言—文明的搖籃
中國——她多彩的光芒 / 1
黃色的大地 / 6
**部分 新石器,殷,周—家族秩序的瓦解
1 寫在閱讀本書前半部分之前Ⅰ—天下與正統 / 10
2 寫在閱讀本書前半部分之前Ⅱ—原中國的制度與理念 / 27
3 新石器時代 / 51
4 殷王朝與周王朝 / 63
5 春秋戰國時代 / 83
第二部分 皇帝一統天下
6 邊境的霸者—秦的興起 / 155
7 天下一統—秦始皇的出現 / 175
8 都城長安—漢帝國的建立 / 202
9 登峰造極的漢帝國—從西漢到新朝 / 226
10 洛陽的盛衰—東漢 / 247
11 三分天下—三國時代 / 264
參考文獻
關系年表
中華文明的誕生 節選
研究中國古代的基礎文獻,首先當數公元前2世紀由西漢司馬遷編著的《史記》。本書也引用了《史記》的多個事例。但是,《史記》所記的紀年,多為君主在位紀年,對照《史記》年表會發現,同樣的記事有多個不同的年代。
《史記》有春秋時代的“十二諸侯年表”和戰國時代的“六國年表”。這些年表可以總覽多國君主的在位紀年。用各國君主的紀年,把各個事件轉換成西歷,則隨處都會產生矛盾。從公元前9世紀的共和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為止的記事當中,近三成的記事有多個紀年。從這個數值可以看出,矛盾背后存在結構性的錯誤。
據筆者的研究,這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錯誤地判斷了君主紀年的元年從何時開始。
中國早期,與日本的昭和、平成一樣,前君主死后新君主立刻即位,同時稱元年。但在戰國中期,前君主去世的當年依舊使用前君主的紀年,而到次年正月稱元年,即開始使用逾年稱元法,并逐漸普及。《春秋》和《左傳》根據逾年稱元法轉換和總結了魯國君主的年代。其后,到了《史記》編纂的年代,此前漢文帝時期的紀年整理誤把逾年稱元法當作自古有之的做法來加以整理。立年稱元法的紀年比逾年稱元法的紀年在數值上要多出一年,因此如統計君主死去的年份,其結果是每一代的偏差都被疊加。《史記》編纂在孔子死后哪一年,可以從《春秋》日食歷記錄的研究中得知。而君主去世年份的統計結果比孔子去世到秦始皇統一期間的年份要多,故必須削減各國的紀年數。后世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減去十年,也有把五年看作是三年、二年的誤記(五與三、二字形相似)的做法。
(二)不了解各國歷法上的正月并不相同。
前面我們說過,春秋以前的記事多數是在戰國時代整理的,又經過了漢文帝時期的整理,后編纂《史記》。此時,皇帝的歷法是統一的。由此產生了“上古的周代歷法也是統一的”這一誤解。在戰國時代以來記述的基礎上討論周王朝及其政治結構,時人主觀認為春秋戰國時代都使用了周的歷法。即使有矛盾,也被當作特例。事實上,從戰國中期以前觀象授時歷(肉眼觀察星星的位置來確定時間)的時代開始,正月放在哪個位置,因各國而異。某國的十二月在別國已是新年正月的例子并不少見。從戰國中期開始使用能計算至未來的新歷法后,根據冬至月是何月這個標準,還產生了三種歷法。例如,西歷公元前322年年末的冬至,楚(冬至月固定為二月)已是新年二月,魏(冬至月固定為十一月)是舊年十一月,趙(冬至月的下下個月固定為正月)則是舊年十二月。因此該冬至日的記事在楚、魏、趙的記事中就有一年的出入。如果認為他們使用的是同樣的歷法,就會誤認為這些不是同一年份的記事了。整理年表時,此類誤解產生了紀年編排的錯誤。
(三)錯誤的對照年表創造了錯誤的紀年。
首先是春秋時代。參照《春秋》《左傳》的記述,把各國君主死去的記事添加到可以統攬各國紀年的年表中,根據上述的逾年稱元法計算出紀年,便“創造”出了與原本立年稱元法的紀年不同的結果。這就是十二諸侯年表。
考古發掘出的文字史料中記載的年代,戰國中期以前均以立年稱元法紀年,這就產生了現行《史記》年表無法解釋的矛盾。
但是,十二諸侯年表中事實上也有部分紀年是按照立年稱元法進行編排的。這是因為,《史記》編纂時,有較為豐富的原來立年稱元法的紀年記事,在與《春秋》《左傳》比較后,司馬遷采取了這種編排形式。因僅占其中一小部分,大概是作為特例處理的。
作為參照的《春秋》《左傳》雖然使用的是魯國的君主紀年,但因為整理于戰國中期,所以魯國君主的在位紀年被整齊地轉換成了逾年稱元法紀年。以此作為參照,《史記》也就自然地創造出了逾年稱元法紀年。公元前4世紀《春秋》《左傳》編纂之時,逾年稱元法這種新的稱元法剛剛興起,因此其編排沒有打亂年代關系。
……
(五)把戰國時代的封君紀年誤作王的紀年。
封君是指王之下的國內諸侯。他們有單獨的紀年。而且,王的紀年采用逾年稱元法(楚王重視傳統而用立年稱元法),諸侯的紀年采用的卻是立年稱元法。這個情況在《史記》編纂的時候完全不為人所知。因此,出現了很多把封君紀年誤當作王的紀年而產生矛盾的例子。
從被稱為戰國四君子的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的記述中,可知封君紀年的實際情況。
……
中華文明的誕生 作者簡介
尾形勇,1938 年生于愛媛縣。1962 年畢業于東京大學。歷任北海道大學助手,山梨大學專任講師、助教授、教授,東京大學教授,立正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東亞史。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的“家”和國家》《東亞的世界帝國》《中國歷史紀行》等。
平勢隆郎,1954 年生于茨城縣,畢業于東京大學。歷任鳥取大學副教授,九州大學副教授,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情報學環教授,現任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專攻中國古代史。出版專著《新編 史記東周年表——中國古代紀年的研究序章》《中國古代紀年的研究——從天文與歷的考察出發》《左傳史料的批判性研究》《八纮是什么》《〈春秋〉和〈左傳〉》《史記的“正統”》《“仁”的原義和古代的數理》等。 【譯者】
黃忠,1978 年生人,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在早稻田大學短期訪學,現任教于河北工業大學。
程文明,1973 年生人,東北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吉林師范大學研究生導師。在《日本學刊(CSSCI)》《史學集刊》等刊物發表論文十數篇,出版譯著《大清帝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